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618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聯合報】羅智強:被綁架的蔡英文 能維持現狀? (3639)

$
0
0

馬習會後,且看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如何應對兩岸接下來的「下一步」。報系資料照

在馬習會的新聞中,我們看到了三個版本的蔡英文。

第一個蔡英文,是直覺的蔡英文,第一時間,馬習都還沒見,她就先跳出來痛批這是「傷害台灣民主」,這反應的是她的嫉妒。她嫉妒馬英九在兩岸領導人高峰會這件事上受到的國際矚目,所以不由分說,先罵再說。

第二個蔡英文,是反覆的蔡英文,第一天開砲後,蔡英文見到國際輿論、台灣民意一面倒的肯定馬習會,立刻從怒目金剛,變身為慈眉菩薩,說她也「不排除蔡習會」。這反應的是她的怯懦。她害怕選錯邊會影響她穩操勝券的選情。

第三個蔡英文,則是被反中綁架的蔡英文。馬習會結束,蔡英文再度拉高火力,痛批馬習會「剝奪台灣人民選擇權」。試問,即將卸任的馬總統,與習近平會面沒有簽任何協議、連聯合聲明都沒有,能夠剝奪台灣人民什麼樣的選擇權?

與其說是剝奪台灣人民的選擇權,不如說是戳破了蔡英文可維持現狀的幻象。過去一段時間,蔡英文透過向著馬英九的「維持現狀」、「捍衛中華民國」立場靠攏,讓人產生了一種期待,「也許」蔡英文上任,兩岸和平現狀不會被改變。

這樣的期待高估了蔡英文的抗壓性、更低估了綠營反中民粹的高壓性。先不論蔡英文本身的傾獨立場,先天就讓民共之間難以信任。兩岸問題更大的風暴在於我曾提過的「氣球理論」,氣球在有互信的群體之間爆破,不會引起反應,但在持槍相對的二個群體間爆破,卻會引起槍戰。

以馬習會為例,蔡英文其實「沒有選擇」,因為綠營民代、深綠團體以及她的支持者全都喊殺喊打了,就算蔡英文想「冷靜」,她「冷靜」得了嗎?

馬習會這顆氣球,刺激了綠營支持者綁架著蔡英文開槍砲轟,還先不談大陸政府的感受,即便假設習近平是個冷靜自制的領導人,蔡英文要不要看看陸民們的反應?由於蔡英文與民進黨持續鼓動的反中與仇中氛圍,已經讓陸民們「武統」的不理性聲浪達於顛峰。民粹不是只有台灣有,大陸也有。民粹對政治人物的壓力不是只有蔡英文有,習近平也有。

蔡英文痛批馬習會,反應的不只是她傾獨本質,更重要的是,她騎在綠營反中的情緒虎背上,想下也難。她會在馬習會一事上,順著綠色的反中民粹、翻臉大罵,等她上台,又怎能期待她不會被反中民粹綁架呢?

一場馬習會讓蔡英文暴跳如雷。這不正是蔡英文執政,山雨欲來的預告嗎?還能相信蔡有能力維持現狀嗎?



原文連結

【風傳媒】朱淑娟專欄:對空污慢半拍的林佳龍 (8873)

$
0
0
11月8日台中發生嚴重空污,台中市區一片灰濛濛。(攝影‧賴建信)

11月8日台中發生嚴重空污,台中市區一片灰濛濛。(攝影‧賴建信)

11月8日周日上午9點,台中一位朋友傳來手機剛剛拍下的照片,在灰濛濛一片的照片下方寫著:「我以為身在北京!」這是我這位朋友第一次對台中空污表達這麼急切的焦慮,引起我的好奇,一查果然發現環保署空氣品質測站中,台中市西屯、忠明、大里的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都呈現空污等級最高的紫色,環保署官員也證實,這是今年入秋以來最嚴重的一波空污。

接著多位台中朋友也在臉書上相互走告,哀鴻遍野,大家都等著看台中市政府有什麼動作。等到下午6點,終於看到台中市長林佳龍在臉書PO出一則貼文,指目前空氣品質已達不良的紅色等級(其實是有害的紫色等級),而他在文中寫了一段話「我們或許無法改變漂流而至的外來髒空氣…」卻讓許多人抓狂。

因為當天中國並無空污南下,台中這場污染完完全全是台灣島境內的污染,因為風速微弱、導致擴散不良,造成西半部污染滯留,隨便就提境外污染真是狀況外。

而台中市政府發出的新聞稿也避重就輕,提出的作為如下:請農民勿露天燃燒稻草,請市民減少汽機車空污排放。問題是遇到這麼嚴重的空污,只是請農民少燒稻草、請民眾少用汽機車,污染就能改善嗎?當然沒這麼簡單。台中市的空氣污染源主要來自海線的台中電廠、中龍鋼鐵、工業區,但市府對此卻絕口不提。

直到隔天周一,台中的空污已逐漸和緩後,台中市政府才再度發出新聞稿,指「27年來首例,市府協調台中火力發電廠降載減空污」。其實早在周日空污嚴重當天,環保署長魏國彥已經搶先協調經濟部,請台中火力發電廠降載180百萬瓦。凡此種種都可看出林佳龍對空污的緊急處置有多麼慢半拍。

11月8日台中發生嚴重空污,台中市區一片灰濛濛。(攝影‧賴建信)
11月8日台中發生嚴重空污,台中市區一片灰濛濛。(攝影‧賴建信)

台中的空污爭議,在今年初中科大肚山擴廠案時達到最高點。整體來看台中的兩大污染源,一是台中火力發電廠,二是中龍鋼鐵,再加上台中港區污染、以及數量龐大的營建工程污染,已經呈現污染超標的狀況。當時有學者警告,不應該在霾害已經非常嚴重的地區擴建工業區,但在林佳龍大力支持下,中科擴建案順利通過。

退一步言,林佳龍既然熱烈歡迎台中的工業持續擴廠,但也要對市民做出承諾,不應讓市民因此加重空污危害,但很遺憾當時並未看到林佳龍對區域污染減量提出什麼對策。舉一個例子,當時中科提出以洗掃街方式來抵減排放的PM2.5,但中科用電所排放的PM2.5成分的危害性遠大於道路灰塵,這種抵減方式等於是無效抵減,但最後環評還是未釐清爭議下照過不誤。

如今中科順利擴廠,用電量將大幅擴張,對台中的空氣品質可謂雪上加霜,未來類似這波的空污也勢必還會再發生。為了減緩空污要求市府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重新檢討空污緊急應變措施

目前各地方的空污緊急應變機制,都是依環保署所訂的「空氣品質嚴重惡化緊急防制辦法」,做法是,當其中一項污染物達到一定濃度時立刻啟動。但這個機制最大的問題是,PM2.5已經從2012年5月列管,但這個緊急應變機制竟然還沒有納入 PM2.5的管制濃度,這必須在最短期間內列入,並檢討出一個合理的應變措施。

二、環保署、台中市政府應重新檢討,主要污染源的空污減量措施。

以台中火力發電廠為例,這次雖然魏國彥提前協調經濟部降載180百萬瓦,即使意思到了,但對減緩空污卻幫助有限。未來應該再精確模擬,在什麼樣的空污情況下,必須降載多少,才能將空污降到一個符合市民健康可接受的標準。

三、空氣品質應有季節性的差別管制手段。

長期來看,台灣的空氣品質季節有別,秋、冬遠比春、夏嚴重。應該檢討空氣污染防治費的差別收費機制,在秋冬污染量大時提高空污費收費標準,春夏時則減少。以空污費的經濟誘因,讓工業、營建工程減少空污排放。

空氣污染不只是環保問題,而是人命、健康問題,一個地區的發展都應該限制在空污可承受的限度內,這是每個地區的執政者最重要的中心思想。任何為了開發而犧牲人民呼吸乾淨空氣權利的政府,都將遭到更大的民意挑戰。

*作者為獨立記者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關鍵評論網 ASEAN:馬六甲:為什麼馬來西亞僑生都會說中文?大馬留台生向我們介紹馬國的華文教育體系 (10285)

$
0
0

文:Eric Wong

台灣人最常問馬來西亞留台生的問題之一,是馬來西亞人為什麼會說中文?

根據馬來西亞官方數據,2014年華人人口為660.1萬,佔全國總人口的21.9%。許多出生在華人家庭的馬來西亞華人,從小就處於講中文的環境之中,筆者便是其中一人。因此,大部分馬來西亞華人的母語不是馬來語及英語,而是華語。

除了家庭因素,學校教育也是語言的重要培養場所。其實,馬來西亞華人的中文教育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除了兩岸三地以外,馬來西亞是唯一擁有小學、中學、大專完整中文教育體制的國家。不過,基於歷史與民族因素,馬來西亞政府對華文教育仍採取限制的政策,華文教育在該國終究是敏感的議題。

筆者出生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家庭中,既不是馬來人,也不是中國人(前者是民族;後者是國籍)。這樣的家庭背景下,理所當然地選擇了中文教育體制。不過,馬來西亞華人在升學過程中必然會體會到的瓶頸是,其管道已越來越狹窄。

仍被納於公立體系的華小

在馬來西亞,大部分的小學都是公立學校,分為國民小學(馬來語:Sekolah Kebangsaan)及國民型小學(馬來語:Sekolah Jenis Kebangsaan)兩種,另有少數的私立小學。

目前政府小學分成三個源流,即以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國型小學(簡稱國小)、以華語為媒介語的國民型華文小學(簡稱華小)、及以淡米爾語(Tamil)為媒介語的國民型淡米爾小學(簡稱淡小)。這三種源流的小學雖然教學媒介語不一樣,但都採用共同的課程綱要,而且馬來文與英文都是華小與淡小的必修科目。

其實,在之前還有以英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國民型英文小學(簡稱英小);不過在《1967年國語法案》通過後,英小就於70年代中期全部被改為馬來文為媒介的國小或華小。

馬來西亞目前共有1296間華小,在籍學生約60萬人,其中有小比例是馬來裔與印度裔,而絕大部份華小是在1957年馬國獨立前由華社出錢出力創辦。一般的小學,全部經費都由政府完全資助,但部分華小,政府只撥行政費用,因此許多華小必須通過募款來湊集學校經費。

長期以來,華小面對的主要難題除了經濟發展受局限,最缺乏的是合格師資。根據內閣規定,華小一、二年級的馬來文教師須懂得雙語,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可由主修馬來文或英文的不具華文資格教師教課。雖然教育法令闡明,華小教師和掌校者必須具備華文資格,但教育部卻委派不具華文資格者任華小高職。因此,在全國1289所華小當中,至少有766名不具華文資格的教職人員(包含校長、副校長和教師)。

此外,《1961年教育法令》第21條(2)還授權教育部長可以在適當時候下令將國民型小學改為國民小學。其中,《1961 年教育法令》建議不給予華文獨立中學津貼一事令華社感到非常不滿。

不過,基於中國的富強,中文成為現代交流與溝通的重要語文。經過重新考量,馬來西亞政府對待華文教育的態度稍有改變,《1996 年教育法令》也無類似《1961年教育法令》授權教育部長將其他源流小學改為國民學校的條文。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國家拒絕資助的獨立中學

馬來西亞中等教育體系分為兩種類型中學:一是國立中學,一是私立中學。前者的教學媒介語是馬來語,中學時期的中文教育皆屬於後者。部分國立中學雖然也有華文的科目,但皆屬於選修科,課程深度也有所限制。

國民中學初中學生修畢四年課程後,按規定須參加一項初中評鑒考試(PMR),主要評鑑學生的資質和技能。PMR的成績將作為升高中的標準。不過,教育部計畫取消PMR,而以校本評估試方式來評鑑學生的能力。

從1993、94學年起,凡參加過PMR的初中畢業生將自動升上高中,接受兩年的高中教育。高中教育採用「適能分流制」,它將以PMR的成績把學生分入理科組、人文組或技術職業組。在兩年的高中教育後,須參加馬來西亞教育文憑成績(SPM)考試以作為結業。

如果想要確保能進入國立大學,必須先修讀兩年制大學預科(大學先修班)課程,並考取馬來西亞高級教育文憑(STPM)當作報讀大學的學術憑據。

馬來西亞的中等教育雖由政府主辦,但有一小部分中學是由私人成立與經營的。這些學校統稱「私立學校」,類型共有普通中學、華文獨立中學、商業學校、技術學校及國際學校。私立中學在經濟上未獲政府津貼,辦學經費來源都由學雜費和社會人士捐助。

在《1961年教育法令》的實施下,華文中學在馬來西亞獨立後就全被改為國民型中學,教學媒介語被改為馬來語,而所有拒絕改制的中學將被定義為「獨立中學」,且同時完全失去政府的經濟資助。

基於馬來西亞華社堅守母語教育的精神,部分拒絕改制的中學亦成為現今以華語作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獨中」。因此,除了學生要自行繳交學雜費,校方也需時常對外募捐,以維持學校的日常開銷。

根據統計,2004年馬來西亞的獨中共有60間,學生人數達53005人,華人以外的族群比例上則較華小低許多。這也許是涉及高等的基礎知識,使用自身母語能較易吸收;又或者必須繳交學費的門檻,使得許多父母傾向把小孩送至免費的國立中學。

一般來說,獨中的學制是三年初中以及三年高中。在畢業之際,則需考獨中統一考試(UEC),其水平普遍被認為在「略低於STPM而高於SPM」的位子。

而台灣、新加坡、中國、日本、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家的大學,皆承認統考成績。其中包括國際知名大學:國立台灣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清華大學東京大學香港大學愛丁堡大學等。

不過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卻不承認統考,換句話說,獨中的學生無法以統考的成績報讀馬來西亞國立大學。該限制也是華社認為政府打壓華文教育的根據之一。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吉隆坡循人中學(獨中)舉辦揮春比賽。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入學門檻超高的公立高等教育

大學方面,目前馬來西亞境內共有20間國立大學。這些大學都由教育部大學中心單位於每年政府考試成績放榜後,舉行一次聯合招生。政府規定,凡STPM符合一定資格條件的學生都可申請進入大學;至於SPM成績優異者,也可申請學士文憑課程。

不過,佔全國總人口22%的華人在升大學的管道受到「歧視性」政策—從固打制(民族配額)到績效制,造成華裔學生被錄取的比率從早年超過30%下降到近期的19%。即使被錄取,也往往會被分配到不是自己選擇的科系。這些因素皆導致國立大學的華裔比例普遍不高,許多華裔學生選擇了半官辦學院與私立學院就讀。

1968年,馬來西亞華人公會提出創辦「拉曼學院」的建議,並獲得政府的批准。學院於1969年2月正式成立,並於2013年5月升格為大學學院。這是一間半官辦的高等學府,其辦學經費一半由政府負擔,另一半則由學院理事會負責。該學院為獨中畢業生選擇的主要目標之一,每年錄取各科系學生約4000名。並以馬來文和英文作為教學媒介。

至於華文私立學院,上世紀末,則有三間學院分別設立在南馬、中馬及北馬,即柔佛州南方大學學院雪闌莪州新紀元學院以及檳城韓江學院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馬來西亞思特雅大學(UCSI University)上課情形。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在政府的限制之下,由於沒有以中文為媒介語的國立大學,許多獨中畢業生便選擇到台灣的大學就讀。

根據中華民國教育部統計,2013學年共有5245名馬來西亞僑生在台灣接受高等教育,較2007學年成長了73%,是全球最多在台僑生的國家。此外,台灣各個大學普遍具有完善的馬來西亞同學會,相互照應,且從每年的大馬運動會便可看出馬來西亞留台生的規模甚大。

馬國華文教育的未來

筆者認為,馬來西亞的中文教育體系最大的問題出現在中學與大學,從上文中可明顯看出馬來西亞華人在求學過程中,待在中文教學環境的時間是越來越少的。

眾多的留台生更表示,如果馬來西亞華人想要得到良好的中文高等教育,就必須遠渡重洋負笈求學。

近年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兩岸三地使用中文地區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中國的崛起,使得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學習中文的熱潮;而馬來西亞在各方面也作出了相應的改變。1974年馬國即和中國建交;教育政策也漸趨開放,除了准許更多大專院校開設中文系之外,還允許國立學校開辦中文班。

隨著中國的強大,東亞的國際語言很可能轉變為中文。筆者相信,隨著這股趨勢,馬來西亞政府在未來應仍會對華文教育保持支持的心態。

參考資料:

筆者的馬來西亞觀察系列: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士範



原文連結

【商業周刊】紀坪:別當這種人!剛進公司什麼都得第一,快退休時卻爬不上高位,為什麼? (4286)

$
0
0
此為示意圖,與文章案例無關。(來源:kaurjmeb@flickr,CC BY-SA 2.0)

一位已屆退休之年的年長朋友忿忿不平的抱怨,自己的職等及資歷,早就足以當經理了,但卻因為公司有太多人忌憚自己,不但升不上去,還被故意刁難,調到偏遠地區的分公司。同期的同事不是已經當上經理就是副理,自己卻還是中階主管,且一當就是20年,如今再過幾年,就準備要退休了。

這位年長的朋友,在大學尚未普及的年代,就擁有不錯的大學學歷,當初的入職考試亦是名列前茅,加上內部的升遷考試從不缺席,因此在職涯初期可說是平步青雲,比起其他的同儕爬得都快。

但到了要退休時,職位卻反而不如其他同期的同事高,為什麼?

有了氣燄,沒了人緣

原來,這位能力不錯的年長朋友,個性非常好強不服輸。

因為學歷比他人高,考試分數比他人好,就連工作績效都比他人優秀,因此對自己一向很有自信,只要碰到不認同或是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一定據理力爭到底,得理更是不饒人,不知不覺中就得罪了不少同事及主管。

而這樣的習慣不單單是出現在職場上,也帶進他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在馬路上的行車糾紛、消費時的爭議、或是跟朋友間的爭論,他都是以吵贏別人而自滿,因為他就是不喜歡「輸」的感覺。

他認為,這個社會上有太多莫名其妙的人,就算我們不去招惹他們,他們也會來找我們麻煩,如果我們當一個忍氣吞聲的人,這些人只會變本加厲順著竿子往上爬,因此一定要讓自己「硬」起來。

而他這樣的個性,確實也讓他人敬他三分,連主管及同事都不敢隨便得罪他。然而保住自己氣燄的同時,卻也讓他失去不少好人緣。

在一個有制度的組織中,升遷通常都有一定的依據在,也許是看進來的學歷,也許是看工作的資歷,也許是看實質的實力,一般初階及中階的職位,多數是依據這些可被「量化」的績效來決定,因此這位朋友職涯的初期,爬得比誰都快。

然而當職位到了一定的階級後,想要爭取更重要的要職時,看的可能就不是單純可被「量化」的履歷了,而是依據老闆或是上級主管,對你的「質化」印象分數來決定。而這位讓人印象不佳的朋友,註定也就沒了升遷機會。

別對每隻向你吠的狗,都停下來扔石頭

確實,無論是職場還是社會上,都有一些充滿負面能量的人,喜歡找碴、挑釁、製造混亂來困擾他人,而當中欺善怕惡者不在少數,有時候唯有自己夠強悍,這些人討不到便宜,自然才會對你敬而遠之。

但是如果我們像這位朋友一樣,總是繃緊神經強悍的去應付每一個人,趕跑壞人的同時,可能連貴人都嚇跑了。或許有的時候輕鬆以對,以迴避及幽默感去化解這些不必要的麻煩,會是更好的方法。

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如果你對每隻向你吠的狗,都停下來扔石頭,你永遠到不了目的地。」

在戰場上,當有暗箭射向自己時,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

一是可以找到射箭者,衝過去一決生死,但這可能只會是一個戰死沙場的士兵。
二是可以擋掉這些箭,繼續朝目標前進,而這有機會成為一個揚名立萬的將軍。

兵與將,差別就在於此。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原文連結

【商業周刊】紀翔(Shawn Chi):一個台大交換生的觀察》為什麼台灣人辛勞工作月領22K,歐洲人卻每天只工作幾小時領高薪? (39145)

$
0
0
攝影:紀翔

荷蘭人的生活,就是短短的工時、高收入、充滿大自然、美感、設計的環境,四處都有舒服宜人的休閒活動,完善的社會福利(這裡大學生都可以申請房租跟交通補貼,甚至全額給付),以及尊重個人自由的社會氛圍。

白天風和日麗,躺在草地上野餐聊天喝啤酒,開小艇遊運河,然後下午五點過後就沒有人在工作了,幾乎所有店都關門,晚上大家會去氣氛很棒的Bar或Club喝酒Party,享受跟朋友歡慶的時光,然後隔天又是美好的一天。老實說,他們的生活品質,真的比台灣好很多,生活很享受,也難怪很多交換生都想留下來。

但真的與他們相處後,我並不覺得他們比台灣人聰明,或是有什麼真的不得了的地方。那問題來了:全球化的市場裡,全世界的產品服務都一同競爭,到底是什麼差別讓歐州人比起台灣人,能有那麼高的收入,或是說,那麼好的生活?

為什麼台灣人辛勞的工作,卻住在擁擠的公寓然後月領22K,歐洲人每天只工作幾小時,卻天天都像在度假一樣?

我得說,以我在荷蘭交換到目前為止的經歷,在做事效率(what)和做事方法(how)上來看,台灣學生完全不比歐州學生差。但是,最重要的一點,為什麼做事(why)、決定自己要做什麼事、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他們比台灣人正確得多。

怎麼說呢?先從高中上大學這個階段的不同開始講吧!

台灣學生的人生:大考高分,進名校、拚履歷、找好工作、賺大錢、買車買房,沒了。很恐怖的是,當所有人都在忙著做同樣的事的時候,你也會有一個壓力要趕快一起做,深怕被同儕們拋在後頭。

心理學說這叫「從眾效應」:我們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行為,在不知不覺中,都是因為受到周遭眾人的影響才做的,小如捷運上大家都滑手機,你也會跟著掏出手機滑;大如身邊的人都想上台大,所以我想上台大;同學們都要考研究所,那我也拿個碩士學位;大家都覺得有車有房是成功,所以我以此為目標。

但是,你有沒有退後一步,好好看清楚自己跟大家到底都在做些什麼事,然後想想:這是不是自己要的人生?

歐州學生的觀點很不一樣,他們不急著考試升學弄履歷找工作,他們的步調慢的多,高中畢業之後,多數人不是馬上去大學,而是Take Gap Year 一兩年,18歲的他們會去四處旅行,見識廣闊的世界,非洲印度中國美國東南亞,更不用說環遊歐洲了。

我學校裡的同學,有去中國工作過兩年的,有搭便車環歐的,有背著吉他四處街頭表演的,有住過5、6個國家的,有開Food Truck(餐車)到處賣烤肉串的,他們笑著說這很正常,對我來說卻是多麼大膽又豐富的生活。

這些人在真正體驗過自由的人生之後,找到自己想做的,才決定要念什麼科系、選什麼大學,甚至,決定到底還要不要去念大學?

Food Truck 市集:所有攤位都是Food Truck。(攝影:紀翔)

事實上,這本來就是該問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念大學?

這就是一大差別所在,歐洲學生真的意識到人生充滿可能性,以及他們是「自由的」,為自己作決定,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會念大學,是因為他們思考過什麼是我要的,所以我去申請一個在該領域頂尖的大學,可能是藝術學院、國際政治、音樂學校、也許是經濟學系、小兒科醫學院、新聞媒體文學。

這邊大學招收學生時也沒有什麼單一聯考成績定生死,他們看在校成績,同時更重視你繳交的論文、面試、作品、資歷等等,甚至有些大學連在校成績都不看。

所以他們不會所有人都一窩蜂狂念一樣的東西,準備同一個考試,其實本來就該是這樣:憑什麼用一個考試標準來決定一個人的潛力?誰定義人類的才能就是這些考卷上的東西?如果他喜歡拍電影呢?寫散文?設計服裝?或是喜歡打鼓?跳舞?

用「國英數社自」來定義人類的潛力實在是狹隘到不能再狹隘,因為真的張開眼睛看就知道,社會中各式各樣的工作,只要對人類的生活有價值,就能賺錢,就能是你的生活方式:

喜歡搞笑,去上電視當諧星啊;喜歡畫畫塗鴉,看看彎彎的故事吧;開個Food Truck賣烤肉串還可以環遊世界;覺得大家騎的腳踏車很醜,自己設計找工廠製造,就能開始一個品牌了啊;有試過在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不丹的種田生活嗎?搞不好最適合你的是去巴黎左岸開一間咖啡廳啊?更不用說音樂家、導演、作家了。

世界太大,有太多我們根本不能想像的生活方式,憑什麼「考試、名校、履歷、找工作、賺錢、買車買房」這條路就是你的正解?因為每個人生來就不同,擁有不同天分,讓每個人都能各自發揮自己的特質和才能,這才是自由社會美麗的地方啊!

可惜的是,在台灣,所有人都默默地同意一個考試標準,形成一個沉重的從眾壓力,不知不覺中我們都跟這個壓力妥協了,接受「考好成績上台大」才是唯一好出路的規則。

高中時,我們甚至壓根兒沒想過不考大學這個選項,大家心裡都很害怕自己在這條已決定好的道路上落後,漸漸地,在一致化的壓力下,我們對人生的熱情跟創造力一點一點被消磨。

相反的,歐洲學生面對的不是一條set好的路,他們高中畢業時,來到的是一個出口,出口之外沒有任何既定的道路,而是充滿各種可能性的廣大世界。

這讓我想到在高中申請大學時,我覺得很奇怪的一點,為什麼突然大家都想當醫生了?不久之前明明大家都有各式各樣的目標的,有人想開飛機、有人想研究天文,一夕之間全部不見了。我懂有些人想要有穩定收入的生活,但幾乎所有人都變這樣讓我有點驚訝。

我是說,這是你的人生欸?人生就那麼短短一次,為什麼要勉強自己去做不喜歡做的工作?你體驗過其他生活嗎?你看過世界了嗎?你說為了賺錢,但賺錢不也是為了幸福快樂的人生嗎?賺錢也有數不清的方式啊?

我看過一篇文章,他統計調查了每個人在臨終前最遺憾的五件事,第一名就是希望當初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Steve Jobs在史丹佛畢業演講也說「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這不是什麼客套的畢業官話,我相信它是真的,人生本來就是充滿可能性而且自由的,而我們都應該試著找到自己的天才和熱情所在,以及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能想像這些蜂擁去當醫生的人裡頭,可能有導演、有音樂家、有政治家、有企業家,但是他們就這樣在年輕的18歲,決定了他未來30年要做的事情,深植他內在的天分可能就這樣被扼殺了,或是,有一天他終於想通人生不想就這樣過完,大半的時間卻也已經流逝了,真的很可惜。

很多人想到這個都會開始罵體制、罵教育、罵政府,覺得這都是外在環境的錯,我卻不這麼認為,台灣比起很多國家,已經非常自由了,而且也持續在改善當中,就像我能想到這些,寫下這些,然後你能讀到這篇文章,不就代表這裡至少還是個開放自由的環境嗎?

外在環境永遠有東西可以責怪,罵都罵不完,但是真正的問題出在我們自己平常思考不夠深,沒有真的張開眼睛看,或是沒有勇氣踏出第一步,這些不改變,體制再完善你也還是一樣淪為體制下渾渾噩噩的一人。

我覺得要罵就罵自己吧!讓自己保持警覺,並試著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這個現況,因為站在外面罵太容易,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在裡面努力做出改變的人。

講到這裡有點扯遠了,切回主題。

我看到台灣學生和歐洲學生的差別是,歐洲學生有對自己人生的正確態度:相信這是自己的人生,定義自己想要的生活,打從心底知道他們是自由的,因此敢於追求與發揮自己的天分和才能。

同樣的思維,他們在做事的時候,也會思考他們要呈現什麼精神,或是帶給人們的生活什麼價值,從時裝品牌、到汽車品牌、到金融業服務(他們的金融服務比台灣好太多了)、到藝術產業、家俱業(IKEA)、餐飲業,處處都感受的到。這個服務、這個產品,背後有一個理念、一個思維、有一個Why,他們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而且這件事對你的生活有價值。

大家都知道任何產業鏈中毛利最高的部分是原創設計,不是代工,而這正是台灣跟歐洲產業結構最大的不同,連自己想要的生活都不敢追求的人,怎麼會有辦法設計出別人想要的產品或服務呢?

代工產業就是長工時、勞累、無聊的生產工作,卻又只有少少的收入,畢竟,你終究只是在幫別人製造東西,是個只需技術和勞力不用思考的工作。

最後以最近讀到的,古羅馬哲學家Seneca的一小篇節錄作結,關於人生該怎麼活,我覺得講得很好:

Someone who sets sail in a ship and is carried this way and that by stormy winds hasn't been on a voyage. He's just been tossed about a lot. So it is with life. Being out of control, drifting through events without finding time for experiences that are most valuable and meaningful,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ruly living.

希望我們都能有不隨風漂流的力量和勇氣,共勉之。

攝影:紀翔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刊登於作者臉書

作者簡介:紀翔(Shawn Chi)目前就讀台大經濟系四年級,同時雙主修哲學系,今年8月開始在荷蘭的萊頓大學交換一年。曾任系籃隊長,主辦過Party,大二暑假時和同學於台大創辦校園單車品牌 College Bike現在已推出了三季車款,擴及台灣各地的大學,並且正式成立了公司。在歐洲生活常有一些心得,時不時會寫下來透過Facebook分享。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hawn0216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原文連結

【商業周刊】不要鬧工作室 Stopkiddinstudio:12歲開始打工、來台賣「紅豆餅」的德國女孩:你該追求自己的人生,不是父母期許的人生 (10135)

$
0
0

大家好,我是雪兒(台語)
Hey guys! This is Michelle

你有吃過我的紅豆餅嗎?(台語)
Have you tried my red bean cakes?

**************************************************************************************

I was raised in Germany, my mom and my dad had been divorced very quickly.
我在德國長大,爸媽很早就離婚了

My mom has 4 children and my dad never cared about us.
我有三個兄弟姊妹!但我爸從來不在乎我們

From a very early age, I needed to take care of myself.
我很小就要學會照顧自己

I started to work when I was 12 years old.
我12歲就開始打工

I delivered the newspaper to the homes.
我當小小送報生

Because my mom just never had the opportunity to give me something.
因為我媽沒有辦法給我任何東西

She gave me a lot of love; she gave me a lot of attentions.
但她很照顧我,給了我很多愛

But she also had a lot of worries.
但她也一直很擔心我

First time I went to Taiwan was with my friend.
我第一次來台灣是跟我好朋友一起

The environment is so different from Germany. The people have been not that cold.
台灣跟德國真的不一樣,台灣人沒那麼冷漠!

I had a lot of problems at school, with the teachers with my classmates because sometimes they bullied me.
我以前在學校跟老師和同學相處不好,同學有時候會霸凌我

There had been times when I just had one trouser.
因為窮,以前常常只能穿同一條褲子

“OH~ Michelle just had one trouser!” and of course I wasn’t smelly but.
「喔~雪兒都穿同條褲子!」但是我根本不臭啊!

And then I came to Taiwan, all these prejudice have been forgotten.
但我來到台灣後,這些歧視都不見了

My dream was to be a part of Taiwan.
我的夢想是想變成台灣的一份子

I did not want to come here as a foreigner.
我不想要當只是個來台灣的外國人

With 30,000 NTD, about 100 Euros.
我來台灣只帶三萬台幣(一千歐元)

I did not know anybody. I slept at my friend’s house.
我人生地不熟,先暫住朋友家

They just said, “we’d give you 3 months. Find a job, find an apartment.”
他給我三個月的時間去找工作和房子

I went to the street, I wanted to eat something and then I just met my boss.
有次肚子餓在路上找東西吃,剛好碰到我現在的紅豆餅老闆

He just said it as a joke, “Ok we need some people here, why don’t you try it?”
他開玩笑的跟我講他缺人,問我要不要學

And I just said, YES!
我馬上答應

I started to do red bean cakes. It was the best decision I could make, I could learn Chinese.
我開始賣紅豆餅,這是我最好的選擇,因為我還可以邊學中文

After 3 months, I was really able to pay my first rent.
工作三個月後我終於賺到我第一筆房租

When people ask me why I am selling red bean cakes.
當大家問我為什麼在賣紅豆餅時

I often say it’s delicious and I like to talk to my customers.
我說是因為好吃,因為我喜歡跟客人聊天

Why did I sell red bean cakes, why didn’t I teach English?
為什麼我選擇賣紅豆餅而不是教英文

Because it’s a challenge.
因為這才是個挑戰

When I came to Taiwan, I came with a big dream.
當我來到台灣,我懷抱著偉大夢想

I still love red bean cakes so much because this gave me the opportunity to really really start my life here.
我很愛紅豆餅,是因為它給了我一個開始台灣新生活的機會

I think money is not important. It’s your life experiences that’s important.
我覺得錢不是最重要的,反倒是人生經驗才是

Because when I came to Taiwan I didn’t think that much.
我當初來台灣時根本沒想太多

I just said I wanted to go there; I wanted to try it.
我只講我要去台灣!我一定要去試看看

Before I came to Taiwan, a lot of people didn’t believe in me.
在來台灣之前,很多人都不相信我

My mom just said,”Michelle, it’s so dangerous”.
我媽跟我說這樣太危險

You are a girl outside alone.
你一個人離鄉背井

You should think about what you want, not what your parents want.
你應該追求自己的人生,不是父母親對你期許的人生

Sometimes we shouldn’t wait. If the opportunity comes just do it.
機會稍縱即逝,做事一定要把握當下!如果你想要離開台灣去闖,就去吧

Don’t go to Australia to do a working holiday visa when you are Taiwanese and just have Taiwanese friends, then you don’t need to go.
不要去澳洲打工度假還整天跟台灣人混在一起,那幹嘛還要去?

Just find out what you can, what you like.
找出你喜歡跟你能做的事情

Don’t listen too much to your parents because they don’t live your life.
不需要完全都聽你父母的,因為人生是你自己的

不要鬧工作室 Stopkiddinstudio

你好!我是Johnny,我想讓台灣人透過外國人的眼睛,重新看這塊土地,順便認識更多來自各地的朋友,在台灣找到小聯合國,也讓外國人看見台灣之美!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STOPKIDDINSTUDIO?fref=ts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Stopkiddinstudio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原文連結

【商業周刊】謝文憲(憲哥):一個離職領隊的告白:20幾歲開始幫客人拍照、顧包包,10年了,這樣的日子還要過多久? (4998)

$
0
0
來源:Matt Chang@flickr, CC BY 2.0

蔡康永辭去「康熙來了」,好搭檔小S隨後表示同進退,兩人的離去,為台灣演藝圈投下震撼彈。

康熙不比其他節目,每回我去內地上課,不管第幾級城市的學員發問,不外乎:阿里山、日月潭,要不就是康熙來了,該節目在兩岸的份量,可見一斑。

12年的節目仍能在競爭激烈的演藝圈環境中生存,絕不是件簡單的事。蔡康永的離開,也代表康熙世代的消逝,這件事卻讓我想起一個朋友。

客戶都升廠長了,我還在當小弟

40出頭的Robert,在念專科的時候就是風雲人物,無論帶活動、主持炒熱氣氛都難不倒他,還沒畢業就開始計畫報考領隊證照,他的夢想是成為:最受歡迎的旅行團領隊。

天賦加上努力,讓他在很年輕的時候一圓夢想,在那個經濟起飛的90年代,我們才月領兩萬多,他已是月入近十萬的高薪階級。愛寶樂園,有去過吧?我們頂多去1-2次,他這輩子去過80多次;迪士尼樂園有去過吧?他去過60多次,黃山、張家界、九寨溝、柬埔寨…,加起來去過兩百多次,我們是去玩,他是專門顧包包,幫忙客人拍照。

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某家汽車商的年度旅遊,交給他承辦11年,當年剛進修車廠的菜鳥技術員,多年之後都已經晉升服務廠廠長,而他,11年前是領隊,11年後成為「資深領隊」,做的事情,完全一樣,他自嘲:「跟小弟一樣,還在幫客人顧包包」。

隨著消費意識的抬頭,連領隊在機場候機時,只是拿本書隨手看看,甚或是拿出平板偷閒看部電影,或者休息打個盹,都會被消費者投訴,幾次之後對於人心有了另一層的體會,從20歲當小弟搞笑到了30幾歲,總是會有厭倦的時候。

雖然我勸他,這世界上就是要有像Robert一樣好的領隊,帶給我們歡笑,帶給我們無比的旅遊經驗,千萬不要為這點小事而氣餒,他總是笑笑地回我:「不想做的最大」。

如今的他已經創業10年,不再過漂泊的領隊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至少,現今的他比我剛認識的他好上10倍。

離職的最大

沒錯,就是這一句,才讓我看到蔡康永,接著想到Robert,更想到自己,我才會多次提出:「公司福利再好,也不該從菜鳥待到退休」,一則因為不可思議,再者認為不應該也不可能。

不會累嗎?工作不是要有熱情嗎?誰說人一定要天天充滿熱情的,見鬼了。

對康熙的告終,我沒有太多想法,但這件事的後續與發酵,我想談談五件事:

1. 要離職,也要在高峰時下山,「見好就收」是我一貫的作風,至少這一點,這對搭檔主持人選的時機還真不賴,職場工作者不也如此嗎?

2. 誰說帶給他人歡笑的丑角,一輩子都該扮演丑角?私底下的他,一定也思考過未來,一定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歡笑的背後,通常伴著淚水,你周圍也有這樣的人嗎?

3. 人不可能不為自己打算,看盡人情冷暖的綜藝節目主持人,也會有年華老去的一天,不可能一輩子靠嘲諷、虧宅男、聊正妹能過一輩子,下一步的自己不去想,就等著被淘汰吧,值得你我都去想想。

4.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怎麼上台的,但一定要知道自己怎樣下台,正所謂「上台靠機緣,下台靠智慧」,他們都是聰明人,只是我們稍微笨一點罷了。

5. 如果陳漢典夠強的話,接棒的就會是他,只可惜不會是,綠葉要變成美麗的花朵,缺的不只是機會,而是品牌。

至少這是蔡康永辭職,帶給我的5個學習,很珍貴的學習。

作者簡介_謝文憲(憲哥)

富比士雜誌公布亞洲前五十大最佳企業的專屬講師,最具影響力的職場訓練大師,連續十年獲《管理雜誌》評選為華語知名企業講師。

著有《行動的力量》、《說出影響力》、《教出好幫手》、《人生最重要的小事》、《職場最重要的小事》(春光出版)等書籍。

「職場憲上學」專欄文章列表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kowei:走過全民霸凌,重新愛上蔡依林 (12960)

$
0
0

我一直覺得很幸運,能生在孫燕姿、蔡依林、周杰倫同時出道的這一代,音樂上的溫暖、突破和創新,是我心中華語流行樂壇的黃金年代。

時光倒轉回到十幾年前,當我還在唸高中的時候,隨著這三人的出道,班上男同學默默分裂成小小的兩派,一派支持孫燕姿,一派支持蔡依林,(至於男性歌手,大家普遍都喜歡周杰倫、五月天和陶喆)同學們為了「護主」,總是互虧對方支持的歌手,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非常孩子氣的行為。不過,那些「聲音」,勢必也在無形中發酵,傳進了歌手耳裡,成為壓力,畢竟學生族群是流行歌手的市場主力。

高中時期,我還不太熟悉蔡依林的歌,雖然《我知道你很難過》很紅,但我最早對蔡依林有印象的歌曲,反而是《愛情36計》,老實說,那首歌曾讓我很頭痛,因為某次段考時,《愛情36計》的副歌一直出現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啦!

如今,蔡依林已是華語歌壇的「天后」了,但她這一路走來,卻不是早早攀上高峰,反而是出道後不久,就莫名被討厭,那狀況之慘烈,簡直是全民霸凌。大家嘲笑她的嘴唇、說她裝ABC、不會跳舞卻被包裝成唱跳歌手,許多犀利的指控、為討厭而討厭,現在想起來,都十分殘忍,當時的情況,甚至窘迫到必須請她的輔大同學現身拍形象廣告,在草地上訴說她們眼中的蔡依林是多麼可愛討喜的一個人。

從後期作品認識她的新歌迷,或許很難想像她曾面臨多巨大的考驗。

一直到「雙J時期」,周杰倫為蔡依林打造了《騎士精神》、《說愛你》、《倒帶》、《布拉格廣場》等七首膾炙人口的歌曲,rap和抒情搖滾的結合,耳目一新,也讓人聽見蔡依林的另一種音樂可能。

然而,當時周杰倫已是紅遍大街小巷的新一代小天王,可想而知,因忌妒心而反蔡依林的人還是不少。然後,隨著媒體在東京拍到的照片刊出,讓「雙J」有了令人心碎的結局......

情傷之後,蔡依林仍積極發片,並進入所謂的「地才時期(或稱體操時期)」:鞍馬、空中吊環、高空倒劈一字馬、彩帶舞、鋼管等特技樣樣來!我想台灣若不是有蔡依林,大家絕對不曉得唱跳歌手有多難當,但這一切,卻也漸漸讓人看見她「堅強的意志力」!就連過年時,我問姨嬤最喜歡的歌手是誰,她也說:「蔡依林,因為她漂亮又努力!」

不過,當時網上依然有許多人反蔡依林,甚至只要她一發片,各種用放大鏡檢視、集體嘲諷的霸凌行動就紛紛出籠,從服裝一路酸到專輯名稱,甚至逼得專輯名稱《Vogueing》改名為《Myself》。

但她還是專注做著音樂,她練舞、變美、學才藝,與一流團隊和國外樂手合作,將音樂帶到另一個高度,漸漸的,這一路走來,大眾眼裡的「不足」,終於在2014年最新專輯《呸》推出時,都不復存在,她用「時間」和「努力」證明了自己,並強勢問鼎2015年金曲獎,最終風光抱回歌手眼中的最大獎—年度最佳國語專輯。

除了作品上的成熟,也有人說,是因為她展現了不凡氣度,坦然(且魅力十足)的擔任周杰倫演唱會表演嘉賓,以及在 MV中關懷多項社會議題,還有長年來的忍氣吞聲和持續努力。

我則是從前兩張專輯中,《美人計》MV 最末的「Voguing」舞蹈開始為蔡依林鏡頭前的魅力懾服,於是,《Myself》成了我買的第一張蔡依林專輯,之後的《MUSE》和《呸》也沒有錯過;鎖定她的每支MV,在她努力準備金曲獎表演時,拉家人一起來觀賞,佩服她越來越有氣勢,也開心她在出席公開活動的穿著具有國際水準。

高中時期的我,絕對無法想像2015年會去聽蔡依林的售票演唱會,然而11月5日那天,我卻是這麼期待她的演唱會,我懷抱著「想去欣賞一場秀、而且是華人頂尖歌手的秀」的心情去小巨蛋「朝聖」,我迫不及待的想體驗一場頂尖視覺、聽覺的轟炸。

不過,雖然我現在是個「J迷」,但基於希望她再更上一層樓的美意,還是要分享一些建議。

我一直認為華人歌手的演唱會上,最容易不小心出包、削減歌手氣勢的部份就是螢幕上的「背景動畫」(通常是作為陪襯作用,對於部份觀眾而言或許覺得不重要,但我很在意,或許也算是一種職業病吧),不知道是礙於金費,或製作時間太倉促的關係,背景動畫偶爾仍會出現「早期線上遊戲」那種假假、不到位的感覺,但視覺的東西又總是那麼醒目,放映在巨大的數個螢幕上...畫面有沒有辦法撐起場面?就是一個直接攤在眼前的問題。

蔡依林這回2015年演唱會的「背景動畫」,我最喜歡的是《Dr. Jolin》演唱橋段搭配的「彩色藥丸動畫」,色彩繽紛的向量圖藥丸真的非常可愛、有活力,與歌的節奏、情緒都很搭調;我也喜歡前段舞台上那顆巨大的鑽石骷髏頭,搭配「玫瑰花辦」的背景影片,彷彿是21世紀版的「現代歌劇魅影」,當然還有她從閃閃發亮的櫃子中現身、頭上頂著羽毛的懷舊歌曲橋段,Jolin就是那迷人的歌唱女伶。

硬要說比較不滿意的部份,就是「海洋公主」那段表演的「背景動畫」了,海底世界多麼奇妙、充滿想像空間,照理應該是可以好好發揮的題材,但背景動畫時常只有幾粒泡泡,和幾條大量複製的魚群,舞台上看起來也空空的,實在有點可惜;而「竹林俠女」的過場影片,Jolin雖然「飛」得很美,但攻擊她的竹子卻仍有電腦遊戲的不自然感。但整體而言,我覺得算是不錯了,尤其開場「拿大旗、拔劍」的短片,還有「歌劇女伶」的過場影片,都非常有氣勢和質感。

這場演唱會,確實如倒吃甘蔗般令人著迷,其中,有幾個讓人驚喜的點:第一個,是我本來以為Jolin會用她最擅長的熱歌勁舞開場,沒想到,11月5日的首演夜,她選擇放映感性的親筆字旁白,搭配演唱《奉獻》這首歌,感謝幕後工作人員,溫暖的開場;第二個驚喜,是邀請到台中一中的曾愷芯老師,透過他變性的故事,告訴大家應有同理心,欣賞每個人的樣貌和選擇。(往後幾天則是陸續分享因霸凌而喪生的「玫瑰少年」葉永鋕,以及罹患裘馨型肌肉萎縮症病友曾英齊的故事。)

第三個驚喜,則是在演唱會後段,邀請歌迷上台「抽籤」,抽出早期(或比較少公開演唱)的歌曲,然後當場演唱;最後,則是首演夜最大的驚喜—林憶蓮現身。

我也很驚喜的發現,Jolin的歌迷類型非常廣,坐我左邊的三位歌迷是專程從台南上來的(他們哭訴:「因為這次只有台北有~」),右邊三位則是魅力四射、不停扭腰擺臀的高中女孩(螢光棒一直打到我),後方是兩位歐巴桑(不時聊天、發表心得),再後面一點還有國小的女生(她很希望被Jolin叫上台,我也有幫她喊,可惜我們坐在3F太遠了)。

當天唯一的遺憾是沒有演唱我最喜歡的《大藝術家》、《玩愛之徒》和《馬賽克》,也沒有安可曲;最high的橋段則是《迷幻》、《天空》(後面的兩位歐巴桑也唱得很大聲喔)和《Play 我呸》,甚至,當年考試時讓我很頭痛的《愛情36計》,在演唱會現場聽過後也重新喜歡上了。

從稱呼蔡依林到喊她Jolin,對歌曲如數家珍,我想你應該也發現我已成為一位「歌迷」了吧?這真是一趟奇妙的旅程!我想,會讓我從無感到愛上Jolin的,除了那有情緒感染力的舞曲,最終仍是她走過霸凌的堅強意志力,在無形中也給了我啓發和力量。

如果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段最黑暗的幽谷,Jolin現在已經徹底遠離,並且翱翔空中了,我期待她可以一直飛,很自在、坦率的做自己,期待她越來越好,持續讓人看到她的努力和魅力,讓本來不聽流行歌曲和舞曲的人也著迷,然後,再為華人樂壇創造更多經典歌曲。

Photo Credit:蔡依林 Jolin Tsai

Photo Credit:蔡依林 Jolin Tsai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端傳媒】天貓「掏」出了台灣米的春天? (6339)

$
0
0

11月10日最後兩小時,數以萬計的網民正在電腦前,掛上天貓,等待「雙十一」到來。等得無聊,還可以開電視看看馬雲大手筆打造的「雙十一春晚」,由蔡依林開場、陳奕迅領唱跨夜倒數最後一首歌。洶湧的「雙十一」大浪,就要襲來。

台灣宜攝:Pichi Chuang/REUTERS

台灣米 上天貓

在這場媲美春節的消費慶典裏,台灣不但沒有缺席,甚至早在1個月前,就被天貓一腳踩出塵埃。在台灣老牌電商 PayEasy 的牽線下,一批台灣台中市霧峰區、花蓮縣玉里鎮的「台農71號」(品種名稱,市場品牌稱「益全香米」)將在天貓國際台灣館上架,玉里的稻田裏甚至出現紅色稻米排成的「天猫国际」圖樣,惹出「中資收購台灣米」的爭議。

天貓賣米了,眾人議論紛紛,但故事可不是「中資侵門踏戶(台語,指不懷好意登門挑釁,存心來找碴的意思)」,或者「台灣米進軍13億的大陸市場」這麼簡單。

主角是台灣稻農有限公司,是一群曾經以「反糧商壟斷」為宗旨的農民自力組成的公司。由他們踏出這轟轟烈烈的一步,是歷史的巧合,恐怕也是隱喻。

這段歷史要從台灣的「動員戡亂時期」說起。因國防戰備所需,同時避免重要軍備糧食流向大陸,政府制訂《糧食管理治罪條例》,將全島分為8大糧區,稻米不得跨區買賣,住在屏東的人要吃到一口宜蘭米亦不可得,遑論要「賣米到大陸」,一個不妙,搞不好是要人頭落地的事。

從此,為監控糧食流向,半世紀以來的台灣,籠罩在「糧商執照」制度的控管之下。按照日後制訂的《糧食管理法》規定,辦理糧食相關業務,如買賣、經紀、倉儲、礱穀、碾米、磨製米粉、磨製麵粉、輸出、輸入等,都必須向農委會申請糧商執照,每10年換照一次,但每日庫存量在300公斤(1公斤 = 香港1.653斤)以下者,不在此限。

「種菜的可以賣菜、種水果的可以賣水果,就是種稻的不能賣米!」這是種稻超過30年經驗,目前以種植「台農71號」為主的翁良材「起義」的經典口號之一。當年法令規定,稻農每年能自行銷售300公斤自產米,已受到很大限制,但竟然還有糧商透過公會運作,打算修改《糧食管理法》,完全取消稻農賣米的資格。這項提案在翁良材等人的強力反對下暫緩,也同時喚起他們的自主意識。翁良材表示,傳統糧商壓制稻農自產自銷就罷了,在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外國稻米進口後,「甚至還以便宜的進口米混雜台灣米,再賣給消費者,對我們本土稻農來說是一大打擊。」

雖然現行《糧食管理法》已修正,稻米不一定需要糧商執照才能上架,但是許多通路、消費者仍以品牌是否有糧商執照為信賴稻米品質的標準。

直到2013年,標榜台灣生產的「山水米」遭揭發「連一粒台灣米都沒有」,甚至還用品質最差的「等外米」混充本土高檔貨,以欺騙消費者賺取暴利。在這場作假風暴之後,消費者才赫然發現,出品「山水米」的糧商泉順食品公司竟然擁有9張執照,被裁罰撤銷1張,還可以用其他執照繼續做生意,根本不痛不癢,引起公憤。台灣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甚至一度宣布打算廢止糧商執照,後來雖未確實執行,卻也宣告過去台灣由糧商主導的體制已走到轉型的十字路口。

輔導小農自產自銷,才是台灣該走的方向!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

「撤掉糧商執照之後,開放大企業進來經營農業,大公司有方法、有制度,一定可以送出高品質的好米,」陳保基如此說。但草根農運團體「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不做如是觀,她嚴正反駁,引發混米風暴的山水米本身就是大企業,陳保基的說法並不成立,「輔導小農自產自銷,才是台灣該走的方向!」

現實是,無論大企業或小農民,都要面對市場。但台灣的消費者市場,給予農民的反應其實很冷淡。雖然近年來掀起一陣從農、愛鄉風潮,卻沒有兌換成台灣人吃米的熱情,根據台灣農委會發布的《糧食供需年報》,2014年全台每人僅吃米44.96公斤,創10年新低,平均每人每天吃的米,比一支 iphone 6s 還輕。

稻米市場「有行無市」,就連已有固定熟客支持、具品牌知名度的公司也難倖免。

圖為台灣雲林縣的稻田。攝:Reuters

有行無市 挑戰大

2011年,台灣政府為供應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第四期園區(簡稱「中科四期」)用水,規劃沿彰化溪州重要農業灌溉系統「莿仔埤圳」埋設暗管,調用農業用水。出生溪州的台灣鄉土作家吳晟及他同為作家、曾著有《江湖在哪裏?──台灣農業觀察》的女兒吳音寧,便因此與當地農民一同展開「反搶水」的行動。而「溪州尚水米」就是搶水危機落幕後,由吳晟、吳音寧參與成立公司行號、大力行銷的品牌。「溪州尚水米」強調友善耕種,以契作模式保證收購,但即使這樣頗具知名度和規模的品牌,2015年的種植面積仍從11公頃減到8公頃,上半年一度告急,傳出兩萬公斤米賣不到一半的消息。

知名的宜蘭女農吳佳玲,在大學期間加入「台灣農村陣線」,參與各地的農業議題,最後決定落腳宜蘭、開始親身種稻。她創立「有田有米」品牌,努力改變當地積累已久的耕種習慣,沒有除草劑、農藥,以友善耕種的概念和在農運中累積的好人緣,至今已有上百多個「榖東」支持,但連她都感嘆,「現在賣米真的非常競爭!」吳佳玲替師傅陳榮昌賣米,2016年打算從插秧期就開始預購,拉長銷售時間。她甚至砸下重本,申請了一張釀酒執照,將自家種的米送給宜蘭當地酒廠釀製米酒,以應付有行無市的稻米市場,「米只會越來越難賣,不從加工找出路,根本不可能!」

台灣米面對市場挑戰,另一部分力圖生存的稻農、糧商,將「登陸」賣米視為重要的出路。台南老字號、弘昌碾米廠董事長曾江燁表示,因為台灣人越來越不吃米,所以他們嘗試將米銷往廣東深圳,雖然利潤「只能算是一般般」,但他們希望的是,能接到來自對岸持續的採購訂單。

在一眾盼望登陸賣米的農民中,由當年起義「反壟斷」的「台灣稻農有限公司」先聲奪人,算是歷史的巧合。這一趟天貓淘米記,有創立於2000年、2012年資本額已達新台幣4.35億元的台灣知名電商 PayEasy 當中間人搭橋,農民得以順利登陸。本來要登上天貓國際的門檻不低,需要2.5萬美元的上架保證金,每年更須繳交5千或1萬美元的年費,相較若在台灣電商「台灣樂天市場」,上架費不到900美元、每年年費更只要1千美元,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因 PayEasy 在天貓早有櫃位,所以農民上架成本變得很低,「讓台灣有特色、但品項不夠多的小品牌登陸,是我們現在能做的。」 PayEasy 總經理林坤正說。

林坤正觀察,大陸消費者對台灣生活方式仍然心嚮往之,尤其是食品、餐飲,「台灣的農特產品還是有優勢。」換句話說,台灣農特產品最美的賣點還是「台灣人」。但中國電商已經開始學習台灣的操作模式,做故事行銷與品牌經營,「台灣的時間更少了,必須加快腳步,」林坤正說。焦慮的稻農與衝刺的電商一拍即合,促成這場天貓淘米記。

曾經因為兩岸對峙而被封鎖的稻米市場,如今要死灰復燃,但若把中國市場當成台灣稻米的解方,恐怕也與現實不符。首先,從數字上來看,在全台目光被稻田中的天貓吸引的同時,台灣最大出口國是誰?不是中國、不是香港,是絕少出現在台灣人腦海中的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

2015年至今,出口巴國已近3萬噸,是2014年出口至中國大陸的35倍有餘,的確不能說中國市場是台灣稻米的唯一出路。

從2015年8月開始,台灣向巴國出口29,037公噸的稻米,第二名香港1,100公噸,不到巴國的4%,第三名澳洲更僅有450公噸。不到3個月,單是出口巴紐就帶來近1,750萬美元的收入。這並不是巴國第一次成為台灣米的採購大戶,自2008年國際糧價暴漲開始,2009年,稻米出口大國埃及決定暫停外銷,加上另一糧食出口大國澳洲發生乾旱,使得巴紐轉向同樣生產蓬萊米的台灣,甚至導致當年農委會必須祭出多項限制出口的措施。

農糧署副署長陳俊言表示,2015年台灣稻米對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出口,與國際糧價無關,也非援外機制,「完全是市場機制,是業者看上當地潛力。」

陳俊言分析,台灣的其他稻米貿易夥伴中國大陸、日本都對國內糧食實施保護措施,但巴國對稻米採取完全自由貿易,又同樣吃蓬萊米,成為糧商出口新標的。不過,與銷往中國的高價米不同,標售公糧銷往巴國的糧商上達糧業透露,「銷往巴國的,很多都是公糧,」因是農委會保價收購,農民交的多半是重量不重質的米,台灣人普遍認為口感較差的公糧,卻似乎廣受當地市場歡迎。

池上建興米董事長梁正賢是兩岸大三通後首批登陸的高價米品牌,目前旗下品牌「多力米」也在淘寶網上架。在他看來,阿里巴巴一直都對台灣市場有興趣,經理也與他互訪過幾次,這次的天貓買米,確實是場漂亮的行銷手法,但他不認為這是長久之計。

「多個通路是沒什麼不好啦,但我們的米過去一包可能要賣到新台幣將近600塊,人家可能是吃新鮮的(意指只是一時嚐鮮),我不覺得會長久!」如今,梁正賢對中國市場的態度反而淡然。

梁正賢分析,「大陸也有保護自己稻米的政策,每年配給台灣的額度有上限,再多沒有了。你說能消化多少米?很有限。」因此即使許多通路商找上梁正賢賣池上米,「我都說,你拿到配額再來跟我說,不要每個都來跟我說自己關係多好有多好,我聽到都會怕耶!」陳俊言則說,過往大陸配給台灣的稻米大約是五、六百公噸。2015年至今,出口巴國已近3萬噸,是2014年出口至中國大陸的35倍有餘,的確不能說中國市場是台灣稻米的唯一出路。

「雙十一」的燦爛煙火,照亮這批與貓共舞的台灣好米。但未來該如何好好種一甲台灣田、吃一口台灣米?真正的考驗,恐怕才正要開始。



原文連結

【聯合報】聯合報社論:聯合/台中市別再把霾害推給大陸 (5209)

$
0
0

入冬以來台灣西半部最嚴重的一波「紫爆」級霧霾,在東北季風解圍下,北部地區的情況暫告緩和,但中南部尤其高屏的空氣品質依然糟糕。汙染區域的民眾很無助,霧霾襲來總是漫天灰霧後方才知悉,無法提前防範,也不知如何應對。但當空氣汙染漸成常態,我們無法再像過去一樣將禍因都推給中國大陸,必須設法尋求自救之道。

以往的經驗,霧霾好發期在入秋之後,因為地面風力小、氣壓場較弱,沒有較強的北方冷空氣灌入,近地面的汙染物不易擴散,致會有較長時間懸浮在空中;春夏的天氣條件,則使霧霾不易生成。但目前的情況是,霧霾跨越季節發生,今年三月高雄三萬多人參賽的國際馬拉松頂著嚴重空汙起跑;前幾天彰化田中馬拉松也是霧霾隨侍。其間,台灣各地大大小小霧霾此起彼落。

台灣的霧霾區域正在變大、汙染正在變嚴重,這是不容忽視的趨勢。全台七十六個空汙測站,過去多半僅少數測站測到指數升高;如今卻動輒十幾、二十個測站到「紫爆」的等級,PM2.5濃度破百是常事。這顯示,霧霾威脅正在「常態化」,其汙染源頭也正在「本土化」。此刻,民眾必須面對現實,不能再一股腦地把霧霾的禍源全推給大陸,認為「都是中國害的」。近期對岸沿海省分多雨,不大可能飄散汙染物過來;就算有,稀釋後飄到台灣也不可能超過四成,那麼,在地的汙染源在哪裡,便必須務實地把「烏賊」揪出來,才能解決問題。

以重災區的台中市為例,最近已被冠上「毒氣城」的惡名,市府卻還在推稱是「外來的髒空氣」所致,擺明了它束手無策,也無意面對問題。當事態惡化至此,市府無論如何要加強固定汙染源稽查,工廠類型的固定汙染源沒有腳,是跑不掉的。例如,一般公認台中火力發電廠、中龍鋼鐵,及圍繞核心區的潭子、大雅等老工業區是主要汙染源;那麼,請問:平日的稽查工作落實了嗎?

台中霧霾爆表的最高峰,燃煤的台中火力電廠降載一百萬千瓦發電規模,中龍鋼鐵也答應覆蓋露天儲煤設施,勉強算是情義相挺鄉親;但這主要是中央出面協調,市府沒盡多少力。台中市府遭遇此番「毒氣城」教訓,應該仔細思考工業發展策略,對高耗能、高汙染的工業要評估自己有多少環境承載力,不可一味追求工商業績。最經典的例子是,當年被稱為「霧都」的倫敦,最後得以擺脫硫磺霧霾、恢復陽光之計,就是把排放黑煙的工業設施都從市區遷走。

至於移動汙染源,稽查難度較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移動性汙染源的威脅要大於固定汙染源,這當然需要政府負起責任,不僅要長期宣導,也應增加稽查力度,老舊車輛、二行程機車淘汰不能再拖。此外,尤應注意新汙染源出現。

抓烏賊之外,眼前保護人民健康有無短期可努力之處?目前空汙訊息完全仰賴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每小時公布的全台空氣品質數值「測報」,民眾必須自己上網去找,得一番折騰才接收到資訊。亦即,當人們警覺到霧霾籠罩時,其實已身陷其中。那麼,有無可能提前對霧霾發布預警呢?

從霧霾形成的氣候條件來看,發布預警應是可以努力的目標。這一波霧霾天候,台灣東邊吹東南風,台灣海峽吹微弱西風,左右夾擊加上山脈、地形等因素,中部地區彰化、雲林、南投幾乎成為無風帶,造成汙染物無法飄散。但是,一個天氣系統通常會持續數日,既然風場生成有一定過程,且地球同步氣象衛星資訊很即時,則建立預警機制應屬可行。

去年初,環保署即向對岸環保部表達共同監測PM2.5的意願,而大陸、日、韓也正在商談霧霾監測,甚至汙染源來自印尼的香港、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也表達這樣的意願,要藉由區域合作,掌握汙染源流動訊息。環保署甚至應考慮,掌握霧霾資訊後,透過智慧型手機或各種途徑傳送給民眾。日本已能掌握地震發生縱波與橫波時間差,足以搶下幾十秒以智能手機通知民眾避災;所以,霾害的預警科技應不是問題。

環保署計畫增加一倍監測站,對減汙的效果有待觀察;但面對問題的態度,值得地方縣市長效法。



原文連結

【BuzzOrange】Yuan Ling:誰說陸生嗆李前總統?這才是李登輝與陸生對談的真實樣貌 (7634)

$
0
0
(圖片來源:蘋果影片截圖)

(圖片來源:蘋果影片截圖)

昨日各大媒體皆用斗大的標題討論,(編按:中生嗆台灣總統抽籤就好 李登輝神回)李前總統到成功學演講的過程中,遭到陸生嗆說「為何不用抽籤」來決定總統就好的消息,引來許多台灣人關注。但事實上,這則新聞出來後,又遭到現場聽演講的成大同學打臉,直指「報導與現實根本有所出入」,根本沒有所謂的陸生嗆李前總統的情形發生。

從以下例證,就能說明現場真正的樣貌是如何。

蘋果日報自由時報的報導都一致指出陸生的發言是:

「台灣這麼小,領導者不專制怎麼行,這樣也避免選舉麻煩,以後抽籤決定就好。」– 摘自《蘋果日報

「諷刺台灣這麼小,領導者不專制怎麼行,這樣也避免選舉麻煩,以後抽籤決定就好。」– 摘自《自由時報

但事實上,陸生在場的提問是(以下為逐字稿):

李前總統,我是來台的陸生,我有個問題想問你。

您剛剛提到說,中華民國現在的中央政府太過於中央集權,但是,一般國家比較小的話,如果中央政府不是很集權的話,那中央政府就沒有甚麼存在的意義了。

也就是說總統可以不選了,就選地區首長,然後每年輪著抽籤抽一個地區首長,當虛位總統就可以了。您覺得怎麼樣?

(那媒體報導的:諷刺台灣這麼小、避免選舉麻煩、以後抽籤決定就好,跑去哪裡了?)

而據呂秋遠律師的說法

這個問題可以簡化成「台灣地方小,總統抽籤就好」,這樣的提問嗎?

這位中國籍的學生,明明就是在詢問台灣聯邦或邦聯制的可行性而且是因為李前總統提到中央政府太過集權的問題,這樣的問與答,都是符合演講主題與禮儀的,但是媒體在報導時,為了某些目的,卻簡化成仇視中國學生不懂民主,這樣會不會有違報導的本質

當然,我很好奇寫這篇報導的記者,有沒有在現場。如果在現場,那就是刻意不實,如果沒在現場,那就是暗示每個人都可以自稱為記者。

緊接著,李前總統要回覆時,是用台語發音,但陸生表示:「聽不懂、說國語」,在媒體的書寫下是這樣:

李登輝聽了之後,原本要用台語回答,竟又被中國學生要求,是否用「中文」回答,此舉換來更大噓聲。— 摘自《蘋果日報

李登輝聽了之後,原本要用台語回答,不料卻被中國籍學生嗆,能否用「中文」回答,換來更大噓聲。– 摘自《自由時報

很明顯的,兩家媒體的內文除了差不多以外,立場都是一致的。但一位在場的成大學生,撰文表示,她認為這名陸生希望李前總統用「中文」回應並非出於惡意,是他真的聽不懂。而從媒體的說法,與現場成大同學說法的一對比下,更是顯得媒體渲染與加油添醋能力,讓這名陸生的性格與立場,變得格外「鮮明」。

這名撰文反駁媒體報導的陳同學,也表示,當下聽到陸生的問題時,也不太能理解陸生的想法,但她可以理解的是,這名陸生所提出來的,不是在講中國的體制,而是一個他對政治新的想像。而李前總統的回應,也確實讓人激賞:「台灣只有民主沒有極權,政府為了人民存在,為了服務存在。」

但想不到在演講後後,這名陳同學遇到了老師,聽見了陸生緊張地向老師反應表示:「他的問題不是那個意思,很怕被網路霸凌。」而這名陸生也解釋,他想表達的事情是,若中央與地方分權,如同李前總統在演講中所說——會產生因為執政長官政黨不同而有所偏頗,那是不是該讓民選回歸地方,中央政府則再由地方輪流抽籤決定就好

雖然台灣以多元聲音自詡,但一遇上「中國」、「陸生」,就會出現一面倒的聲浪,在 PTT 八卦板、新聞留言裡,罵聲不斷:「這個 426 到底來台灣幹嘛的啊」、「__ 生來亂三小 不爽就滾回去」、「很標準的當狗習慣了,覺得當人很奇怪」。各種謾罵、甚至污辱性的字眼都出現。

或許在媒體的解讀下,我們看見的視野,就是已被扭曲過的資訊,但要在謾罵、指責前,不妨先多想個幾分鐘:「我看到的資訊,是真的嗎?」還是台灣現在的閱聽者們,只要看見「中國」、「陸生」這幾個關鍵字,就拚命開罵?若只能用醜化的方式去理解彼此,台灣與中國的雙邊關係將會永遠陷入無解。

以下為李前總統與陸生對答的實況影片:



原文連結

【BuzzOrange】BO 肥皂箱:要讓員工有熱情其實很簡單,可惜台灣多數老闆完全做不到 (3098)

$
0
0

文/Miula

很多企業都很喜歡要求員工在工作上要有熱情,不是交差了事就好。理論上,當員工有熱情的時候,的確可以產生比較好的工作效果。

可惜的是,熱情是要求不來的。

真正要激發員工的熱情,就要讓員工熱愛他們的工作。但怎麼樣才能讓員工愛他們的工作,對工作有熱情呢???

說真的,這真的也沒有那麼難,基本上,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就很容易可以讓公司的員工有熱情。

  • 1. 把員工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有些事情比錢還重要,把員工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就是這樣的事。

什麼叫做把員工放在正確位置呢? 就是讓員工的工作內容,符合他的專業發為與個人特質。

很多員工為什麼對工作沒有熱情呢? 因為他的工作內容,都不是他喜歡做的事情,長期下來,自然對工作失去熱情。把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是激發員工熱情的最根本功課。

硬要叫一隻獅子去吃草,然後還期待獅子很開心,這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 2. 合理的薪資待遇

公司的老闆,想要節省開銷,用最低成本經營公司是很合理的一件事。問題是,錢不是盲目的花越少越好。錢省下來,是要花在刀口上的。而員工的薪資待遇,就是那個刀口。

如果你期待員工能夠長期領低於業界該職位的平均薪資,然後還很熱情,那你大概需要去看一下腦科醫生。

要激發員工熱情,就要讓他們感受到公司對他們是真的很好。薪資待遇通常是那個最重要的參考指標。

很多公司的老闆或者是人資部門,很喜歡把一個月薪值得 55K 的人壓到只給 50K,然後為此得意洋洋。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是在毀滅公司,而不是在幫助公司。

  • 3. 看得見的升遷機會

除了少數的員工以外,絕大多數的員工都會想要在公司裏面逐步往上爬。

問題是,如果他覺得這間公司他十年內都沒辦法當上主管的話,自然而然他就會往外看。

而當一個員工常常往外看的時候,他對於現在的這份工作,就會失去歸屬感。畢竟如果一個人整天都在想說要跳槽去哪邊比較好的話,怎麼可能對現在的工作會有熱情呢?

一個好的老闆,要讓公司內的升遷管道是暢通的,讓員工知道,如果他們真的表現優異傑出,他們在這公司不會被埋沒。

千萬不要空降個皇親國戚直接坐在公司主管的位置上,這是打擊員工士氣的最佳方式。

  • 4. 即時且明確的獎勵機制

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巴夫洛夫的狗,告訴我們制約機制的重要性。

只要員工做得好,就會得到好的獎勵,這樣做久了,員工就會被制約,會不斷的把事情做好。如果你想要員工有熱情,那只要在員工很有熱情的時候,即時的獎勵與回饋他,這樣久了之後,員工絕對都會很有熱情的。

但切記一點,這種獎勵機制一定要夠即時,因為如果不夠即時的話,員工的潛意識無法把做得好得到獎勵這兩件事聯結起來。效益最差的獎勵方式,就是把員工做得好的獎勵,通通累積起來在年終獎金一次發放。這樣的獎勵機制,對於鼓勵員工行為的制約效果無疑是最差的

如果說看得到的升遷機制是為了給員工長期的奮鬥理由,那獎勵機制就是要給員工短期內的明確正面回饋。

說真的,只要能夠做到以上四點,要讓員工有熱情根本是很簡單的事。

當員工覺得 “這間公司值得待下來,現在的工作內容我很喜歡也適合我,薪資待遇在同業中也很不錯,而且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看好,而只要我有好表現就會有明確的獎勵" 的時候,又怎麼可能沒有熱情呢?

然而,很不幸的,台灣多數的公司老闆卻都做不到這四點。

當老闆心中的正確經營方式是能夠把薪資壓多低就壓多低的時候,又怎麼能夠期待員工有熱情呢?

台灣的老闆們,加油一點吧,別讓你們的員工笑你們無能好嗎?

(本文為Miula授權刊載,粉絲專頁:Miula 觀點,原文刊載:要讓員工有熱情根本是很簡單的事,可惜台灣多數老闆完全做不到,圖片來源:Nicolas Alejandro Street Photography,CC licensed,非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一篇寫給台灣年輕人的真心建議:未來的我們無力改變台灣,請準備好離開家鄉

對員工說過這七句話的你,是最糟糕的老闆

台灣人的奴性怎麼來的?從小的班級制、排課制、導師制,怎麼會不乖乖聽老闆的話?



原文連結

【風傳媒】觀點投書:勿忘台灣只是個小國─Do a good job for Taiwan (5026)

$
0
0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對下一任總統的期許很簡單:Do a good job for Taiwan。(葉信菉攝)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對下一任總統的期許很簡單:Do a good job for Taiwan。(葉信菉攝)

主張「勿忘台灣只是個小國」是有原因的。已經很多年了,由於政治惡鬥原因,「國家發展」日益成為一個沒什麼人關心的議題。多數人都在關心或者利用著馬習會,但思索的是如何打勝口水或選舉戰,幾乎少有人想到國家發展之戰。筆者想暫時跳脫馬習會的細節,探討一下國家長遠的路線。與馬英九到底有無講「各表」相比,筆者更關心我國國力能否維持或增長,這才是決定像台灣這樣一個小國,到底能有多少尊嚴的關鍵因素。

也許有些朋友反對筆者這個說法,認為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兩岸關係的根本原則台灣人決定就夠,國力強或弱不妨礙我國國格正當性。然而「應然(應該如何)」無法取代「實然(現實情況)」。依據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從1998年做到去年的民調顯示,若中共武力犯台支持美國出兵保護台灣的民調約都只有3成上下,去年底甚至創新低只有26%。這也解釋了為何08年我國「入聯」與「返聯」公投都被國際社會打臉,直接對我國嗆聲說無效力,甚至把陳水扁直接說成是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即便民主很神聖,基於大國國內民意與利益,小國台灣被要求委屈是很正常的。

講這個不是要去修理陳前總統,而是要談不會隨政黨輪替而改變的外在現實。台灣身為一個與世界各主要大國皆無邦交的小國,真的發生金融危機也不會像97年韓國一樣有IMF來救。既然如此,除了國力外我們還剩下什麼維持生存空間和尊嚴的東西呢?

想當年我國因身為東南亞國家大宗外勞輸入國,因此總可以持續拿這個當外交籌碼。而他們今天也不需要理台灣了,母國經濟成長讓他們日漸不需要離鄉背井,也出現了韓國這類給外勞待遇更高的國家,去年還有過「台灣薪水低 勞動部指泰勞也不想來 」的新聞。顯見即使我們愛台灣,認為台灣獨一無二,放到國際上別國如何對待你,還是取決於台灣有無價值,能否「賣台」賣出個好價錢的。像現在泰勞在台薪資僅泰國1倍多而已,外勞外交自然用處就大減。

這,正是對馬習會表達過意見的企業家們,一點都不在乎馬習會實質上有無彰顯什麼台灣的價值的緣故。比方曾任我國APEC領袖代表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提到馬習會時談的不是一堆前提,而是希望能帶來兩岸和平繁榮合作,期待正面效果。因為爭論一些太過「新聞時刻」,讓人容易情緒化的瑣碎政治細節,比方什麼扣子扣幾顆,到底對國家發展有什麼意義?

反過來想,假設馬英九這趟真的喪權辱國好了,等「新聞時刻」過了,真的有差?馬英九的權力只到明年519,許多兩岸政策進展也需要通過立院這關,不是他一人就可以決定的。談一堆「新政府會否會被框架住」、「以民主來對抗」….難道不覺得與台灣國力越來越弱的現實比起來,這些比較像是「假議題」?

當然,肯定很多人會用「商人無祖國」的態度譴責張忠謀不在乎民主,但是張忠謀非一般企業家,是包含蔡英文在內跨黨派人物敬重的對象,最近他的公司更是替台灣出了風頭,替Apple製造的A9晶片在iPhone 6S上的效能和省電度完爆三星。扛起國家的生活與發展,國家絕對不該少了這種「實幹家」的意見。實幹家是養活成千上萬員工的,不是政界於媒體界那些「嘴炮家」、「嗆聲家」、「腦補家」辦得到的,偏偏台灣政治與各部會政策卻日益變成這些不專業人士在領導,長久下來當然對國家實力產生不小損害,難道不是?

被問到對台灣下一屆總統有沒有期許時,張忠謀則回應「Do a good job for Taiwan」,這其實也正是筆者寄望對下任總統與國會的期待,多花點時間在實幹上吧!扛起一個小國是沒這麼簡單的。

*作者從事業務工作



原文連結

【聯合報】桑品載:現在批馬 以後等著懷念他 (6099)

$
0
0

漫畫 季青

馬英九總統昨天為「馬習會」一事第三次召開記者會,其間,他也曾接受平面媒體和電視訪問。此外,總統府又多次發新聞稿,為某一件事說明。說來說去都是同樣的話,使人覺得瑣碎了,囉嗦了。

七月馬習會後,民進黨和傾綠媒體或電視政論節目,日夜罵,罵來罵去也還是那些話,但罵的是馬英九,不是習近平。馬習會不論是誰主動,都是雙方同意的結果,如果這次會談嚴重傷害了台灣,那也得痛罵習近平才對;如果會談對台灣有利,馬英九是去為台灣爭利,怎麼還罵他?

用雞毛蒜皮的事罵馬英九,似乎馬這個人比兩岸關係更重要。既然如此,奉勸馬總統閉嘴吧,反正你怎麼說都會挨罵。

蔡英文如果明年選上總統,一般都會連任,共八年執政;習近平在位則還有七年多,雙方掌權時間重疊度接近百分百。蔡英文任何兩岸政策,都將考慮習近平的想法,倘若真如蔡英文所期待有「蔡習會」,和她對話的仍是習近平。習近平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敵人,而馬英九任期只剩幾個月,想和他交朋友太晚,拿他當敵人太遲。作為一位國家領袖的蔡英文,小家子氣,目光如豆,很難想像,她執政後如何邁出兩岸關係第一步。

蔡英文至今不承認有「九二共識」,這卻是馬習會的重要共識。對於這個共識,北京態度一貫強硬,之前習近平說反對「九二共識」會造成「地動山搖」,馬習會上他說會「驚濤駭浪」。蔡英文理該為自己的主張挺身辯護,甚至義正辭嚴地告訴全世界,捨棄「九二共識」台灣會更好。而她唯一對此表示意見的只是怯生生地說「限縮了台灣選擇」。她對台獨及「兩國論」顯然尚未斷念,這個態度,對總統選舉想必會有凝聚綠營基本盤效果,但當選後,還繞道「九二共識」,這樣的「維持現狀」,難保不會成為地雷區。

「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這八個字已經清楚說明,兩岸對「一中」的意涵各有說法,所以才需要「各表」,馬英九上任以來一直堅持,難得的是他在馬習會也這麼說,他又對著習近平四眼相望時提到「中華民國」,而習近平神色自若,這不叫接受什麼才叫接受?當中華民國成為中共所接受的「實體」,形同否定了台獨和「一國兩制」,馬英九說他在為兩岸和平前景搭橋,一國兩制和台獨皆被摒棄於橋外,他隱喻「這是交通規則」。更重要的意義是,在這個規則保障下,中華民國成為「橋」的一部分,取得了和中共對等的地位。

民進黨拒絕馬總統赴立法院報告馬習會,與其說是擔心馬總統說的話,會獲得更多人民的認同;不如說,這樣的認同對蔡英文的「選擇論」造成巨大殺傷力。以及,對馬習會後民進黨小眼睛小鼻子的種種惡意作為不攻自破。向來,黑暗是禁不起陽光照耀的。

我要摘錄一段大陸人民在網路上對馬英九的看法:「馬英九,傳統清流士人,他的不統、不獨、不武,飽受詬病,這也是馬英九政治智慧之最高表達,不統,是指他八年任期內;不獨,是台灣唯一活路,是國家民族之基本大義;不武,是海峽兩岸和平發展之基。今日台灣不問是非,只問藍綠,魏徵再世,王安石重生,任誰執政,建樹艱難。馬英九已是盡心盡力,鞠躬盡瘁,已是艱難執政環境中取得最大之執政成效。」

馬習會中,習近平與張志軍對兩岸和平穩定發展,多次指稱「過去七年多以來」及「二○○八年以來」,這正是馬英九執政時,他們肯定馬英九、尊敬馬英九,與上述摘錄文字,心態大致相同。

明年一一六後,馬英九雖仍是總統,卻是「看守」狀態,他的任期尾端正是歷史評價的開始。我相信,現在罵他的、不滿意他的,會漸漸肯定他,懷念他。



原文連結

【蘋果日報】人渣文本:台灣棒球最強大的一刻 (21384)

$
0
0

台灣在十二強世界棒球賽預賽中擊敗古巴之後,進入八強複賽已見曙光。然而本次賽事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每當國家代表隊表現不理想,總是會聽到這樣的聲音:

「以前台灣棒球很強啊,都是世界冠軍耶!怎麼現在連XX隊都打不贏?」

對呀?為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這個印象是錯的,或說是被「製造」出來的。台灣「棒球三冠王」年代,正好也是「蔣公」的年代。那個年代,台灣還可以反攻大陸哩!但實際上呢?

別被威權統治時代的「國族棒球神話」給騙了。

台灣的「國族棒球神話」,始自紅葉少棒。這支台東的土法煉鋼少棒隊,在1968年打敗了日本少棒明星隊,帶動台灣棒球熱潮,也讓政府決定於次年推出「金龍少棒」赴美爭取世界冠軍。

金龍少棒順利奪取「世界冠軍」後,台灣開始依同樣的「工業化模式」生產大量的三級棒球國家代表隊,赴美爭取少棒、青少棒與青棒等級的「世界冠軍」,其中更有六次達成「年度三冠王」(三層級都奪冠)的成就。這種赴美爭冠的熱潮,一直持續到1990年代初才衰退。

就是這樣的過去,讓許多長輩認為台灣棒球「在過去很強」,甚至是世界第一的水準。但這種「幻想」,在古早年代就已有人發現「不對勁」。

紅葉少棒成名後不久即,被人檢舉有冒名頂替,用超齡球員上場比賽的情形,其隊職員事後也因偽造文書被判刑。

「三冠王」時代,則多是以集結各校明星球員的方式組成代表隊,而他們在美國碰到的對手,僅是單一社區青少年所組成的球隊,拿冠軍的機率當然高。

美方雖然一再警告台灣這類組隊方式違反大會規定,甚至判予禁賽,但台灣棒壇改進的配合度極低。因為在台灣「風雨飄搖」的年代,三級棒球的成就對於中華民國政府實在太重要,為了「民心士氣」、「國族需求」,台灣棒球因此充滿了道德錯謬。

在這個扭曲的體系之下,最可憐的受害者當然就是那些小球員們。他們為了因應奪冠任務,每日接受職業球員般的訓練,不但犧牲課業,也往往賠上個人的健康。當年有許多球員幾乎不識字,而長大之後若無法繼續棒球生涯,在缺乏學歷、技能的狀況下更是難以謀生,往往就此淪入社會底層,甚至因工安或不當的生活習慣而英年早逝。

另一種受害者,當然就是廣大的球迷了。看這些精英小球員在國外攻城掠地,總是打到對手痛哭,動輒大贏十幾、二十幾分,讓球迷們誤以為台灣棒球非常強大,也認為自己不需要再多做什麼,更少有人投入實際的棒球運動。

在這個時期,每個年次的棒球運動人口都不超過千人,卻要「擠」出一批能為國爭光的精英,這當然是不正常的運動培育系統。

正常的運動體系不可能在教育階段就走精英主義,而是該厚植根基,擴大運動參與面,才能建構出金字塔般的人才體系,並培養出真正有技術水準的高階球員。

隨著整體環境轉變,台灣社會開放,慢慢不需三級棒球作為政治強心劑,加上職棒成立,另一種「棒球工業」成型,這種「國族棒球體系」才慢慢淡去。

台灣發展職業棒球二十餘年來,雖然經過多次放水案的打擊與挫折,但目前已經有了一個「雖不滿意但還可以接受」的球員培養體系。年輕球員的素質大幅提升,也透過職業競爭與旅外學習,讓球員的技術水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二十幾年前,最快球速一百四十公里左右的普通右投,就可成為青棒國家代表隊的主力投手。但現在一堆學校都有這種球速等級的「左投」,球速達一百五十公里以上的右投手,更是常見。

年輕的強力打者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許多老球迷也因此感嘆,昔日成棒代表隊到了國際大賽,往往一支安打都擠不出來,只能靠陳金鋒的神來一棒。現在的代表隊居然可以和對手「亂棍互毆」,全壘打滿天飛,心中的感動,實在難以言喻。

透過普及的運動媒體,棒球迷不難看到世界最高層級的大聯盟棒球,也不難推敲台灣棒球的真正水準。客觀來講,今日台灣棒球應該還可擠進世界前十,但絕對非「坐三望二搶第一」的程度。

「把餅做大」之後的台灣棒球水準確實提升了,但「國族主義的幽靈」並未離去,每到了國際賽事,這幽靈就會再次籠罩台灣上空,對著棒球界施下魔咒。不是那麼投入的球迷,會錯誤評估對手的水準,而對勝利有不切實際的期待,進而給予國家隊過分的壓力,甚或有不當的責怪。

當球員好不容易從國族主義的迷夢中脫身,球迷們卻仍堅持「泡」在蔣公時代的三冠王想像裡,那台灣棒球就永遠不可能走向「真實」與「健康」。

如果你真的熱愛棒球,那就睜大眼睛,好好地欣賞現在這批球員的表現吧。你眼前的台灣棒球,其實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一刻。那個過去「美好的黃金時代」是個幻覺,忘了它吧,或是回到真正的歷史之中,去凝視那個時期的謊言與不堪。

只有面對真相,才能有真正的黃金時代,才能有機會理解棒球帶給人的意義與幸福感。

更多人渣文本



原文連結

【天下】楊惠君:失敗的氣度──逆轉不勝也懾人 (6573)

$
0
0

「被對手得分,就再用得分奪回來,八比七是比賽最有趣的時候。」1937年,無法出席棒球記者協會的美國總統小羅斯福,在《紐約時報》發表的這句話,為棒球比賽的「好看度」定下了「標準值」。那麼,八比九的比賽呢?可以說,比好看再多一點點。

多哪一點?是領先、被超前、再追回、被甩開、再逼進,一鼓作氣、再而未衰、三亦不竭...,最終預期的「逆轉勝」高潮大結局未發生,看著對手歡呼,卻能不帶寒酸小器全歸咎於「球運」、不圖早該掃入自我貶抑名詞墳場的「雖敗猶榮」,平心靜氣回頭看看,「對手贏在哪一點」、「自己哪裡還缺一點」。

這是首屆世界十二強棒球賽,台灣對與加拿大激戰九局,八比九落敗,觀者形同遭四個小時心臟按摩、險些要插管急救,在血壓心跳平緩後,得以讓滿足與尊敬高過惆悵與失望的那一點。亦是擁有15年大聯盟、11年國家隊總教練資歷的加拿大總教練威特(Ernie Whitt)口中「最棒的比賽!」

引發熱議的八局下半、二壘有人,替代賽前熱身拉傷的超級明星陽岱鋼先發的張志豪,朝向全壘打牆強勁飛竄而去的一擊,硬生生被加拿大中外野手吉利斯(Tyson Gillies)魚躍而起擋下,小球靈巧逃出、仍躲不過黃雀在後的右外野手托索尼(Rene Tosoni),兩名外野手如「圍網」獵捕般吞噬這顆苦海求生的小白球,吞下了中華隊極可能逆轉的生機、吞掉了這位轉入職棒後首披國家隊戰袍、可能是頭一遭當國家英雄的機會。

從一壘審的安打判決到主審召集各壘審的接殺改判,天堂摔落凡間,英雄變成苦主,當下振臂狂嘯的張志豪,相貌髮型皆與他取代先發的陽岱鋼極為神似,有人不免嘆息,就差陽一點點的「英雄命」。但比賽結束,張志豪的一句話,氣魄氣度毫不遜色:

身為外野手,我很佩服他們(加拿大)兩個外野手的移動能力,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兩個同時到位,尤其是右外野手的反應很快,令人佩服。

三場比賽已有兩轟的「台灣隊長」林智勝也心服口服大器美言:「加拿大隊中外野手的移動能力太強。」球員時代投球節奏與球速同樣快速、執教後亦不多言牽拖聞名的總教練郭泰源,同樣不著墨於遊戲規則無法挑戰的裁判判決,直指六局下半滿壘未進分,才是台灣隊一分輸球最大關鍵。儘管無人出局、滿壘,一分未得,教練團也得擔起未做任何戰術搶分的責任。

運動比賽雖然永遠有一雙看不見的「上帝之手」,時不時或捉狹或試煉或開示般「插手」。而如果我們真信有「棒球之神」存在,那麼就該相信,神的目的不會在主導賽事結果,而在測試信徒「誠心有幾分?」不自欺欺人、能從對手身上看到「比自己厲害」之處者,同時間便得到了讓自己更強大的啟示。

所有令人敬佩的選手,往往不會忘記自己失誤或最落寞的那場球,不僅是謙虛、反而是一種「自許」,永遠相信並期待自己能夠、並且應該要更好。

於是在連兩年在MLB拿下19勝、最意氣風發時代的王建民,每次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返台陣仗,當時無論記者如何反覆問他印象最深的球賽,他不是說,(2007年8月9日)對藍鳥主投2.2局被攻8分打下場;就是(2006年6月19日)對國民隊挑戰首度完投完封勝,被轟一發再見全壘打逆轉,氣得下場摔手套。還是記者受不了聽「傷心事」,他才應觀眾要求下稍稍提了:「嗯,還有(2007年5月6日)對水手,七局無安打比賽。」

於是你聽到最近接受網路媒體採訪的陳金鋒,那位過去15年幾乎在台灣大大小小國際賽事有求必應、擊出一發發足以銘記歷史的全壘打,成了幾個世代台灣人都能如數家珍的成長大事紀,同樣被問及「印象最深的比賽」基本題,竟是紅著眼眶提到,2008年那年北京奧運兵敗中國、生涯最苦澀的一役。彷彿多少回的戰功、抵不住一次的失手,而那年,他還是帶著腰傷出征。

不容許為失敗找藉口者、總是看到欠缺與不足處者,擁有最純粹的棒球魂和最真誠的信念,那才是一個選手、一支隊伍得以「晉級」的關鍵。

本次十二強棒球賽的台灣代表隊,儘管有強大的長打群,但沒有足以壓場的先發巨投、沒有固若金湯的守備,甚至也找不到可當伏兵偷點、偷壘的快腿。絕非最華麗的陣容、也不是台灣最好的棒球年代。一支青黃不濟的球隊、打出可列入近年台灣棒球最精彩比賽之一的台加之役,懾人的不只有奮戰不懈的拼搏過程,而是正面對決落敗原由的態度,光以這般強悍的精神力度,足以堪稱是一支「進擊」的台灣隊。

今日中古之戰,交出國家隊棒子的陳金鋒,將首度以「開球貴賓」現身球場,無論在Lamigo桃猿母隊或是國家隊裡一直緊追陳金鋒腳步的林智勝擔任打擊,而當年開啟陳金鋒棒球路的哥哥、也是此次台灣代表隊打擊教練的陳連宏接捕,是史上最富傳承意味的開球陣容,傳下來的不只是三代台灣巨炮、更是那股無懼面對失敗而把自己淬鍊得更強大的棒球魂。也將是史上光看開球陣容,就想衝入球場見證的一場球,期待,這股魂魄讓台灣棒球去到更高、更遠的地方。

【相關連結】

1. 張志豪消失的二壘打

2. 陳金鋒談印象最深的比賽

為這篇獨立評論按讚→


原文連結

【天下】Dwiita Vita:請將伊斯蘭教與ISIS分開,因為ISIS不是伊斯蘭教的面貌 (6605)

$
0
0

全世界試圖把伊斯蘭教跟恐怖主義視為兩件事,是在否認伊斯蘭恐怖主義存在的現實。在伊斯蘭國(ISIS)用古蘭經的神聖文本來合理化其暴力的同時,假裝這種暴力行為與伊斯蘭信仰毫無關係,是極其虛偽的。

我們知道,ISIS是伊拉克和敘利亞內政糾葛的向外延伸,由阿布·巴卡爾·巴格達迪(Abu Bakar Al-Baghdadi)建立於2013年4月9日。當然,這個政府的存在仍然是片面的,因為無論是伊拉克、敘利亞或其他國家,都不承認ISIS的存在。

近來,ISIS持續因為違反伊斯蘭教和人權而引起注意,他們的罪行罄竹難書。可悲的是,這也暴露了人類的集體失敗,無法適當地回應極端主義。一直以來,都是ISIS在設定議程,並在過程中凸顯我們的無能。

舉個例子,ISIS逼迫無數伊拉克的少數民族亞茲迪(Yazidi)婦女成為性奴隸,ISIS聲稱此等作為歷史悠久。這種說法是極為荒謬且錯誤的,事實上,如果回歸伊斯蘭的基本教義,上帝創造人類的的自然狀態應是自由的,他們的說法侮辱了基本教義。這是根基於伊斯蘭教的第一支柱(信仰的聲明)。所有人在上帝面前皆為平等,他們的優劣只從行為來區分。

事實上,古蘭經主張要把人類從這個古老的束縛解放出來,呼籲公正和人道的對待奴隸作為人而非財產的權利。它還鼓勵釋放奴隸,以表示對神的敬拜。奴隸制在全世界都屬非法,如果我們認為「解放」是伊斯蘭教最重要的價值,那我們就不應該復辟奴隸制度。

那麼為什麼,ISIS這樣的組織可以用過時的教條,來合理化謀殺和強姦,還同時創造他們擁有宗教合法性的假象?

問題在於,如ISIS這種組織,故意挑選出一些過時的習俗,再蒙上以伊斯蘭的面貌來合理化他們的行為。今天穆斯林世界爭議的問題核心,在於ISIS故意混淆視聽,試圖利用對教義的錯誤認識,推動他們自己的議程。

然而,儘管一些穆斯林學者表示譴責ISIS的謊言,其他人對於是否該廢除這些令人髮指的行為,多半保持沉默,或是更糟的,他們認為穆斯林不該要求太多,否則便是犯了罪。已經過時的做法,就應該走入歷史。現代的奴隸制,例如納妾和人口販運,都是可憎的行為。

事實上,伊斯蘭宗教從未停止改革,希望將其規範和文化習俗提升至接近古蘭經當中自由和平等的理想。因此,追本溯源伊斯蘭教的原始本質,是為人類帶來尊嚴、為世界帶來慈悲,並在我們所居之土地建立正義。伊斯蘭教應該是一股新鮮空氣,是世人免於戰爭和迫害的避難所,免於宗教或世俗統治者的壓迫。

穆斯林必須盡一切可能,擺脫厭女的、瘋狂的、令人髮指的,卻偽裝成伊斯蘭教義的行為。穆斯林們也必須更努力地、不厭其煩地向大眾解釋,何謂伊斯蘭真正的教義,而不只是對個別的極端主義組織表示憤慨。

伊斯蘭教的核心是關於思想自由,任何違背思想自由的舉措,都違背了神的意志。古蘭經上說,上帝主持正義、善良和寬宏,他禁止一切可恥的與違背常理的行為。伊斯蘭律法並非是一套根據幾百年前訂下的規則運行,毫無彈性的鐵板一塊。相反的,這是一套靈活、動態的規則,能夠與時俱進,完全兼容於現代的人權框架。

伊斯蘭教的理解,必須基於信仰本身(古蘭經和聖訓),並永遠選擇站在被壓迫者和在苦難之中的人身邊。

(作者為居住於高雄的印尼籍看護工,第二屆移民工文學獎首獎得主。原文如下,由劉光瑩翻譯。)

Please, Separate ISIS from Islam

" Because ISIS not the Face of Islam."

The world is in denial about the reality of Islamic terrorism by trying to dehypenate the two of the Islamic part from the terrorism. At the time when the 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Syiria (ISIS) or simply Islamic State, uses the holy text in the Qur'an to correct their violent measure, it is disingenuous to pretend that this violence is unrelated to the faith.

As we know that ISIS was outward from the flare of internal politics betwen Iraq and Syria. Was standing on 9th April 2013 and Abu Bakar Al-Baghdadi as a Chaliphate or leader. And of course this goverment still is unilateral because both in the country of Iraq and Syria or other countries not admit the existence of ISIS.

Lately ISIS continues to make news by violating Islam and human rights. The list of horror is a long one. Sadly, it also exposes our collective failure as humanity to respond appropriately to extrimism. ISIS is setting the agenda and highlighting our ineptness in the process. Take, for example how ISIS has been forcing ethnic Yazidi women into sexual slavery, they "ISIS" sais it rooted in historic precedence . Absolutely, that this claim in absurd and false. The turth is that from a doctrinal, Islamic prespective is as an affront to the natural state of the freedom in which God created human beings. That is tied to the first pillar of Islam (declaration of faith). All human are equal before God and are distinguished only by their own good action.

Indeed, the Qur'an advocated for a departure from this age-old practice of human bondage. Calling for the just and humane treatment of slaves as human beings and not property. It also encouraged the act of freeing slaves as an act of worship. Slavery is out lawed throught the world and should never be reconsidered if we accept liberat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value of Islam.

So why, that groups such as ISIS can used outdated dogma to rationalize murder and rape , create a facade of religious legitimacy?

The trouble comes from the fact that organization such as ISIS etc cherry pick tribal custom, then apply an Islamic veneer to rationalize them. And it is this deliberate muddying of reality that lies at the heart of struggle od ideas within the muslim in the world today. ISIS try to exploit mis understanding of doctrine to further their own agendas. Yet while some muslim scholars have spoken out against ISIS's false claim. Other are either silent on the issue of abolishing such outrageous practices or worse.They suggest that muslims are commiting a sin by demanding. We abandon practices that should be consigned to history. Modern form of slavery, such as concubinage and human traficking is an abomination.

Indeed, Islam as a religion developed as a religion for reforming society and to elevate its norms and cultural practices closer to the Qur'anic ideals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So to go back of the original essence of Islam is bring dignity to humanity. To bring mercy in the world, and to establish justice in the land within which we reside. Islam should be seen as a breath the fresh air, a refuge from war and persecution, whether at the hands of religious or secular rulers.

Muslims must do everything they can to break away from misogynist , maniacal, maddening practices that are dressed up of Islamic. And Muslims must consistently do more to define Islam to the broader publics, rather than simply responding to each outrage by an extrimist group.

Islam is about free thinking and anything that runs counter to such freedom of thought, runs counter will of God. As the Qur'an states that God command justice and goodness and generocity, and He forbids all that is shameful and what runs counter to reason. Islamic jurisprudence is not a rigid and immutable law based on unchanging rules written centuries ago. Instead, is a flexible and dynamic jurisprudence that is fully compatible with the modern human rights framework.

Mainstream, understanding of Islam must be seen as the standart-bearer of the faith (Qur'an and Hadith), and on the side of anyone who oppressed and suffering.

為這篇獨立評論按讚→


原文連結

【東森】呂秋遠:想要Pray for Paris之前,請想想這幾件事 | ETtoday 東森新聞雲 (5674)

$
0
0

▲法國巴黎恐攻舉世震驚,許多人在社群網站替罹難者哀悼,傷者祈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律師)

你想要Pray for Paris,是件好事,但是在這之前,請想想幾件事:

遠的不說,今年6月份,科威特清真寺遭到自殺炸彈攻擊,造成25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同月份,阿富汗國會遭到恐怖分子攻擊,造成31人死亡;8月,泰國曼谷有土耳其極端份子攻擊遊客,造成23死及123人受傷;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現在仍然是戰爭狀態,10月以色列國防軍才在迦薩走廊與民眾衝突,造成6人死亡和50多人受傷;同月份,非洲恐怖組織博科聖地攻擊奈及利亞清真寺,造成至少42人死亡;11月初,這個恐怖組織再度攻擊索馬利亞旅館,至少造成12人死亡。而就在11月12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汽車炸彈攻擊事件,造成至少43人死亡,239人受傷。

在非洲,每天有14,000個5歲以下的孩子因為飢餓與疾病死亡,在你看完這篇文章的時候,即使只花了一分鐘,都有9.72個非洲孩子過世。在非洲的南撒哈拉地區,每11個兒童中,就有1個看不到5歲之後的人生。而在印度,每年就有超過90萬名新生嬰兒死亡,幾乎佔據了全球嬰兒死亡率的28%。

如果你真的想要換頭貼,也想要為法國人祈禱,在這同時,請你也關注這些無辜的孩子與不被注意的角落。對你身邊的人好一點,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消失,當然,更要好好照顧自己。此外,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用擔心汽車炸彈、機槍掃射的國家中,應該要更細心的共同保護這個家園。

台灣目前不會是攻擊目標,因為我們是被邊緣化的國家,請不要嚇自己,更不要拿這件事恐嚇國人。而如果你不願意對於身邊的不正義挺身而出,卻對巴黎的恐怖事件長吁短嘆,我會覺得你很偽善。

最後,不需要對恐怖組織抗議,如果你對於中國不放棄武力犯台這件事無動於衷。

●作者呂秋遠,碩博士畢,原文刊載於臉書粉絲專頁,宇達經貿法律事務所執行合夥律師。已獲本人授權同意。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精選轉載:獨自在國外三年的她為何不想回來?「因為我不喜歡台灣的文化」 (38789)

$
0
0

在咖啡館點餐時聽見了一首熟悉的歌,頓時變得多愁善感起來。一個人在國外三年多,越來越覺得自己已經是某種變形的物種,想擺脫過去束縛而不停奔跑,到了遠方後卻又會往家的方向望去。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不想回台灣工作定居,我說了一句台灣人聽起來應該會很刺耳的話:「因為我不喜歡台灣的文化。」問我這問題的人馬上像被刺到一樣開始激動起來,只能怪我用字遣詞不夠精確,

台灣的文化指的不是歷史古蹟或是文學文字,而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相處的文化。

我當然還是喜歡台灣文化的,但享受這種文化的副作用就是也要被它束縛著。當然沒有人能夠不受任何文化的制約,所以我才像個流浪漢一樣游離在各個文化間,寧願忍受這種孤單也不願被束縛。

在台灣生活的時候我覺得很不自由,甚至覺得很痛苦,因為無論何時何地,我的一言一行都被規範,被社會莫名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綑綁。

當然在台灣的時候我是沒有感覺的,是在法國的時候才赫然發現。

那是在法國的學校辦的一個派對,我和波蘭及巴西朋友走過了路燈稀少且暗暗的草皮,到了派對地點後就各自分開去和找人聊天。那是一個露天的酒吧,裡面是黑白色的極簡裝潢,大家則是在戶外聊天。

我在一群陌生人中找到了幾個熟悉的臉孔,然後就開始不分你我地天南地北聊了起來,我們大笑且開始跳舞。跳舞的時候我忽然覺得自己很自由,無比自由,

因為在這裡沒有人會問我的家庭背景及工作學歷,沒有人知道我的過去,也沒有人在乎,他們只看得見這個開心大笑跳舞的女孩。

他們不知道我是個單親家庭的小孩,他們不知道我成績好不好,他們不知道我其實是個害羞又沒什麼朋友的人,他們對我二十幾年來生活累積的歷史一無所知,只看得見我展現出來的那些。

我感到無比自由,因為我可以忘記過去家庭或是自己行為的包袱,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自己,或者現在的樣子才是真正的自己。

我可以不顧家人、老師、社會的期許,我不必再當以前那個安靜的人,也不必當個聽話的學生,不用再建立那樣乖巧順從的形象,在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以前身上背了多少枷鎖。

從小二開始,開學的第一天老師都會大致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我記得他們會在黑板前說:「單親家庭的舉手(或是站起來)」,然後我就要把手舉起來,同學看著我,有人面無表情,有人充滿疑惑或是露出同情的眼神。

然後大家都知道我是單親家庭的小孩了,這個標籤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弱勢的物種。

也許有人說他們根本不覺得單親家庭怎樣,但是每個新老師都要特別把我這種物種叫出來記錄一下,才小二的我當然會也把自己貼上這種標籤,一種自己比別人少了什麼的標籤,所以從小我就被教導自己是個「不健全」的人。

甚至到了高中,班導還會把我當時的男友叫過去面談,說:「為什麼班上女生這麼多,你偏偏要跟她交往?」

「她怎麼了嗎?」
「她是個單親家庭的小孩,你不知道他們的心理都很複雜有點不正常嗎?」


即使我什麼事都沒做,也還是被貼上各種標籤,於是人們就以對待這個標籤的方式對待我,久而久之,我就依照著這個標籤該有的樣子舉止,即使有人看見的是我的心而不是身上的標籤,我還是會依照這個社會期待的樣子舉動,因為我已經成了這種樣子。

所以以前的我是個很自卑很害羞很膽怯又沒什麼朋友的人,而且內心常常會預設大家討厭我。

而為了不讓大家討厭我(完全是幻想中的內心戲),我就會保持安靜,什麼事都不做,這樣別人也沒有八卦可說,但也就成了一個沒有存在感的人。

Photo Credit:艾瑞絲*IRIS@Flickr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艾瑞絲*IRIS@Flickr CC BY SA 2.0

除了這種童年的陰影外,大學時期則是深受「正妹文化」影響。

在台灣,長得漂亮很重要。管你內在或是個性如何,只要長得漂亮,吹捧你的人自然一堆,女性的人格魅力或是內在與個性完全被忽視。

但在我待過的三個國家:法國、德國及瑞典,吸引男性的並不只是女生的外在,而是談吐間的個性與魅力,有沒有自信、有沒有想法、是否言之有物等等。

舉個例子,有次我的室友約了他們班上十幾個法國同學來家裡聚餐,那是我剛到法國一個月的時候,我還是依照在台灣的社交場合的習慣來舉止:幫忙準備晚餐和碗盤,和大家微笑打招呼。

大家聊天時就坐在一旁聆聽和微笑,基本上我不會去當談話中的掌控人或是發表什麼意見,下意識覺得這些外國人會主動來找我說話,因為在台灣,幾乎都是男生主動採取動作。

於是那個晚上我就像個日本主婦一樣,收拾碗盤、安靜的在一旁聆聽微笑。

但反觀我的室友卻掌控一切,開啟許多有趣的話題,對大家開玩笑,把對話中隱形的麥克風丟給每個人,讓大家都很開心,那時我感覺到她的同學們真的都很喜歡她,而跟她比起來我一點人格魅力都沒有,只是在旁邊做冷板凳,還自以為會有人主動來找我攀談。

那時候我才發現阿逗仔在乎的是一個人有沒有展現出他的個性。

還有另一個例子是我在德國的時候,那時我已在歐洲兩年,稍微懂得怎麼和外國人打交道。我在一個德國朋友的公寓裡,他還有幾個德國朋友及幾個日本朋友,其實大家都不算熟,屬於東聊一下西聊一下的初識階段。

聚會過了三十分鐘後,成了我和一群德國人在聊天,另一群日本女生一起聊天的場面。日本女生還是維持著她們在日本的行為習慣,不會主動和男性說話也不輕易展露出自己的性格,最後她們就自己默默回家。但在這次聚會我卻交到了許多德國好友。

我把這樣的經驗告訴我男友,他說他的瑞典朋友們到韓國也有社交困難,不過是以男性的角度出發。

他的瑞典男性朋友們在韓國時社交非常受挫,有的說韓國女生很冷淡,回話總是很簡短,有的說她們個性無聊,談話一點也不熱烈。

我聽到以後只能苦笑,因為在瑞典酒吧裡,女生主動和男生搭訕是很常見的事,倒是男生主動搭訕的話常常會被視為變態。但在亞洲文化中,如果女性太主動的話,社會觀感是不好的,女性常常是被追求的一方。

在我的認知中,亞洲男生比較喜歡溫柔嫻淑、順從乖巧的女性,若是女性個性太強勢反而會被視為是一項缺點,西方男反而喜歡個性鮮明又主動的女性。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觀點,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這樣。

Photo Credit:MIKI Yoshihito@Flickr CC BY 2.0

Photo Credit:MIKI Yoshihito@Flickr CC BY 2.0

除了東西文化對女性所期待的個性不同,台灣男性也很喜歡把對女性外在的批評掛在嘴上。

比如我在國外的這三年從來沒有西方男性批評過我的外表,但好久才聯絡一下的台灣男生朋友們卻是一看到我就說「最近變胖了」「在瑞典吃得很好吼」,所以過去的這幾年我一直真心覺得自己很胖,

比如說我以前看到這張照片就覺得自己很肥很醜臉很圓,內心只追求瘦成錐子臉。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只是在做作討拍,但我以前真的真心覺得自己很胖,嘗試過各種減肥法:巫婆湯、過午不吃、計算卡路里、不吃澱粉、鄭多燕、澱粉和蛋白質不能一起吃....等各種方法,但事實上我最胖的時候也才42公斤而已。

直到我現在清醒後看看以前的自己,才覺得以前那樣應該是到了有病的程度了吧...這是我非常討厭亞洲文化的一點:「把對女生外表的要求視為理所當然!」

但是亞洲社會壓榨的不只是女性,男性也是受迫害者。

莫名被這個社會期待要功成名就、要負起養家的責任,有錢才是一切....等,原本我以為「有錢有房有車」才能娶老婆這種觀念只有某些特殊的家庭才有,沒想到竟然發生在我身上。

我只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小孩,但連我媽都有這種令人受不了的勢利想法,完全不認識我男友,就只問他的家庭背景和月收入,聽到不滿20萬就歇斯底里地把我罵得狗血淋頭。

明明我能賺錢養活自己為什麼還要靠男人養呢?為什麼妳是用錢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呢?

這就是我不喜歡這個我逃脫不了的文化的地方,打通電話回家,什麼親戚朋友的就可以問我:「工作什麼時候加薪阿」「在國外存了多少錢了阿」

這時我就只能羨慕歐洲的社會制度,小孩的教育不用錢,念書時還能和政府貸款生活費和出國留學的錢,所以在歐洲養小孩的成本很低,父母也不必把大半輩子的積蓄都花在小孩身上,然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小孩也不必背負父母的期望過完一生。

這篇文章幾乎把所有人都掃射了一遍,和我媽的一通電話就勾起了這麼多台灣社會給我的壓力,但我也不能全都怪到台灣社會,畢竟我小小一個人無法代表文化的整體,也還是有人有著開明的父母,從小沒被社會壓迫或歧視過,開開心心地長大。

和我媽通完電話的隔天,還是滿腦子都是這件事,坐在公園的椅子上曬太陽時,我對男友說:「我不知道是否該為了達到我媽的期待而開始努力賺錢,讓她認同我,還是就無視她,繼續過這種不用很多錢也能開心的日子」

他這樣說道:

「我覺得人類為什麼要繁衍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人老了就無法為了適應這個社會而改變他們原本的價值觀,你的價值觀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如果為了符合妳媽那時代的價值觀而改變妳自己的行為的話,妳不覺得你這二十幾年來的個人發展就沒有意義了嗎?」


那天哥德堡的陽光很溫暖,公園裡的小孩抓起沙子互灑在對方身上,我說:「他們的玩具車這樣亂停一通,我要畫幾個停車格跟他們收取停車費,一小時五顆糖,不給的話我就把他們的車子綁在樹上blablabla」開始白目胖虎垃圾話模式。

全文獲作者授權轉載,文章來源:[日記] 想擺脫的枷鎖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楊士範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觀念座標:自由開放的「世界難民之都」瑞典,終究抵擋不了壓力選擇關閉邊界 (3744)

$
0
0

文:Fraser Nelson《每日電訊報》
翻譯:觀念座標

十五年前松德海峽大橋(Öresund Bridge)落成時,彷彿新歐洲閃閃生輝的象徵。瑞典與丹麥藉由這座大橋聯結在一起,沒有邊境管制,經濟自由交融,國籍也不再重要。瑞典第三大城馬爾摩(Malmö)的居民,只要跳上火車,半個小時就到達哥本哈根,馬爾摩市彷彿成為哥本哈根的市郊。

松德海峽大橋具體地代表許多歐洲人的夢想:國界失去了意義,人們可以自由地來往移動。然而那個夢想在11月12日中午成為泡影。(譯按:指瑞典在11月12日中午恢復邊界管制。)


※ 2015.11.12 瑞典 ※大量難民吃不消,瑞典關閉國界因為近日蜂湧進瑞典的難民們,瑞典宣布關閉國界十日。該國內政部部長 Anders Ygeman 在記者會上表示,在評估警力和各政府單位對於維護人民安全、以及移民作業能力後,關...由觀念座標貼上了 2015年11月11日

瑞典警方經過多個月長考,最後終於決定在海峽大橋的瑞典端開始邊界管制,也是歐洲申根制度進一步瓦解的象徵。其他國家早已建立起藩籬:克羅埃西亞與斯洛維尼亞的邊界上有鐵絲網、奧地利跟德國的火車上有邊界警察巡邏。

失去了出入境的自由,許多人都覺得很痛苦,但是對於瑞典來說,這已達傷痛的等級,因為主流政黨不知道怎麼回應。瑞典假如有國教的話,就只有自由開放而已,然而這個基本國策已經失效,而瑞典人也想不出替代的解決方案。

瑞典一度是指引世界的北極星。英國首相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五年前設立北方未來論壇(Northern Future Forum),就是想向斯堪地那維亞看齊:這個冰雪、深海、供給面經濟學(利用減稅以避免經濟陷入不景氣)的國度,就是英國的未來。

他也不是唯一艷羨瑞典的政治領袖: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模仿它的退休金政策,前英相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模仿醫院政策、英國保守黨則想抄它的自由學校。瑞典是自由世界最社會主義的國家,卻依然富裕繁榮,富有企業精神,知名品牌家喻戶曉。

然而,瑞典關閉國界的新聞卻象徵著這個國家已經瀕臨崩潰。僅僅上個月,風景如畫的蒙克達爾鎮(Munkedal),難民收容中心遭到縱火。而這只不過是難民遭到攻擊的其中一件。

另一方面,馬爾摩市紀錄了多起反猶事件,瑞典市民不得不發起「kippa walk」(“kippa”是猶太男性戴的宗教小圓帽):數百名瑞典人自願陪同作完禮拜的猶太市民散步回家,以代表支持與感同身受的友誼。

瑞典民主黨,過去老是被媒體形容為「新法西斯」,現在卻在民調榜上叱咤風雲。

經濟上,瑞典還是很強。但政治上,它已經陷入危機。

問題源自瑞典名聞遐邇的開放性。長期以來,瑞典自認是人道精神的超級強國——也許它不參與戰事,但講到幫助流離失所、窮困潦倒的人,瑞典絕對不落人後。六零年代晚期,它把國門打開,迎接逃離蘇聯的東歐人民——包括我太太的雙親在內。這個美妙的國家無條件給了他們一切:食物、住宅、瑞典語言課程、連他們在斯德哥爾摩出生的女兒,瑞典當局也想辦法確保她在學校可以學到捷克語。瑞典把開放當作精神信仰,造福許多人,我的家庭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但是開放本身現在已經成為問題,因為移民的趨勢改變了,瑞典的政策卻沒有變。目前來到瑞典的人山人海,完全是始料未及的:光在今年就來了二十萬人。(譯:若以人口比例來估算,這就好比台灣一年之內要收容五十萬的外來移民,相當於整個南投縣的人口。)瑞典移民局的床位早就用盡,只好讓申請庇護的人住在移民局自己的總部裡面。

對外國人來說,街上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職業乞丐,尤為觸目驚心。他們坐在斯德哥爾摩捷運站、咖啡店外面,所有的家當包在塑膠袋裡,堆在街頭上。我的一位朋友是小提琴家,住在斯德哥爾摩的商業大街附近,她說假如她想到街頭拉琴獻藝,很快就會被警察逮捕。但是這些每天在她家門口吃喝拉撒的乞丐卻沒有人管。在今日的瑞典,即使一個最不排外的人也會覺得不公平,然而主流政黨噤聲不語,唯一說出人民心聲的人,只有瑞典民主黨。

瑞典民主黨在捷運站做廣告為乞丐很多表示歉意|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瑞典民主黨在捷運站做廣告為乞丐很多表示歉意|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想在全世界最包容的國家,製造出極右翼的政治大反撲,最頂尖的瑞典政治人物可能抓破頭也想不出好辦法,但過去幾年發生的事情卻辦到了。首先,在全世界的移民危機之中,確保瑞典以門戶開放做為基本國策,讓瑞典成為世界移民心目中的首選。第二,反對者一律冠以「新法西斯」的罵名。這兩個做法保證會把大量的選票拱手讓給瑞典民主黨。

瑞典民主黨的領袖吉米阿克森( Jimmie Åkesson)今年因病休息了五個月——其實他根本不必回黨部上班,他的對手幫他做完所有的功課,他只要躺著選也會上。

今年夏天,我前往瑞典的哥德蘭島(Gotland)參與榆樹谷(Almedalen)的瑞典政治節。政治節就是開放瑞典的活廣告:它是一個在戶外舉行的政黨會議,完全不設防,也沒有任何安檢措施。瑞典首相隨意走來走去,只要有人願意坐下來,他就願意開講。當時恰逢英國普選結束,卡麥隆取得勝利,也是節慶上廣受討論的主題之一。對於卡麥隆使用的語言,許多瑞典人大感駭異:新來的移民四年內不准申請社會福利?脫離歐盟?一個胸懷全球的國家如英國,政治怎麼會聽起來如此骯髒?

箇中的原因是很簡單的。英國是一個討厭國界毫無管制的國家,但移民一旦進入英國,找工作卻不成問題。瑞典剛好相反,國界雖然開放,但是移民的失業率卻是瑞典人的兩倍,也是已開發世界中最糟糕的比例。瑞典接受這麼多移民,卻沒有辦法讓他們融入瑞典社會,這造成的危機,不但是政治的,也是國家認同的。

幾週前,我丈人家附近的托兒所表示想盡一己之力,收容一些難民。第二天晚上它就慘遭祝融。這樣的故事在幾年前的瑞典根本難以想像,因為瑞典人普遍都富有同情心。然而同情心太多,卻也成為黑暗勢力的溫床,瑞典當局是否能夠有效控制解決,還屬未定之天。過去二十年,世界有很好的理由艷羨瑞典,那些理由今天也依然成立,但是瑞典誤判了移民危機,亦將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文章來源:How Sweden, the most open country in the world, was overwhelmed by migrants(The Telegraph)

本文經觀念座標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618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