![](http://opinion.cw.com.tw/sites/default/files/blog_articles/main_image/images/policeclubokjpg.jpg)
朋友在台北市信陽街開了家咖啡館,有一天,就在我蒐羅老照片時發現了現址在日治時期原來是「臺北警察會館」,舊址台北市明石町1丁目3番地,就是現在的南陽街15號,規模大約就是南陽街和信陽街街角連成一體的建築量體,三角窗開了一家很大的「屈臣氏」。
▲ 日治時期警察會館被國民黨省黨部賣了變成私產,現開了好大一家屈臣氏。
「小林昇之米克斯拼盤」(以下簡稱小林昇)是網路裡專門研究舊建築的權威網站之一,關於警察會館的文章刊登於2011年9月26日,援引1931年第3輯第4號的《臺灣建築會誌》文件資料,洋洋灑灑的記錄會館的起造到被出售的來龍去脈,並且找出了佐證的老照片和平立剖建築圖等,有憑有據,讀來力道十足,於是根據文中的圖文描述,我將這棟當年總督府最重要的建築師井手薰的作品給畫了回來。
根據小林昇的文章,警察會館建築的規模為:
警察會館佔地有644坪1合5勺9才,分為3層樓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的本館1棟,以及後方木造平房的附屬家1棟。警察會館本館建築面積為256坪7合1勺,內有住宿房間、講堂、食堂、娛樂室等,主要為提供警察機關人員和其眷屬到北部出差住宿或休憩的處所,也作為講習、舉辦藝文活動、播放電影或演講的集會場所;至於附屬家則是警察會館主任的住宅,建築面積為29坪1合5勺。
警察會館建築外牆貼北投窯業株式會社的小口型磁磚,腰帶以蘇澳的砂做洗石子,是由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的井手薰、太田良三、宮川福松負責設計與監造,主要工程由松永彥次郎承攬營造,工程總經費為13萬5,253圓,於1929年7月26日動工,1930年6月12日下午1時舉行上棟式,同年9月30日竣工。
文中並無描繪外牆顏色,但依井手薰其他作品諸如「臺灣教育會館」(今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第三高女(中山女高)、「臺北公會堂」(中山堂)等建築式樣,井手薰在1930年後偏好褐色煉瓦及平面線條來展現時代精神,因此在無其他彩色照片及論文分析前,只好先假定為褐色系列外牆。
而其內部配置則為:
警察會館1樓配置有車寄、踏込、玄關、廣間、應接室、事務室、娛樂室、食堂、炊事場、宿直室、倉庫、寫真室、浴室、洗面所、便所等;2樓配置有講堂、研究室、客室榻榻米8疊大的有9間、6疊的有2間,以及洗面所和便所;3樓則有陳列室、和式榻榻米大廣間、客室8疊的2間、6疊的1間。2樓的講堂經常對外出借給工商團體舉辦會議,也常舉辦演講活動,日本著名建築學者伊東忠太,就曾經應台灣建築會的邀請,於1936年8月10日到警察會館演講。
伊東忠太就是1901年「台灣神社」(今圓山飯店)的設計人之一,著名的建築史學者。其實依據一些片段的資料,昭和8年(1933)7月15日也舉辦一場臺北尺八(台灣人說洞簫)專門家協會的第一回演奏會。此外諸如1931年「紅頭巾社」童話劇大會也在5月23、24兩日隆重演出現代兒童話劇,由於地處台北火車站精華地段,警察會館一直到國民黨政府來台後,仍是熱門的集會地點。
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所有日產理應歸屬國產,只是當時國庫通黨庫,警察會館撥予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使用,1957年6月30日,台灣省政府搬遷至南投,省黨部隨之遷移到台中中山堂(原公會堂),並準備覓地興建黨部大樓,當時台北市政府黨國不分的撥給台北市黨部兩百萬元,以使其得有辦公處所,然而省黨部卻挪用了該筆款項,且講好先將警察會館移交給北市黨部,卻「又偷偷將其賣掉,200萬元也A走不歸還。」假如國有財產局有心要回國家資產,如今依上述資料循線興訟,其實也不難。
日本人走了,留下龐大的資產,國民黨坐擁金山,竟成全球最有錢的政黨。馬英九參選總統時誓言「黨產歸零」,是歸零哦,可不是歸還國家,現在證明也只是說說而已,而陳水扁執政期間,每逢選舉,就大喊追討國民黨黨產,選後率皆不了了之。我每回來到友人處喝咖啡,便自以為是的憂國憂民,總想這個國家何時才能轉型正義?
用手機拍了影像來分享:
100台北市中正區信陽路15號
★ 魚夫系列套書獨家75折:魚夫手繪私房地圖+幸福小食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