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翊鴻/編修:海苔熊(失落花園)
你是心理人嗎?
常常罵別人前額葉受損、不相信網路上的心理測驗、知道「多重人格」跟「精神分裂」的差別、或是時不時就拿心理學來檢視身邊的生活嗎?政大心理所碩士生洪翊鴻編纂了48項「心理人測試」,看看你懂幾個哏。
1、看到電視在報導「明明很多人看見或經過,卻沒有出手相救」的新聞時,並不會對人性感到絕望。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人要出手救人會受到很多原因的影響,並非單純是人性的問題,一來可能自身沒有能力,二來可能受到旁觀者效應的影響,也就是有其他人在場,會分散助人的責任感,總覺得旁邊的人會去救(Darley & Latané, 1968);或者是因為人眾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大家都遲遲不出手幫忙,會讓人以為好像沒有嚴重到要幫忙的地步,結果反倒就沒有人出手幫忙了(Miller & McFarland, 1987)。
2、對於給越多錢,員工會越有士氣或動機的想法,感到嗤之以鼻。
過度辯證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個人的內在動機,有可能會因為與外在酬賞做連結,而抑制內在動機。也就是說員工本來打從內心想把工作做好,但因為老闆額外給錢,會讓員工會將自己的努力解釋成是因為錢的關係,最終,只要沒有付錢,員工便沒有動機主動把工作做好(Lepper,Green & Nisbitt, 1973)。
3、如果有人引述佛洛伊德來說明人類的行為,他們會笑著搖搖頭。
當今主流的心理學課程,不只有提及佛洛伊德的理論與說法,在佛洛伊德之後還有許多心理學的理論也可以解釋人類的行為。
4、走吊橋的時候會慎選跟他一起走的對象。
興奮轉移理論(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
人會從環境中尋找解釋自己情緒狀態的原因,當初的實驗便是設計參與者以走吊橋來產生生理上的緊張與激發狀態。走吊橋的時候,會感到很緊張或心跳加速,這時候如果旁邊有個人(當初的研究是安排一位異性),有可能會錯誤解釋自己的生理反應是來自於這個人(就是你會以為自己被他煞到了),而造成自己愛上她的錯覺(Dutton & Aron, 1974)。
5、不會跟你辯駁內涵比外貌重要,因為人本來就是以貌取人的。
心理學家發現長得漂亮的人容易受到幫助(Benson et al., 1976),而且被認為比較聰明、表現較好(Clifford & Walster, 1973)(但也有一些反例)。
6、誇獎你的臉長得很平均,雖然妳會聽不出來這是褒獎。
心理學家發現,將疊加起來所形成的臉孔,會隨著疊加的人臉增多,得到越高的評價,也就是人偏愛平均的臉孔(Langlois & Roggman, 1990)。
7、當你覺得沒有人陪的時候,他會叫你多洗一點熱水澡。
研究發現,人際上所感到的冷熱感(就是孤單寂寞覺得冷),可以藉由生理上的冷熱感來產生(甚至也可以反過來)。因此,可以藉由洗熱水澡提升人際上所感收到的溫度,減少孤單寂寞冷的感覺(Bargh & Shalev, 2011)。
8、他如果想跟你借100元時,他會先跟你借60元。
得寸進尺術(foot-in-the-door technique)。
一種連續的請求策略,先提出一個較小、容易被接受的請求,再提出比較大的請求,心理學家發現,第一個請求被接收了,第二個請求被接受的機會將大幅提高(Freeman & Fraser, 1966)。但提出請求的人與接受請求的人前後必須沒有改變。
9、他想跟陌生人要電話之前,可能會先告白。
臉在門上術(door-in-the-face technique)。
一種連續的請求策略,先提出一個較大、容易被拒絕的請求,再提出比較小的請求,心理學家發現,第一個請求被拒絕後,第二個請求較容易被接受。這可能是基於人際上的互惠原則,或潛在禮儀,拒絕一次之後對方通常會不好意思再拒絕第二次,特別是第二個請求較小的時候(Cialdini & Ascani, 1976)。
10、覺得所有的人的記憶都是靠不住的。
人類的記憶是依照個人腦中既有的知識、經驗和因果邏輯的合理性建構或再建構出來的,並非如同錄影機一樣可以絲毫不差地錄放。因為心理學家發現人容易被引導問題影響,而改變自己記憶的內容(Loftus & Palmer, 1974),詳參「腦筋急轉彎與記憶」。
11、能正確分辨精神分裂跟多重人格。
在台灣,有些人會誤用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為多重人格(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大概是因為分裂會容易讓人想到人格分裂。但其實精神分裂是跟產生幻視幻聽、妄想、言語紊亂等症狀有關的心理疾患,現在已改稱為:「思覺失調症」。
12、聽到「你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會很生氣。
在台灣,這是念心理系的學生最常被朋友問的問題。事實上心理學不學讀心術,所以當然也無法知道別人正在想什麼。
13、知道常玩暴力電玩不一定會造成暴力人格。
相關的研究尚有爭議。另外,這有倒因為果的可能,也有可能是因為本身具有暴力人格,而常玩暴力電玩(延伸閱讀與文獻)。
14、聽到別人在聊奇怪的心理測驗的時候,心裡會冷笑三聲。
因為正式的心理測驗(推薦你:失落花園心理檢測),通常不會那麼有趣(詳請參考此文:不要再相信各種超準 / 神準 心理測驗了)
15、即使新聞大肆報導飛機墜毀的新聞,還是會放心搭飛機。
基準率謬誤(base-rate fallacy)。
人類對機率的訊息較不敏感。經過統計,飛機的失事率遠比汽車還低,但人們會因為媒體對空難的渲染,而覺得飛機失事比較容易發生。心理人知道這個人類的思考偏誤,所以比較可能不會被影響(Slovic et al., 1982)。
16、知道一群蟑螂跑得比一隻蟑螂還要快。
單純在場理論(mere presence theory)。
純在場理論認為單純有同種族的生物在旁邊,就能增強簡單行為或熟悉行為的表現,這個過程叫作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當初實驗便是用蟑螂做的,研究者發現,有別的蟑螂在旁邊「觀看」,會讓蟑螂更快跑出迷宮(Zajonc, Heingartner & Herman, 1969)。
17、看到媒體把殺人兇手跟「宅男、精神疾病、反社會人格」等詞語扯上邊會感到無奈或無力。
就是對貼標籤與簡化人類感到無奈。
人會去殺人背後有許多複雜的心理機制,更可能是當下的情緒所造成(詳見此文:你要如何確定你不是精神病患呢?來談談「汙名化」的影響)。
18、聽到你說要用一輩子的時間才能忘掉某段傷心難過時,他們會立刻吐槽你說:「你太抬舉自己了!」。
耐久性偏差(duration bias)。
人類對自身情緒的預測能力很差,往往高估自身情緒反應的強度與持續性,尤其是預測未來的負向情緒(Wilson & Daniel, 2003)。失戀的當下往往只著重失戀本身,而忽略未來有許多生活事件可能緩衝失戀這件事,比如加薪、升遷、出國玩等等。(推薦拜訪:失戀花園|14種失戀因應方法-精神科醫師、諮商/臨床心理師駐站陪伴)
19、深覺上帝不是用.05創造這個世界的。
這是一句自我調侃。
.05是統計檢定時常用的檢定水準,用來判斷研究的操弄有無差別或效果,念心理系的人很常碰到(但是,這也有其問題,請見熱門文章「P值的陷阱」)。
20、跟他講心事的時候,他會微微點著頭回你:「嗯、嗯、嗯」或停頓一下說:「所以你的意思是……這樣嗎?」或重複剛才你講的話裡面的其中一個部分。
心理諮商界的自我調侃,「嗯、嗯、嗯」有點類似無條件的傾聽;轉化語意或重複語意,讓別人覺得自己的話有被聽見的感覺,算是一種走心的談話技巧。(推薦你:失落聊聊)
21、遇到小孩會喜歡摸他的腳,觀察他的腳的反應來確認他年紀有多大。
小孩在成長的過程某個階段會有特定的反射行為(巴賓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
用手指碰觸嬰兒的腳底板,他會有緊握的反射行為,通常是10個月大以前會有這個反射,一歲以後便會消失。
22、跟一般人不一樣,他們會勸你:「心動的,不一定是真愛」。
興奮轉移理論(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
因為對某人怦然心動的感覺,有可能只是外在環境所引起的生理興奮,由於個人錯誤地解釋成是由某人所造成的結果(Zillmann, 1984)。
23、看兩個不一樣長的線段,會直覺地說它們是一樣長的。
知覺心理學裡,這是常提到的視覺錯覺現象,叫作:「繆氏錯覺(Müller-Lyer illusion)」,兩個線段乍看是不一樣長的,但其實是兩個是一樣長的(Müller-Lyer, 1889)。心理人常碰到這個錯覺,所以可能會故意說兩個線段是一樣長的。
24、對於一件明明極度不合理卻有人深信不疑的情況感到習以為常。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有時候為了使自己的認知與行為一致,而產生許多不合理的行為或想法。比如,花了很多時間跟精力去做某件旁人看上去無意義或無聊的事,做過的人通常會認會這件事很有意義,或很有趣,因為他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做辯證,否則就是承認自己做白工(Festinger, 1957)。
25、聽到別人說到潛意識的時後,會主動確認講的是「潛意識」還是「前意識」;更誇張一點的話,還會問你是冷的還是熱的。
佛洛依德的無意識理論。
這裡潛跟前是中文發音上有接近,所以會特別留心,英文沒有這種分別。熱的潛意識通常是指佛洛伊德學派所指的與夢境,性的驅力,情緒有關潛意識;冷的潛意識即當代認知心理學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閾下刺激(subliminal stimulation)。
26、會用很篤定的眼神告訴你R在單字的第三個字母的單字,比以R為開頭的單字要來的多。
可得性捷思(availability heuristic)。
人類的一種思考傾向,認為腦中比較容易想到的例子或經驗,會比較容易發生。
當初的研究便是請參與者想R在開頭的單字比較多,還是R在第三個字母的單字比較多?結果其實是R在第三個字母的單字比較多,但因為R在開頭的單字比較容易想起,所以人們會覺得比較多(Tversky & Kahneman, 1973)。因為心理系的人知道這個研究,所以可能可以說出正確的情況。
27、罵人的方式很奇怪,比如他們可能會說某某人前額葉受損。
前額葉(frontal lobes)為大腦的一個腦區,主要掌管人類理性思考、計畫,抑制衝動的腦區,如果受損,這方面的能力便會下降。
28、看電影或生活中,如果有出現窗簾或布幕,會不自覺地觀察它有沒有偷偷改變顏色。
改變視盲(change blindness)。
心理學家Daniel Simons早期做的研究中,請參與者觀看傳球的影片,並記下傳球次數,影片其間會有一隻大猩猩從傳球的人群中走過,但大多數參與者因為太專注在數傳球數,而忽略了大猩猩(Simons & Chabris, 1999)。近期Daniel Simons更改進研究(2010),類似的影片中,除了有大猩猩進場之外,後面的布幕也會改變顏色。同樣也很少有參與者發現(延伸閱讀:「不注意視盲」惹禍: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從眼前走過?)。
29、能夠指出除了佛洛伊德和榮格以外的心理學家。
在台灣,這兩個心理學家最有名,現在可能還有阿德勒。
除此之外,一般人就很少舉得出別的心理學家了。事實上還有皮亞傑(Piaget)、康納曼(Kahneman)、費斯汀格(Festinger)、班杜拉(Bandura)、米爾格倫(Milgram)等等。
30、會把X²,念成Chi-square。
一種統計學的方法,就念作Chi-square。心理系要學統計,所以看久了就會直覺這麼念。
31、聽到有人說心理學不是科學,反應會很激動。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智與行為的科學,不過……(延伸閱讀「社會心理學是不是科學?」)。
32、會告訴你地平線上的月亮,跟天頂上的月亮是一樣大的;如果遇到行動派的話,他會直接拿尺量給你看。
一種知覺的錯學現象。
靠近地平線的月亮因為有地平線上的建築物或物體作參照,所以人類的肉眼會誤判它比較大,這可能跟艾賓浩斯錯覺(Ebbinghaus illusion)的原理有關,事實上同一個晚上的月亮,無論在地平線或天頂都是差不多大的。
33、吃早午餐到一半,會把一杯長得比較高的水杯裡的水,倒進一杯比較胖的水杯裡,然後問小孩子哪一個杯子裡面的水比較多。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在前運思期以前的孩子(6.7歲以前)對溶液的體積沒有守恆性(conservation)的概念,他們覺得液體會隨著容器外觀的改變,而改變體積。
34、老婆會問老公說:「如果我病危的話,你會不會去偷醫生的密藥來救我?」。
柯爾柏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Kohlberg提出六個階段的道德發展理論,每個階段主要都會依循特定的原則來做道德判斷。當初的研究會問參與者兩難情境問題:「老公為了救得了絕症的老婆,去偷醫生的密藥,你覺得老公有錯嗎?為什麼?」再依照參與者的回答來判斷他所處的道德階段。
35、可以確正指出段這文字有點奇怪的人。
由上至下(Top-down)的處理歷程。
人類處理外界訊息時,可能同時受到高層次的心智歷程所影響,也就是腦中既有的知識與經驗會影響人類對外界訊息的處理,因此,即使這個句子的文字排列不正確,人類也可以了解它的意思,沒有阻礙。
36、所講的「因為」和「所以」常常是同一件事,比如他們會說:「因為我要影印,所以請先讓我影印」。
一種言語上的請求策略,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其實常處在漫不經心的狀態,當提出「因為」這個詞的時候,後面往往接上正當的理由,所以人會忽視沒有仔細思考,而直接同意請求。當初的實驗便是在請求影印的情境中執行(Langer et al., 1978,1989)。
37、跟別人借錢的時候,數目的尾數不會是零或五的整數,而是零散的數值。
一種言語上的請求策略,利用不尋常的要求來引起對方的注意,從而提高讓對方順從的可能,也會得到比較多的關注。這可能是因為人類會想知道不尋常要求背後的原因,比如,跟別人借117元跟借120元,總是117元比較惹人關注(Santos et al., 1994)。
38、跟心儀的對象出去,會堅持自己身上穿的服飾至少有一樣是紅色的。
近期心理學家發現,紅色的服飾會增加人類的吸引力。心理學家發現在動物界中,動物發情或求偶時,常常面部或身體部位會呈現紅色,可能表示性成熟與相關激素的分泌,以此來吸引異性;此外,在很多文化中,紅色往往代表熱情,性,撩人的幻想,以及性成熟。因此心理學家推論是否紅色也會對人類有同樣的效果,在當時一系列的研究中證實確實是有效果的,穿戴紅色的服飾或配件確實會提升吸引力(Elliot & Niesta, 2008)。
39、中毒比較深者,能夠一邊從隨便一個數字開始以遞減三的方式往下倒數,一邊將手頭的另一件事情做好。
減數分心策略,從隨機數開始往下倒數,認知心理學領域常用來讓參與者增加認知負重的分心作業。
40、背課文或數字的時候,會先將要背的材料切割成七個為一組的單位,然後才會開始背。
人類處理訊息的記憶容量與廣度有限,通常切割成更小的組塊能更有效記憶,其中組塊內的的元素最好能維持在7個單位(可以正負加減2),研究發現在這個數量下最有利記憶(Miller, 1956)。
41、聽演講或論證的時候,不敢隨便點頭或搖頭。
怕受到體現化(embodiment)的影響。
心理學家讓參與者在接受訊息時,同時無意義地點頭或搖頭(騙他們耳機收訊不好,頭要晃動),結果發現點頭的參與者更有可能同意剛才接受到的訊息(Well & Petty, 1980)。
42、知道誰是林清山跟張春興。
在台灣,心理系期末考抱佛腳,或是轉學考、插大心理系,通常會找林清山老師的《心理與教育統計》跟張春興老師的《心理學概要》來念。
43、會把鬼壓床講成:「腦子是醒了,但身體還在睡」。
鬼壓床在科學上的解釋就是腦子是醒了,但身體還在睡。人的睡眠主要分成四個階段與快速眼動期(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REM),並重複循環。因為鬼壓床通常是發生在睡眠週期中大腦比較活躍的時期,也就是快速眼動期,同時身體會相當放鬆、無力。當快速眼動期往淺眠階段時轉換時,大腦會短暫清醒,而全身的無力感卻此時也還沒退去,便會有鬼壓床的感覺(詳參:「鬼壓床的大腦機制」與「低血鉀週期性麻痺症」)。
44、要叫室友起床的時候,會先觀察室友的眼睛有沒有在快速移動,來決定叫醒他的方式。
如果眼睛有在快速移動,便是在快速眼動期,在這個睡眠期的人很難被叫醒(詳參:睡眠的故事–速眼動睡眠的發現)。
45、覺得什麼事都可能忘記,就是忘不掉白色的熊
諷刺的處理歷程(ironic processes)。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越去抑制一個想法、感覺跟行為時,越無法成功,當初的實驗便是請參與者在30秒內不要想白色的熊,結果白色的熊一直在參與者的腦海中出現(Wegner, 1994),詳參「壞念頭─《停不下來的人》」。(推薦你:白熊效應:要自己別想越會想)。
46、他說你是A型人格時,並不是在猜你的血型。
而是在說A型冠狀傾向行為型態(Type A coronary-prone behavior pattern)。
A型人格的人較有競爭心,而且沒有耐心,做事迅速,說話快,易怒,較易罹患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Friedman & Rosenman., 1974)。除此之外還有B型與C型人格。
47、說話時,會用「是什麼原因」取代「為什麼」。
一種諮商的談話技巧,因為說「為什麼」往往會讓人有責備或質疑的感覺,改用「是什麼原因」開頭詢問,相對起來比較親切,讓人願意多談。
48、去電影院看喜劇怕不好笑,會嘴咬著一隻筆入場觀影。
體現化(embodiment)的應用。
當初的研究便是請參與者看卡通影片,結果發現嘴巴有咬筆的參與者,比沒咬筆的參與者更覺得影片好笑,因為咬筆會讓嘴巴撐開,類似我們在笑的時候所會有的肢體表現,因此不自主地回饋到我們的認知系統中,產生比較快樂的情緒(Strack, Martin & Stepper, 1988)。
看完這些條目,有沒有比較了解心理人呢?雖然有些比較誇大,但每個條目背後都有個有趣的理論或研究,對心理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花園好朋友「哇賽心理學」瞧瞧喔。
參考文獻
- Bargh, J. A., & Shalev, I. (2011). The Substitutability of Physical and Social Warmth in Daily Life. Emotion, 12, 154-162.
- Benson, P. L. , Karabenick, S. A., & Lerner, R. M. (1976). Pretty pleases: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race, and sex on receiving help.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2, 409-415.
- Cialdini, R. B., & Ascani, K. (1976). Test of a concession procedure for inducing verbal, behavioral, and further compliance with a request to give blood.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1(3), 295-300.
- Clifford, M. and Walster, E. (1973) The Effect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on Teacher Expect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46, 248-258.
- Darley, J. M., & Latane, B. (1968). 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 377-383.
- Dutton, D. G.; Aron, A. P. (1974). Some evidence for heightened sexual attrac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anxie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0 (4): 510–517.
- Elliot, A. J., & Niesta, D. (2008). Romantic red: Red enhances men’s attraction to wom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5), 1150-1164.
- 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Freedman, J. L., & Fraser, S. C. (1966). Compliance without pressure: 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 195-202.
- Friedman, M., & Rosenman, R. H. (1974). 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 New York, NY: Knopf.
- Langer, E. Blank, A. & Chanowitz, B.(1978).The Mindlessness of Ostensibly Thoughtful Action: The Role of “Placebic” Information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6): 635-42
- Langlois, J. H. & Roggman, L. A. (1990). Attractive faces are only averag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 115-121.
- Lepper, M. R., Greene, D., & Nisbett, R. E. (1973). 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 extrinsic reward: A test of 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8(1), 129-137.
- Loftus, E. F., & Palmer, J. C. (1974). Reconstruction of auto-mobile destruction: An exampl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memor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3, 585-589.
- Miller, D. T., & McFarland, C. (1987). Pluralistic ignorance: When similarity is interpreted as dissimilar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2), 298-305.
-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2), 81-97.
- Müller-Lyer, FC (1889), “Optische Urteilstäuschungen”; Archiv für Physiologie Suppl. 263–270.
- Santos, M., Leve C., & Pratkanis, A. (1994). Hey buddy, can you spare seventeen cents? Mindful persuasion and the pique technique.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9, 755-764.
- Simons, D. J., & Chabris, C. F. (1999). Gorillas in our midst: Sustained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for dynamic events. Perception, 28, 1059-1074.
- Slovic, P. (2000) The perception of risk. London:Earthscan
- Strack, F., Martin, L. L., & Stepper, S. (1988). Inhibiting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of the human smile: A nonobtrusive test of the 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768–777.
-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3). Availability: A heuristic for judging frequency and probability. Cognitive Psychology, 5(2), 207-232.
-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 Wells, G. L., &Petty, R. E. (1980). The effects of overt head movements on persuasion: Compatibility and incompatibility of responses.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3), 219-230.
- Wilson, Timothy D.; Daniel T. Gilbert (2003). “Affective Forecasting”.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5: 345–411.
- Zajonc, Robert B.; Heingartner, Alexander; Herman, Edward M. (1969). Social Enhancement and Impairment of Performance in the Cock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3 (2): 83–92.
- Zillmann, D. (1983). Transfer of excitation in emotional behavior. In J. T. Cacioppo & R. E. Petty (Eds.), Social psychophysiology: A sourcebook (pp. 215-24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本文經失落花園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