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618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關鍵評論】游家權:專訪新巨輪協會:負債苦撐15年,卻被說成「賺暴利的詐騙集團」 (1427)

$
0
0

當我們走在捷運站附近,不時會看到叫賣著日用品或零食餅乾的街賣者。有時我們為了趕路或是礙於價格稍高而匆忙走過;有時則會買一份街賣品,因為正好需要或想說順手做個愛心。但久而久之難免心想,有沒有更多元的產品可以選擇?

而你會不會好奇街賣者們的故事?究竟他們是從何而來,背後有「集團」在操控身障者賺暴利嗎?即便有「集團」,他們內部又是如何在運作的?街賣者在裡面過著怎樣的生活?

接下來,我們就從販售日用品和零嘴為主的新巨輪協會(以下簡稱「新巨輪」)說起,一同了解街賣者和街賣團體的真實樣貌。


位在板橋臺藝大對面的新巨輪,30位左右的成員中,幾乎都是身障者,他們大多學歷不高、年紀偏大、無家庭支持。有的成員曾經遭逢重病、車禍、職災傷害等意外,有的則有智能或精神上的狀況。其中,人生經歷最具「戲劇性」的,或許是剛來新巨輪幾個月的許大哥。

採訪許大哥時,他拄著拐杖緩緩走來,左腳僅剩不到半截,身上穿的是教會給的二手衣。其實,許大哥在幾年前還是個月入數十萬的老闆。

在臺灣經濟起飛時期,許大哥開了五間手套店,四個子女和妻子從不愁吃穿,家教、美食、名牌、家庭旅遊一應俱全。但後來生意走下坡,房子還被拿去抵押還債,兩年多前他更突然得了急性肺炎。雖然許大哥勉強戰勝了死神,但代價是一隻腳遭截肢、積蓄全被用來支付醫療費,最後還面臨妻離子散的窘境。

出院後,許大哥被轉往安置機構,等到身體逐漸好轉,他便拚命上各大人力銀行找工作,只希望能回歸社會。然而事與願違,許大哥說,「一開始投104、1111都找不到工作。唉,當初不只沒有錢,連住的地方都沒有,沒地方住誰會用你?」

「原來成為身障進入這個社會,要適應這麼多這麼難」

網路求職始終無果,舉牌人、臨時工等工作也不適合坐輪椅的許大哥,他只好帶著所剩無幾的零錢,搭公車去就業服務站求助。許大哥到那裡談了半天,結果全部只有一個包裝員的職缺,「那個雇主最後在電話裡問我:你能不能搬東西?但我坐輪椅不能搬東西,怎麼辦?放棄阿!」許大哥回憶起當時的交涉過程,語氣充滿無奈。

要我去洗碗都願意,但我晚上只能窩在廚房旁邊可以嗎,有沒有洗澡的地方?這樣就可以了,我都不計較,能幫我轉介這種機會嗎?但那裡就是沒有這種的,他們的工作要符合法律的最低保障。我幾歲又殘障了,誰要請我們?

在幾乎是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許大哥只好用出他的「最後一張王牌」──求助於他留心很久的觀照園(無家者中途之家)。「當初寫了求救信,說我不想待在安置機構了,我想出去。一個禮拜後就被轉介到新巨輪,第二天就出去街賣了。」

街賣這份工作的挑戰既多且雜,不只要長期承受日曬寒風,還得直接且不斷地面對人們的眼光和態度。說到剛開始出去賣的感想,許大哥嘆了口氣道,「太痛苦了!剛開始遇到人就問,但我都還沒等人家回答就趕快跑了,因為心裡就是不敢面對。」

那一般在街賣的情形是如何呢?「當然是冷漠與不屑阿,都不看你。」許大哥說,「如果你站在捷運站外,人們會像水流遇到大石頭那樣隔開,連經過你旁邊都不想!」其實他在街賣時最喜歡的,就是一個微笑或眼神,「這樣就夠了,這會讓我非常溫暖,沒買也沒關係。」

然而,最讓許大哥記憶猶新的,是他在台北車站外的三個經歷。

我在沿路上一直問「幫我買一包好嗎?謝謝」,結果一個帶著女朋友的年輕人直接回我「不要!」口氣不好,加上那個眼神、臉色,會讓你很受傷。我當下都不曉得該怎麼辦,只能說對不起打擾了。

還有一次去台北車站的南一門,問一個坐著的年輕女生「妳好,要買一包嗎?」她連看都不看你一眼就說「走開!不要來吵我!」。也有遇過兩個酒醉的阿伯,直接用國罵問候你⋯⋯。我們就只是為了生活嘛,很受傷很受傷。

沉默了數秒,許大哥感慨地說道:「原來成為身障進入這個社會,要適應這麼多這麼難。」

_20180325_031930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許大哥(左)目前和小女兒相依為命。

採訪許大哥當天因為沒下雨,適合外出街賣,新巨輪內顯得十分平靜,「你看,現在大家都在外面戰爭,一直戰爭,」許大哥說,「但很感動的是,大家晚上回來後會煮個麵,然後邊吃邊聊。一些輔具或街賣上的問題,大家也都會互相討論跟幫忙。」許大哥補充,「在協會裡,比較有戰鬥的精神,大家會想說「你出去賣我也要出去」,但你自己一個人的話就容易喪失鬥志。還有很多上生活方面的請教和照顧。」

新巨輪內大多是貧窮且年長的身障者,因此各方面的互助便極為重要。像有些成員偶爾會「來不及」,在無法自行善後的情況下,晾衣服、洗被單,甚至包含洗澡,是「不方便的人請方便的幫忙」。十五年前創辦這個街賣團體的陳安宗理事長就說,「有些服務是外界比較無法了解的,但在協會這裡,這些是家常便飯,天天都要克服的問題。」

新巨輪長期被烙印著三大汙名,其中之一是過去常被誤解成「集團控制」證據的開車集體接送。陳安宗表示,其實這正是考量到了大小便失禁的問題。

  • 迷思一:集體接送街賣者上下車=「集團控制」

以前幾乎沒有無障礙的交通工具,也不像現在有無障礙型計程車,設備變寬,後面也能放輪椅。而且就算搭計程車回去,第一,會多出一筆交通費用。第二,如果碰到排泄出問題,司機會讓你坐上去嗎?第三,司機不見得知道如何適當地協助那位身障者上車。

所以為什麼當初會選擇「集體接送」,因為它是一個服務。每個身障者都不一樣,像是協助他們上車時,用力的力道和角度是一個重點,你不了解他,要怎麼去幫他?下雨天更不用講,他攔不到車的,司機看到輪椅一定是開走。

而長年頻繁地開車接送街賣者,讓陳安宗的身體逐漸無法負荷。所幸後來電動輪椅開始普及,當街賣者感覺狀況不佳時,便可以自行回頭。然而,人們對街賣的誤解不只這一樁。

  • 迷思二:「街賣(組織)賺很大」?

以新巨輪協會為例,一份街賣品是100元,其中50元分給街賣者,30~40元是商品成本,剩下的10~20元則挹注協會。這個僅佔了一兩成的街賣分潤,卻得負擔團體運作的各種龐雜費用,包括:協會的房租、水電、輪椅維修和各式急用金等等。

「我沒有跟銀行借過錢,沒辦法合乎那個門檻,所以我知道借錢很辛苦,在我們身邊的朋友跟我都一樣,那我能做的就是,協會的進帳,也是大家的臨時提款機。」陳安宗深知底層者隨時可能面臨的經濟困境,因此,急用金便是成員們的救命稻草:

如果沒錢吃飯的話,可以先跟協會借一點,之後拚一下再還就好。大家也知道,如果今天我生病了,肯定會有人來支持我,幫我解決一些問題。而且我們也有在開伙,就算下個十天的雨也沒關係,先借個錢買菜,一次就解決了好幾個人的用餐。所以在這裡,大家比較沒有壓力,也不用擔心房租。

電視_吃飯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而「租房」對於大多是離鄉背井且貧窮的身障街賣者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房間除了要在租金更貴的一樓或是電梯大樓,並且有無障礙空間外,還得碰到願意租給身障者的房東。曾經無家可歸、深知租房之苦的許大哥便感慨地說,

我們今天幾乎沒有靠國家的資源,有的只是一點點的身障補助(3~4千居多),但你看這裡幾乎都是沒有家的,或是有家回不去、家人不能照顧的。是因為理事長成立了一個新的家,我才能到這裡。

但是,撐起這類自力補足社福安全網的「共生家園」,談何容易?陳安宗無奈地說,「以前還有很多街賣團體,但這幾年景氣不好,真的撐不住。十五年來,協會也一直在負債,沒辦法好好去做經營,業績都在谷底」。跟陳安宗一起打拚十多年的小茹姐也補充道,「之前我們每個月都是借錢,借到我跟宗哥翻臉了,要他關掉。但宗哥不關掉新巨輪,是怕大家沒地方去⋯⋯。」

除了長年被經營困難和沉重債務所擾,最讓新巨輪街賣者感到心累的,其實還是社會長期對於街賣的汙名。

  • 迷思三:沒網站又操控身障的「詐騙集團」?

陳安宗表示,在所有對街賣的質疑和誤解裡,被當成「詐騙集團」是最常見的,長期協助失能身障者街賣的小茹姐也說:

以前出去街賣的時候,人家常問我們是集團嗎?是,我們是集團,我們是一群身心障礙、不方便的人聚在一起的團隊,也是一個集團。也有人說我們是詐騙,但真的要詐騙,不是詐這幾百塊錢,還要扣掉本錢耶!我說你今天被我騙了一百塊,你下次看到我肯定跑遠遠的。

「街賣不偷不搶,是個普通的工作,只是特殊的人賣著特殊人的東西。」小茹姐說,「只要他們過得好就好,不會去強制什麼,就像街賣,賣幾個鐘頭或賣多少包隨便他們,沒有說一定要多少。」小茹姐無奈地補充另一個很荒謬的質疑:

兩年前協會剛成立時,有人問上網可以查得到你們嗎?我回:「我們不懂這個」,結果他就說:「那你們就是騙人的啦!」我跟他說:「我們全是一群年紀大的身障朋友,這個(架網站)不懂」,但是很少人會認真聽你說這些。

而目前新巨輪的網站,其實也是為了去除汙名,在兩年多前靠著分期付款的方式,勉強找人幫忙架起來的。長年如影隨形的歧視和龐大的協會開支,讓新巨輪寸步難行,但陳安宗仍一直渴望藉由轉型來減少各種批評質疑,並希望有朝一日,能讓夥伴們成為「快樂的街賣人」:

目前做街賣還是處於自卑感很大的狀況,如果今天我不是來跟你低頭,而且我們賣的東西是你用得到,價格也合理的,那在街賣的過程中就比較不會有自卑感。如果能達到這種情形,街賣人可能會做得很高興,這是我們目前要努力的。

人生百味_小學課本的逆襲_紅包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游家權
一部分的新巨輪街賣品:中間是「人生百味」和「小學課本的逆襲」之前聯合推出的紅包袋;左邊則是八仙果。
新巨輪協會的街賣轉型計畫

幸運的是,近兩、三年來有一些如「人生百味」、《9453友善旅人誌》的合作出現,而新巨輪在今年也開始著手改善舊的街賣產品,「最近是把筆和抹布的品質提升,我們希望客人用得更放心,也想在未來把每樣東西的質量,都往上提升一點。」小茹姐說,他們也希望在有餘力時整合其他街賣者的商品,為的是翻轉社會大眾對街賣的整體印象,「不然現在商品參差不齊,信用度會不夠,而且不能只有我們的商品好,因為消費者也很難去區分說,某個他不滿意的產品是跟誰買的。」

此外,新巨輪的「網路商店」、「推賣志工」等方案正在逐步規畫中。他們也期望未來能開放一些「合法街區」,「第一安全,第二會讓街賣人對工作更有信心,因為在裡面賣是合法的。」陳安宗說。

看韓劇《商道》有感而發:「資源來自於社會,照顧大家也是理所當然」

有次採訪結束後,外頭下著大雨,陳安宗特別開車載我去捷運站。途中,陳安宗說自己偶爾也會看韓劇紓壓,其中讓他特別有感的,是一部在講述朝鮮傳奇商人林尚沃的知名古裝劇《商道》:

《商道》讓我很感動,像我們在做街賣這種生意,其實也算是一種保護商,因為我們帶著商品到其他地方去賣,算是一種服務。後來這個商人把錢財看得很淡,幫助了很多窮人,也把他們的債務一筆勾銷。

我們協會也背了很多人的生計,街賣不是天天可以賣,像一些回中南部休息很久的工作夥伴,他上來之前,得讓老母親和家裡最起碼有一點生活費,他才能到北部來,我們就會先資助夥伴一些錢安家。

所以一直以來,我們好像也在扮演這樣一個角色。我自己覺得很心安,雖然我們協會的運作不是很順利,但這些資源來自於社會,照顧大家就成為理所當然,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人是應該的,等到他們再回來協會做街賣,他們再把錢慢慢分期還掉就好,這也是一種幫他們解套的方式。

新巨輪協會和他們的街賣,似商非商,它遠不只是透過買賣營利讓底層身障者得以生存,更讓他們能與社會有所連結,並享受自力更生的生活。但年長多病的身障街賣者們未來該如何是好?他們在生活上又是如何互助的?

專訪新巨輪協會:身障街賣者互助,打造有尊嚴的「共生家園」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Abby Huang:一度當不了飛行員,西南航空女機長卻救了全飛機的人 (1639)

    $
    0
    0

    (中央社)美國「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一架載有149人的班機今(18)日在空中因左側引擎爆炸受損,導致一名乘客死亡、一人差點被吸出機窗外,班機最後成功降落。而整起事件中,曾為F-18戰機黃蜂式戰鬥攻擊機)飛官的女機長的處置,也獲得肯定。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成功將損傷降至最低的英雄是女機長舒茲(Tammie Jo Shults)。她是一位前美國海軍飛行員,是第一批飛F-18戰機的女飛官之一。飛往達拉斯的西南航空1380班機因左邊引擎在3萬2000呎的空中爆炸後,舒茲臨危不亂,成功改降至費城。

    雖然舒茲是美國海軍第一批女飛官之一,但因海軍不讓女性執行作戰任務,她後來轉任教官並於1993年退伍,加入西南航空。舒茲育有兩名子女,現與同為機師的丈夫住在德州。

    儘管飛機當下出現危機,舒茲仍鎮靜地告訴航管人員:「飛機失去了部分機上部件。」當被問到飛機是否著火時,舒茲回答:「沒有,飛機沒著火,但失去了部分機上部件。他們說機上有個洞且有人掉出機外。」她並表示機上有乘客受傷,要求醫療人員在飛機降落後與他們會合。

    乘客表示,飛機降落後,機長舒茲還花時間親自與所有機上的人談話。

    一名機上乘客後來表示,舒茲親自跟每位乘客談話,「她是真正的美國英雄,十分感謝她在危難時刻展現的知識、引導與勇氣。祝福她與全體機組員」。

    不過,在這起事件上發揮冷靜與機制的舒茲,其實原來差點當不成飛行員。

    據美國《Heavy.com》網站報導,舒茲是新墨西哥州人(美國西南方的一州),她於1983年畢業於中美拿撒勒大學(MidAmerica Nazarene University),取得生態學與農業企業學位。

    舒茲高中時就想成為飛行員,但卻被拒絕,因為當時他們不接受女孩,所以她去了中美拿撒勒大學,不過她對於飛行的熱情並未消散。大學畢業後,舒茲再次申請進入美國空軍,但空軍不讓她考試當飛行員,而海軍向她伸出歡迎之手,她於是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批女性戰鬥機飛行員,也是第一位駕駛F-18的女性。她在加入西南航空之前,還是一名軍中教練。

    F-18
    美國海軍的F-18戰鬥機。|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1948年,美國開放讓女性加入空軍,不過早期女空軍多半從事醫療與文書處理的工作。1976年,空軍開始接受飛行員培訓計劃,但她們僅限於「非戰鬥」的飛行,空軍的女性飛行員不能執行戰鬥任務,直到1993年空軍才解除禁令,允許女性參與所有的飛行任務。

    她永遠不會讓任何人告訴她,「妳不行」

    《The Kansas City Star》報導,根據舒茲的高中同學福斯特(Cindy Foster),舒茲進入海軍,但也曾因性別而遭遇許多阻礙。「她一直都熱愛飛行,只有在空軍否定她成為飛行員的機會之後,她才選擇了海軍。」

    她知道她必須比其他人更努力工作」,福斯特說。「而她為自己 — 和所有竭力爭取機會的女性做到了。我非常以她為傲,她今天挽救了很多生命。」

    「她說她不會讓任何人告訴她,她不能。」福斯特說。

    中美拿撒勒大學校友會總監賈博(Kevin Garber)說,去(2017)年春天,舒茲在校園裡向30人發表了演說。賈博回憶,當時舒茲力倡工作環境的多元性,也鼓勵女性在男性主導的領域中取得突破。

    「她有種韌性,去做一些超乎女性被允許或預期要做的事情的標準。」「她努力突破極限,並成為她努力想達成的目標。」賈博表示。

    《澳洲廣播公司》(ABC)報導,舒茲是一位基督徒,她說每一次做在駕駛座上,都給了她一次機會去見證上帝的同在。而當班機1380遇難時,舒茲冷靜地告訴空中交通管制方,她的飛機一部分解體了,並且她需要在跑道上使用救護車。

    報導指出,舒茲在海軍接受的訓練,使她在32,000英尺(近一萬公尺)的高空中,當其中一個引擎爆炸時,快速做出決定:以高速降落在費城機場。

    「上帝派了祂的天使來保護我們。」一名乘客表示。其他的乘客也讚賞舒茲冷靜處理這起緊急意外。

    「她有鋼鐵般堅定的意志。這位女性,我讚賞她!」另一名乘客這樣形容舒茲。

    緊急降落前,舒茲與航空交通管制處的對話錄音檔:

    在上面的錄音中,即使在緊急情況下,仍可以聽到舒茲保持冷靜和專業。 根據《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報導,當時部分引擎打破窗戶飛入機艙,造成飛機猛烈地減壓。而當窗戶崩塌時,一名女性乘客身體部分被吸出窗外。

    而這起事件也造成機上一名乘客死亡,死者為富國銀行(Wells Fargo)女副總裁里爾丹(Jennifer Riordan)、另外七名乘客受傷。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表示,這是2009年以來美國航空事故中首次發生乘客死亡事故,已派遣調查小組前往費城,了解故引擎障原因。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士範



    原文連結

    【商業周刊】486先生員工比股東大 打造人均產值四千萬團隊 (4496)

    $
    0
    0

    主攻3C團購的486團購網,去年以十六億元營收,成為團購電商霸主,一家員工僅三十九人的小電商,員工每人能創造逾四千萬元的產值,比台積電高一倍。這背後的秘密在於:他們先對員工好,所以最後造就三贏的正向循環。

    每天,486粉絲團直播的內容五花八門,從使用經驗、生活小撇步、旅遊資訊、甚至學英文,通通都有,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486團購網執行長陳延昶說,關鍵在於,他訓練了一群員工,成為他的分身。

    員工:老闆照顧,我們加倍奉還

    兩年前,公司開始直播賣商品,員工有廚師出身、有二度就業的媽媽,從原本什麼都不會,自發性的去學習寫腳本、拍片、剪片,甚至會計、客服等內勤員工,也加入拍片行列。

    原本企業經營有三個利害關係人:股東、員工與顧客。多數企業把股東放在三角形頂端,當有利益衝突時,股東獲利擺第一,但陳延昶卻說,員工最大,「員工樂意,客戶才會滿意,然後經營才會得意啊!」股東應該放在最後。

    陳延昶並非空口白話,他一年加薪兩次,員工平均月薪六萬元,員工每年兩次國外旅遊,不到四十人團隊的員工旅遊就要花一千萬元,等於一年每人砸二十五萬元,盈餘的十五分之一,都拿去玩了。

    例如,當員工生病,一定住單人房,後來更加碼到員工配偶、員工爸媽住院如果沒有保險,全部由公司支付單人房費用;又如,他認為牙齒健康很重要,要求員工洗牙,年底時員工必須拿洗牙收據來,不然不加薪;他認為抽菸有礙健康,硬是要求三位抽菸員工,去戒菸門診。

    「老闆照顧,我們就加倍奉還!」客服行政襄理楊欣珮說。

    兩年前,陳延昶決定透過直播行銷產品,即使是內勤員工,平均每個人兩個禮拜會拍一支影片,十幾位內勤員工,一個月就會多出二十幾支影片,一支影片平均能賣出五十台,二十支就可以多賣一千台。

    顧客認同理念,創八成回購率

    「我善待(員工),讓他們發揮百分之百的力量,餅就會做大,」陳延昶說。

    他說,員工如果被善待,他們就會善待客戶,服務好,這就是顧客八成回購率的秘訣,「我們還需要開發新客人嗎?」他反問,486只需要把老客戶服務好,生意就做不完。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副主任王義智評價486,八成的顧客回購率「非常高」,在電商界十分罕見,這來自「486先生粉絲團」,高達七十三萬粉絲的支持。

    當然,對於不努力的員工,陳延昶也嚴懲。七年來,他不用KPI管理,因為公司由他一人掌控,員工不用負擔業績壓力,但他每天用日報表去看目標與進度達成狀況,即便去年業績好,他還是資遣兩名;「我們這裡不是天堂,沒有努力,就會拖累大家,一定要淘汰,」他說。

    陳延昶說,他是因為小時候家裡窮,所以現在更願意分享。「現在任何一個階段都比以前好太多了,錢少賺一點沒關係。」

    有意思的是,對員工好之後,神奇效應不斷發酵,他的生意因此做更大,進一步,他把賺到的錢,又拿去回饋社會,去年做公益,他又捐出了將近公司十分之一的獲利。

    這,又無疑命中Y世代更在乎「工作必須對社會有回饋價值」的點,認同他的人才自然願意投效,今年開出兩個職缺,十天內就吸引六百封履歷;顧客對他黏著度高,而且,認同他賺錢會回饋社會,也願意繼續和他打交道,形成正向循環。

    財散人聚!這就是他,能成就出一個員工、顧客更希望自己贏的秘密。

    跟他學破框思考

    □ 以前,股東最大,但未來CEO說:員工最大,把員工放在頂端,才能真正創造三贏!

    小檔案_陳延昶

    486團購網執行長50歲
    經歷:震旦行業務員,賣影印機起家,每日拜訪40家公司訓練出銷售力
    成績單:台灣團購電商龍頭,39位員工,人均產值高達4千萬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羊正鈺:立院初審通過:薪水不到4萬的職缺,禁止寫「薪資面議」 (6208)

    $
    0
    0

    (中央社)
    立法院社環委員會今(19)日初審通過《就業服務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明定未來經常性薪資未達新台幣4萬元的職缺,雇主應公開揭示或告知求職者薪資範圍,杜絕薪資面議的情形,違者最高可處30萬元罰鍰。

    今天下午,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簡稱社環委員會)終於初審通過《就業服務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簡稱就服法草案)。草案明定,未來雇主在招募或僱用員工,職缺經常性薪資未達4萬元,應公開揭示或告知其薪資範圍,違者可處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

    提案的國民黨立委林為洲表示,各大求職網及報紙求職廣告,雇主常以薪資面議做為薪資待遇條件的敘述,社會新鮮求職者面對資訊不對等,通常會壓抑薪資,損害工作權,薪資面議等於是低薪幫兇,損害勞動市場發展。

    他說,勞動部統計台灣目前平均起薪約為2萬6000元,最高者為3萬6000元,因此以最高平均起薪為基準,並設定4萬元以下須公告或通知求職者最低薪資,以杜絕薪資面議資訊不對稱的情形發生。

    國民黨立委陳宜民表示,國內就業市場如同傳統市場,求職者往往要一家家面試,浪費時間、金錢,可是,國外沒有薪資面議浮濫的現象,薪資是明碼實價的列出,讓求職者一看就知道,不僅刺激人才流動,也促使雇主不敢怠慢員工,避免階級複製現象更嚴重。

    勞動力發展署長黃秋桂建議第五條第六款條文文字修正為「提供職缺之經常性薪資未達新台幣4萬元而未公開揭示或告知其薪資範圍」。該條文修正後通過。

    其實早在2016年國民黨立委呂玉玲認為現今勞資資訊上的不對稱,造就現今資方可以要求要求面試者寫履歷、自傳、資料寫等一大堆,卻連職缺薪水都不願透露,因此提案修正《就業保護法》,要求雇主在與勞方議定工資前,需具體告知工資範圍。

    呂玉玲當時認為:「資方開價多少,給多少薪資,相信心裡都已經有底的,也應該正確明白的,在這資訊的公開,你要訂3萬就訂3萬,但這彈性當中就是3萬~3萬5,你不能說3萬~10萬,這麼大的距離這不合理的。」

    不過兩年前衛環委員會初審時,勞動部的審查意見認為,凡是用《勞動基準法》的是業單位,雇主與勞工所約定包括工資在內的各項勞動條件,應該遵照《勞基法》規定的勞動條件最低標準辦理;修正條文的立意良善,但因為擬規範者為招募(求職)期間的行為,在勞基法規定中「尚非妥適」。

    也因此,2016年有青年為了破除人力銀行的資訊不對稱,自行開發出外掛程式「求職天眼通」,讓使用者可在人力銀行網頁針對職缺留言評論。創辦人接受關鍵評論網專訪時也強調,「台灣一千多萬的勞工,應該都要能有與資方『對等』談話的機會。工廠、企業只要一天不開門,資方就會面臨虧損,所以勞資雙方都應該有資格讓職場變得更好。如果能讓更多勞工團結起來,我想會是改變的關鍵。」

    以星座、血型為由「歧視」,也列入草案中

    另外,現行法條規定,雇主對求職人或所僱用員工,不得以種族、階級、語言、思想等為由,予以歧視。但陳宜民表示,部分雇主在招聘與面試時,要求求職者提供星座、命理、血型等與工作表現無關的項目,請命理師、星座及塔羅牌業者神算,造成具某類特質的求職者失去與他人公平競爭的機會。

    他說,有的企業主還擁有自己的國師,不只看辦公室風水,也觀察員工面相,避免企業主用人不當,要求將星座、命理及血型入法,納入不得予以歧視的項目。但勞動部起先表示反對,指稱認定上有困難,且外國並無這樣的前例。勞動部說法遭陳宜民批評為鴕鳥心態,無視現實求職環境,根本是「資動部」。

    最後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刪除較難認定的命理,草案增列,雇主對求職人或所僱用員工,不得以星座、血型為由,予以歧視。違者可處30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罰鍰。

    不過由於朝野立委及勞動部,對於親民黨立法院黨團提案,將本國長期照顧服務員納入勞動部發給相關津貼或補助金對象仍有疑慮,會議主席、國民黨召委陳宜民裁示保留,全案送交朝野協商處理。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羊正鈺:為了成全阿朗壹古道,等了12年的「環島公路」最後7K不蓋了 (3889)

    $
    0
    0

    省道台26線屏東旭海至台東下南田段,因屏東縣政府劃設「自然文化保留區」及中央未能居中協調解決相關問題,致工程拖了12年仍無法進行興建,公路總局已著手將徵收土地及地上物歸還於民,也宣告著台26線不會貫通,此舉讓多次協調的台東縣副縣長陳金虎「滿腔怒火」。

    台26線又稱為「屏鵝公路」或「佳鵝公路」,為南台灣環繞恆春半島海岸的省道公路,又稱南部濱海公路。起點為屏東縣枋山鄉楓港,終點是台東縣達仁鄉安朔,兩點皆連結台9線。

    全長共計93.5公里的台26線,公路總局民國95年計畫並動工將台東南田與屏東旭海12公里路段連結,完成為全台最後一段環島公路網,但只完成台東端安朔至下南田通車。101年屏東縣政府將觀音鼻及阿朗壹古道劃入自然文化保留區,旭海至下南田7公里路段被迫停工至今,全線至今仍無法貫通。

    也因為東部海岸尚有兩處路段未修築,因此全線被截成了三段路,主要分為:起點楓港至佳樂水(第一段)、港仔至旭海(第二段)、下南田至終點安朔(第三段),此三段路可通行車輛,但彼此並不連接。

    其中未通車的路段有兩段(皆各自有替代道路):

    • 【滿州港口-滿州港仔】本段約16.5公里,位於墾丁國家公園佳樂水風景區、南仁山保護區海岸,因生態保護因素已停建並註銷。)
    • 【牡丹旭海-達仁南田】本段約8.5公里,為阿朗壹古道,也因生態保護因素而停止興建計畫。
    台26線
    Photo Credit:Black9869184[CC BY-SA 4.0], from Wikimedia Commons

    台26線台東縣南田到屏東縣旭海貫通工程,亦被稱為是「台灣環島公路網最後一段缺口」,因為屏東縣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劃設「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含阿朗壹古道),導致工程拖了12年仍無法興建。公路總局楓港工務段已著手將徵收土地及地上物歸還於民,等於宣告台26線不會貫通,台東聯外替代道路夢碎。

    公路總局楓港工務段表示,為了興建道路,94年就發起辦理完成土地及地上物徵收,但屏東縣政府101年劃設自然文化保柳區,依據《文資法》相關規定,所有公共建設就必須停止動作,加上由於後續仍沒有結論,因此,104年啟動廢止徵收作業,將土地及地上物歸還於民,共有15位被徵收對象,目前有6位完成作業;最後7公里已經沒有辦法在現有的持續預算進行施工作業。

    自然保留區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 為維護自然保留區之原有自然狀態,除其他法律另有規定外,非經主管機 關許可,不得任意進入其區域範圍;其申請資格、許可條件、作業程序及 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文資法》第86條

    參與多次協調會的台東副縣長陳金虎昨天表示,「真的是滿腔怒火」,陳金虎說,結果會如此,不能怪罪執行的公路總局,當初為避開阿朗壹古道生態環境,公路單位還改變路線計畫,降低對生態衝擊,並獲交通部同意,但屏東縣府劃設自然文化保留區,用保育大帽子扣住,等於宣告台26線無法全線通車。

    台26線貫通工程所在地的屏東縣牡丹鄉和滿州鄉民曾呼應開通主張,台東縣長黃健庭也為此「隔空」砲打屏東縣政府,台東青工總會前年還呼籲屏東縣長潘孟安「成全台26線」,還有人訴求「抗議鴨霸屏東縣政府,還我台26線」,但是屏縣府仍認為,應該要保護台灣難得的淨土。

    屏縣府發言人黃建嘉則指出,「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就是因為有價值才劃設,這是台灣碩果僅存的海岸原始森林,必須顧及保育及生態平衡,而且從屏東前往台東還有許多替代道路,交通不受影響。

    阿朗壹古道
    Photo Credit: 中岑 范姜 CC SA 2.0

    阿朗壹古道,又稱「阿塱壹古道」,台灣現存的古道之一,位於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至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之間,南北向,東臨太平洋,鄰近區域保存了台灣少數僅存的海岸原始森林。原為清代琅嶠卑南道(今屏東縣恆春至台東縣卑南)的其中一段。

    「阿朗壹」一詞是台東縣安朔的舊稱。獨特的自然景觀從南田至旭海段的南北向古道由北而南有達仁溪、塔瓦溪及里仁溪等河川,並有觀音鼻及牡丹鼻兩處突出海崖。崩解的岩石經海水長年沖蝕下,形成圓滑的南田石堆積於海岸線。在古道上也可發現在台灣屬於一級保育類的綠蠵龜於觀音鼻一帶海域活動。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聯合報】聯合報黑白集/雙重標準怎麼好意思 (2251)

    $
    0
    0

    政院發言人徐國勇昨天宣布東華大學前校長吳茂昆接任教育部長一職。 圖/聯合報系資料...

    政院發言人徐國勇昨天宣布東華大學前校長吳茂昆接任教育部長一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任教育部長吳茂昆爭議纏身。第一時間,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代為說明吳茂昆任東華大學校長時的薪資疑義,對爭議時點卻移花接木。緊接著的赴大陸講學爭議,則由陸委會出面說明;但最新照片和資料曝光,吳茂昆強調這是「莫須有」,也似非全部真相。

    政壇的扒糞風氣並不可取。但目前的問題,已非管中閔和吳茂昆到底誰比較「衰」,而是民進黨堂而皇之使用雙重標準,毫無愧色,令人不解怎麼如此無恥無底線。

    管中閔赴大陸,由北檢祭出「違反國家機密法」的罪名伺候;吳茂昆任大陸官方研究機構顧問,則是徐國勇和陸委會接棒背書「沒問題」。吳茂昆的雙重國籍問題,行政院淡定回答「就任拋棄就好」,可記得當年追打藍軍的綠卡是何嘴臉?

    再看看其他雙重標準,對比不可勝數:民進黨在野時對瘦肉精美牛的態度如何,當今對日本核安疑慮食品態度又如何?大呼「非核家園」,如今重啟核二卻面不改色。蔡英文當初對國道收費員及華航罷工事件多麼柔情,其後面對反年改抗議團體為何卻變成了「拒馬總統」?

    「雙重標準」不僅顯示認知失調,且證明道德崩壞。民進黨的「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宛如人格分裂,卻不以為意。徐國勇替吳茂昆背書也就罷了,竟還「順便」質問管中閔何不親自出面說明。「發言人」的頭銜不會是永遠的,但生而為「人」的價值難逃被評價的一天!



    原文連結

    【商業周刊】路嘉怡:路嘉怡給50歲的自己:半百了,請放下那些過往人生裡不愉快的人事物 (6799)

    $
    0
    0

    預習以後〈給五十歲的一封信〉

    以前要是看到這樣的標題,什麼給三十歲啦、給四十歲啦,一定會噗嗤一聲笑出來。好啦,不得不說能這麼想的確是滿浪漫的,可是就是不知道哪裡怪怪的,好像很傻,根本不是我的風格。

    才在笑別人,轉眼間,在倫敦遇到了剛過五十歲的琪姐之後,自己腦中竟然也閃過了這個念頭─給五十歲的一封信。

    身為一個自圓其說界的高手,我要說,是因為走出了極度掙扎的四十歲卡關期,給五十歲的一封信在這時候,就會變得格外有意義。女人們總是在每一個逢十歲大關的時候,都會心裡怪怪的、卡卡的,怕自己變老變醜、失去魅力、青春不在,擔心人生不可能變得再好了,未來看似是一片霧茫茫的灰。

    然後妳會花個半年一年甚至兩年,確認了生活的改變其實跟年齡數字沒什麼絕對關係,你不會突然變老、失去一切,明天的太陽也是依舊會升起,所有在心裡假設性的擔憂,一件都沒有發生。然後才感覺開始放心,學著去享受著更自在、更了解自己的,另一個全新的十年。

    所以現在回望,過去那一兩年的時間,雖然是一樣的日常,工作、生活、感情、家庭一切也都順心如意,可是內心深處卻覺得,那段時間,其實是過著像大便一樣的日子。即使明白這不過是在二十、三十歲都曾經歷過的卡關期,天也不會真的塌下來,卻還是一點兒把自己扶起來的力氣也使不上,就一直在原地等待著,相信著,總有一天這差勁的感受會過去的。

    然後,某一天的某一個時刻,就突然發現自己好了,康復了。沒有任何脈絡可循的,好了。

    這樣的症狀,是一次比一次嚴重,三十比二十沮喪,四十又比三十來得無助。隨著年齡漸大,所遇到的事情也會更加深刻難解,衰老不再是一句自嘲的玩笑話,而是一件你無力抵抗、正在逐漸發生的事實。

    可以如此侃侃而談,那是因為已經過去了,當人的心裡被莫名牢籠困住的時候,是說不上來的,就像有人用雙手掐著你的脖子,就像有人用刀抵著你的喉嚨,什麼苦也說不出。只有當你變好了,才會驚覺,之前狀態的異常緊繃相對於現今的輕鬆快樂,有多麽大的不同。

    於是我要寫一封信給五十歲的自己,在我身心靈很健康的狀態下,冷靜的,寫封信給想必是更加恐慌的自己。

    親愛的小米,

    生日快樂!今天是妳五十歲的生日了,希望妳不是像三十歲、四十歲生日那樣,很幼稚地、逃避地躲了起來,獨自舔舐悲傷吧!

    趕快約約那些好久不見、時常想念的好朋友們聚聚吧!我知道妳心裡總是非常想念著他們,可是也許是因為害怕被拒絕,當然有時候也是太懶惰了啦,就這麼一天拖過一天,一年拖過了一年。可是今天壽星最大,五十大壽也是最好的理由,讓大家可以回到小時候那樣,快樂又瘋狂的相聚,在回憶中留下一個難忘的美好夜晚。

    妳過得開心嗎?是否一如既往的還在為體重機上的數字煩惱著呢?工作呢?家庭呢?還有最愛的老公呢?一切都好嗎?

    我知道這時候的妳呀,一定什麼都聽不進去,覺得自己竟然年過半百,人生已經接近毀滅狀態了,什麼都不聽不聽不聽。但是我還是要試著說一說,妳耳朵繼續硬妳的,我嘴巴也要硬我自己的。

    「沒事了啦!」年紀真的只是一個數字,能活到這個年紀,也是很幸運的了(這樣有幫助嗎?)好啦,說正經的,妳要相信,畢竟已經經歷過那麼多次為年紀卡關的經驗了,太陽依舊會從東方昇起,妳的世界也不會在一瞬間崩毀。

    如果人生真的分為上下半生的話,現在可以正式宣告進入下半生了喔(放煙火)。妳知道就算五十歲,妳還是有著比一般人有活力的心智與身體,如果這些年妳沒偷懶的話,不要再幻想紙片人這件事情了,畢竟妳有著傲人的腹肌與健美的臀大肌,人要懂得知足才會快樂。

    我也知道妳從來不向生命的挫折低頭,總是可以在逆境中發現找樂子的方式,這點請妳繼續保持,有益身心健康。還有,不管妳現在幾歲,我相信妳的嘴賤與幹話是不會停止的,也請妳好好維持下去,我想這就是妳青春永駐的最大原動力。

    可是,如果妳還是堅持要去拉皮的話,請找個可信賴的專業醫生,妳就去吧,只是要記得,千萬不要貪心。

    最重要的是,在五十歲以後,請好好重新思考一下人生,或是說,那些還沒完成的夢想,就請妳不遲疑地去完成吧!妳說想畫畫也許可以開個畫展,想繼續寫書當個專業的作家、想不停旅行走遍全世界、想要用盡畢生精力好好一直戀愛,請妳不要忘記自己的初衷,在未來也許變得更有限的時間裡,盡力去完成那些妳一生的重要職志。

    然後,在半百之際,請妳放下那些過往人生裡不愉快的人事物。妳可以試著去跟鬧翻的朋友打個招呼,也許可以得到不一樣的回饋。去嘗試那些妳一直不喜歡的事情,譬如開車啊、潛水啊、打球呀、跑步啊,再給生命一個全新的機會。還有,別忘了去跟小時候那些被妳傷害的男人們說聲抱歉。

    因為妳懂,現在不做,可能就沒機會了。生命如此無常,妳永遠不知道有沒有下一次機會。

    只有放下一切,妳才能夠擁有心靈上真正的自由。然後,享受生命,繼續享受生命,一定要不停提醒自己,活在當下。

    此時的妳,如同一朵盛開綻放到極致的牡丹花,請萬分珍惜此刻的美,人生僅此一回不再有。請記得還是要像個少女般、用最純摯的心和表情去對待身邊深愛的人,不要害羞,因為老妹害羞是件很矯情的事。

    然後,沒別的事了,其他的,我們等六十歲再來說。

    幾乎要像是交代後事般,寫完了這封信,怎麼寫也還是綁手綁腳的,詞不達意,自己笑場了好多次。我認了這不是我的路數,可畢竟也是努力完成了。對於未來,我從來沒有任何想像,除了那些已安排好的美好假期外,我一直是這樣活在當下。

    可是就是固執地想要寫下這封信,寫給未來的自己,也許這樣才會發現 ── 這些年來,我變得成熟了不少。

    書籍簡介

    只要願意一起走下去

    作者: 路嘉怡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8/02/28
    語言:繁體中文

    路嘉怡

    如果可以的話,希望一直都在旅程中,實質上或精神上的,都很好。

    曾出版《搖滾我吧,寶貝》、《Beauty Talks》、《不愛會死》、《不玩會死》、《當然也不是都那麼OK》



    原文連結

    【風傳媒】劉性仁觀點:德行難服人,吳茂昆真的不適任教育部長:劉性仁觀點:德行難服人,吳茂昆真的不適任教育部長 (1272)

    $
    0
    0
    新任教育部長吳茂昆19日出席教育部長交接典禮。(顏麟宇攝)

    新任教育部長吳茂昆19日出席教育部長交接典禮。(顏麟宇攝)

    教育部長吳茂昆日前遭爆料,竟然曾擔任中國大陸「西部超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顧問,這間「西部超導」母公司就是大陸「軍用」稀有金屬科研生產基地,並且曾榮獲大陸「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突出貢獻獎」、「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等殊榮肯定,吳茂昆的爭議事證具體明確,到大陸講學及擔任顧問原本就沒甚麼,但高科技項目不只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吳還公開說謊,拿大陸好處,在台灣搞台獨,喊一邊一國,搞太陽花運動,這類的偽台獨們,如果細查下去,恐怕為數不少,真是跌破大家眼鏡,值得外界關注。

    吳茂昆的爭議在東華大學任內表現姑且不論,國科會主委任內五億研究預算左手撥給右手,全進了他主持的計畫,還被監察院糾正;處理校務爭議頗大,態度傲慢;他在大陸兼職及講座時間橫跨他在東華校長任內,所兼職的單位尚是中國科學院,是高級科研機構,並且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所禁止的具體情況,也是陸委會公告禁止擔任職務的機關,陸委會雖替他辯解,「個案僅為諮詢性、非常態性或名譽性質的顧問,非固定編制,『尚不致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但理由十分牽強;那麼諸如像管中閔、葉俊榮等在高校擔任客座或講座,又能有什麼問題?蔡政府為了吳茂昆一人,法律視為無物,說謊視為常態,吳茂昆確實爭議大,非常不適合擔任教育部長,更是假台獨的最佳典型。

    時代力量為此舉行例行記者會,針對新發佈的教育部長人選吳茂昆,要求對目前的體育改革成績表態,也希望講清楚大學校長遴選制度的立場。呼籲吳茂昆,如果有那麼多的爭議,要站出來公開說清楚、講明白,到底蔡政府認不認識真實的吳茂昆?

    20180419-東華大學教授王純娟到台北地檢署,按鈴告發剛上任教育部長、前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涉職權貪污罪。(陳明仁攝)
    20180419-東華大學教授王純娟到台北地檢署,按鈴告發剛上任教育部長、前東華大學校長吳茂昆涉職權貪污罪。(陳明仁攝)

    大陸過去對於這些假台獨者並未多所關注,近來對於這方面已加強注意,因為過去兩岸當局的忽略,讓這些人士有漏洞可鑽,在大陸占盡便宜利益,返台變成台獨先鋒,大喊一邊一國,不只欺騙兩岸當局、台灣民眾,也欺騙台獨夥伴,許多檯面下的骯髒事,倘若全都浮上檯面,簡直臭不可聞,令人難以置信。

    管中閔等人的情況對比吳茂昆的誇張,簡直小巫見大巫,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王純娟就曾於媒體發表專文指出:吳茂昆的爭議,最諷刺的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之後,吳茂昆以「為了學術自主要攻占我的校長室也OK」這句話聲名大噪。如今在事證明確的情況下,太陽花運動者在大陸的所作所為,令人見識到甚麼是偽君子,甚麼是假台獨,甚麼是以愛台灣之名,行壯大自己利益的醜陋。

    蔡政府難道要為這樣的一個人摧毀法律、掩蓋謊言?包庇言行都有極大瑕疵的人擔任教育部長,領導台灣高教發展嗎?吳茂昆將成為最爭議的教育部長也不為過,恐怕將會耽誤了台灣教育,指鹿為馬的錯誤價值觀也將無法成為教育界的楷模,可以說是最不稱職的教育部長,教育界最大的笑話。

    總之,當我們在討論蔡政府卡管拔管,請用同樣的標準及同樣的法律來檢視吳茂昆,他的行徑誇張、說謊硬抝的程度已經逾越人們能夠忍受的程度;倘若吳茂昆過去到中國大陸多次教導如何研發高溫超導材料,都不構成傷害國家安全情況,那麼管中閔過去中國大陸講經濟學,講授的都是不能應用於軍事戰爭的知識,又哪裡對不起台灣?罪惡到非要拔掉他台大校長之職?

    吳茂昆教育部長,曾在2006年及2016年兩度角逐中研院院長,但最後皆未獲得總統圈選,主要在於他涉及多項學術倫理、操守與品德爭議,尚不包括在大陸兼職情況,連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都不支持他,顯見他的爭議確實不適任擔任教育部長,這樣德行無法服人,豈能成為教育界的領航者呢?(附註: 吳茂昆上任第一天,就被前東華大學前同事按鈴申告,涉嫌圖利及違法兼職等)

    *作者為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原文連結

    【風傳媒】觀點投書:免費搭的真相!高捷運量去年初早衰退:觀點投書:免費搭的真相!高捷運量去年初早衰退 (1466)

    $
    0
    0
    作者認為,市府應檢討改進公車、輕軌、捷運整體搭乘效益,如何再不花冤枉錢的前提下去提升,不能每次看苗頭不對,就用那一百零一招免費政策出來招架。(資料照,盧逸峰攝)

    作者認為,市府應檢討改進公車、輕軌、捷運整體搭乘效益,如何再不花冤枉錢的前提下去提升,不能每次看苗頭不對,就用那一百零一招免費政策出來招架。(資料照,盧逸峰攝)

    高雄捷運營運悄悄邁入第十一年,過去十年風雨飄搖,倒閉風聲不曾中斷,最後為挽救高捷,以高捷將機電資產提前移轉市府,市府增加一百七十餘億元債務的方式,終於度過危機。原本期盼高捷能重新做人,加強經營績效,萬沒料想到今年三月沒有免費搭乘政策後,運量對比前月與去年前期竟大幅衰退,已經引起各界對高捷經營成效嚴重質疑。

    高市府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實施「冬季大眾運輸免費措施」,耗資2億空污基金,預估3個月免費期間,將為捷運增加162萬人次運量,結果三個月結束統計,與前年同期相比,從約1687萬增加到1721萬,大約增加34萬,距離目標162萬足足差了138萬人次,達成率只有兩成。

    事後環保局提供的問卷調查指出,有27.1%民眾會因優惠措施改搭大眾運輸,高達近8成5民眾免費措施後,會繼續搭乘大眾運輸。如今答案公布,8成5繼續搭乘的神話宣告破滅,今年三月份運量共521萬人次,比二月份總運量569萬,暴跌48萬人次,再對照去年三月份同期運量,去年三月總運量539萬,也比今年多18萬人,這還是有優惠卡政策加持,扣除優惠卡後數字恐怕會更難看。

    既然三月都看得出明顯衰退,讓人不禁懷疑,如果沒有免費政策,高捷會不會在去年就呈現全年衰退?仔細比對去年與全年資料顯示,表面看來去年全年運量6310萬,前年則是6020萬,確實呈現增加,但如果扣除開始實施免費政策的12月,則是前年的5767萬比去年的5744萬,等於去年實質減少23萬,至今真相大白,原來市府恐怕早在去年十一月看到衰退數字,因此表面說是為了空污,實際是因為全年搭乘數字可能呈現負成長,擔心影響今年選舉,一不做二不休推動免費政策!

    高捷去年就開始衰退,今年三月的優惠卡政策也可能效果很差,市府勢必得拿出更好的方案跟讓市民更願意搭乘大眾運輸的服務品質,否則一路崩盤到年底勢必影響選情,再此呼籲,市府應檢討改進公車、輕軌、捷運整體搭乘效益,如何再不花冤枉錢的前提下去提升,不能每次看苗頭不對,就用那一百零一招免費政策出來招架,拿納稅人出的錢出來做數字美化工具,甚至是配合政策買票,不僅不道德,也會讓更需要的建設或必要支出受到排擠。

    *作者為高雄市議員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精選轉載:如何辨認心理人:48題「心理人測驗」,你看得懂幾個? (1249)

    $
    0
    0

    作者:洪翊鴻/編修:海苔熊(失落花園

    你是心理人嗎?

    常常罵別人前額葉受損、不相信網路上的心理測驗、知道「多重人格」跟「精神分裂」的差別、或是時不時就拿心理學來檢視身邊的生活嗎?政大心理所碩士生洪翊鴻編纂了48項「心理人測試」,看看你懂幾個哏。

    1、看到電視在報導「明明很多人看見或經過,卻沒有出手相救」的新聞時,並不會對人性感到絕望。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人要出手救人會受到很多原因的影響,並非單純是人性的問題,一來可能自身沒有能力,二來可能受到旁觀者效應的影響,也就是有其他人在場,會分散助人的責任感,總覺得旁邊的人會去救(Darley & Latané, 1968);或者是因為人眾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大家都遲遲不出手幫忙,會讓人以為好像沒有嚴重到要幫忙的地步,結果反倒就沒有人出手幫忙了(Miller & McFarland, 1987)。

    2、對於給越多錢,員工會越有士氣或動機的想法,感到嗤之以鼻。

    過度辯證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個人的內在動機,有可能會因為與外在酬賞做連結,而抑制內在動機。也就是說員工本來打從內心想把工作做好,但因為老闆額外給錢,會讓員工會將自己的努力解釋成是因為錢的關係,最終,只要沒有付錢,員工便沒有動機主動把工作做好(Lepper,Green & Nisbitt, 1973)。

    3、如果有人引述佛洛伊德來說明人類的行為,他們會笑著搖搖頭。

    當今主流的心理學課程,不只有提及佛洛伊德的理論與說法,在佛洛伊德之後還有許多心理學的理論也可以解釋人類的行為。

    4、走吊橋的時候會慎選跟他一起走的對象。

    興奮轉移理論(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

    人會從環境中尋找解釋自己情緒狀態的原因,當初的實驗便是設計參與者以走吊橋來產生生理上的緊張與激發狀態。走吊橋的時候,會感到很緊張或心跳加速,這時候如果旁邊有個人(當初的研究是安排一位異性),有可能會錯誤解釋自己的生理反應是來自於這個人(就是你會以為自己被他煞到了),而造成自己愛上她的錯覺(Dutton & Aron, 1974)。

    5、不會跟你辯駁內涵比外貌重要,因為人本來就是以貌取人的。

    心理學家發現長得漂亮的人容易受到幫助(Benson et al., 1976),而且被認為比較聰明、表現較好(Clifford & Walster, 1973)(但也有一些反例)。

    6、誇獎你的臉長得很平均,雖然妳會聽不出來這是褒獎。

    心理學家發現,將疊加起來所形成的臉孔,會隨著疊加的人臉增多,得到越高的評價,也就是人偏愛平均的臉孔(Langlois & Roggman, 1990)。

    7、當你覺得沒有人陪的時候,他會叫你多洗一點熱水澡。

    研究發現,人際上所感到的冷熱感(就是孤單寂寞覺得冷),可以藉由生理上的冷熱感來產生(甚至也可以反過來)。因此,可以藉由洗熱水澡提升人際上所感收到的溫度,減少孤單寂寞冷的感覺(Bargh & Shalev, 2011)。

    8、他如果想跟你借100元時,他會先跟你借60元。

    得寸進尺術(foot-in-the-door technique)。

    一種連續的請求策略,先提出一個較小、容易被接受的請求,再提出比較大的請求,心理學家發現,第一個請求被接收了,第二個請求被接受的機會將大幅提高(Freeman & Fraser, 1966)。但提出請求的人與接受請求的人前後必須沒有改變。

    9、他想跟陌生人要電話之前,可能會先告白。

    臉在門上術(door-in-the-face technique)。

    一種連續的請求策略,先提出一個較大、容易被拒絕的請求,再提出比較小的請求,心理學家發現,第一個請求被拒絕後,第二個請求較容易被接受。這可能是基於人際上的互惠原則,或潛在禮儀,拒絕一次之後對方通常會不好意思再拒絕第二次,特別是第二個請求較小的時候(Cialdini & Ascani, 1976)。

    10、覺得所有的人的記憶都是靠不住的。

    人類的記憶是依照個人腦中既有的知識、經驗和因果邏輯的合理性建構或再建構出來的,並非如同錄影機一樣可以絲毫不差地錄放。因為心理學家發現人容易被引導問題影響,而改變自己記憶的內容(Loftus & Palmer, 1974),詳參「腦筋急轉彎與記憶」。

    11、能正確分辨精神分裂跟多重人格。

    在台灣,有些人會誤用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為多重人格(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大概是因為分裂會容易讓人想到人格分裂。但其實精神分裂是跟產生幻視幻聽、妄想、言語紊亂等症狀有關的心理疾患,現在已改稱為:「思覺失調症」。

    12、聽到「你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會很生氣。

    在台灣,這是念心理系的學生最常被朋友問的問題。事實上心理學不學讀心術,所以當然也無法知道別人正在想什麼。

    13、知道常玩暴力電玩不一定會造成暴力人格。

    相關的研究尚有爭議。另外,這有倒因為果的可能,也有可能是因為本身具有暴力人格,而常玩暴力電玩(延伸閱讀與文獻)。

    14、聽到別人在聊奇怪的心理測驗的時候,心裡會冷笑三聲。

    因為正式的心理測驗(推薦你:失落花園心理檢測),通常不會那麼有趣(詳請參考此文:不要再相信各種超準 / 神準 心理測驗了

    15、即使新聞大肆報導飛機墜毀的新聞,還是會放心搭飛機。

    基準率謬誤(base-rate fallacy)。

    人類對機率的訊息較不敏感。經過統計,飛機的失事率遠比汽車還低,但人們會因為媒體對空難的渲染,而覺得飛機失事比較容易發生。心理人知道這個人類的思考偏誤,所以比較可能不會被影響(Slovic et al., 1982)。

    16、知道一群蟑螂跑得比一隻蟑螂還要快。

    單純在場理論(mere presence theory)。

    純在場理論認為單純有同種族的生物在旁邊,就能增強簡單行為或熟悉行為的表現,這個過程叫作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當初實驗便是用蟑螂做的,研究者發現,有別的蟑螂在旁邊「觀看」,會讓蟑螂更快跑出迷宮(Zajonc, Heingartner & Herman, 1969)。

    17、看到媒體把殺人兇手跟「宅男、精神疾病、反社會人格」等詞語扯上邊會感到無奈或無力。

    就是對貼標籤與簡化人類感到無奈。

    人會去殺人背後有許多複雜的心理機制,更可能是當下的情緒所造成(詳見此文:你要如何確定你不是精神病患呢?來談談「汙名化」的影響)。

    18、聽到你說要用一輩子的時間才能忘掉某段傷心難過時,他們會立刻吐槽你說:「你太抬舉自己了!」。

    耐久性偏差(duration bias)。

    人類對自身情緒的預測能力很差,往往高估自身情緒反應的強度與持續性,尤其是預測未來的負向情緒(Wilson & Daniel, 2003)。失戀的當下往往只著重失戀本身,而忽略未來有許多生活事件可能緩衝失戀這件事,比如加薪、升遷、出國玩等等。(推薦拜訪:失戀花園|14種失戀因應方法-精神科醫師、諮商/臨床心理師駐站陪伴

    19、深覺上帝不是用.05創造這個世界的。

    這是一句自我調侃。

    .05是統計檢定時常用的檢定水準,用來判斷研究的操弄有無差別或效果,念心理系的人很常碰到(但是,這也有其問題,請見熱門文章「P值的陷阱」)。

    20、跟他講心事的時候,他會微微點著頭回你:「嗯、嗯、嗯」或停頓一下說:「所以你的意思是……這樣嗎?」或重複剛才你講的話裡面的其中一個部分。

    心理諮商界的自我調侃,「嗯、嗯、嗯」有點類似無條件的傾聽;轉化語意或重複語意,讓別人覺得自己的話有被聽見的感覺,算是一種走心的談話技巧。(推薦你:失落聊聊

    21、遇到小孩會喜歡摸他的腳,觀察他的腳的反應來確認他年紀有多大。

    小孩在成長的過程某個階段會有特定的反射行為(巴賓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

    用手指碰觸嬰兒的腳底板,他會有緊握的反射行為,通常是10個月大以前會有這個反射,一歲以後便會消失。

    22、跟一般人不一樣,他們會勸你:「心動的,不一定是真愛」。

    興奮轉移理論(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

    因為對某人怦然心動的感覺,有可能只是外在環境所引起的生理興奮,由於個人錯誤地解釋成是由某人所造成的結果(Zillmann, 1984)。

    23、看兩個不一樣長的線段,會直覺地說它們是一樣長的。

    知覺心理學裡,這是常提到的視覺錯覺現象,叫作:「繆氏錯覺(Müller-Lyer illusion)」,兩個線段乍看是不一樣長的,但其實是兩個是一樣長的(Müller-Lyer, 1889)。心理人常碰到這個錯覺,所以可能會故意說兩個線段是一樣長的。

    24、對於一件明明極度不合理卻有人深信不疑的情況感到習以為常。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有時候為了使自己的認知與行為一致,而產生許多不合理的行為或想法。比如,花了很多時間跟精力去做某件旁人看上去無意義或無聊的事,做過的人通常會認會這件事很有意義,或很有趣,因為他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做辯證,否則就是承認自己做白工(Festinger, 1957)。

    25、聽到別人說到潛意識的時後,會主動確認講的是「潛意識」還是「前意識」;更誇張一點的話,還會問你是冷的還是熱的。

    佛洛依德的無意識理論。

    這裡潛跟前是中文發音上有接近,所以會特別留心,英文沒有這種分別。熱的潛意識通常是指佛洛伊德學派所指的與夢境,性的驅力,情緒有關潛意識;冷的潛意識即當代認知心理學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閾下刺激(subliminal stimulation)。

    26、會用很篤定的眼神告訴你R在單字的第三個字母的單字,比以R為開頭的單字要來的多。

    可得性捷思(availability heuristic)。

    人類的一種思考傾向,認為腦中比較容易想到的例子或經驗,會比較容易發生。

    當初的研究便是請參與者想R在開頭的單字比較多,還是R在第三個字母的單字比較多?結果其實是R在第三個字母的單字比較多,但因為R在開頭的單字比較容易想起,所以人們會覺得比較多(Tversky & Kahneman, 1973)。因為心理系的人知道這個研究,所以可能可以說出正確的情況。

    27、罵人的方式很奇怪,比如他們可能會說某某人前額葉受損。

    前額葉(frontal lobes)為大腦的一個腦區,主要掌管人類理性思考、計畫,抑制衝動的腦區,如果受損,這方面的能力便會下降。

    28、看電影或生活中,如果有出現窗簾或布幕,會不自覺地觀察它有沒有偷偷改變顏色。

    改變視盲(change blindness)。

    心理學家Daniel Simons早期做的研究中,請參與者觀看傳球的影片,並記下傳球次數,影片其間會有一隻大猩猩從傳球的人群中走過,但大多數參與者因為太專注在數傳球數,而忽略了大猩猩(Simons & Chabris, 1999)。近期Daniel Simons更改進研究(2010),類似的影片中,除了有大猩猩進場之外,後面的布幕也會改變顏色。同樣也很少有參與者發現(延伸閱讀:「不注意視盲」惹禍: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從眼前走過?)。

    29、能夠指出除了佛洛伊德和榮格以外的心理學家。

    在台灣,這兩個心理學家最有名,現在可能還有阿德勒。

    除此之外,一般人就很少舉得出別的心理學家了。事實上還有皮亞傑(Piaget)、康納曼(Kahneman)、費斯汀格(Festinger)、班杜拉(Bandura)、米爾格倫(Milgram)等等。

    30、會把X²,念成Chi-square。

    一種統計學的方法,就念作Chi-square。心理系要學統計,所以看久了就會直覺這麼念。

    31、聽到有人說心理學不是科學,反應會很激動。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智與行為的科學,不過……(延伸閱讀「社會心理學是不是科學?」)。

    32、會告訴你地平線上的月亮,跟天頂上的月亮是一樣大的;如果遇到行動派的話,他會直接拿尺量給你看。

    一種知覺的錯學現象。

    靠近地平線的月亮因為有地平線上的建築物或物體作參照,所以人類的肉眼會誤判它比較大,這可能跟艾賓浩斯錯覺(Ebbinghaus illusion)的原理有關,事實上同一個晚上的月亮,無論在地平線或天頂都是差不多大的。

    33、吃早午餐到一半,會把一杯長得比較高的水杯裡的水,倒進一杯比較胖的水杯裡,然後問小孩子哪一個杯子裡面的水比較多。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在前運思期以前的孩子(6.7歲以前)對溶液的體積沒有守恆性(conservation)的概念,他們覺得液體會隨著容器外觀的改變,而改變體積。

    34、老婆會問老公說:「如果我病危的話,你會不會去偷醫生的密藥來救我?」。

    柯爾柏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Kohlberg提出六個階段的道德發展理論,每個階段主要都會依循特定的原則來做道德判斷。當初的研究會問參與者兩難情境問題:「老公為了救得了絕症的老婆,去偷醫生的密藥,你覺得老公有錯嗎?為什麼?」再依照參與者的回答來判斷他所處的道德階段。

    35、可以確正指出段這文字有點奇怪的人。

    由上至下(Top-down)的處理歷程。

    人類處理外界訊息時,可能同時受到高層次的心智歷程所影響,也就是腦中既有的知識與經驗會影響人類對外界訊息的處理,因此,即使這個句子的文字排列不正確,人類也可以了解它的意思,沒有阻礙。

    36、所講的「因為」和「所以」常常是同一件事,比如他們會說:「因為我要影印,所以請先讓我影印」。

    一種言語上的請求策略,心理學家發現,人類其實常處在漫不經心的狀態,當提出「因為」這個詞的時候,後面往往接上正當的理由,所以人會忽視沒有仔細思考,而直接同意請求。當初的實驗便是在請求影印的情境中執行(Langer et al., 1978,1989)。

    37、跟別人借錢的時候,數目的尾數不會是零或五的整數,而是零散的數值。

    一種言語上的請求策略,利用不尋常的要求來引起對方的注意,從而提高讓對方順從的可能,也會得到比較多的關注。這可能是因為人類會想知道不尋常要求背後的原因,比如,跟別人借117元跟借120元,總是117元比較惹人關注(Santos et al., 1994)。

    38、跟心儀的對象出去,會堅持自己身上穿的服飾至少有一樣是紅色的。

    近期心理學家發現,紅色的服飾會增加人類的吸引力。心理學家發現在動物界中,動物發情或求偶時,常常面部或身體部位會呈現紅色,可能表示性成熟與相關激素的分泌,以此來吸引異性;此外,在很多文化中,紅色往往代表熱情,性,撩人的幻想,以及性成熟。因此心理學家推論是否紅色也會對人類有同樣的效果,在當時一系列的研究中證實確實是有效果的,穿戴紅色的服飾或配件確實會提升吸引力(Elliot & Niesta, 2008)。

    39、中毒比較深者,能夠一邊從隨便一個數字開始以遞減三的方式往下倒數,一邊將手頭的另一件事情做好。

    減數分心策略,從隨機數開始往下倒數,認知心理學領域常用來讓參與者增加認知負重的分心作業。

    40、背課文或數字的時候,會先將要背的材料切割成七個為一組的單位,然後才會開始背。

    人類處理訊息的記憶容量與廣度有限,通常切割成更小的組塊能更有效記憶,其中組塊內的的元素最好能維持在7個單位(可以正負加減2),研究發現在這個數量下最有利記憶(Miller, 1956)。

    41、聽演講或論證的時候,不敢隨便點頭或搖頭。

    怕受到體現化(embodiment)的影響。

    心理學家讓參與者在接受訊息時,同時無意義地點頭或搖頭(騙他們耳機收訊不好,頭要晃動),結果發現點頭的參與者更有可能同意剛才接受到的訊息(Well & Petty, 1980)。

    42、知道誰是林清山跟張春興。

    在台灣,心理系期末考抱佛腳,或是轉學考、插大心理系,通常會找林清山老師的《心理與教育統計》跟張春興老師的《心理學概要》來念。

    43、會把鬼壓床講成:「腦子是醒了,但身體還在睡」。

    鬼壓床在科學上的解釋就是腦子是醒了,但身體還在睡。人的睡眠主要分成四個階段與快速眼動期(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REM),並重複循環。因為鬼壓床通常是發生在睡眠週期中大腦比較活躍的時期,也就是快速眼動期,同時身體會相當放鬆、無力。當快速眼動期往淺眠階段時轉換時,大腦會短暫清醒,而全身的無力感卻此時也還沒退去,便會有鬼壓床的感覺(詳參:「鬼壓床的大腦機制」與「低血鉀週期性麻痺症」)。

    44、要叫室友起床的時候,會先觀察室友的眼睛有沒有在快速移動,來決定叫醒他的方式。

    如果眼睛有在快速移動,便是在快速眼動期,在這個睡眠期的人很難被叫醒(詳參:睡眠的故事–速眼動睡眠的發現)。

    45、覺得什麼事都可能忘記,就是忘不掉白色的熊

    諷刺的處理歷程(ironic processes)。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越去抑制一個想法、感覺跟行為時,越無法成功,當初的實驗便是請參與者在30秒內不要想白色的熊,結果白色的熊一直在參與者的腦海中出現(Wegner, 1994),詳參「壞念頭─《停不下來的人》」。(推薦你:白熊效應:要自己別想越會想)。

    46、他說你是A型人格時,並不是在猜你的血型。

    而是在說A型冠狀傾向行為型態(Type A coronary-prone behavior pattern)。

    A型人格的人較有競爭心,而且沒有耐心,做事迅速,說話快,易怒,較易罹患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Friedman & Rosenman., 1974)。除此之外還有B型與C型人格。

    47、說話時,會用「是什麼原因」取代「為什麼」。

    一種諮商的談話技巧,因為說「為什麼」往往會讓人有責備或質疑的感覺,改用「是什麼原因」開頭詢問,相對起來比較親切,讓人願意多談。

    48、去電影院看喜劇怕不好笑,會嘴咬著一隻筆入場觀影。

    體現化(embodiment)的應用。

    當初的研究便是請參與者看卡通影片,結果發現嘴巴有咬筆的參與者,比沒咬筆的參與者更覺得影片好笑,因為咬筆會讓嘴巴撐開,類似我們在笑的時候所會有的肢體表現,因此不自主地回饋到我們的認知系統中,產生比較快樂的情緒(Strack, Martin & Stepper, 1988)。

    看完這些條目,有沒有比較了解心理人呢?雖然有些比較誇大,但每個條目背後都有個有趣的理論或研究,對心理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花園好朋友「哇賽心理學」瞧瞧喔。

    參考文獻

    • Bargh, J. A., & Shalev, I. (2011). The Substitutability of Physical and Social Warmth in Daily Life. Emotion, 12, 154-162.
    • Benson, P. L. , Karabenick, S. A., & Lerner, R. M. (1976). Pretty pleases: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race, and sex on receiving help.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2, 409-415.
    • Cialdini, R. B., & Ascani, K. (1976). Test of a concession procedure for inducing verbal, behavioral, and further compliance with a request to give blood.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1(3), 295-300.
    • Clifford, M. and Walster, E. (1973) The Effect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on Teacher Expect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46, 248-258.
    • Darley, J. M., & Latane, B. (1968). 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 377-383.
    • Dutton, D. G.; Aron, A. P. (1974). Some evidence for heightened sexual attrac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anxie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0 (4): 510–517.
    • Elliot, A. J., & Niesta, D. (2008). Romantic red: Red enhances men’s attraction to wom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5), 1150-1164.
    • 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Freedman, J. L., & Fraser, S. C. (1966). Compliance without pressure: 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 195-202.
    • Friedman, M., & Rosenman, R. H. (1974). 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 New York, NY: Knopf.
    • Langer, E. Blank, A. & Chanowitz, B.(1978).The Mindlessness of Ostensibly Thoughtful Action: The Role of “Placebic” Information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6): 635-42
    • Langlois, J. H. & Roggman, L. A. (1990). Attractive faces are only averag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 115-121.
    • Lepper, M. R., Greene, D., & Nisbett, R. E. (1973). Undermining children’s intrinsic interest with extrinsic reward: A test of the “overjustification”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8(1), 129-137.
    • Loftus, E. F., & Palmer, J. C. (1974). Reconstruction of auto-mobile destruction: An exampl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memor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3, 585-589.
    • Miller, D. T., & McFarland, C. (1987). Pluralistic ignorance: When similarity is interpreted as dissimilar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2), 298-305.
    •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2), 81-97.
    • Müller-Lyer, FC (1889), “Optische Urteilstäuschungen”; Archiv für Physiologie Suppl. 263–270.
    • Santos, M., Leve C., & Pratkanis, A. (1994). Hey buddy, can you spare seventeen cents? Mindful persuasion and the pique technique.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9, 755-764.
    • Simons, D. J., & Chabris, C. F. (1999). Gorillas in our midst: Sustained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for dynamic events. Perception, 28, 1059-1074.
    • Slovic, P. (2000) The perception of risk. London:Earthscan
    • Strack, F., Martin, L. L., & Stepper, S. (1988). Inhibiting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of the human smile: A nonobtrusive test of the 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768–777.
    •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3). Availability: A heuristic for judging frequency and probability. Cognitive Psychology, 5(2), 207-232.
    • Wegner, D. M. (1994).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 34-52.
    • Wells, G. L., &Petty, R. E. (1980). The effects of overt head movements on persuasion: Compatibility and incompatibility of responses.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3), 219-230.
    • Wilson, Timothy D.; Daniel T. Gilbert (2003). “Affective Forecasting”.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5: 345–411.
    • Zajonc, Robert B.; Heingartner, Alexander; Herman, Edward M. (1969). Social Enhancement and Impairment of Performance in the Cock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3 (2): 83–92.
    • Zillmann, D. (1983). Transfer of excitation in emotional behavior. In J. T. Cacioppo & R. E. Petty (Eds.), Social psychophysiology: A sourcebook (pp. 215-24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本文經失落花園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潘柏翰



    原文連結

    【風傳媒】陳昭南專欄:小英一席話,道破台灣人民為何不從軍!:陳昭南專欄:小英一席話,道破台灣人民為何不從軍! (1765)

    $
    0
    0
    蔡英文總統到海軍蘇澳基地,視導海軍戰備抽測操演。(蘇仲泓攝)

    蔡英文總統到海軍蘇澳基地,視導海軍戰備抽測操演。(蘇仲泓攝)

    台灣究竟該徵兵或募兵?這是個老話題,最近又再被翻出來重新議論而倍受關注。
    由於國際局勢的大挪移,特別是美國正式將強勢崛起的中國列為霸權競爭賽的一員對手,其所導致的美中對抗的劍拔弩張形勢,位居美國圍堵中國第一島鏈的台灣就不可能置身事外,也就必然會被牽扯進這正在大幅度改變「現狀」的危局中。若再加上中共不斷對台叫囂威脅武統,以及陸續推出大小「軍演」時還硬是要掛上「反台獨」的口號不可,事情就只好越變越詭譎了!

    台灣人70%願意捍衛台灣民主而戰

    不過之所以會老調重彈,主要肇因乃在於:最近某家民調所惹出來的。據某報報導說:「將近70%受訪者表示,願意在中國武統脅迫下為台灣而戰,此結果不因年齡而有所區別。」

    該份民調的委託人「台灣民主基金會」執行長徐斯儉對民調結果分析說:

    『台灣年輕世代對維持民主價值及台灣的自我防衞都有強烈的決心,絕大多數台灣年輕人希望兩岸維持現狀,不希望台灣獨立,更不願意與中國統一,顯示所謂的「天然獨」,其實代表「反統一」。』

    既然這麼高比例的台灣人民表達了「願意為台灣而戰」的意志,何以我們的國防部卻年年募不到兵?反年金改革團體正好抓住這小辮子,不惜與全民對著幹,硬說是「污名軍公教」,並且嘲弄說:「軍人待遇太差,沒人願意保家衛國,當然募不到兵?」

    於是,小英只好以總統之尊親上火線,在4月10日的一場電視專訪中對此做了詳細說明:

    「募兵過程裡的兵源,其實是還不錯,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願意考慮去當軍人,作為一個生涯選項,也認為待遇其實是不差,加上生活穩定,在軍中得到的訓練以及還有機會念書等,所以國防部的報告是說沒有不足的現象,倒是在軍官的階層要比較加速去補足,在兵的階層是沒有這個現象,而且它不是1年全部補足,不然到時候一起退休怎麼辦,軍官還要逐年補足,因此不能說今年沒有把全部補足,就說是募兵不足。」

    在此我們看到的真相是,其實國防部徵募「兵員」上並無問題,所差的是「軍官」這一層面上「尚待補足」。而,這結果又會被導引到另一個弔詭的陳年老話題:「台灣人到底願不願意去當兵?」

    20171214-台灣民主基金會執行長徐斯儉14日出席外交國防委員會審查預算。(顏麟宇攝)
    台灣民主基金會執行長徐斯儉訪美公布一份民調,該台灣年輕人七成願意為台灣而戰,前提是在中共武統。(顏麟宇攝)

    台灣人不當兵,其來有自

    早期台灣人的印象中一直有一種聲音說「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戰後那一輩老人們多數瞧不起「軍人」。認真追究原因大致可以概括為:

    1.穿制服的軍人,就是幫國民黨殖民政權執行威權高壓統治的工具;

    2.國共之間的打殺情仇,或簡化為蔣毛兩家的私人恩怨,跟台灣人沒半毛錢關係,沒必要去幫砲灰;

    3.軍隊將領清一色都是「高級外省人」,台灣人入伍當兵,根本是去侍奉高官當奴才的,不齒為之;

    這樣的既定概念,228事件的慘痛經驗就是其最主要的思想源頭,之後的清鄉運動和白色恐怖,更加深了人民對威權幫兇者的軍人之厭惡與輕蔑態度。

    迄至70年代末期,台灣經濟力和社會力被大量釋放出來之後,加上蔣介石和毛澤東相繼去世,中國政權陷入到嚴重內鬥中,兩岸軍事對峙情況稍稍緩解;台灣軍隊也自此進入另一個改造過程,王昇以蔣經國接班人自居,台灣軍隊遂由其所直接領導的政戰系統全面接管宰制。這是個準特務系統,以思想整肅為其主要任務,當時軍中氛圍已到了「聞政戰而色變」的恐怖地步。台灣軍隊卻也以此為起點,突然將「拍馬逢迎」、「造假欺騙」的虛假文化開始一路燃燒得越來越旺,至今不歇。

    軍官養成基地幾時才能本土化?

    台灣的「國軍」曾經就是外來政權的保命符。政策使然,這支龐大部隊被灌注的意識形態和軍中文化長期都和社會完全處於脫節的平行狀態。縱令是台灣民主化後,不論其舉「中華民國」或「台灣」之名,即令是「為民主而戰」的神聖使命,也依然難以進入到軍方的多數領導階層的認知裡,軍人的武德教育竟仍停滯在黃埔那老掉牙的巢臼中。臺灣高級軍官的培訓來源,如各軍種官校訓練水準,和國內各知名大學均無法平起競足。比如像美國西點軍校和哈佛大學皆屬文武兩途的舉世名校。而,當軍官素質無法與時俱進不斷提昇時,一般的預備役或是募兵兵力之教戰訓練,也定然面臨水準不足之慮。「軍事學」原本就是一門大學問,然而,臺灣軍方高層和社會疏離的情境不先圖融合的話,就無法培養本土性的戰鬥軍官文化。當巨變一到,必然亂成一圑。

    昔日孫立人將軍,就是將其在維吉尼亞軍校所習得的軍事教育及其在二戰中的實戰經驗,實踐在高雄陸軍官校中。可惜一場政變疑雲,這一先進的軍事教育就活生生的胎死腹中。當然蔣介石也曾私下借助於日本的白圑訓練臺灣的高級軍官,整個臺灣攻守戰略,基本都是當時所定調的。隨著退將陸續被中國招安而瀰漫在「兩岸一家親」的氛圍後,那些佈局,或隱或明的,早早都獻予對岸而再無任何祕密可言。這也是美國軍方對先進武器要移交給臺灣軍方,一直以來的最大疑慮。嚴格説,臺灣民選政府也是莫可奈何的接納此既存結構,兩方只能相忍為國,而這正是「維持現狀」在島內的最佳寫照。至於一般臺灣人民去服役,昔日二年或今日一年多,是很難觸及到這一塊深重之地的。

    西點軍校上傳動容的照片,被網友分享1萬多次。照片為陸軍中士布萊恩特所攝。
    西點軍校上傳動容的照片,被網友分享1萬多次。照片為陸軍中士布萊恩特所攝。

    當兵就像是一個年輕男子荒謬的成年禮

    顧爾德先生在2016年11月間為此撰文對於已步入虛假文化的軍隊現象,曾有經典描述,他寫道:

    「當然,年輕人去當替代役不能說是不愛國,這是制度造成的。也不能否認,多數人都視當兵是種浪費生命的歷程,把人生最有學習、創造力的一、兩年花在一些行禮如儀、不能學到什麼戰鬥技能,也未真正對國家安全有貢獻的瑣事上──例如拔草。當兵就像是一個年輕男子荒謬的成年禮。」

    但是在該文中,顧爾德先生也提出過一個較嚴肅的命題:

    「一個民族國家遇到危機時,她的子民是否願意犧牲自己去捍衛她?
    如果國家有給人民強烈共同體的認同感,讓人民珍惜這個共同體的各種抽象、實質的價值、情感與利益,當這個國家遇到危機時,自願為她犧牲的人民應該是多數。相對的,有各種可能會讓人民不願為她犧牲,包括理念信仰、制度因素。

    例如陳腐的兵役制度讓年輕人消磨志氣,若國家的制度充滿著不公平、腐敗,人民也不想為那些掌握權勢的人犧牲。更進一步,若對於這個國家的價值不認同,人民會抗拒兵役,例如越戰時不少美國年輕人拒絕服役。」

    顧爾德先生所觸及的命題,說白了,不就是迄今仍然還在吵吵嚷嚷的:我們的軍隊「為何而戰」或「因何而戰」的最最最基本大哉問。

    要捍衛蔣家兩代的威權國家體制,值得台灣千萬子弟為之獻身嗎?

    同樣問題若是換到今天再來問一遍新世代們,多數人大抵會認為你一定是頭殼壞去了!那我們就將該題目改換成,你願意在中國武統脅迫下為台灣而戰嗎?結果答案就自然浮現上來了:70%的人民給了正面回答。

    拒統就是台獨,那兩岸還有需要交流嗎?

    所以「台灣人民何以要拒統」,毋寧才是最需要去探索的真實答案。

    可嘆的,中共的解讀卻會是:那70%說要「捍衛台灣」的人民全都是「支持台獨」,也即是台灣已出現有70%的「台獨份子」。依此也可證得:中共口說要「買盡台灣人的心」,根本就是個「欺騙口號」,他其實只在意於你是否肯跪舔聽命!正如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不能既要來賺錢,又要喊台獨」的慣性思維一般,所謂和平統一就是要你「棄甲投降」。台灣人民當下所珍惜的「自由、民主、人權」之價值與生活方式,中共既不喜歡,還視之為蛇蠍猛禽,急欲除之而後快。則兩岸還能找得到多少交集可談可議?

    話題得繞回到小英總統所提到的台灣軍隊不缺兵而是缺官,何以致之?

    頭重腳輕的人事結構才是軍隊的巨大隱憂

    依據國防部公布資料,2018年含「末代義務役」1萬1千餘名在內,國軍作戰兵力(不含文教職、軍校學生及聘僱員)將維持在17萬3千人。其中軍官約為36000人左右。然後我們再參照現在國軍掛星星的將領人數,曾經從最高人數約505人一路下滑到現在的編制員額約292人。但,明眼人大概不難立即查覺到:官與兵的比例顯然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將軍與中下級軍官的人數比例更顯得頭大腳輕。

    即使用最簡單的算術按比例計算,每位軍官和兵力之比是1:4.8;每位將軍和軍官之比則為1:123.8;這樣的官與兵之人事結構顯然不符合效率領導原則吧?

    於是由此很不搭調的「軍隊階級結構」,我們也可以輕易聯想到:這樣的軍隊怎會是個可以保家衛國的「台灣國軍」?軍官太多必然表現出指揮系統的紊亂與無效率,也必然會呈現軍官勞役和責任分配嚴重不均勻與不合理的崩裂現象,則其已形嚴重內化的「虛假文化」也就必然日益深沉。

    猶記得,小英總統在2016年剛上任不久的6月4日,即親自到宜蘭陸軍金六結153旅新兵訓練部隊進行視導,她在致詞時說了段刻骨銘心的話,當時的報導是這樣寫的:

    「基地的草除得乾不乾淨,也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新兵們有沒有妥善的防護機制,確保新兵在訓練時的安全。油漆與除草,代表軍方對她視導的重視,她非常感謝,用心她都看到了。但光是油漆與除草,不會讓國軍更好,新政府推動國防改革一個重點,就是要優先改變一些國軍既有的文化。希望全國士官兵都要牢牢記住這些事,戰力要強,最重要的是制度要好。制度好,效率才會高,士氣才會強,軍人才會有尊嚴,國軍才能吸引好的人才,一個現代化人性管理的國軍,就是推動募兵最好的宣傳。」

    總統蔡英文4日視導宜蘭部隊,第二站抵達陸軍金六結營區視察新訓中心。(顏麟宇攝)
    蔡英文總統視導宜蘭部隊,抵達陸軍金六結營區視察新訓中心。(顏麟宇攝)

    「台灣國軍」該進行大跨度「轉型正義」了

    小英總統會一語道及「制度好,效率才會高,士氣才會強,軍人才會有尊嚴,國軍才能吸引好的人才」,確實是重中之重的人事結構與軍隊倫理的重建綱目。然而悠悠的兩年快過去了,小英對軍隊的提示記憶猶新,而長期充斥於國軍的「虛假文化」究竟改了幾分了?官多兵少的指揮結構敢進行大力改革嗎?

    所以,不要再問「台灣人民為何不當兵?」或是該實施徵兵制或募兵制的假議題了。現在應該直接質問:「台灣國軍」已進行大跨度「轉型正義」(台灣軍隊本土化)了嗎?

    臺灣要反武統分兩層次,一是純軍事對抗,那涉及職業軍人之事。但臺灣軍方對反武統的意志力及能力普遍令人懷疑。此又涉及一旦戰爭發生時,國家總動員法,臺灣軍民從未演練過。

    台灣政府做好「民間抵抗」的教戰守則了嗎?

    戰爭如在境外(外海),民間要做何準備(備糧備水);當戰爭涉入到臺灣本土時,尤其第一波火砲攻擊屋毀人亡,民間及地方政府如何疏散、掩護、搭救?當對方傘兵空降到各大城市時,軍方如何迅速集結進行圍殲潰擊?而民間後輩軍力如何自我組織立即動員並投入武力對抗?特別是「民間抵抗」這一塊,我們幾乎是完全空白。

    坊間一直都有一種假想,只要軍方少數已被策反的軍官宣告投降,解放軍攻台這一場戰爭就結束了?這假想所喻示的豈不是對退將們投共的諸多言行之深層不安嗎?也基於此一不安,我們是否也該回問:該民調中另外不肯為台灣而戰的30%民意,在第一擊後會是怎樣的行為反射?

    衡之於世界史,舉凡國家獨立過程必經戰爭之考驗,臺灣民間若無武力抵抗之能力和心理準備,則所謂公投獨立都是空話。易言之,全民意志力要先做好「反統一戰爭」的武裝準備,才有獨立公投的實質內涵。否則戰事一發生,大家都成難民了,還談如何抵抗?我們要學以色列或瑞士,戰事一發生,全民皆是戰士,這才是真心「做台獨」,否則只是口號台獨,遺害眾生罷了!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現任《六都春秋電子報》創辦人。更多好文請看〈陳昭南專欄〉。作者每周發表於《風傳媒》的專欄系列,已收錄於作者新著《迷航的國度》一書。欲優惠購書者,請填寫申購單(請點擊進入),或電洽蔡先生(0912661869)。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李秉芳:23歲就入選百大DJ前三名,瑞典電音傳奇人物Avicii驟逝 (2039)

    $
    0
    0

    曾多次入選全球百大DJ前三名,電子舞曲EDM知名的DJ艾維奇(Avicii)被證實已經在阿曼的首都馬斯開特(Muscat)過世,得年28歲。他的經紀人指出:「我們深感悲傷地宣布,已失去柏格林(Tim Bergling),即為人所知的艾維奇。」Avicii死因目前不明,他的家人目前處於悲痛狀態,希望外界尊重隱私,暫別打擾他們,未來將不會有進一步聲明。

    Avicii是誰?

    艾維奇(Avicii),本名提姆·柏格林(Tim Bergling,1989年9月8日出生於瑞典,他的藝名「Avicii」來自佛教的Avīci,在佛教的觀念中地獄有18層,而Avīci意指為「地獄中的最低階層」,永世不得超生,後來為了區隔,名字最後又加了一個i。

    他曾在2008年得到電音天王Tiesto提拔,成為全球最大夜店Privilege Ibiza的每週駐場DJ,那年他19歲,隨著參加各種巡迴演出和比賽,他的知名度快速累積,根據《衛報》報導,他被譽為是第一個讓美國主流音樂聽眾愛上EDM的DJ,並大幅提升了DJ和各大俱樂部合作的酬勞,Avicii也和許多知名的DJ和樂手、樂團合作,包括Coldplay、Imagine Dragon、瑪丹娜等。

    2013年,Avicii啟動《X You》計劃 ,與瑞典的電信集團愛立信Ericsson合作,邀請所有人一起製作世界上第一首「全民參與製作」的音樂作品,計劃讓人們網路把自己製作的貝斯、效果、旋律、韻律和人聲透過網路傳給Avicii,Avicii選用了這些參與者的聲音並在最後製作成計畫同名歌曲,在2013年2月26日發布。

    《中國時報》報導,艾維奇曾在2012、2013年獲得DJMAG百大DJ第三名,2013年也被選為全美音樂獎最受歡迎的電子舞曲一人,其作品《Wake me up》在YouTube創下高達14億的點閱率、《Waiting for love》也在21個國家的熱門音樂排行榜打入前10名,2011年《Levels》在德國、義大利、荷蘭和英國等11個國家進入排行榜前10名,且為匈牙利、挪威和瑞典的年度冠軍歌曲,更獲得葛萊美音樂獎最佳舞曲提名。

    《自由時報》報導,Avicii 也曾於2012年4月來台北巡迴演出,開場演出就已經嗨翻全場樂迷,國內知手歌手王力宏,也曾在2014年與Avicii 合作單曲《忘我》,全曲中文歌詞演唱。

    去年,紀錄片和音樂短片的瑞典導演Levan Tsikurishvili也正式發布他從2013年就開始跟隨Avicii所拍攝的紀錄片《Avicii: True Stories》,片中除了講述他的發跡和成功外,也拍出了他成名後的壓力,深受疾病和焦慮所苦的真實生活。

    壓力太大身體亮紅燈?逐漸退居幕後

    根據《Hype beast》報導,Avicii 於 2016 年時曾因身體問題暫時引退樂壇,並在去年曾在個人的Instagram宣布即將回歸,讓不少粉絲十分期待興奮,《中國時報》報導,Avicii也因為忙碌的演出行程,加上吸菸、酗酒等問題,身體亮起紅燈,2014年被迫切除膽囊和闌尾,後來經紀公司又宣布因健康因素,無限期停止活動,他會趁著養病期間做新的創作,之後雖然復出不過1年多時間,又在2016年3月再次宣布暫退歌壇,

    根據《ETtoday》報導,當時他曾寫下一封給歌迷的告別信,感謝一直以來支持他的粉絲們,以及身邊的團隊,並說,

    我的路上充滿了許多成功,但也並非沒有遇過任何挫敗,在成長的同時,我一直是音樂製作人,但在我慢慢了解自我後,我發現我的人生,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尚未完成,我對於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熱情,但卻沒有時間去追求。

    當年寫下退隱信的前兩個禮拜,Avicii曾和團隊一起飛往美國,學習用新的角度,去觀察這個世界,這也讓他驚覺,自己應該做些改變,對於能夠擁有的一切,他保持感謝心態,「但除了音樂製作人,我放棄太多可以當個平凡人的機會。」那段時間他也在Instagram上分享自己在大自然中露營放鬆、享受美景和生活的照片。

    Don't forget to chill ?

    Avicii(@avicii)分享的貼文 於 PST 2017 年 11月 月 6 日 上午 10:18 張貼

    儘管當年決定隱退,Avicii仍強調不會就此放棄音樂,還是會繼續透過音樂和粉絲交流:「事情永遠不會被說死,我可能會再回來的,但不是現在。」Avicii也持續進錄音室工作,並在2017年帶著同名的新專輯《AVĪCI》再次回到電音歌壇,然而如今卻傳出噩耗。

    在傳出過世前數日,Avicii的單曲才剛被告示牌音樂獎(Billboard music award)提名為最佳電子專輯,據《KKBOX》報導,Avicii逝世消息傳出後,不僅有同為DJ的Zedd、Calvin Harris等人,曾共同合作的Aloe Blacc、瑪丹娜等諸多各界音樂名人,紛紛於社群網路悼念致敬。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李秉芳:麻疹疫情擴大:林口長庚爆發院內感染,22人確診創六年同期新高 (2207)

    $
    0
    0

    麻疹疫情有如滾雪球般不斷擴大,根據疾管署的21日發布又有兩起麻疹確定病例,最新統計顯示,國內共有22人確診,15例國內感染,7例為境外移入病例。今(21)日林口長庚也發生「麻疹院內群聚感染」,而院內感染接觸的人數為491人,而衛生單位也掌握在全台接觸人數超過3500人,疾管署表示,施打疫苗是防止感染麻疹的最好方法,建議36歲以下、常出國的民眾應補打疫苗。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目前確診案例數字已經是近6年同期新高,在2011年同期是21例,其中19例為本土案例。

    《聯合新聞網》報導,衛生福利部疾管署表示,今新增2名個案,其中1人是4月5日於林口長庚急診室值班的男護理人員,他曾接觸過4月4日確定感染麻疹的北部40多歲的女性,該名男護理人員,接觸到個案後,16日到19日出現「發燒」、「喉嚨痛」、「出疹」的情形,經檢驗今確定為麻疹患者,現在住院隔離治療中。

    因為這名40多歲的女子就醫後,感染到麻疹的案例,確診的就已經有2人,目前疾管署掌握院內感染接觸的人數為491人,其中包含1至6歲接觸者共4人均已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將持續追蹤監測至5月7日。

    除了院內感染有新增1名案例,今天新增的另1名案例與台灣虎航、林口長庚醫院院內感染無關,是一名北部20多歲的男性,他曾在4月3日到8日赴泰國旅遊,14日至18日陸續出現咳嗽、發燒、出疹等症狀,經就醫通報,於今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治療中。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由於該個案與國內其他確診病例均無關聯性,且潛伏期間曾有國外旅遊史,研判為境外移入病例。目前衛生單位已掌握接觸者共23人,未發現有1至6歲接觸者,將持續追蹤監測至5月10日。

    《ETtoday》報導,目前國內麻疹共有2大群聚,其中虎航群聚就佔了13例,林口長庚醫院群聚則佔了2例,莊人祥表示,該名護理是今年麻疹爆發以來,首例遭感染的醫護人員,但是否是因照顧指標個案遭感染?目前仍無法確定。

    因應此波院內麻疹群聚,疾管署已要求該醫院提供相關應變措施,防範疫情於院內之傳播,並在昨日發布通函,提醒醫療院所及醫護人員提高警覺,對於疑似個案應落實「TOCC」機制,即詢問並記錄患者旅遊史(Travel history)、職業別(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 history)及是否群聚(Cluster)等資訊,並遵循相關感染管制措施及通報流程,以利衛生單位及時採取防治工作。

    Photo C
    螢幕快照_2018-04-15_下午8_55_59
    redit: 疾管署
    疾管署:建議民眾補打疫苗

    《風傳媒》報導, 疾管署說明,麻疹主要以空氣、飛沫來傳播病毒,傳染力極高,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停留2小時,「只要經過有麻疹病毒存在的空氣中,就可能被感染」,根據資料統計,一個麻疹個案最多可以傳染給18個人,傳染力比天花、SARS還要強,堪稱是傳染力最強的傳染病。

    莊人祥表示,台灣在1978年前,麻疹主要是學齡前孩童的疾病,近年因第二劑MMR疫苗接種率已高達97%,加上成年人疫苗保護力逐漸減弱,近期變為成年人的疾病,截至目前為止,國內共22例麻疹確診,為近6年新高。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任陳志榮表示,經過研究抽樣調查結果得知,現年37歲以上的民眾基本上不用擔心麻疹,特別是47歲以上的民眾,小時候都有感染過麻疹,可終身免疫,體內抗體維持在95%以上,不需再施打疫苗,但36歲以下的民眾,因疫苗誘發的抗體非終身有效,建議若是常出國的民眾,應補打疫苗,以防感染麻疹。

    虎航空服員確診後還趴趴走,遭高雄市衛生局開罰

    《三立新聞網》報導,高雄市衛生局今(21)天也表示,虎航公司確診6名空服員中,其中2名出現症狀後,仍持續出勤多國,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入境該市並就醫及訪友。對於自身為麻疹個案接觸者且已出現症狀卻仍違反自主管理原則情事,該局依傳染病防治法針對2名空服人員和虎航進行裁處。

    《中國時報》報導,高市疾管處長潘炤穎指出,一名設籍北市的男性空服員4/1發燒,但4/2還上飛機出勤,高雄市部分接觸者有102人,空服員後來有向公司回報有出疹子,公司才要求他就醫停飛,經評估情節輕重,而開罰1.2萬元。

    另名設籍新北的女性空服員則在4/6就出現上呼吸道症狀,當日至新北某醫院就醫並回報虎航,但公司仍在4/6~4/12期間派遣其出勤至曼谷、澳門、南韓濟州島等地,後來該名空服員打完MMR疫苗後,搭高鐵到高雄左營訪友,確診為麻疹,高市接觸者有47名,因潛伏期8至18天,必須等5/1才能取消警報,挨罰6千元。

    另外虎航也因責任重大,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43條可罰6至30萬元,初步將罰12萬元以上,將再討論確定罰款額度。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風傳媒】風評:名為節電實為限電,總統保證「再痛苦10年」?:風評:名為節電實為限電,總統保證「再痛苦10年」? (1287)

    $
    0
    0
    今年推動名為節電實為限電的政策,而總統告訴大家能源轉型。(顏麟宇攝)

    今年推動名為節電實為限電的政策,而總統告訴大家能源轉型。(顏麟宇攝)

    行政院正式公布今年夏天的節電措施,雖然「用盡技巧話術」,但這個「節電」實質是限電無誤。而依照小英總統的說法,民眾要有心理準備,這個「能源轉型」帶來的限電痛苦還要10年!

    在行政院長賴清德與民進黨團立委進行便當會後,針對今夏的供電問題,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轉述指出,台電將鎖定用電量1000瓩以上,約3000多家工業用電大戶,只要天氣熱到一個程度,將以氣溫及備轉容量率等評估,就啟動「削峰填谷」節電機制,在尖峰用電若未能配合達成節電1%至5%,將額外加付一筆電費。

    雖然蔡政府以相對溫和而無傷害的「節電」一詞,但這只是欺騙社會的話術,其內涵就是限電無誤,其依據與理念就是來自經濟部訂於25年前、早已有的「電源不足時期限制用電辦法」。

    依照其規定,就是「電能供應事業發生電源不足,經依約執行用戶臨時性減少用電措施及其他緊急因應措施後,電源仍顯不足時,為確保供電系統安全,得實施限制用戶用電(以下簡稱限電)。」

    依照此辦法規定,限電時是「按缺電量依下列順序及標準累進實施」,例如:

    一、契約容量五千瓩以上工業用戶,限電百分之五。

    二、契約容量一千瓩以上未超過五千瓩之工業用戶,限電百分之五。

    三、契約容量一千瓩以上之工業用戶,增加限電百分之五。

    四、契約容量五千瓩以上之工業用戶,增加限電百分之五。

    五、契約容量一千瓩以上未超過五千瓩之工業用戶,增加限電百分之五

    這次行政院的「節電」措施,則是直接跳到優先次序排在第2的一千瓩以上工業用戶,限電5%的規定。相較原本張景森所說根據前一天預估的備轉容量率,決定是否要用電大戶「節電」,這種說法聽起來就是「缺電」了。這次則增加一項因素:氣溫,官員說「天氣熱到一個程度」就要啟動。

    這與不用限電用節電的名詞一樣,是一種巧妙的話術,聽起來感覺就不是直接與「缺電」有關,但其實如果電力足夠,天氣熱還是冷,原本根本與用電大戶要不要少用電毫無關係;只是在電力吃緊甚至不夠情況下,天氣熱代表家庭開冷氣多、用電量增加,電力當然就不夠了。

    在缺電時,政府既然不敢輕言啟動「分區供電」,因為引發的民怨廣泛又深,因此優先對企業用電大戶限電,可以理解;但對企業而言,用電量高低多寡是與「天氣熱」無關,唯一關聯的就是訂單多寡、生產排程,蔡政府今年「強迫中獎」式的「節電」,對配合的廠商而言,是明確的限電干擾;對因趕單無法配合者而言,則是變相提高生產成本。

    對廠商而言,更要擔心的是:然後呢?這種情況到底要持續幾年?既然供電已在臨界點,是否一個小意外就真要擴大限電規模?

    依照小英總統給大家的答案,這種情況大概要持續多年。因為總統在與環保團體見面,談到供電問題時說:「這 10 年是台灣能源政策轉型最痛苦的 10 年,希望大家共體時艱,2025 非核家園的目標絕對不會跳票!」

    這段話談到2件重要的事,一個是:2025年全面廢核是打死不退;第二個是10年內都是「最痛苦」,也就是說缺電風險或空污惡化都會存在。相較於競選時提出非核家園時,保證不缺電、電價不漲的樂觀,態度顯然不同─競選時能空口說白話騙選票,執政後畢竟只能面對現實。

    不過,企業界對要「共體時艱」10年,就顯得有點不耐,興緻亦不高,信心更是缺缺。

    日前新任工總理事長王文淵當面向賴清德提出對台灣經濟的「五大憂心」,並直言「以綠能取代核電、以天然氣取代燃煤發電」的政策值得商榷。卸任理事長許勝雄則要政府「說清楚非核家園需要支付的成本」,企業才知道應該如何做出投資判斷。美國商會的調查更顯示,84%的受訪者對台灣的電力是否充足感到疑慮,59%的受訪者表示,蔡政府2025年非核家園的政策會影響他們在台業務發展。

    去年夏天,台灣其實就已經歷過「實質限電」,但這種個別求爺爺告奶奶,要大戶少用電的實質限電顯然今年已不足因應,所以才會端出名之為節電的限電措施。

    蔡政府是否該告訴大家限電何時了?是不是真的就要「共體時艱10年」?10年後是否就可抵達供電充裕穩定、空污減少的「非核家園天堂」嗎?還是企業在限電陰影下自然減少投資,讓10年後的電力供需達到平衡─這應該不是社會所樂見的結果吧。



    原文連結

    【民報】【專欄】基隆廣東麵v.s.台南意麵 (1289)

    $
    0
    0
    基隆人說「廣東麵」的語意大抵和台南人說「意麵」的意思差不多。圖/魚夫
    基隆人說「廣東麵」的語意大抵和台南人說「意麵」的意思差不多。圖/魚夫

    基隆人說「廣東麵」的語意大抵和台南人說「意麵」的意思差不多。

    來到基隆孝三路,仔細算算,十幾家賣基隆乾麵,在地人呼之為「廣東(仔)麵」,問為什麼叫「廣東麵」,賣麵的都是廣東來的嗎?通常得到的回答是「啊知,反正大家都這麼說。」

    在台南,到處都在賣意麵,諸如福州意麵、汕頭意麵、鹽水意麵、關廟意麵、鍋燒意麵,儘管麵條做法不同,寬細不一,統統自稱是意麵;意麵引進台南,或說福州、或說廣東,日治時期曾擔任《臺灣民報》記者的黃旺成(菊仙)遊福州,在他的日記裡記載1919年3月18日記載至「晝南軒食意麵」,看來福州果真早有意麵乎?但現在去福州,我還未之見也;又有人說意麵是「尹麵」的訛音,係清朝汀州寧化人(今中國福建省境內),後來在廣東惠州當官時發明了這種先炸後煮的麵,這麵大為流傳,菜館裡叫「汀州尹麵」或「廣府尹麵」,2018年獲得米其林一顆星的台灣粵式餐廳「大三元酒樓」裡有道「上湯焗中蝦」,就是蝦和尹麵的最佳搭配,只是那尹麵和吃台南意麵的滋味大大不同。

    難不成基隆人說的廣東麵也是尹麵衍變而來?在我來看應該不是,那是一種寬扁的麵條,基本上有二種調製法,一為極其簡易的淋上一瓢油蔥豬油,再捻進些許豆芽菜,幾近乾拌麵的做法;另一種則是多了一個步驟,再加一匙特製醬油。前者如果來到孝三路巷子內就會遇見「長腳麵食」(長腳若作身高解,實應作躼腳),一碗乾麵、來碗小粒的餛飩湯和一盤吉古拉(竹輪)似乎成了基隆人食廣東麵的三寶,生意經常沖沖滾。


    巷子內的長腳麵食從這裡走嗎?圖/魚夫攝

    所謂的廣東麵由於製作簡單,因此又有人說那根本就是陽春麵嘛!說「陽春」也對,所以是一種庶民食物,乃和廣府尹麵的厚工大異其趣。我聽這種麵條在捍製時要放入些許鹼水和鴨蛋,以增加彈牙的口感,所以又和意麵有所出入,這本來是一種鹹味的湯麵,慢慢衍變成以乾麵的型態最受歡迎。

    廣東麵到底是在什麼時候傳進台灣的呢?這線索要從沙茶麵先說起。研究基隆美食的作家曹銘宗曾說:

    「1949年國民黨撤退來台,戰後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各省移民,搭船來台灣並在基隆上岸,很多人定居在基隆,或曾在基隆落腳後,再搬移到台灣各個角落。廣東潮汕人來到台灣後,從沙茶炒麵攤販開始做起,也開起了沙茶火鍋店,讓沙茶開始在台生根。」

    廣東潮汕人不只會做沙茶也擅製麵。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轉而捍衛台灣,1951年到1965年間啓動了對第三世界援助的機制,制定「480法案」以半買半送的方式輸運物資,其中麵粉是大宗,當時的麵粉袋因為係美國百分之百純綿「扣動」(コットン,棉花),所以許多人都拿來做內衣內褲,上面還印著「中美合作」,在重要部位且有「淨重22公斤」,那是從規格化每袋英制50磅換算過來的,而傳為笑談。因此在麵粉來源充裕下,麵食的製作便全台大顯身手了,基隆亦同。

    其實,戰後福州人也大量來基隆,因為他們當中有許多碼頭船務經驗,然福州人也很會做麵食,不過如果去追溯本源,意義其實不大,就跟台南意麵一樣,已成台南飲食的一部份,就跟基隆廣東麵出了基隆,也就不叫廣東麵的情況是一樣的了。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文連結

    【蘋果日報】番紅花:番紅花專欄:校園霸凌,正摧毀無數孩子的人生…… (870)

    $
    0
    0

    番紅花/作家

    最近應台南一家電子科技公司之邀,為其內部員工進行一場親職生活講座,主辦人甚用心,事先蒐集同仁們在育兒階段最感困擾或揪心的問題榜單,其中有一題對整個社會來說都甚為棘手:

    「當孩子遇到校園霸凌時,父母如何做適當的處理,又如何給予孩子正確保護自己的觀念呢?」

    這幾年我收到不少這類來自父母椎心的求救訊息,校園早已不再是理所當然的安全的場域,事實上,「校園霸凌」在全世界正以隱形、殘酷、折磨的慢節奏,摧毀無數小學生、中學生本應燦如黎明的人生。如果你夠「幸運」,你會知道你的孩子正被霸凌,而根據學者專家的研究與統計,多數被霸凌的孩子因為受要脅與深度的恐懼,往往將「被霸凌」的種種一切深埋在心底,他獨自承受這巨大傷害,像身體裡躲著一隻又一隻的鼠,無聲寒肅地啃嚙他幼小的心靈。

    有了孩子之後,我們不能不關心「霸凌」這議題,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免於被霸凌,同時,霸凌現象的嚴重,也高度意謂著正有許多孩子成為霸凌的加害者,而那會不會就是我的孩子呢?如果我的孩子不是霸凌的加害者,那麼他會不會是一個冷漠、選擇忽視不介入的旁觀者呢?更或者,他有沒有可能是一個隨波逐流的助勢者?當班級的霸凌現象發生,我是要鼓勵我的孩子獨善其身、避免惹怒勢力盛大的那一方,還是應該鼓勵孩子成為一個「挺身者」,選擇站在雞蛋的那一邊,出面制止霸凌、跟師長報告呢?愛孩子、保護孩子的你,會怎麼做?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長期追蹤台灣校園霸凌狀況的調查報告, 2014年台灣國小高年級到高中職曾被霸凌的學生已超過四分之一,而目前仍遭長期霸凌的比例為3.5%,又以國小高年級6%為最高。這數字6%要如何解讀?意即平均每一班30個孩子裡,就有1.8個孩子正處於被霸凌的劣勢。

    而霸凌的方式不再僅限於教室內的關係孤立,隨著行動載具和通訊軟體的發達,讓霸凌的戰場從上課時間拉長到放學後的每一刻,透過Line、IG和臉書,使成群結黨的學生持續在網路上展開言語的霸凌,我曾經默默觀察過那些在社群上戲謔嘲諷弱勢同學的孩子們,其中有不少是來自父母疼愛的中產家庭,他們外表乾淨有禮,在鍵盤上毀壞同學的力道卻毫無猶豫地殘酷....。

    因此我經常自發性地與我的孩子討論,最近你所處的班級有沒有同學正被排擠、被霸凌?如果有,那是誰?加害者又是誰、有多少人?他們用哪些方式霸凌他者?老師知不知道?你怎麼做?你有沒有出面制止、伸出援手?你覺得大人能提供哪些協助嗎?更重要的,孩子你是否正面臨被霸凌的痛苦而不敢說、不能說……?

    美國自1999年制定《反霸凌法》至今,歐美國家將「校園霸凌」視為公民議題的展現,加拿大自2008年發起「粉紅T恤日」(Pink Shirt Day)運動,許多孩子自發性地在二月某天,穿戴粉紅色衣服或配件到學校,以此宣示自己「反霸凌」的態度。

    這是一股由孩子自身所展現出來的相對強悍的正義力量,不僅不加害他人、也不當一個沉默冷漠的旁觀者,只有當「反霸凌」成為全民運動,「校園友善」 的理想才有可能實現,才不會有數以萬計的孩子在暗夜惡夢中驚駭哭泣,帶著低自尊與恐懼,痛苦成長,甚至提早殞落。

    原文連結

    【中國時報】洛杉基:言論 (769)

    $
    0
    0

    身為國家最高教育機構的負責人,應是各大學、研究機構的領頭羊;他的言行舉止,會對大中小各級學校的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結果。這點,相信多數人都會同意。

    一個「品德高尚」的教育部長,會讓全國的教育界注重品德教育;一個「品德」充滿爭議的教育部長,會讓全國教育界,甚至政界,不再把禮義廉恥當回事。

    這位剛上任的教育部吳部長,才宣布三天,他多采多姿的資歷、經歷,就立刻被排山倒海般起底,讓人目眩神搖、頭昏眼花,一時還真難以消化。

    各方媒體、學者、網友提出的「爭議」,還真是「罄竹難書」。從搞錢、搞權、搞利益輸送,到有償無償提供高端科技軍事技術給對岸等,恐怕一頁A4紙都寫不下!

    最令人擔憂的是,他為何能在芸芸眾校長中被拔擢而出?根據行政院徐發言人的說法,他不是因為他的品德、資歷、經歷足堪重任,而是因為他是在所有大專院校校長中,少數,如果不是唯一,敢公然舉手支持「兩國論、一邊一國」的校長,也是少數敢公然在太陽花暴亂期間,進入被占領數月的立法院中,去表達支持學運的校長。他還加碼鼓勵這群學生說:「如果要去占領校長室,他也不反對」。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吳校長當年大概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竟然可一步登天,在短短幾天之內,就被執政黨「內定」為中華民國最高教育單位主管。 當年不知是為了出風頭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台獨政治立場,在太陽花暴亂期間的誇張言行,不意成為今天被檢視的爭議之一。

    目前已有大學教授按鈴申告吳部長涉嫌貪汙,也有人控告他涉嫌洩漏國安機密,更有人控告他違法到對岸兼課兼職兼差。尚未落幕的「卡管」案,也在眾目睽睽下,等著看他如何處理。這些未爆彈,如果處理不當,都有可能導致另一場學運、社運。

    我們比較好奇的是,如果抗議群眾衝進教育部,霸占數個月不走,要求教育部長必須下台的時候,他該支持學運社運,還是學民進黨在執政後,在各政府機關、官邸四周,豎起一道道的鐵絲網,阻止人民進入? 還是他會承諾太陽花暴亂期間說過的大話「允許學生占領他的辦公室」?

    政客選前說一套、當選後做一套,然後再來個髮夾彎,絲毫不以為意、不以為恥,甚至笑罵由人;身為全國教育界表率的教育部長,也能以前說一套,當了官做一套,也來個髮夾彎而不以為意?甚至把「誠信」當草紙,把「品德」當口號?

    我們希望吳部長能勇敢地面對各方民眾對他的指控,而且很快能證明自己的清白;更期待他的身教,足堪成為全國學術界的楷模。(作者為自由作家)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讀者投書:台灣觀光產業的核心問題,不是太貴而是「太便宜」 (1498)

    $
    0
    0

    作者:高洺塗(中華民國旅遊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政策顧問)

    近期媒體頻頻報導墾丁觀光有多麼慘淡,就連熱炒店滷味都被拿出來探討,台灣觀光景點因物價過高、缺乏特色等因素,飽受國人批評,究竟台灣的觀光出了什麼問題?跟國外比起來又有什麼差別?

    個人以為,台灣國內旅遊市場之所以越趨蕭條,問題出在大部分國旅業者,都走便宜、殺到血流成河的價格戰老套路,問題在「賣得太便宜」而不是價格太貴,現況就是惡性循環下的必然結果。

    住宿費貴否,只是沒做功課與比較心態

    國人喜歡出國旅行勝過國內旅遊,風景區周邊觀光飯店住宿價格居高不下是主因之一。根據觀光局統計,2017年台灣國際及一般觀光飯店,平均房價3,777元,若單純只計算風景區,平均房價高達5,338元。同期相比看來是較2016年3,838元與風景區5,499元稍低,不過要在景區觀光飯店住宿仍屬居高。

    觀光局所統計的平均房價已然夠高,然而實際價格更高。舉高雄圓山大飯店官網最優惠價格要2,900元以上,但觀光局統計其平均價格為2,019元。原因是觀光局的平均房價扣除了稅外淨額跟餐費,因此比實際銷售價格低。

    如果說這樣就喻為房價高,那更別提2014年馬來西亞觀光客,在西門町的水果攤,挑了兩顆拳頭大的芭樂老闆開價690元;2015年士林夜市水果攤被爆料兩名馬來西亞旅客向店家買了一小袋水果,竟要價1,250元了;今年初台北市士林夜市水果攤坑殺韓籍旅客,七包現切水果竟要價1500元,如果這案例只坑外國觀光客錢則已,但去年12月懇丁夜市也爆出國人買兩盤滷味,總價是1,845元。

    總總不合乎常理現象雖只是個案,然而履上版面呈現負評,對台灣發展觀光旅遊形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確是不爭事實。近期報章媒體又論墾丁觀光慘淡。有消費貴,房價貴、就連熱炒店的青菜都拿出來批判,但筆者看這是屬反射性看法。今年以來,台灣國內旅遊市場之所以蕭條,問題出在長久以來,多半國旅業者都走便宜、旅展促銷老路,換句話說,賣太便宜而不是太貴。

    2001年起實施週休二日、2003年起中華民國公務人員強制休假補助再度改以持用國民旅遊卡消費方式報銷,對國旅業者皆是利多。供需不平衡導致假日房價高漲5-7倍;平日打折促銷打到價崩。國旅市場的消費習性如此,當然會培養出眾多對價格敏感度極高的客人,這群人就算飯店以999元一泊二食促銷,他們仍然猶豫再三下不了手。當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如陸客縮減來台)總體消費信心轉弱,這批人便縮減旅遊支出,成為市場雪崩式下跌的主流。

    一次性景點缺乏特色,國際宣傳又只有買廣告

    台灣在歷史上歷經了葡、西、荷、日統治以及美援的影響,融合自有的原、閩、客及外省與新住民文化,不但保存了傳統中華文化,也不斷在創新。台灣觀光最大的資產與優勢是「台灣文化」建議政府與業界從文化面切入,包裝設計出不同主題遊行程,爭取深度旅遊及產值高、含金量的客層。這都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原因。

    台灣觀光景點一窩瘋模仿,浪費觀光資源與地方預算。實不足取。君不見台灣在短短三年內,已有80座「彩繪村」,13座「天空步道」,四座「玻璃教堂」這現象對發展台灣觀光景點可看性,絕對是種扼殺。

    在國際宣傳上,交通部觀光局大多是找外國明星代言,買廣告,參加國際旅展等方式,筆者以為其效果有限,不妨以韓國的娛樂影視文化外銷為例,去吸引觀光客赴韓。泰國亦曾推動「世界廚房」,這是政府跨部會整合資源,向國際品牌行銷國家的成功案例。

    也就是說,泰國建立了一套泰國菜的認證制度,有策略的拓展海外泰式餐廳,以具有獨特風味的泰式料理,讓外國人還沒到過泰國之前,就已經跟泰國有了味覺體驗的接觸,旅遊畫面於是產生在遊客腦海中,既能將國家形象行銷,也將該國食材、農產品推向全世界。我們要促進台灣觀光旅遊,其實應該多多透過流行美食、文化、音樂、等方式來發揮國際宣傳力道。

    台灣觀光旅遊發展的核心問題

    台灣觀光景點一窩瘋模仿,重覆性太高以外,受到地方民代選擇因素,而漠視區域過度開發與違法濫墾濫建問題更是嚴重。

    以清境農場而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以最先進的光達數值地形判釋(LiDAR)調查後,公告清境農場有六成土地都位於「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一旦發生強降雨或地震,極可能發生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外的地區,尤其是坡地範圍,不代表絕對安全無虞,只是未符合畫定準則。而清境農場89.83%的土地,坡度超過30%,依規定不可以開發成住宅區。

    清境地區的民宿中,整棟都是違章建築者高達60家,甚至有五家未領有建築執照,18家未領有民宿登記證。其中核准經營客房數共454間,但實際經營客房數高達1,427間,約三分之二屬違規經營。然而遺憾的是南投縣府3月31日召開清境地區重大推動方向研討會,縣長林明溱認為若再禁限建,恐引發民怨,裁示將有條件解禁。

    台灣四面環海,理應在解嚴後朝海洋生態、海邊遊憩發展,事實上「藍色公路」、「遊輪假期」絕對是可發展面向,然而碼頭設施、接駁服務等配套措施,因法令、因地方勢力而無法大刀闊斧劍及履及,令人百思不解。依照行政院2017年3月8日發布的觀光發展概況,2017年台灣觀光旅遊產業對我們台灣貢獻度為2.75%的GDP,難以置信的是,這麼簡單的邏輯,政府寧願四年花費4,200億來拼每年0.1%成長率的前瞻建設;而不願在2.75%GDP貢獻度的觀光旅遊環境多加著墨,著實令國人遺憾。

    台灣觀光整體上存在著極大優勢,消費也不如想像中的貴;政府應整合性對觀光景點做出長期規劃,而非蓋一堆一次性的景點,並拓展主題式旅遊、深度旅遊市場,以「台灣文化」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主軸,未來台灣的觀光發展,才能值得展望。

    看待觀光客來不來這件事,也不脫這個基調,台灣觀光政策最大的盲點就是太在意於KPI值;每年只在那一千萬人次旅台數量上營造話題;一當陸客縮量,轉個彎到東南亞招攬客人,便面臨拉來客人「含金量」不高的問題。

    為何來台觀光客老是那批含金量不高的客人,問題還是出在自己。因為我們老愛拿夜市文化做為國際觀光宣傳賣點,正好投其所好的招攬到那群想玩又想省錢的觀光客。想提醒觀光主管機關與觀光產業的是,若不願投資品牌競爭力,爭取懂得花錢的客人,依舊困在價格戰,玩最便宜、走老路的觀光服務業思維,只會陷入難以自拔的泥淖中,創造不出台灣觀光旅遊新格局。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傅紀鋼:《大佛普拉斯》:劇本是影史經典,可惜電影只是尚可 (1974)

    $
    0
    0

    《大佛普拉斯》甫一上映,即在文化圈造成轟動,輿論讚譽本片拍出台灣底層人民的樣貌,透過底層階級無法翻轉的生活情境,去描繪台灣社會的種種荒謬,並說本片講出了台灣人民的心聲。看完電影,我只覺得,這部片沒有並沒有好到那個地步。而這個一味的讚譽,反而更凸顯本片想要控訴的一個問題,就是既得利益者,從來沒有真正在意過同一個故鄉上的苦難者。

    《大佛普拉斯》是典型的藝術片(粗略分類下的)。它的表現手法,有別於吳念真《多桑》,王童《稻草人》、《無言的山丘》,戴立忍《不能沒有你》那樣純粹寫實的敘事路線,而是以畫外音的手法,進行一種後設敘事。在電影技藝上算是一流,甚至具有21世紀本土文化的開創性。

    自古以來,台灣傳統戲曲就有「講戲」的文化。從戲曲的說書人,到日本時代以致戰後初期的辯士,廣播劇面世時,更發展到極致。隨著電子媒體的興盛,「講戲」已成了傳統文化的一環,是被時代淘汰的事物。黃信堯將一個上帝視角的說戲人,變成電影敘事的一部分。將民俗傳統與藝術電影融為一體,是不錯的手法,拍出一種具有台灣視野的電影。

    但很可惜,這也讓電影的觀影體驗被強烈破壞。以電影的訴求目標來說,捨棄旁白,透過極佳的演員表現、一流的場景調度、高水準的美術設計與攝影功力,觀眾本來就可以透過劇情與畫面,去體驗底層人民被體制壓迫而無從翻轉的無奈生活。

    匈牙利大師貝拉・塔爾(Béla Tarr),片長長達七小時的《撒旦的探戈》,就同樣以黑白畫面,用社會主義的切入點,呈現匈牙利農民的悲慘生活。但黃信堯選擇了一種紀錄片導演式的介入方式,這讓他個人對底層的認知,以及刻意利用本土說書元素,透過旁白,不時地干擾觀眾的觀影體驗,使得畫面與劇情的純粹感被破壞。黃信堯的手法並非不高明,他在影片結構上做得相當到位。這是一種選擇,但我認為並不OK,因為以現有條件,就可以拍出影史鉅作。多了這環,反而讓電影美感降低。

    如果本片是要拍一部感動人心的悲喜劇,講戲元素放進來也可以。但這部片又走藝術路線,有些時候就破壞了審美體驗。

    舉例來說,男主角菜埔是個內心細密,但外表木訥沉默,平常會為了生活的平衡,而忍耐可能讓他不適的事物,壓抑到極點才會爆發的人。當他因事要拜託自己的小叔,小叔卻搶著講話,讓他無言而走。任何看到情節的人,都百分百懂這種感覺。偏偏旁白就跳出來解釋說,連唯一可以托付事情的親人都這個態度,讓菜埔心灰意冷。但這不需要旁白大家也都看得懂,此時就構成極大的干擾。

    如果黃信堯不是打算將文學性的表現置入以影像為主的電影中,就是他發覺自己無能力在場景轉換中,作出高明的轉場(但影史諸多前例,都可以單靠畫面與敘事做到,例如費里尼塔可夫斯基);亦或者是,他有意無意的要透過講戲的方式,幫助他所訴求的觀眾,去理解某種狀態。

    《大佛普拉斯》的目標觀眾,應該可簡化為兩種:一種是可以打從心裡呼應人物處境的底層人民,另一種是無法體會底層生活的都會中產階級。以旁白內容來說,兩種角度都有。一方面解釋底層人物的處境、心情和想法,另一方面交代人物背景與動機,以及在一些可以簡單體會弦外之音,卻還硬要解釋的部分。

    特別在一些會引發衣食無虞與位居文化優越的知識份子笑點的部分,從開場解釋底層人民的處境,到幹恁娘是種問候語的梗,都是以一種站在高位,去假定兩種觀眾都無法體會到精髓的立場,去介入觀眾的觀影體驗。看了其實非常不舒服。對於上層人民的部分就算了,但我們底層人民,難道就無法理解片中的心情與處境嗎?除非本片預設的觀眾範圍是從5歲兒童到100歲的老人,否則根本就是多餘。

    片中有堪稱神技的部分。就是配角釋迦煮泡麵,以及護國法會進行的片段。法會上法師的表情更是一絕。這兩段場景調度,堪稱影史經典。其他部分也不錯,可惜被旁白給消弱氣勢。

    劇情堪稱完美,所以也無需討論,多說就爆雷。但因為曾有幸聽到電影人跟《大佛普拉斯》兩位主角討論本片,有個點倒是可以引用。片中有段拿掉也無所謂的支線情節,是一個不知從何而來的人,失落地坐在廢墟中,以拾荒維生的主角肚財默默經過。臨走前肚財忍不住問他,「兄弟,有困難逆啦?」這段被某導演特別抓出來跟演員討論。他的結論是只有窮苦人具有同理心,可以理解窮人,只有窮人會在自己身上僅剩兩元的時候,會掏出一元來幫助人。

    這段話我當下聽到就被觸動,看到影像更是湧現辛酸感。在我最慘的時候,幫助我最多的人,都是跟我差不多慘的人。處於中間的人也會幫忙,但最有能力幫的人不是拒絕往來,就是只會講「你為什麼要讓自己落入這種境地」、「你要靠自己的能力奮鬥」的幹話,超有感。

    而《大佛普拉斯》上映後,看了一些有能力在文化圈同溫層傳播論點的人,無不呼籲大家要關心底層,或設法想要理解片中賤民的生活情境。這些都還OK。但不免總有一種獵奇心態,或者是出於一種對階級位置與貧苦生活的浪漫情懷。明明有些出身於鄉鎮或中南部的知識份子,成長的文化環境其實與片中的氣味雷同,但平常看他們都在抱怨出身並選擇逃離,以及無法忍受家庭故鄉的庸俗,但在這時候卻開始把片中的情境浪漫化。

    電影當中主配角不斷在講垃圾話,那是不少都市底層以及中南部民眾的日常交流方式。知識份子觀眾都看得很樂,覺得好生活化,但卻都不是平常這一類人選擇的交流姿態。大家都戴著都會的虛偽面具,用自我選擇的美麗事物來包裝,變相地講著高雅的垃圾話。

    有一種討論,則看得叫人火都漾了起來。電影讓他們感動的元素,就只是片中的詩意畫面。人物的情境部分,他們只對主角肚財家中的擺設有感,或片中劇情爆點出現時,導演如何選擇壓抑的表現,而非情緒化地爆發。能夠這樣誤讀主角的情境,也就表示這些人連去同情(同情已經是一種由上而下的蔑視)的感覺都沒有。

    為什麼片中主角遇到大事,只能選擇屈服?就是因為他們都處在再退一步就會滅亡的地步。

    片中每個底層角色的爆發,都不是在一般戲劇化的點上,反而都是在最普通的一句話,或一個都市人眼中的普通事件上,這才是底層人民的真實。黃信堯這部劇本實在是影史經典,可惜電影只是尚可。

    要能夠同理片中的底層人民,就要先去理解明明在台灣發達的全球化商業環境下,放著那麼多可選擇的娛樂與精神食糧不要,卻整天都聽玖壹壹的歌曲,以及每天以失神的目光,不斷熬夜打網路遊戲與賭博電玩的人,他們究竟為什麼只能透過這類事物,來填補空虛心靈的感受?

    《大佛普拉斯》的主角與其他電影工作者討論本片時,覺得有點奇怪,電影聲量那麼高,討論度強,但票房卻是普通。有人覺得這部片的對白與氣味,很合中南部很多人的氣口,他們應該會進戲院看。

    我沒那麼樂觀,因為現在一張電影票錢,中南部起碼要兩百多元。除非我非常能夠確定能透過本片思考自己的處境,否則我一定會把進電影院的娛樂費,花在好萊塢電影上,或是其他戲劇化的哭哭笑笑的本土電影上。而更不用說,這部片可能要訴求的那些底層民眾,他們的同溫層是完全接收不到關於這部片的討論與訊息。他們可能聽過這部片,但有很大的機會,根本就不知道這部片關於什麼。

    得直到下片後,在電視上播映時,真正屬於這部片的觀眾,才可能熱烈討論,它也才能真正發揮屬於它的影響。

    當初看電影時,在小廳放映,戲院人並不多。一群大學生笑著聊天。我忍不住就譙:「X!麥講話啦!」後來還是聽到低語的不滿聲音。

    走出戲院,西門町的人很多,一個8+9式穿著的在地阿弟仔,跟朋友在講垃圾話。「幹咧⋯⋯」一句表達興奮情緒的問候語傳入耳中,讓我覺得,其實台北這個都市還是有希望的。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

    【蘋果日報】人渣文本專欄:藍綠爛得不一樣 (902)

    $
    0
    0

    選舉一熱,就會傳出「藍綠一樣爛」的聲音,但妙的地方在於最近居然是「三方」都在操作這話題。基層藍營支持者還是堅持最原汁原味的版本,大喊「藍綠一樣爛」,但「票投國民黨」。綠營民眾也很難無視民進黨執政以來的一系列失敗,只好跟著喊「藍綠一樣爛」,不過民進黨至少是喊台獨的,還是請「投台獨一票」。

    第三勢力呢?為了攻城掠地,當然會強調藍綠一樣爛,那大家的票,就是要投給自己啦!不過,第三勢力政黨也有自已的問題,這些問題也不見得比藍綠兩大黨好解決。

    各黨雖都可稱之為「爛」,但就現實條件來講,政治如此複雜,是不可能「一樣爛」的,就是「各有各的爛」。

    國民黨的爛,是爛在不知長進,明明老招數已經玩不下去了,卻還是一玩到底。不論是「文」(意識形態)或是「武」(組織活動),國民黨的傳統玩法早在2014與2016兩次大選中被證明沒搞頭,但國民黨仍帥氣的一路玩到2018。而這種爛,又可區分為死抱黨產、不認威權舊惡,與廢物太多這三個面向。

    黨產是魔戒,一想到這東西,全黨上下的腦筋就不太正常,正事沒人幹,全都在猜錢到哪邊去了,不如完全放棄這個財庫,把黨內金流系統砍掉重練,用群募方式從新出發。就算百姓不太相信,但至少自己人清楚「現在是真的沒錢了」,那想撈錢不幹事的就會離開,整個黨做事才會踏實。

    再來就是承認威權時期的錯誤,省得被綠營一天到晚「提款」。反正威權時代的問題,也不是現在這些藍營政客搞出來的;很多國民黨的中生代當年還在讀小學咧,幫那些早已作古的人硬抝,也沒啥票,是何苦?

    最後是用人唯才。藍營裡面廢物特別多,一堆人在外面找不到工作,在黨內也幫不上忙,純粹就是來吃飯的,整個黨搞得像社福機構。其實藍軍不是沒有能打的人,只是一打輸就扯理念,不能認真究責,或是一打贏就亂分錢,不能論功行賞,沒有競爭機制,一片和諧,當然就變成無能者的安養中心了。

    藍營自己人也清楚這些改變方法,但就是沒人敢開第一槍,只能一天天的擺「爛」下去。雖然綠營多認為國民黨仍不可小覷,但藍營中的明眼人很清楚,這2018的選舉,除非民進黨出現連勝文等級的自爆,否則國民黨是沒啥機會的。

    那民進黨呢?這兩年多來,民進黨有許多政策處理得不太理想,但做不好,卻不肯認真面對這種不好,反而卻把精神集中「避免國民黨及第三勢力因此得利」,這就是第一種爛。若希望獲得選民的支持,那就是好好做,不用管追兵,因為你做得夠好,人家自然追不上;亂做一通,人家就算不動,也還是追得上你,因為你倒退了嘛!

    綠營的第二種爛,是爛在「以為天下是自己打的」。2016的1月16日之後,許多民進黨政客認為自己是「超級英雄」,活生生的創造了一個「滴批批宇宙」,都是靠自己的正義鐵拳打爆國民黨,所以其他的民間力量,就都不用理會了,也都不重要了。不過,如果他們真是超級英雄,那為什麼打柯文哲打了那麼久,卻始終都打不下來?

    綠營的第三種爛,是爛在騙自己就算了,還去騙死忠支持者。民進黨在北市從來就沒有足夠實力能和藍營一搏,一定要結合其他民間力量才有機會過半。但某些黨公職就是要裝成有實力,就是要騙人有機會。如果說是基於理念容不下柯文哲,寧願慘輸也要力拼,那當然值得尊敬,但多數綠營政客講得卻不是這套:他們總是強調「我們」也是有機會贏的哦!

    憑什麼贏?忘了前兩種爛嗎?柯文哲的施政,的確是沒啥大開大闔的亮眼之舉,但民進黨的施政呢?講得好像自己做得多好咧。

    其實國民兩黨都有明眼人,知道自身的爛,也清楚這種爛是必須解決的,但問題就在於裝死、裝瘋、裝無知的人太多,所以有識者也多半惦惦,就等一爛到底,再看有沒有翻轉的機會了。但他們可是「兩大黨」,如果同時一爛到底,台灣也就跟著爛掉了。

    政治從來就不是「自己家」的事,其中的墮落與腐敗,會以複雜的方式牽扯、延伸到不同的社會領域去。藍綠如果都很爛,那就應該想辦法解決這些爛,以免這些爛擴及其他的公共生活領域。就算要以投票來做為解決方案,那也不該只限於投給「比較不爛的」,而是「真正有心解決這種爛」的人。

    因為百姓如果都投給比較不爛的,那政客們就只會「比較誰比較不爛」。這種心態,最爛了。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618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