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618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關鍵評論】觀念座標:來自中國公安的問候:「給我個資,不然每天去找你住新疆的父母」 (1784)

$
0
0

文:Bethany Allen-Ebrahmian 《外交政策》
譯:觀念座標

離開中國、已成為法國公民的維吾爾人,近來發現中國公安仍然不放過他們:他們被要求交出個人資料、照片、護照,甚至被要求交出法國配偶的個人資料,否則他們在新疆的父母親就有危險。

遠在中國新疆的地方公安警察局,近日來要求住在法國的維吾爾人交出他們住家、學校、工作的地址、照片、法國與中國護照掃描,有時甚至要求他們繳交法國配偶的身份文件。假如他們在法國結婚的話,結婚證書也必須掃描傳送回中國。

《外交政策》取得了微信(WeChat)的擷圖、電話錄音,證實中國公安利用電話或著微信直接與在法國的維吾爾人連絡,要不然就是拜訪他們仍在中國的親友,要求親友轉達新政令。

一位已是法國公民、住在巴黎的維吾爾人,一開始拒絕從命,但在家人的請求之下,不得不屈服,已經把家庭住址、學校名稱與住址、公司與住址、法國護照的掃描圖像交給中國公安。

不願具名的該名維吾爾人告訴《外交政策》:「我非常、非常生氣。我不是中國人,我是法國人,中國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我的家人說:『沒錯,但你是維吾爾人,而我們住在這裡。』」

中國大使館不願就此事發表評論。法國大使館也一樣沉默。

維吾爾人是講突厥語、住在中國新疆的少數民族。近年來,因為中國政府的政治迫害,維吾爾人用刀在中國幾個大城市發動多次攻擊,但都是中國官方說法。在新疆地區,他們受到公安情治人員的沈重壓力,近來已有數百人死亡。

去年,中國政府大大強化對維吾爾人的監控,建立數位化的監督系統,所有的街道與巷弄都裝設了具臉孔辨認軟體的攝影機,並且建立了一個DNA資料庫,企圖涵蓋每一位居民。公安把他們分成「安全」、與「不安全」兩類,被標識為「不安全」的人,無法進入巴士站、火車站、購物商場等等。

成千上萬的維吾爾人在缺乏正當程序(due process)的情況下被送入勞改營,一關就是幾個月、甚至無限期。很多人死在勞改營裡。

中國政府對在國外工作、讀書的維吾爾人的盤查,不只限於法國,還包括美國、土耳其、澳洲、埃及與其他地方。有時候命令他們回國,如果不從,家人就會遭殃。許多回國的人遭到逮捕、羈押、或者失蹤。埃及警方似乎跟中國合作,羈留並遣返了多名維吾爾學生。

《外交政策》已取得四起中國公安要求法籍維吾爾人交出個人資料的證據,最早的是在2017年。住在巴黎的維吾爾人表示,真正發生的案例更多,但許多維吾爾人不敢作聲,擔心他們的親友會被送到勞改營。

《外交政策》所見到的微信訊息中,中國公安作出十分露骨的威脅:「嗨!我是(某某)警察局的公安警察。我們好好聊聊,否則我每天去你父母家拜訪很麻煩。」

接下來,該名警察要求收信人交出連絡資訊、法國學校的畢業證書、公司與家庭的住址、工作證明、以及護照。

該名警察又要求他們前往當地著名的景點自拍,以證明他們所在的地點,並且跟公司與學校的照片一起上繳。

《外交政策》還取得了一則電話錄音:電話中,一名公安警察要求一位住在法國的維吾爾人交出個人資料,後者表示他已經是法國公民,然而公安置之不理,堅持他一定要繳出個資。

其他的案例,是住在新疆的人透過微信轉達公安的要求給法國親人。《外交政策》見到的一則訊息,是一位母親傳訊息給她旳女兒:「妳要寄的是國籍證明、身份證等等、妳的工作合約、妳的房契、妳的碩士證書、博士證書,以及所有相關的證件。」

住在海外的維吾爾人曾經以為,他們一旦離開中國就逃離了中國政府,但在過去一年裡,迫害的壓力繼續如影隨形。所有仍然住在海外、未返回中國的維吾爾人都擔心:他們的親友會被送去勞改、失蹤。

一位住在巴黎的維吾爾人表示:「我每天很早就起來禱告,然後打電話給我媽。每個在這裡的人都祈禱他們還可以聽到父母的聲音。」

文章來源:Chinese Police Are Demand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From Uighurs in France(Foreign Policy)

本文經觀念座標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精選轉載:【插畫】今年是「關心果菜市場休市元年」? (1420)

$
0
0
28701165_2532252903667368_68555428154682
Photo Credit:事件地平線

台北果菜市場連休多日,造成大批果菜無法拍賣,價跌傷農,北農、北市府市場處成為箭靶;今日(3/7)召開「北市果菜批發市場8日開市因應措施記者會」,北市市場處長許玄謀今天出面說明北市府的因應措施,將「要求比照春節前加強作業模式因應」。

賣菜的朋友:「什麼怎麼辦?每年初九天公生都會連續休市啊,報這麼大好像第一次知道天公生跟元宵節會休市一樣,不知道在炒作什麼?」

小編看到北農休市的新聞從前兩天炸開來之後,許多媒體趁機又拿來修理柯P,順便捧一下去年下台今年要參選的韓國瑜。

乍聽之下連續休市好像真的對果菜市場衝擊很大,於是小編問賣菜的朋友怎麼辦才好?反而被笑了一頓。

上下游市集新聞報導:「北農台北果菜市場12天內休市6天」,但小編在北農官網上一看,不用翻閱太久以前的歷史,光是 105 年的二月,休市日就高達11天,怎麼前年就不痛罵北農官員?

上下游的新聞又說:「蔬果產品的特性跟漁產、畜產很不同,漁產、畜產多養幾天沒有關係,可是葉菜類和連續採收的作物,不收成就會老化。」可是整篇新聞中只抓著「蔬菜的爆量」選擇性的凸顯,好像大量的蔬果都賣不出去。 

但前年二月的水果盛產更多,比今年還多四百八十萬公斤,水果也很不耐放,怎麼前年就不罵休市問題?莫非今年是「關心果菜市場休市元年」?

結果農委會召開記者會,找來三大果菜市場澄清,強調台北的果菜量只佔全台的1成4,價格都是穩定,但為了避免爭議,農委會宣布以後除了過年,禁止連休3天。

我們是不是該多多討論果菜市場休市的規則再來決定,而不是靠幾位記者用筆引起輿論,就急著討好媒體與觀眾,倉促的定下越來越多的特例規則?

有沒有感覺,這就是台灣許多行政機關奇怪的不成文堆積如山的原因?媒體操作了輿論,就趁機改規則——這樣真的是對的嗎?

#果菜農的意見有人在聽嗎
#休市不休市是依據民眾或媒體罵不罵來決定嗎

相關新聞

資料來源

本文經事件地平線授權轉載,原文刊登於此

責任編輯:黃郁齡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李修慧:女生不用再被逼著穿裙子,日本中學推出「無性別制服」 (1258)

$
0
0

日本千葉縣柏市4月將開設一所市立柏之葉中學,經過學校的制服委員會評估,柏之葉中學推出了「無性別制服」,讓家長和孩子的自由決定要穿長褲還是短裙。

市教育委員會表示,日本市立國中的男學生制服大多數是扣子扣到衣領的學生服,女學生則是水手服。柏之葉國中是市立國中當中,第一間男女都採用休閒西裝外套的學校。休閒西裝外套顏色為深藍色,配上灰色格紋的長褲或裙子,再繫上領帶或蝴蝶結。

考量到不同男女身型仍有不同,制服仍然分成「男生用」與「女生用」,女生用的休閒西裝外套與領帶較瘦長。然而,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男生用或女生用,也可以自由搭配長褲或裙子,也可以自由選擇要繫領帶或是蝴蝶結。

2017年9月,市教育委員會針對預計進入柏之葉國中、就讀市立柏之葉國小的全學年500名家長等實施問卷調查,確定是否需要設計制服,結果有近九成的家長支持設計制服。

因此,市教育委員會在10月成立「制服校內服裝等評估委員會」,委員會由該國小的家長、兩名六年級男女學生,以及教師、地區居民、市教育委員會職員等12人組成,評估委員會開過至少三次會議,討論針對是制服是否有必要,以及如果要該如何設計、選擇何種樣式等問題。

而市教育委員會在開會前,曾分發性少數者的相關資料給成員,當作引進制服與否的參考。這份資料是日本文部科學省在2016年4月,提供給教職員的資料,內容詳細記載對於性別不安症的學童對應方式,也記載服裝設計該如何考量性少數者的需求。

有家長指出,「希望制服能考慮到性少數者」,也有曾接受LGBT等相關口頭說明的學生表示,「領帶等男女能共通的比較好」等。除此之外,也有意見表示就算不是性少數者,也想自由選擇制服。家長當中也有意見指出,「也有討厭裙子的女性」、「嚴寒冬天穿裙子很冷,如果能穿長褲的話多好」。

柏之葉國中現階段預計有88名學生入學。市教育委員會學校教育課的負責人表示:「制服可選擇的範圍變寬,就不會有人為此產生不愉快的心情,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制服。」

但仍然有日本網友對於無性別制服表達擔憂,中國《環球網》報導,有日本網友留言表示:「男生也可以穿短裙嗎?」「孩子們真的有這樣的需求的嗎?」「那換衣服和上廁所怎麼辦?要去哪一邊?」「新生中有LGBT嗎?」「真的有男生會穿短裙嗎?」

《風傳媒》報導,也有人質疑,由於其他學校的制服大多男女分明,可能會造成選擇裙子的男學生不敢穿在路上。也有人認為,這影響到校內的更衣室、廁所等公共設施。

校方對此回應,由於個人隱私問題,校方不會特別過問學生的穿衣選擇,至於廁所等有性別差異的公共設施,若正式開始上課後出現狀況,校方會再依個案處理。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研究生Kobe Ko曾撰文指出,制服在校園內有規範學生的作用,其中包括對身體的規範,以及「好女孩」形象的建構。

文章中表示「台灣學者甯應斌(筆名卡維波)認為,制服有消弭族群與階級的差異、消弭情慾差異(去性化)與消弭性別差異的功效。制式的髮飾則有『去性(徵)化』(de-sex)的效果,也就是反美學、反情慾、反性感。」。但Kobe Ko認為,卡維波的說法放在單一的校園內或許是對的,制服消弭了每個學生來自不同階層的背景,但制服同樣也形塑了階級,區分出好學校、壞學校等。

同時,制服也強調性別差異的,加強男生一定要穿褲子、女生一定要穿裙子的性別刻板印象。另外,由於制服是代表學校,而校方大多數主張純樸的校風,因此,大多數制服上衣設計成白色、要求女學生穿裙裝、有的女校甚至會規定學生不能穿深色的內衣。學校透過制服,抹去個人的主體性與獨特性,把乖巧聽話、純潔無瑕的印象強加於青少年學生身上。

而台灣,從2010年開始,就有許多女校,抗議校規要求不能穿著運動短褲進出校門,或規定只能在體育課穿著運動短褲,為此發起抗爭活動。

在2010年台南女中學生因不滿生輔組長過於嚴格取締學生穿著運動短褲,串聯上千名學生在朝會時一同脫下長褲制服,露出短褲,爭取在校內穿短褲的權利。2015年年底,台中女中學生也在朝會時脫下短裙露出短褲,發起「穿短褲上學」運動,最終於2016年1月達成目標。2016年北一女中學生也組織了「北一短褲自由陣線」,提出鬆綁穿著短褲進出校園的規定,也在2016年6月成功解除禁令。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士範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羊正鈺:史上首次「尿尿小童」變身「客家小童」,源自一封台灣投書 (2418)

$
0
0

(中央社)
史上首次,國際知名景點尿尿小童7日變成「台灣客家小童」,在比利時官方及駐歐盟代表曾厚仁共同揭幕下,尿尿小童以深藍大襟衫、大襠褲現身,獲得在場人士一片好評。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尿尿小童(荷蘭語:Manneken Pis,法語:le Petit Julien)享譽國際,這個身高只有55公分的「小不點」,每年吸引難以計數的國際觀光客,讓許多國家或城市都想在小童雕像上穿上代表性服裝以增加知名度,因此台灣客家服裝能在競爭激烈中勝出不容易。

尿尿小童7日換裝成「台灣客家小童」,上午11時在布魯塞爾市政廳舉行贈衣儀式,布魯塞爾市文化局長范登柏爾克(Anne Vandenbulcke)及布魯塞爾市議員法西費瑞(Hamza Fassi-Fihri)及「尿尿小童」之友會代表等人在場觀禮,見證客家服飾從曾厚仁手中贈給尿尿小童委員會代表。

這場活動對同為客家子弟的曾厚仁也深具意義,他致詞時表示,非常高興把台灣客家文化帶到國際上呈現,並把握機會向在場觀禮人士介紹客家文化中刻苦耐勞及男女平等的特色。

在贈衣儀式結束後,所有人從市政聽所在的大廣場往尿尿小童雕像前進,數百公尺的道路上,由客委會遴派的屏東內埔國小8位學生,以舞蹈壯大遊行隊伍聲勢,成功吸引許多國際觀光客眼光。

隨後包括尿尿小童代表、曾厚仁共同舉行揭衣儀式,尿尿小童以客家深藍「大襟衫」、「大襠褲 」的模樣終於與世人見面,獲得在場人士一片好評。

曾厚仁表示此刻他的心情很激動,很高興在駐歐盟代表處同仁9個月辛苦努力不懈下,讓台灣的多元文化在這裡被展示出來,這非常有意義。

揭衣儀式後,內埔國小學生另在現場進行約10分鐘的舞蹈表演,以「台灣心韻、客家情濃」為題,搭配台灣客家桐花及美濃紙傘等特色,演出輕快活潑客家歌謠及舞蹈,展現台灣客家多元風貌。

這次尿尿小童換上客裝,是客委會邀請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助理教授葉立誠量身打造,以「大襟衫」、「大襠褲 」為概念,配搭傳統鞋履,展現低調簡約的生活美學,並呈現台灣客家克勤克勉文化特質。

布魯塞爾嚴審贈衣,尿尿小童服飾有3禁

近四百年歷史的「尿尿小童」雕像起源有許多流傳的說法。其中一個是1142年,哥特佛瑞德公爵領軍對抗外敵,就在軍隊落敗之際,公爵將自己的小兒子放在搖籃裡掛在樹下,用來激勵軍隊士氣,最後得以擊敗了敵軍,得以凱旋。另外一個流行的故事是一位叫于連的男童半夜起來尿尿,看到鄰居的房子伸出一條燃燒中的引信(一說是遇到法軍正要以火藥炸城),小孩找不到水源撲滅,靈機一動用灑尿把引信熄滅解救受困的人,為了感念這個小童而在原地做個石雕像永遠保留,供後人憑弔。

目前的這尊青銅尿尿小童像建於1619年,由比利時雕刻家老傑羅姆·杜奎斯諾瓦所打造的,保存在布魯塞爾城市博物館。目前布魯塞爾大廣場附近原址展示的是1965年的版本。雕像曾被盜竊達七次之多。

尿尿小童首次穿上衣服是1698年為了慶祝布魯塞爾從法國人的戰火中重生,當時的統治者巴伐利亞選侯馬克西米利安二世給他穿上了一件藍色的緞子上衣,並戴上一頂有羽毛的帽子。法王路易十五也曾給小童穿上了侯爵的服裝使他成了貴族,並授予他一枚聖路易斯十字勛章,這樣凡是從他面前走過的士兵都要向他敬禮。至今已有七百多件世界各國贈送的衣服。
AP_17081539826899
2017年3月22日,布魯塞爾在比利時恐攻受害者一周年之際,將尿尿小童裝扮成消防員,以紀念在布魯塞爾幫助受害者的救援|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布魯塞爾市政府每年會收到許多國家提出贈衣申請,但不是每件都可以通過。根據市政府介紹,審核機制相當嚴格,在規定期限內提出書面申請後,首先要面對尿尿小童之友協會成員及市政府等2股勢力代表組成的審核委員會篩選。

此時申請者的提案功力必須高人一等,讓審核委員會眼睛一亮,或認可具有值得展示特色以及滿足特定要求才能接受贈衣。

布魯塞爾所謂特定要求,包括尿尿小童服裝必須使用良好材質以便長期保存、且衣服不能帶有商業、政治及宗教色彩。

與其它國家一樣,台灣客家版尿尿小童有一天時間穿著新衣服展示眾人,之後就會收藏至尿尿小童專屬的大衣櫃,布魯塞爾市政府表示,例如國慶、或者某項體育賽事及文化活動等,贈送者可以申請再讓尿尿小童穿上這套服裝。

尿尿小童穿上「客家裝」,源自一封台灣民眾投書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曾厚仁對記者表示,促成尿尿小童換裝變成「台灣客家小男孩」的源頭是去年一名台灣熱心民眾投書到外交部,提到尿尿小童經常換穿不同國家衣服,能否讓尿尿小童也穿上有台灣特色的衣服。

外交部接到後這封投書後,非常重視這項建議,隨後發公文要駐處全力接洽,曾厚仁去年5月到任後,6月就開始推動。

至於為何選擇讓尿尿小童穿上客家服裝?曾厚仁說因為向國內好幾個單位詢問接洽,只有客委會最積極配合,去年11月布魯塞爾市政府通知審核通過後,駐處認為應該不只有贈衣及揭衣儀式,應該要有文化表演,很感謝客委會遴派屏東內埔國小學童前來表演客家歌舞。

曾厚仁表示,很高興這項活動受到國內重視,內埔國小由校長鍾炳雄親自帶隊率領8個學生及其家長不遠千里前來表演,將台灣客家文化呈現在許多國際人士面前,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羊正鈺:不用再「含淚投票」了!「反對票」公投完成第一階段連署 (2276)

$
0
0

(中央社)
前行政院長陳冲、負數票協會理事長張天鷞今(8)日領銜提案「反對票」公投,預計在8月底完成第2階段連署,一併在年底大選進行公投;陳冲說,投反對票可以提高投票率,也可以讓政黨負責任提名最適當的候選人。

負數票協會推動「反對票」全國性公投,陳冲、張天鷞(音同雙)、負數票協會副理事長紀政今天到中選會遞交公投案,公投的主文為:

「您同意修法使選民可以投反對票(負數票)嗎?一人還是只有一票,選民可以用其唯一選票表達反對某候選人應該是基本人權,贊成票扣除反對票後,淨贊成票較高者當選。」

張天鷞說,人民應該有權利投反對票,一人只有一票,沒有任何喜歡的候選人就投反對票,人民有權利用選票反對某個人當選。

張天鷞指出,使用反對票制度一定會提高投票率,改善民主制度,甚至可能改變選舉結果。沒有政黨會鼓勵忠誠支持者投反對票,會影響的是中間選民,投反對票可以淘汰偏激的候選人,目前聯合國秘書長選舉以及台北市的I-Voting都已經有反對票的設計。

他強調,目前聯合國秘書長遴選,安理會會員國對於被提名的候選人就可以表達「鼓勵」或「不鼓勵」,因此,台灣若能公投通過此案,將是一項重大的民主制度改革,更領先全世界。

陳冲表示,去年有位美國朋友來台灣,提到上屆美國總統大選沒有投票,因為兩個人都不喜歡,這位朋友難過沒有行使納稅人權利。陳冲說,他3年前寫過一篇文章「快樂的民主」,意思是可以投票反對不喜歡的人,若把負數票概念引進美國,朋友說會去投反對票。

他認為,現在投票率低,政黨不負責任推出候選人,是全世界普遍現象,而投反對票是一個非常好的制度,不但提高投票率,還能讓政黨負責任地提名候選人。

參加過3次立委選舉的紀政也說,她完全贊同負數票的理念,過去自己在參選過程,就認為《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應提出修正,盼這次能透過公投修改選制,讓選民能選擇自己想要的候選人,這也是基本人權。

負數票協會」曾在2015年用動畫說明,有「反對票」的五大好處:

  1. 可以投負數票(反對票)應該是基本人權:我應該有權用選票表達我不希望某人成為我的領導人。
  2. 投票率一定會增加:不喜歡任何候選人者可以反對,有些選民可能覺得難分辨誰好,但容易分辨誰壞。也更能清楚反映民意。還有,勝選者看見反對票,不再傲慢說「我有大多民意支持」。
  3. 偏激份子較難當選:偏激言論會減少,社會內部較和諧,對外比較不容易打仗。
  4. 減少補助款、公帑用在其他建設:目前補助個人每票30元,政黨補助每票每年50元。
  5. 淘汰買票文化:台灣選舉違法買票行為仍然猖獗是民間常識,但反對票很難被買,可以抵消買票作用而逐漸淘汰此歪風。

這份提案公投繳交第一階段約2000份的提案連署書,中選會將進行審查,看是否成案。

「負數票協會」表示,中選會審核結束後,將開始啟動第二階段連署作業,預計8月底完成28萬人連署,並在11月24日九合一選舉投開票完成全國性公投。

公投流程包括提案、連署階段,提案人提案後,中選會將於30日內完成審核,戶政機關於15日內完成提案人名冊查對,送交中選會;若合於規定,相關立法機關及行政機關在30天內提出意見書。

「負數票協會」是什麼?

2015年3月由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張天鷞、蘇起、高希均、公孫策等政媒界人士在內政部核准下成立「負數票協會」,並發起網路連署,主張可投負數票反對某人當選,稱該制度有「偏激分子難當選」、「減少選舉補助款」等優點。

不過當時,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在臉書指出,負數票似乎就是要用反對票的票數,去把選舉有效票扣除掉的意思,「問題是,公民的選舉權受憲法保障,每一張有效票都受憲法保障,應正確的被計算」。她直言,除非修憲做不一樣的規定,否則任何法律都不得設計把有效票扣除掉的機制,這是「政治學的ABC」。

管碧玲還痛批,輿論界有人愛天馬行空就算了,內政部還有人附和,「政府的無知、愚蠢,智商低到比市立動物園那隻烏龜都不如!」

不過,對於這次公投第一階段2000份連署送審,許多學者都認為這樣的選舉制度算是非常新穎,但勢必也會帶來衝擊,後續機制要建立完善的配套和法制規範,才能讓負數票真正達到目的。

台大政治系教授王業立表示,表達對候選人的意見,不僅能投下支持更投反對的時候,這是一個蠻新穎的政策,這目前沒有國家真正實施,而印度、泰國和俄羅斯有執行「以上皆非」的選舉制度,但那個又與反對票意義不同

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廖達琪指出,負數票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只是這樣的遊戲規則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但這樣的選舉設計能真正保證民主嗎?其實也不見得。

律師呂邱遠曾在2015年表示,這種制度聽起來似乎不錯,因為選民總算可以表達對某位候選人的厭惡,而不是只有支持而已。

「這種論述,對於兩大黨而言,其實是可怕的。因為民進黨或國民黨可能會很擔心,在這種選舉制度之下,兩黨政治不一定是選民所要。例如如果有無黨籍出來選舉,這時候可能會一票支持無黨籍,但另一票反對民進黨。這一來一往,就會這位無黨籍的候選人就會取得兩票,在增強自己一票的同時,抵銷兩大黨的實力。這背後的政治算計,可能只是懼怕新勢力崛起而已,因為討厭票大概都會落在兩大黨居多,畢竟他們形象鮮明,而生存得越久越大,正面形象固然會有,負面形象一定也多。這時候新勢力崛起的可能就高。」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商業周刊】特立獨行的貓:被人資嫌「你英語怎麼沒比母語好?」進大公司才懂:見過優秀的人,就受不了得過且過的自己 (1529)

$
0
0

不要總覺得自己是個小職員,是為別人賣命、賣時間,而是要認真地觀察和學習,並假想如果自己是公司的老闆,該怎麼思考和決定公司裡的大小事。

以前總有人問我,大公司和小公司到底該怎麼選擇?其實這是個兩難的問題,因為各有優劣,沒有絕對的好壞。但對我個人來說,由於我從實習開始就是在大公司,因此更了解大公司一些,特別是現在辭職自己接案以後,更加體會到大公司的工作經歷帶給我的視野和專業,讓我現在每時每刻都覺得受益匪淺。

大公司有太多比自己優秀的聰明人

我剛畢業就進入一家知名企業,HR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是:「妳的英語還不如母語好,自己加強練習一下。」當時我覺得怎麼可能,而後發現每個總監祕書英文都流暢得跟美國人一樣,才知道大學時考個GRE、托福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是多麼幼稚的事。跟自己同組的同事和主管,很多來自世界名校,其中不乏哈佛、耶魯、劍橋,跟他們在一起工作時,我常感嘆跟聰明、有智慧的人一起工作,聽他們說話、看他們做事,都是一種享受。

身在大公司,先不說其他,單說周圍那一群比自己優秀太多的聰明人,就會立刻感覺到自己的渺小,乖乖低頭拚命努力,一點都驕傲不起來,也不會抱怨什麼。現在雖然辭職了,但每當我覺得自己挺優秀的時候,就會想想他們,這些曾經優秀的同事帶給我的壓力和進步,讓我時刻都以最優秀的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讓自己總是動力滿滿。

見過好的,就再也接受不了得過且過的自己。

豐富多采的培訓課程,學會為自己充電投資

很多年輕人選擇大公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培訓。以我畢業後工作的第一家大公司來說吧,公司有全球統一的線上培訓系統,各種學科分門別類,每個人從到職開始就得按時按量完成線上培訓。所有培訓都是全英文,公司系統會追蹤提醒,如果不能按時完成,會影響個人的升職加薪。

除此以外,工作日的中午或者下午茶時間,公司都會邀請公司內部或外部的各行業大神做線下培訓分享(還包午餐),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一直仰慕的大神,正在臺上講課,還能近距離交流,實在是太爽了。

以前覺得又要上班,又要上課實在很累,但習慣了這種學習量和頻率之後,即便離開這家公司,自己也會保持隨時充電學習的習慣,而且根本不會覺得累。

無論多忙多累,自我學習與投資是不斷進步的最大利器,一輩子都是。

一流的標準與多工處理能力,培養無敵專業小快手

Global Standard(全球標準,或者理解為一流的標準)是我的第一任新加坡老闆在面試時提出的標準。她跟我說:「我的要求就是Global Standard,我需要妳將來無論去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同行工作,都能快速上手,不需要任何培訓。這是我的標準,妳接受,就來。」

我一直記得老闆的這句話,雖然我已經不再是她的員工。無論是後來的工作,還是現在自己接案,我都努力恪守這個準則,對人對己要求都很高。凡是跟我合作過的客戶都覺得我很專業,其實是實踐老闆當年這句話。

除此以外,大公司因為事多人少,一個人當三個人用,多工處理能力非常重要。

畢業第一年老闆找我談話,特別提到我的多工處理能力比較差,做了A就顧不上B,從那之後我就特別注意這種能力的培養。如今,很多人都說我是工作、生活小快手,一樣的時間我總能比別人做得更多更快,其實這也得益於當初公司對我的瘋狂磨練。

以前讓我崩潰的事情,事過境遷才發現,是最讓自己受益的地方。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職業訓練,談起大公司小公司的選擇話題,有一個培訓師跟我們說:「哪一種職場都不是百分百完美,最重要的是,走進職場不要總覺得自己是個小職員,是為別人賣命、賣時間,而是要認真地觀察和學習公司及每一個部門的運作體制,並假想如果自己是公司的老闆,該怎麼思考和決定公司裡的大小事,這樣才能讓自己得到最大的格局和視野。」

以前在公司的時候,並不覺得有什麼,等到辭職自己接案,才感受到公司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烙印。或許是一種行為準則,或許是一種人格底線,又或者是面對未來幾十年工作的精神態度。但無論是什麼,最重要的是把自己認為正確的部分保存下來,鐫刻在生命裡,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不斷成長,伴隨著自己越變越強大,越變越美好。

書籍簡介__你自以為的極限,只是別人的起點



書名:你自以為的極限,只是別人的起點
出版社:高寶出版
出版日期:2018年2月7日

特立獨行的貓(趙星)

暢銷書作家,著有《從北京到台灣:這麼近,那麼遠》、《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夢想》。

2010年,24歲的她隻身到臺灣旅行11天,圓了她17歲時的夢,之後出了一本書《從北京到台灣:這麼近,那麼遠》感動許多臺灣人,連五月天阿信都為她推薦。

如今8年過去,她離開了人人稱羨的國際公關公司,買了房、結了婚、生了孩子,成為出書動輒銷售百萬的作家,甚至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

她出身普通、學歷普通,與你我沒有兩樣,除了一件事:堅持十年、沒有一天不寫作。



原文連結

【聯合報】聯合報社論/文青當官,卻置農民於何地 (1474)

$
0
0

北農休市導致菜價崩盤,總經理吳音寧(左)神隱一周才現身,與董事長陳景峻(右)的關...

北農休市導致菜價崩盤,總經理吳音寧(左)神隱一周才現身,與董事長陳景峻(右)的關係也勢同水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市農產運銷公司連續休市導致菜價崩盤,農委會與北市府不斷互推責任,北農總經理吳音寧則在外界質疑聲浪中神隱了一周,最後才遲遲現身。這次菜價暴跌風波,暴露了政治人物爭權之勇猛、卸責之狡猾,對於農民權益和供貨責任卻顯不在乎。

值得玩味的是,吳音寧在千呼萬喚下現身時,是在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的陪同下,共同視察果菜市場。相對的,多日來無法與她聯繫上的北市副市長兼北農公司董事長陳景峻,則一再指責吳音寧閃躲,並要求她出面承擔責任。當吳音寧聲稱她全程都有向市府報告時,陳景峻則當場駁斥:「哪有?」可見,兩人的關係已勢同水火。

試想,一家農產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關係如此不睦,甚至已發生了管理危機影響產銷秩序,總經理還避不見面;這樣的公司,如何可能正常運作?再看,吳音寧作為北農公司總經理,多日來卻拒絕面對問題,甚至拒絕與董事長聯繫,最後反而越級去向中央農委會官員尋求協助,豈不奇怪?這反映的,除了體制的混亂,還有政治上的「靠勢」;至於農民因而損失的權益,則似乎不在他們的關注之中。

吳音寧是去年六月中在農委會與北市府的妥協下,取代韓國瑜,出任了北農的總經理。吳音寧之所以出線,一方面她是獨派詩人資政吳晟之女,二方面她有參與農運的經驗,三方面她自己也是個所謂「文青」。當時蔡政府的文青勢力正當道,三個要素俱全,把她送上了北農總經理的寶座。事實上,當初外界即不看好這項任命,原因是,果菜產銷的業務相當繁雜,加上地方批發勢力的盤根錯節,而各類果菜農作的價格、保存、運送變化又都很敏感,如此艱鉅的任務,恐非一個工作經驗極少、又沒有任何經營實務經驗的人所能承擔。

如今看來,這項天降神兵的任命,果然是一項嚴重的錯誤。這次的菜價崩盤風波,並不是因為人為的囤積居奇,也不是市場惡勢力在作祟,而是農產公司休假制度不當所致,北農難辭其咎。批發市場的休市期程固然是去年即已排定,但這不表示北農無法作任何調整,或在發生狀況時採取緊急因應。二月底,果菜市場十二天內休市六天的問題已引發熱議,但北農卻未作任何處置繼續照表休假,導致勢態惡化成廿天休市十一天,有些農民只能把菜留在田間任其腐爛。這期間,只聞農委會和北市府互推責任,卻不聞吳音寧出面說明。這種「遇官則當,遇事則躲」的態度,果真是文青的特質嗎?

蔡政府重用文青,常在關鍵時刻端出腔調清新、柔軟的修辭,在生硬血腥的政治生態中,創造出驚艷的效果。然而,當政府施政漸漸不如預期,久而久之,光有甜美的語言,也不免讓人覺得虛假而生厭。吳音寧出任北農總經理,當然符合蔡政府的「文青當紅」路線。問題是,參與過農運,與經營農產運銷公司是截然不同的事;如果政府用人標榜文青特質,卻不問經驗與能力,這不僅是在糟蹋人才,也在糟蹋北農,更在踐踏農民。

回顧去年北農的權力爭奪戰,各方熱烈的廝殺,為的不是服務生產者或消費者,為的只是民進黨滿足其完全執政的完全掌控欲望。一旦權力到手,卻輕率將它賞賜給一位空有形象卻能力不足的文青,結果反是凸顯出任命者的識人不明。吳音寧參與過農民運動,她今天的工作原可更實質造福農民,但她卻浪費了這個期待。去年她上任一個月,即對外發表演說,聲稱她看到的農民都「很有錢」;這點,難道是她對農民權益受損毫不在意的原因?她又把小農置於何地?當新北市果菜市場主動捲袖子幫農民賣菜時,她卻不知在何處神隱。

看了這齣文青當官、農民遭殃的大戲,感到心寒的,應該不止是農民吧!



原文連結

【風傳媒】夏珍專欄:馬英九和陳水扁逆勢回溫的正常與不正常:夏珍專欄:馬英九和陳水扁逆勢回溫的正常與不正常 (4171)

$
0
0
前總統馬英九卸任後聲望逆勢回升。圖為馬英九來到比悠瑪部落的小學,馬英九不知道說了什麼,孩子們笑得前仰後合。(取自龍應台臉書)

前總統馬英九卸任後聲望逆勢回升。圖為馬英九來到比悠瑪部落的小學,馬英九不知道說了什麼,孩子們笑得前仰後合。(取自龍應台臉書)

「還馬英九公道者,必蔡英文!」這句話是前總統府秘書長羅智強的名言,這句話從馬卸任開始,羅就掛在嘴邊,寫在臉書,而且,愈來愈有模有樣,這個現象從去年開始愈趨明確,過年春節數二十多萬副春聯秒殺,過年後走訪花蓮成了重振觀光最佳代言人,再到屏東探望「失業部長」龍應台,站在菜市場就開賣水果,所到之處民眾爭相握手簽名甚至擁抱,在任時的「死亡之握」早成如煙往事,轉身之後的馬英九彷彿真成了台大教授李錫錕口中的「幸運之神」。

不過,毒舌李錫錕可沒這麼容易放過馬英九,他直言,馬總統的施政造成蔡總統的崛起,蔡總統的施政又造成馬前總統的崛起,「如果一個人的沉淪,就能造成另外一個人的崛起,而不需憑本事或貢獻,那這不就是『比爛』嗎?」李錫錕之言,自然讓羅智強又有不平之感,在羅眼中心中,馬英九是「台灣自總統直選以來,最清廉正派、最公心為國、最節制權力、最能開創兩岸和平、為台灣打出外交活路的總統…」,只是在民進黨煽起的「民粹海嘯」中,其正面特質被掩蓋扭曲。

前總統馬英九在潮州市場吃肉羹、幫水果攤叫賣、訪部落學校和小學生。(取自龍應台臉書)
前總統馬英九在潮州市場吃肉羹、幫水果攤叫賣、訪部落學校和小學生。(取自龍應台臉書)

更神奇的是,不只馬英九,連前總統陳水扁都有逆勢回溫之勢,雖未達由黑翻紅,至少在民進黨陣營陳水扁治理能力超過蔡英文幾成定論(獨派更不用說),即使扁貪汙板板釘釘,但民調對歷任台北市長的評價,陳水扁仍然高居第一名!政治人物的升沈起伏,固是民意流變之常態,但真的只是「比爛」的結果嗎?權力的上升與墜落,難道真無軌跡可循?

執政八年,陳水扁展現的是權力手腕而非治理能力

陳水扁的「治理能力」,誠實說,八年總統他展現的是權力手腕,包括行政院長黨內天王輪流當,平時談中間路線選舉搞族群動員,當然,遇上弊案就是台獨建國(基金)了,他還能留下「治理能力」的口碑,靠得還是首都市長四年成績,儘管他是是國民新三黨高度動員下,未過半當選市長,但四年任內他專心市政,與國民黨中央政府(李登輝)水乳交融的程度,讓當時的台灣省長宋楚瑜都吃味。

一九九八年連任失利,或許志在大位,陳水扁的落選感言比諸蔡英文二0一二年總統落選講話毫不遜色,他轉用二戰英相邱吉爾選舉慘敗卸任時說的話,「對進步的團隊無情是偉大城市的象徵」(其實原句是羅馬時代希臘作家普魯塔克說的,「對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強大民族的標誌」,但普魯塔克的原意應是忘恩負義讓人有權力感或因此得到權力),「民主政治的精神和道理﹐就是由人民來作決定。」簡單講,人民對政治殘忍,才可能讓權力者謙卑,這是選票能給予政客的唯一壓力。

「新勇哥物語39」,特別放上前總統陳水扁(中)和陳其邁(左)及其提拔的高市議員陳政聞合照,還透過自己化身的「勇哥」慰勉,稱「等了12年,總有一天等到你。」(取自網路)
民進黨立委陳其邁通過高雄市長提名黨內初選,「新勇哥物語39」,特別放上前總統陳水扁(中)和陳其邁(左)及其提拔的高市議員陳政聞合照,還透過自己化身的「勇哥」慰勉,稱「等了12年,總有一天等到你。」(取自網路)

英國前首相布萊恩告別演說有這麼一句,「當我成功的時候,我要感謝英國人民;當我未能滿足你們的要求,我要說一聲對不起!」台灣的政治人物,享受當選的光釆,卻沒人認為卸任時該向人民說一句「對不起」,陳水扁除了在國務機要費爆發時坦承做了法律不容的事,到現在他還是認為司法欠他一個公道;最不可思議的是,競選連任前已經有陳由豪官邸送獻金案的爭議,好不容易因為兩顆子彈險險連任,竟然變本加厲甚至洗錢洗到國外,到底是權力的傲慢還是權力的不安,讓他和家人做出這麼有違常規之事?而民進黨還要扭曲的懷念陳水扁?

馬英九由黑翻紅,蔡英文該哀嘆,但麻煩的是台灣

馬英九不若陳水扁如此出格,但若他願意回首卸任前兩年,到底有多少「政壇怪現象」是出自他或親信的手筆?太陽花學運,他或可怪罪於民粹;「王柯關說司法案」引爆的「馬王政爭」,他或可理直氣壯說王金平真打了關說電話;沒頭沒腦炮製出一個「張顯耀匪諜案」又該做何解釋?到現在馬英九或接近馬英九的人還口口聲聲張顯耀真拿了「東西」給對岸,就沒人好好把檢察官不起訴書看過,馬英九也沒想過找張顯耀親自問清楚,陸委會發生了什麼事?哪件事是張顯耀真做了,哪些事是被硬栽的,哪些是真冤枉的,是誰冤枉張的?最重要的,為什麼?動機是為了權力?還是為了爭寵?在民調跌到谷底的卸任前夕,還能發生權臣爭寵的怪現象,這正常嗎?不弄清楚真相卻希冀人民在他卸任後懷念其英明神武,這正常嗎?

20180302-總統蔡英文出席雲林傳統民俗「吃飯擔」活動。(總統府提供)
蔡英文總統出席雲林傳統民俗「吃飯擔」活動,笑容滿面,但民意對她挑國家重擔的能力乎並不肯定。(總統府提供)

政治人物不是神,不可能有完美的權力者,除非是刻意造神產出且不讓質疑的獨裁者,民主時代但凡政客必有其輕重不同的功過,治理能力、道德人品、政策良窳…,都有不同的評比,就是不可能有十分好這種事!進步社會講究的是當下,民選領袖能當選是因為描繪出未來會更好的願景,讓選民相信你的確有能力做好,一旦做不好,民眾的失望就是壓垮權力者聲望的巨石,民意的流變即使變數極大,絕對不會沒有原因,或單單只是民粹的激情,攪得動激情也是要有誘因的。

就此而言,扁、馬卸任前聲望下滑,必有理由,也正因為如此,扁、馬聲望在蔡英文總統就任短短不到兩年時間,如此顯著且近乎不可逆的回溫就顯得格外不正常。陳水扁不要哀嘆,相對比較下,馬英九再怎麼不好也肯定好過陳水扁,能不能好過蔡英文?因為蔡英文的第一任任期甚至未過一半,還有時間與機會驗證;該哀嘆的是蔡英文,民進黨人甚至相信陳水扁比她更好,而截至目前為止,她似乎還找不出辦法證明自己可以好過前兩任,這不只是蔡英文的問題,果若總統一任比一任差,這將是台灣的大麻煩!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精選轉載:【插畫】吃雞巧遇中國網友:你們習大大最近很火啊! (2345)

$
0
0
28577340_818244635034094_578692788395599
photo credit:動物辛球

最近沒什麼事,都在打遊戲跟畫圖做影片,看朋友介紹,我也玩了很紅的吃雞(絕地求生),雖然才玩不到一個禮拜,但前天玩了一場讓我差點笑死。

我一直是個雞掰人,十年前從魔獸世界開始,我的興趣就是跟大陸人閒聊,一碰到口音或ID有簡體字的,女的我會「妹子、妹子」、「給QQ聊聊么」的亂搭訕,男的我就嘴砲,一來一往也交到不少對岸的網友。

遊戲內我通常都開全頻,有一場我龜在一個地方蹲點(對不起,我超龜),突然有個簡體字ID跑過去,我便隔著牆開始跟那個簡體字ID心戰喊話。

我:「你你你中國的朋友不?」

陸:「哇操你躲着来阴的我操你的...」

我:「你們習大大最近很火啊!」

陸:「哎呀...兄弟你这逼死我了。」

我:「稱帝稱帝呀!把你們當傻逼了。」

陸:「网上現在这話不能乱谈的呀!」

我:「習帝而作,這超牛逼啊!」

陸:「爷我求你了。」

我:「你玩這花不少吧!造型不錯呀!」

陸:「是呀!刷了几万呢!」

我:「那你會刷錢看小熊維尼嗎?」

陸:「 .......................(沈默三秒)」

我:「咱不說話啦!不會被斷網了吧!」

陸:「爷我这三級盔您收下,您饒了我吧!」(陸丟了個頭盔在門口)

我:「那我們只聊迪士尼的維尼,維尼可愛吧!」

陸:「是可爱对呀!但.....」

我:「跟習大大比誰比較可愛。」

陸:「 ......... 」

我:「人呢?」

陸:「 ......... 」

我:「同志還在線嗎?」

陸:「 ......... 」

我:「靠腰咧真的被斷網喔!」

陸:「沒我媳婦剛在鬧脾氣。」

我:「嚇死我了。」

我們倆就這樣聊出了革命情感。感傷的是一分鐘後一起往安全區移動時。阿陸跑出去開路,我一邊尾隨他的背影。一邊朝他亂喊。

「習大大追上來了,快跑呀!」

「臥嘈不是說不提这...」一陣暴衝的車聲突然接近。

「欸同志旁邊........ 」阿陸就在我的面前被一台吉普車給撞死了。

然後呢?然後他快速的消失了。事後我寄了交友邀請給他。兩天了,他還是沒有接受。我寫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毫不猶豫,一心往前衝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時才能與他相見。

#吃雞
#我笑到崩潰
#習大大

本文經動物辛球授權轉載,原文刊登於此

責任編輯:黃郁齡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

【風傳媒】風評:「神隱少女」的驚奇之旅,北農總經理誰找的?:風評:「神隱少女」的驚奇之旅,北農總經理誰找的? (2010)

$
0
0
台灣版的「神隱少女」吳音寧,農委會與市府是否該考慮北農總經理換人作看看? (方炳超攝)

台灣版的「神隱少女」吳音寧,農委會與市府是否該考慮北農總經理換人作看看? (方炳超攝)

沒有最驚奇,只有更驚奇!台北果菜市場鬧出休假過了頭,導致菜價崩跌後,最奇特的身為北農總經理、首當其衝該負責的吳音寧,卻上演「神隱少女」戲碼供全國欣賞,菜價問題還沒了,倒惹出中央與北市府爭相卸責的鬥嘴鼓,若非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自日本返國舉行記者會明快道歉,這事大概一時半刻都無法了結。

身為北農總經理,吳音寧顯然對自身職份與倫理都認識不清。當全國民眾眼看著台北果菜市場春節休5天、節後休3日、元宵後再接再厲休3日,造成菜價崩跌,產地農民欲哭無淚;北農的直屬上級單位台北市政府,外加中央主管部會農委會,三天兩頭或是召開記者會、或是被記者堵訪,力求安定農民之心、解決菜價問題時,總經理吳音寧完全不見人影。

甚至在周三下午,北農通知媒體要召開記者會,兼任北農董事長的副市長陳景峻要帶著吳音寧、市場處官員,一起面對外界,向社會解釋說明─或是道歉時,外界原本以為「神隱少女」終於要露面了。

結果,吳音寧硬是不出面,讓陳景峻尷尬的面對外界。

坦白說,吳音寧選擇缺席的作法,不論從官場倫理、公司治理角度看,都只能以無能、無擔當、甚至惡劣來形容。

北農既然被定位在總經理制,吳音寧不論愛或不愛,就是要負起全責;她既無能也沒專業,在事前了解到北農這般「暢快休連假」,可能對產地農民、菜價帶來的衝擊;真出了狀況後,又毫無擔當的神隱不願面對外界。當其在公司體制上的主管董事長、官僚階層中的上級市府,告知並要求其一起參與記者會,面對外界時,竟然能持續選擇神隱,既違官場倫理、更視公司治理如無物。

當然,最後這位神隱少女出面了;她在周三晚上與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一起巡視果菜市場,周四拍賣結束後召開記者會說明。對她的神隱多日,她說是忙著處理事情,「當時只想到怎麼作事」;但難道她不知道,作為公營企業負責人、面對引發社會如此大的事件,出來面對外界、好好說明,難道不是「做事」?

對周三未與陳景峻一起出席記者會,她說因為「批發市場有多輛貨車等著進場,且每小時都要掌控到貨量及回報,因此最後決定留在公司處理進貨」。

如果這番話只是其不願出席、不敢面對外界搪塞的托詞也罷,這大概就能顯示她的擔當、與略嫌生嫩的職場經驗。但如果確實如此,坦白說,建議農委會與北市府儘快換個總經理,因為一個總經理連自己的責任在那、事情的輕重都分不清楚,那就是個大問題了。北農總經理何時變成要負責「掌控到貨量」、要「處理進貨」問題?這位總經理手下數百名員工是要作什麼用的?

董事長三催四請要她參加記者會,她選擇缺席;但中央長官陳吉仲要去果菜市場巡視,她卻在接到農委會電話後馬上前往陪同,理由是「農委會也是北農股東,理當陪同」,這是什麼樣的邏輯?市府難道不是北農大股東?副市長兼董事長的陳景峻要求她參加記者會,她就不認為「理當陪同」囉?還是這就是吳音寧主觀的「大小眼」或「政治判斷」?

當記者會上吳音寧遲遲不現身,陳景峻被追問吳音寧是否有答應要出席時,陳景峻冷回:「這不是答不答應,而是就應該要來」。

這話其實就點出吳音寧作為總經理,卻枉顧職責、無視公司治理的問題。

連休導致菜價崩跌事件,在各方協助防堵下,菜價算是回穩,事件算是過了,未來北農或甚至其它所有地方的批發市場,也當會記取教訓,重蹈覆轍的機會不大。但北農還要面對一個新問題:過去分由北市府與農委會分別派任的董事長、總經理,算是相敬如賓,經此事件後,是要相敬如冰,還是要相敬如兵?

陳景峻對吳音寧不出席記者會是說:閃躲總是不太好;對其作法是否陷市府於不義,則回以「我有感覺到」,說總經理不見了「我也很害怕」;吳說「全程都有向市府報告」陳景峻回嗆「哪時候跟我報告?」; 他還隔空炮打農委會說:「要拿權力就說是總經理制,要講責任就是董事長制」。先前市長柯文哲更說出:「當初是農委會希望由吳音寧接總經理」;如果要這樣講,「以後北農總經理我決定,我完全執政、完全負責」。

至於吳音寧不理陳景峻召開的記者會,卻一馬當先、主動去陪陳吉仲巡視果菜市場的作法,陳景峻與市府看在眼中,當是「點滴心頭」。雙方如此這般的「感情與共識」,未來董總之間要如何共治公司、合作無間,是讓人有疑慮了,農委會與市府是否該思考,換一個有點專業、或至少對公司治理有點概念的總經理。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Abby Huang:「生態不是我的個人資產」:花費36年拍攝,台灣導演劉燕明無償捐出700捲影片 (8291)

$
0
0

從1984年開始拍攝紀錄片,台灣生態導演劉燕明的拍攝生涯已超過30年,累積了20部生態紀錄片作品、700捲以上的台灣生態影像,現在他決定將畢生心血,全部捐給林務局。

農委會林務局今天召開「劉燕明導演畢生自然生態影像捐贈簽約儀式」記者會,劉燕明與林務局簽約,將36年來拍攝的影像資料,全數無償捐贈給林務局。

今年67歲的劉燕明,是台灣第一個用16厘米攝影機拍鳥的生態攝影師,拍鳥資歷超過30年,台灣前3部生態紀錄片都是出自他手。

1984年,劉燕明蹲在淡水河棲地拍關渡候鳥,累積了3萬多呎膠卷,推出台灣第一部生態紀錄片《淡水河水鳥歲時記》,之後又陸續拍了《台灣獼猴》、《藍鵲飛過》、《台灣野鳥百年紀》3部生態紀錄片,可說是台灣生態紀錄片的始祖。

《中國時報》報導,為什麼這麼愛拍鳥?劉燕明開玩笑說,「鳥不會問我,有沒有公文?你是哪個單位?」劉燕明表示,原本想拍一部紀錄「台北的一天」影片,但只要在台北街頭架起攝影機,馬上有人上前關切,層層阻撓下。他於是棄人改拍動物,「因為動物不會問我要拍什麼。」

劉燕明從菜鳥拍到老鳥,生態作家劉克襄曾陪他赴關渡拍鳥,劉克襄說,「跟一次就知道有多苦」,因為拍鳥講究的是「等」,不怕時間磨、可以獨自一個人「蹲」上一整天。

《中央社》報導,牙醫出身的楊憲宏回憶,劉燕明當時為了拍攝,三餐不繼,只吃餅乾,牙幾乎壞光了(後來獲得台泥的贊助,才有餘錢換上一副假牙)。而劉燕明在報導台泥產業對生態造成的衝擊過程中,與辜成允、辜振甫不打不相識,辜成允看了他對台泥的批評,不服氣的反問,「不然你說我能做什麼?」因而開啟資助劉燕明拍紀錄片之緣。

1991年,劉燕明以《台灣獼猴》一片拿下美國蒙大拿州「國際野生動物電影展」的最佳攝影獎,1992年,又以《藍鵲飛過》榮獲該影展的最佳藝術概念獎。1995年,劉燕明以《台北樹蛙》拿下第「亞太影展」攝影獎,近期則以《熊鷹英雄》拿下2014年美國休士頓影展金牌獎,成就受國際肯定。

「我就是喜歡拍動物」為了拍攝熊鷹,他可以藏身在樹上近百天

《台灣英文新聞》報導,林務局表示,劉燕明導演一生奉獻於自然生態拍攝,以超凡意志力,在山林間孤獨守候。為了讓讓動物們放下對他的戒心,不但須跋山涉水,拍攝期更時常數天無法移動,一天只吃一頓泡麵,他的好友楊憲宏更描述他「無法刷牙,牙齒都壞光了」,但他甘之如飴,也從不邀功。

為了拍攝台灣最大猛禽「熊鷹」的幼鳥、母鳥育雛、以及幼鳥離巢等珍貴畫面,劉燕明在莊福文教基金會長期資助下,跋山涉水進入了無人煙的深山,尋找鷹巢,耗時14年,才完成台灣首部「熊鷹」紀錄片,片名為《希望之徵》。

《中國時報》報導,為了要順利拍攝敏感的熊鷹,劉燕明在高達21公尺的大樹上搭建樹屋,躬著身子行動,吃喝拉撒都在樹上,最長一次待了29天。前後超過100天的樹屋生活,終於成功把50公尺外鷹巢裡餵養幼鳥,以及小熊鷹羽翼漸豐,最後離巢飛翔的珍貴畫面,完整記錄下來。

之所以會這麼拼命,劉燕明表示,是為了傳遞對生命的尊重。

「熊鷹」的主角,是台灣最大型猛禽「赫氏角鷹」。赫氏角鷹有著美麗的羽毛,台灣原住民排灣族與魯凱族相信,人死後會變成百步蛇,百步蛇年老後又會羽化成熊鷹,因而成為其崇拜的象徵。熊鷹的羽毛,也成為部落頭目的頭飾裝飾。

不過,近年來熊鷹雀因濫捕而瀕臨絕種。劉燕明希望透過《熊鷹英雄》的播放,讓國內民眾更了解與注意到這種珍稀的鳥類。

而劉燕明與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研究專家孫元勳合作,共同完成另一部熊鷹紀錄片《熊鷹英雄》,和已故導演齊柏林的紀錄片《看見台灣》,雙雙在2014年第47屆休士頓國際影展中,獲電視紀錄片類金獎肯定。該片也獲得了國家地理頻道的播出,中文旁白則由演員陳柏霖配音。

《中央社》報導,劉燕明致詞時說,他最感謝的是台灣的動物,他三十年來靠動物吃飯,動物們沒和他要過半毛錢,更不會跟他要求肖像權,「牠們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要謝謝牠們。」

拍了30多年,儀式中致詞卻只說3分鐘,劉燕明傳達他沈迷於大自然,以及他用盡心力、不知下一餐在哪也要完成台灣野生動物拍攝之情。會後他告訴媒體,「我就是喜歡拍動物」。

無償捐出700捲影像,劉燕明:生態不是我個人的資產

劉燕明至今已累積20部生態紀錄片作品,鳥類是最大宗。他常開著破舊的吉普車,全台跑透透、上山下海去拍鳥,大雪山林道、玉山、合歡山都是他出沒的「熱點」,至少建立6、700捲鳥類資料庫,還買了一個冰箱專門「冷藏」膠卷底片。

連冷氣也沒裝的他,每個月快2000元的電費,幾乎都用在必須以攝氏零下20度冷凍的膠卷上頭,加上數位化及影片整理的開銷,他實在付不起, 因此提早捐贈膠卷,當中7成影片都是最初拍成、未經整理的,之後也會協助彙整。

台灣膠捲
Photo credit: 林務局提供

「這些東西畢竟也不是我個人的資產」,劉燕明表示,讓這700捲影像還到社會上,讓社會更清楚台灣的生態,同時也完成小時候的夢想。也希望希望林務局好好的推廣,讓台灣人知道台灣有非常美麗的野生動物。

他說,台灣保育雖然做得不錯,但是台灣的教育是失敗的,像他35歲以前根本就不知道台灣有野生動物,原本想去非洲。他還說,拍了30幾年,他看台灣的野生動物拍攝依舊遠不如國外,民眾看的還是「國家地理頻道」等國際頻道節目拍攝的國外野生動物,從過去的三台到現在的主流媒體,根本沒在做野生動物節目,所以台灣市場一直很小。

他表示,自己吃苦走來,不鼓勵年輕人走這條路,但他沒有要退休,會持續拍下去。

林務局則表示,接下來會委託專業團隊,將劉燕明導演多年記錄的膠捲底片數位化,分類整理典藏,後續再剪輯影片多元應用,力求達到最好的宣導效益,擴大全民保護野生動物的環境意識,提升保育成果。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Abby Huang:上映七天賣座冠軍,中國大型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厲害在哪裡? (3115)

$
0
0

為了配合中國兩會(政協會與人大會),中國近日推出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電影上映7天,已經登上中國電影賣座冠軍,場場爆滿。但這部紀錄片卻被美國電影資料網站IMDb獲得罕見的1分,網路傳聞是官方介入禁負評、禁空場,帶來的熱門幻覺。

由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電影公司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記錄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領導5年多來,中國「舉世矚目的成就」,涵蓋中國十八大以來的發展,像是中國鐵路交通、醫療科技等印著「中國製造」的超級工程。根據官方簡介,該片被定義為「一部非常有新意、充滿正能量的紀錄電影」,展現了中國人民在全面建設上的奮鬥,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該片在3月2日上映,不只中國官方大力宣傳,央視推出總獎金人民幣300萬元(約新台幣1405萬元)的直播徵答節目,包括成龍、吳京等多位影視明星參加首映會力捧,並有上百明星在上映首日於微博發文,號召民眾觀影。

《法廣》報導,為配合中國兩會(中國政協會和全國人大會)開幕,宣傳習近平核心,中國推出大型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據說觀影人次將遠遠超過創下中國票房紀錄的電影《戰狼2》。

厲害了我的國
Photo Credit: 中國央視網截圖

而根據電影網站「貓眼」,這部片的評分高達9.6分(滿分10)。上映8天累計票房已接近2億人民幣,位居即時票房第二名,僅次於好萊塢大片《黑豹》。

不過,美國電影資料網站「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厲害了,我的國》評分只有罕見的1.1分(滿分10);1,257人投票,有接近95%的人投下超低分1分。

有網友評論此影片,認為英文不應該叫做「Amazing China」,而是應該叫「Amazing Winnie(厲害了,維尼熊)」(編按: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被網友戲稱外型與卡通人物小熊維尼相似)。

究竟是怎麼回事?

官媒吹捧強片,卻禁負評、禁戲院空場

這樣的票房,傳出是與中國官方下令有關。

《大紀元》報導,電影首映前,中國廣電總局發下通知,要求各院線進行強制排期及包場。根據一份網路傳出的官方通知顯示,廣電總局要求各戲院需在上映的首三天,「須在上午、下午各有一場場次排映,絕對不允許出現幽靈場、午夜場、凌晨場現象出現」。並要求戲院與當地國企事業單位聯繫包場事宜。

中國官方
Photo Credit: 天下論壇截圖

《光明日報》報導,有公務員、大學教師、國企員工證實,確有收到這部片的戲票。《中央社》報導,有中國網友在中國社群網站留言,抱怨被單位動員去看包場。有人說,看完後還要交觀後評。還有人在「知乎」網站提問:「如何看待國企強制要求觀看『厲害了,我的國』?」但沒多久就被刪除。

不只包場,中國官方還嚴禁網路負評。在中國電影網站「豆瓣」,《厲害了,我的國》的評分、評論功能被關閉,僅保留「媒體評分」及高度讚揚這部片的官媒評論文章。

《大紀元》報導,按照中國媒體的報導,有觀眾在觀影後表示影片非常震撼,認為「祖國真的是非常的強大」,「對中國工程、中國製造都充滿了自信」,而這「說到底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滿了自信」,並為「自己能生在這個強大的國家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報導指出,但令人費解的是,收穫如此反饋的當局卻取消了該電影的豆瓣頁面網友自主評分的功能,取而代之一個「媒體評分8.5」,所有影評也非網友評論,而是顯示來自官方媒體的「媒體評論」。

豆瓣
Photo Credit: 豆瓣截圖
中國嚴選5千影廳,建立「人民院線」

中國《環球時報》報導,2016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呼籲中國藝術家和作家創作能夠激勵國家、以及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的作品。而為了確保愛國電影的放映,廣電總局一月指示,全國5萬個電影院,有5000個將被選為「人民院線」,播放指定的主流電影,以及特別活動期間一些重點電影。

《自由時報》引述「中國電影網」報導,這份通知於今年1月30日下發,表示為了開創新時代中國電影新局面,將選出5000個影廳簽約組建「人民院線」,全面配合黨和國家重大時間節點的重點工作,充分發揮影片在思想引領和教育人民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知指出,除了對這些指定戲院祭出優惠價格,並採取動員組織觀看、給予政策資金獎勵等方式,這些電影院的座位容量,也不得低於100席。而中國凡是有電影院的縣級城市,要保證每個縣城有一個簽約影廳。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城市,要根據影院佈局,保證每個區一個影廳。

至於各省市區的影廳數,按照全國占比進行選擇,西藏、新疆與青海可依當地情況進行申報。按公布的影廳數,最高是廣東594間,江蘇437間、浙江383間,北京187間、上海170間,新疆83間,西藏僅5間。

《環球時報》報導,有北京電影評論家認為,建設人民影院是廣電總局鞏固文化信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舉動。「這些(愛國)電影通常無法在市場上競爭,但是它們具有重要的教育目的」。

中國恐修憲,海外中國留學生推特串聯「習不是我的主席」

中國全國人大修憲在即,將對修憲議案進行表決,極可能在本周日(3/11)通過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對此,中國海外留學生發起抗議行動,透過推特,串聯「習近平不是我的國家主席」。

《美國之音》報導,歐美多間大學的中國留學生罕見公開表示對中國政治的反對聲浪,發起了「#NotMyPresident(不是我的國家主席)」和「#IDISAGREE(我不同意)」的抗議活動。報導指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都出現了印有習近平頭像、並用中英文雙語寫有# NotMyPresident和#IDISAGREE的海報,隨後相同的呼聲蔓延至美國、加拿大、澳洲和英國的多所大學。但因擔心中國政府報復,參與者都不願透露姓名。

發起人也呼籲,考慮到近期中國各類事件及政治環境,「不推薦中國居民在中國國內使用我們的海報」。

「先自保,留存力量道可鬥爭的那天」。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林宜敬:令人難以理解的「軟體工程師」生涯 (2792)

$
0
0
一、

我們公司的Windows版軟體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經過歷代工程師的整治之後,內容已經凌亂不堪。過去三個月,我找時間自己重寫了整個主程式。原本數萬行的程式,被我重寫的只剩下數千行,功能不變,效能更好,而且架構儼然。

前幾天完成Alpha版之後,我不禁開懷大笑,笑聲驚動整個辦公室。

二、

在重寫這個程式的這段期間,前兩個月,我每週花在這個程式上的時間應該不會超過四個小時。後來我趁著農曆新年沒事幹,跑到公司加班數天,但是一天寫程式的時間也不會超過四個小時。

通常我白天寫兩、三個小時的程式,遇到瓶頸就去忙別的事,或者乾脆回家吃晚飯,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用手機查一下資料,第二天上班走在路上,就會很自然的想到不錯的解法。

寫程式是一種創作,不是做苦工,不能每天在電腦前面枯坐十幾個小時,否則超時工作,只會讓自己的腦筋變得更糊塗。

我所認識的許多寫程式高手,每天寫程式的時間都不會太長。

三、

1995年的時候,有一天在美國鹽湖城,我陪著趨勢科技的創辦人張明正扶著他爸爸過馬路,他突然跟我說:「宜敬,我實在搞不懂,在軟體這個行業,一個優秀的工程師的產出可以輕易抵得上一、二十個平庸的工程師,但是公司最多只要付他兩、三倍的薪水。那為什麼還有公司願意付錢雇用那些很平庸的工程師呢?」

當時我博士剛畢業,當然不知道要如何回答他的問題;而現在過了這麼多年,我還是不知道要如何回答那個問題。

而當時張明正會問我那個問題,應該是因為我介紹了幾位同學跟朋友到趨勢科技工作。那幾位都是以一當十、以一當百的高手。趨勢科技當時沒有給他們十倍、百倍的薪水,但是對他們也不薄,給了他們不少的股票。

後來趨勢在日本上市,我那幾位朋友都成了億萬富翁,財富應該超過一般工程師的十倍、百倍吧?

四、

寫一個大型程式,並不是「人多好辦事」。

如果是土木工程或是製造業,人越多、產出就越大。如果一個計畫延誤了,就多調一些人手過來幫忙。

但是在軟體工程裡,人越多,就越是難以協調,寫出來的程式也往往品質越差、效能越糟糕。

這就是有名的「The mythical Man-Month: Adding manpower to a late software project makes it later」。

IBM在1960年代開發OS/360作業系統軟體時,就發現了這個奇特的現象。

所以我也搞不懂,大型軟體公司雇用了那麼多的軟體工程師幹嘛?

五、

我在當兵的時候,有一陣子在台中十軍團的資訊中心擔任資訊官。那時候我手下有兩名資訊科系畢業的大專兵,但是我嫌他們兩人寫程式寫的太慢,而解釋給他們聽更是費事,還不如我自己動手寫比較快。

所以我就叫他們到一邊涼快,所有的程式都由我來寫就好。而他們兩人覺得很不好意思,就泡了很好喝的奶茶給我喝。

後來我們成了很好的朋友。

六、

寫程式並不是寫的越長越好、越厲害。

我年輕在台大資訊工程系的時候,會跟朋友炫耀說:「我寫的程式語言編譯程式,總共有一萬多行耶。」

後來我去美國布朗大學讀電腦科學博士,畢業的時候喜歡跟朋友炫耀:「我的博士論文那個程式,功能那麼強大,但是我只用了七、八千行程式就搞定了耶。」

七、

二流的軟體工程師,喜歡把簡單的問題弄的複雜,寫出別人看不懂的程式。

一流的軟體工程師,喜歡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寫出架構清楚明白的程式,讓人看了之後,覺得問題好像很簡單。

三流的軟體工程師會去崇拜二流的軟體工程師,因為他們會覺得二流工程師寫的程式都看不懂,一定是超級厲害。

三流的軟體工程師不會去崇拜一流的軟體工程師,因為他們會覺得一流工程師所做的事情都很好懂,好像都很簡單。

只有一流的的軟體工程師才會佩服一流的軟體工程師,因為只有他們才能看的出來,其他的一流軟體工程師厲害在哪裡?

台灣的軟體業如此,美國的軟體業也大致如此。

八、

直到1980年代末期,IBM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電腦公司。而當時IBM找了一些原來是做硬體製造的高階主管來管軟體部門。

那些高階主管依照他們管理製造部門的經驗,決定用KLOC(thousands lines of code),也就是每位軟體工程師每年寫出多少行程式來計算軟體部門的效率。

結果軟體工程師們都「短話長說」,寫出一堆落落長又沒有效率的軟體程式。

九、

要成為一流的軟體工程師,必須熟悉了解電腦科學的各種基礎理論,也必須累積長時間的實務經驗。

我在布朗大學電腦科學系讀博士修課的時候,程式作業的份量非常重。上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課的時候,教授要我們每個人獨立寫一個包含File System與 Process System的迷你Unix作業系統。

上編譯程式(Compiler)課的時候,教授要我們每個人獨立寫一個Compiler,而且每一個模組還必須用兩個以上的方法寫,然後互相比較。

而上Andy Van Dam教授的電腦圖學,那簡直就是人間煉獄。當時助教發問卷調查,發現每位學生每週花在寫那堂課的程式的平均時間超過四十個小時,學生們幾乎要群起造反。

但是修過上述那三門課而沒有被當掉、又拿高分的,就成了懂理論又懂寫程式的高手、高高手。

十、

當年我在布朗大學讀博士的時候,我估計我們系上像我這種等級的寫程式高手,大概有十來個吧?

但是我們系上公認最厲害的寫程式高手,還是我的指導教授Prof. Steve Reiss。他一個人大概抵得上五到十個我們這種等級的工程師。

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有一次我去他的辦公室找他,看到他正在玩接龍遊戲。他被我發現了,有點不好意思,趕緊跟我說,他覺得Windows上的接龍遊戲很好玩,但是他沒有Windows電腦,所以就花了四、五天,利用零散的時間在他自己的Sun Work Station上面寫了一個類似的接龍遊戲,包含彩色的圖像介面等等。

想玩電玩就自己寫一個?我很想笑,但又差點在我師父面前跪了下來。

十一、

我在布朗大學認識的那些軟體高手,後來真正以寫程式為志業,然後寫出偉大又廣泛被使用的程式的,應該不多。

因為有些人後來去當大學教授,教授通常是不會自己寫程式的。久了之後,我不知道他們的功力剩下多少?

有些人後來為了拿高薪,去一些大公司寫一些很沒營養又很無趣的程式。久了之後,我不知道他們的功力剩下多少?

有些人後來進入產業界工作,沒多久就升上了管理職,而管理職人員通常是不會自己寫程式的。久了之後,我不知道他們的功力剩下多少?

所以程式高手原本就不多,而一直繼續在寫程式的程式高手就更是稀有了。

十二、

美國的軟體業有一個老笑話:如果有兩個工程師在同一個團隊,一個很會寫程式,另一個很不會寫程式,那後來升上經理的,一定是那個不會寫程式的。

因為團隊需要那個會寫程式的留下來寫程式。

十三、

我寫程式的功力最高的時候,應該是二十多年前我剛拿到博士的時候,那時候我又懂理論、又累積了大量的寫程式經驗。我不敢說自己能以一當百,但是以一當十應該是綽綽有餘的。

只可惜,沒多久之後我就升上了管理職,而當上了經理、協理、總經理之後,如果還自己寫程式的話,那是會被別人笑的。

所以我就不再寫程式了,而且我也學會,要在自己的部門多擺一些工程師,否則陣仗不夠大,會被別的部門瞧不起,也會被我的上司瞧不起。

二十年下來,我的功力大概只剩下兩三成。

十四、

我現在終於自己當了老闆。而當上了老闆之後,最大好處之一,就是我高興寫程式就可以寫程式。就算有人要笑我,我也可以不理他們。

十五、

我趁過年期間重寫了我們公司的Windows主程式,完成之後,自覺功力已經恢復到當年的三、四成,不禁大樂。

不過我還是覺得,軟體工程還真是一門很難以理解的行業。雖然我本身就是一個軟體工程師,雖然我的博士論文研究的就是程式開發環境(Programming Environment),主題就是我在這邊所說的這些問題。

本文經林宜敬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林艾德:你媽知道你拿國語羅馬字發明人的《施氏食獅史》護航注音符號,不知道會怎麼想? (3304)

$
0
0

真是沒想到這種蠢文也可以這麼多人分享還上新聞。因為台南市長落選人葉宜津在政見發表會上提出廢除ㄅㄆㄇ,許多網友相當「機智」地貼了這篇文章嘲諷。《施氏食獅史》原文: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
氏時時適市視獅。
十時,適十獅適市。
是時,適施氏適市。
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
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
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
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
試釋是事。

翻成羅馬拼音: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shi.

這邊沒有要說沒標聲調的問題,也沒有要說如果比較羅馬拼音跟注音的話,那這篇翻譯成注音也是ㄕㄕㄕ;我就只想說一下,你們知道這篇文章是誰寫的嗎?

《施氏食獅史》是趙元任先生的作品,趙元任何許人也?他是中國(當時全名還是中華民國)最著名的語言學者,列幾篇他的論文給大家看看:《官話字母譯音法》、《國語羅馬字的研究》、《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音位標音法的多能性》。

發現了嗎?趙元任先生本人就是羅馬字推廣者,另外呢,他還是中華民國國語羅馬字的主要發明人,現今中華民國許多直接音譯很大程度上還是奠基在他所制定的國語羅馬字。

你媽要是知道你拿國語羅馬字發明人的文章在沾沾自喜以為注音符號好棒,不知道會怎麼想。

這篇《施氏食獅史》,是趙元任先生用來說明拼音「文字」難以書寫文言文、也較難區分同音字所寫,但我們是要討論文字、討論廢漢字嗎?似乎不是吧,雖然現今許多國家都使用以羅馬字為基礎的文字,但現在並不是討論廢漢字,只是討論拼音的問題。

RTR2PTJO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而拼音作為一種學習語言的手段,重要的就是「在地化」跟「國際化」兩方面。在地化指的是這個拼音方式在當地的歷史、是否符合當地人語言使用習慣,國際化指是否容易學習、是否方便推廣到其他非母語族群。

在地化和國際化,注音符號都沾不上邊

要說在地化,比歷史,注音符號在台灣的歷史只有70年,而接近400年前,荷蘭人就使用羅馬字的新港文書與台灣的原住民交易,1885台灣就有以白話字(教會羅馬字)書寫的台語報紙。比語言使用習慣,注音符號僅能拼出華語,但羅馬拼音卻可以拼出台語、客語、原住民各族語言及新住民語言。如果我們真的族群平等、真的在意華語以外的語言文化,怎麼還會堅持使用只能拼寫華語的注音?

國際化就更不用說了,就算是注音鐵粉都知道,ㄅㄆㄇ從來都跟國際化教學扯不上邊。比歷史、比當地語言使用習慣、比國際化,注音符號沒有一點贏羅馬拼音,到底要跟人家比什麼?整天喊著要跟國際接軌,結果廢死、娛樂性藥物、西元紀年到羅馬拼音,只要稍微不符合我們傳統觀念就一概否定,不就國際接軌自助餐嗎?

注音僅有的優勢就是我們已經學會了,就是我們的懶惰跟短視近利,就是我們的保守跟拒絕改變。我們面對注音的態度,就好像我們面對中華民國的態度一樣,反正注音符號我會就好,什麼在地歷史、語言族群、國際化的我才不管,我就是拒絕接受或學習新知識,我們島民會自己的拼音就好!一樣的,我知道台灣是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就好,什麼對內的白色恐怖、語言清洗,對外的宣示獨立或國際承認我都不管,我們島民自己知道我們是獨立國家就好!

反正我們就是這樣不求長進,遇到問題就躲進自己的鴕鳥翅膀裡自慰,每件事都這樣處理,難怪需要囤衛生紙。

本文由林艾德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丁肇九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Abby Huang:中國停發領隊證,2019年全台將無「陸客團」? (1759)

$
0
0

陸客來台人數月來越少,今年可能將再創新低。旅遊業者透露,中國已停止發放帶團來台的領隊證,目前僅剩約1成中國領隊的領隊證仍然有效,最快年底恐怕呈「零陸團」的狀況,只能改走自由行。

日前曾傳出,中國政府下令禁止3月來台中客團簽,台灣觀光發展協會秘書長田一修昨(8)日更進一步指出,今(2018)年1月開始,中國當局就不再換發陸客團的領隊證,推測1年後陸客組團將無領隊帶團。

《中評網》報導,台灣觀光發展協會秘書長田一修受訪表示,目前中國每天只核發千名團客赴台許可,過去做陸客團的旅行社1個月原本還有50團,現在大概一個月都剩下10團,預估今年陸客團赴台可能不到百萬人次。

田一修也指出,今年1月開始,帶團來台的領隊證就不再換發。中國領隊證是每年換發一次,而從今年1月開始就出現領隊證到期不給換發的情況,如果照這樣淘汰下去,陸客團來台會越來越少,只會剩下散客。

至於陸客來台人數減少,田一修分析原因可能有三。首先,農曆春節過後本來是中客團淡季;其次,花蓮大地震後,中客來台人數也較少,都要求不要住在花蓮,改住宜蘭。第三個原因,就是因為今年是台灣的「選舉年」,中國希望民眾避免選舉時間組團來台。

《工商時報》2月24日報導也指出,受到M503航線爭議及花蓮地震中陸客罹難等影響,中國方面自3月起停止赴台陸客旅遊團簽,4月到9月配額再砍半,規定只能有31萬1千個團客名額。另外面臨台灣年底選舉,10到12月將停止團簽赴台旅遊,自由行個簽則不受限制。

中華航空與遠東航空也證實,中國方面已啟動停止陸籍團客來台簽證。

賴清德怒批:惠台變害台

《蘋果日報》報導,台北市旅行公會副理事長柯牧洲則指出,2009年開始,大陸組團社每家約有5名到30名領隊可帶團到台灣,領隊證採每年換發,但從去年中開始已經開始逾期不補發領隊證,截至去年年底,大陸組團社僅剩10分之1的領隊仍持有領隊證,預估今年5月到6月後領隊證就會陸續到期,未來若仍停止換發,屆時將沒有領隊,陸客團就不能出團了。

柯牧洲指出,雖然可能會轉往自由行,但陸客自由行只限40多個城市,很多二線和三線城市不能來,未來會是很大的困擾。

行政院長賴清德今日被質詢此事時表示,中國停發領隊證,對台灣觀光將有一定影響。賴清德說,中國對台政策一定要公允,日前祭出的31項政策若是「惠台」,那停發導遊證就是「害台」,應該嚴肅面對。

不過賴清德也進一步解釋,中國來台觀光客腰斬一半,但台灣全年觀光人數仍在一千萬人次以上,包括東南亞各國等。至於是否試圖與中方談判?賴揆說,中國對台政策是單方向、有它們的目的,「也不是叫它們停發就停發」;31項政策不管惠台或利中,政院都會嚴肅面對,下周提方案。

不過,根據《聯合報》報導,觀光局副局長張錫聰今日表示,中國去年已經將「領隊證」、「導遊證」兩證合一,對各市場無論是泰國、日本,只要使用「導遊證」就可以帶團,他指出,大陸修旅遊法適用整個市場,並非針對台灣,也不代表「沒有領隊證、就沒有陸團」,業者不宜誤導;但針對中國是否停止團簽赴台旅遊,仍在密切觀察。

兩年少了1/3陸客,真的重創台灣觀光業?

中國限制來台旅行團人數,對於台灣觀光業恐造成衝擊到底有多少呢?

根據觀光局統計資料,中國旅客來台人數在2015年達到高峰,約為418萬人次,不過之後卻逐年下降,2017年只有273萬人,少了三分之一。

中國旅客
Photo Credit: 交通部觀光局

雖然中國旅客來台人數直線下降,不過去年全年國際旅客來台人數其實有所成長。過去一年的主要客源,以日本、韓國、港澳為大宗,而成長率又以韓國的成長幅度最高,緊接在後的分別為馬來西亞、歐洲、紐澳等國。

  1. 韓國(105萬4,708人次,+19.26%)
  2. 馬來西亞(52萬8,019人次,+11.30%)
  3. 歐洲(33萬0,090人次,+10.12%)
  4. 紐澳(10萬5,531人次,+9.89%)
  5. 美國(56萬1,365人次,+7.15%)
  6. 港澳(169萬2,063人次,+4.78%)
  7. 新加坡(42萬5,577人次,+4.50%)
  8. 日本(189萬8854人次,+0.17%)

觀光局也指出,2017年國際旅客來台人數已突破2016年,達到1073.9萬人次,成長0.46%,也創下十年來的歷史新高。

年別來台總人數
2008年3,845,187
2009年4,395,004
2010年5,567,277
2011年6,087,484
2012年7,311,470
2013年8,016,280
2014年9,910,204
2015年10,439,785
2016年10,690,279
2017年10,739,601

不過,這些旅客帶來的金源又是如何呢?

《聯合報》2017年10月報導,立法院預算中心指出,以往陸客團旅遊著重於購物行程,購買珠寶、玉器等高單價商品,現在來台旅客來源國比率改變,以及團體旅遊與自由行旅客消長,陸客以外的其他國家旅客多以自由行為主,故退稅件數與消費金額均減少。

觀光局指出,2016年全體來台旅客平均每人每日消費額,由2015年的207.87美元(台幣6088元),減少至192.77美元(台幣5646元),減少7.26%。陸客2016年度平均每人每日消費,比2015年減少了12.81%,購物費更減少19.77%,導致觀光外匯在2016年下降,不過同期國內旅遊收入上升,觀光總收入整體來看仍然上升。

觀光外匯
Photo Credit: 交通部觀光局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風傳媒】觀點投書:從未召集主管簡報,吳音寧怎麼當北農經理?:觀點投書:從未召集主管簡報,吳音寧怎麼當北農經理? (2120)

$
0
0
作者指出,吳音寧已經擔任北農總經理8個多月的時間,迄今竟然從未召集過各部室主管向她進行業務簡報。(資料照,方炳超攝)

作者指出,吳音寧已經擔任北農總經理8個多月的時間,迄今竟然從未召集過各部室主管向她進行業務簡報。(資料照,方炳超攝)

台北農產公司休市引發菜價崩盤,總經理吳音寧竟然演出「神隱少女」、「公開撒謊慘遭打臉」的戲碼。事實上,對於她這次荒腔走板的表現,知情人士一點都不會感覺意外,因為更離譜的是,吳音寧在去年6月21日走馬就任以後,迄今從未召集過各部室主管向她進行業務簡報,她這個總經理要如何真正了解台北農產的業務?

台北農產前總經理韓國瑜原本是農業的門外漢,中華民國農會推薦他擔任總經理,很短的時間內,他就召集所有部室主管向他進行業務簡報,希望可以盡快了解台北農產的業務。

韓國瑜的臉皮超薄,他怕丟臉,怕被笑什麼菜都不懂,還敢做台北農產的總經理,他便常常蹲在地上學著認識這是什麼蔬菜、那是什麼蔬菜;他每天要走入零售市場,跟菜販打成一片,了解台北農產還能夠提供什麼服務;他每個禮拜要巡視批發市場,跟承銷商打屁聊天,了解所有蔬果的供需情況。

韓國瑜在2013年接任台北農產總經理,當年12月,高麗菜價格也曾大幅下跌,台北農產立即與雲林縣農會建立聯合促銷盛產果菜的機制,韓國瑜還邀請當時的台北市長郝龍斌前往雲林縣見證簽約儀式。隔年元月,為了協助農民銷售,透過台北農產公司與雲林縣農會的合作,台北市政府立即推出冬季蔬菜促銷活動。

蔬果的價格有高有低,產銷出現問題,各方面一起出面解決嘛!遺憾的是,這次出現問題,台北市政府出面了,農委會出面了,第一時間,吳音寧卻是選擇神隱。吳音寧為何選擇神隱?答案很簡單,因為她心虛,因為她不懂台北農產的業務。想想看,吳音寧已經擔任總經理8個多月的時間,迄今竟然從未召集過各部室主管向她進行業務簡報,她能夠不心虛嗎?

吳音寧就任總經理之前,台北農產的主任秘書路全利就已經下令各部室準備好業務簡報的內容,然而,各部室主管七等八等,就是等不到總經理要他們去進行業務簡報。吳音寧任職台北農產已經8個多月,有多少部室主管曾經走進總經理室進行匯報?

2016年十月間,民進黨為了搶下台北農產總經理的位子,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說,「台北農產公司被賦予讓蔬菜水果在消費地價格合理的政策任務,政府要能掌握這家公司,不然會產生很多問題。」「以後蔬菜供應、價格出問題,就直接由政府來負責。」

民進黨在去年6月終於搶下台北農產總經理的位子,政府已經掌握台北農產了,甚至陳吉仲還公開宣稱吳音寧「對農業非常專業」,請問,為何蔬菜供應、價格最近還是出現大問題?神隱少女吳音寧公開撒謊,被台北市副市長陳景峻狠狠打臉,陳吉仲對於自己以往講過的話不會感覺害臊嗎?

*作者為國民黨中央委員



原文連結

【風傳媒】羅智強觀點:有錢搞行銷,沒錢照顧基隆的孩子:羅智強觀點:有錢搞行銷,沒錢照顧基隆的孩子 (2528)

$
0
0
網友傳給作者的照片,基隆中小學聯合運動會,小朋友就是在這樣的地方休息。(羅智強提供)

網友傳給作者的照片,基隆中小學聯合運動會,小朋友就是在這樣的地方休息。(羅智強提供)

之前網友寄給我照片,基隆市的中小學聯合運動會,基隆的小選手卻是在滿是壁癌、灰塵的房間休息,地板也滿是「落漆」。

我相信,網友寄給我,是看不下去,我是基隆長大的孩子,也無法釋懷,公布在臉書上,是要提醒林右昌市長,不要對孩子疏忽了。

看到小選手被這樣對待,正常的市長都會慚愧道歉,並且注意未來不要再犯;而林右昌市長的應對方式獨樹一格,他先是讓網軍到我的粉專底下留言,說「油漆脫落是二十幾年來都這樣」、「國民黨沒有資格批評」,然後與民進黨友善的自由時報,再來片面擷取這些少數留言,下標:「羅智強PO照酸林右昌 慘遭在地人打臉反嗆。」

為什麼我會說這是網軍?原因很簡單,正常人會覺得,建築物的油漆脫落,要怪到三年以前的市長嗎?一般水泥漆的壽命約2年,這顯然是林右昌市府維護場館不力,怎麼有臉去牽托到前任市長?(請見原始文章

網軍留言、自由時報擷取,這是林右昌市府面對質疑的SOP,問題是,這樣就叫做「改變基隆」嗎?

看到基隆市民的怒火燒起來,基隆市府不得不官方回應:田徑場的問題已經是「十幾年的事了」,但卻礙於「經費不足」,只能暫時委屈選手在比較「安全又堪用」的房間休息。

天哪,這說的是人話嗎?

根據基隆市府爭取到前瞻計畫的新聞稿,基隆市立體育館的「地板打磨與上漆維護」預算是48萬元,田徑場的重新油漆大概也就是這個數目。

好窮困的林右昌市府,沒有這48萬,不得不讓基隆孩子在惡劣環境下休息,但是,我們來看看「台灣採購公報網」,基隆市府2017年度,招標了那些項目

「魅力基隆」刊物製作:190萬

106、107年度政令宣導:分別有269萬、200萬、466萬、276萬、175萬、569萬(總計1955萬)

國家地理媒體宣傳規劃案:143萬

「點亮台灣頭—魅力基隆」電視節目製播案:40萬

2017城市行銷及宣傳委託專業服務案:350萬

基隆市都市再生策略-城市行銷計畫:250萬

社區發展協會及九大身心障礙團體理、監事政令宣導:分別有302萬、129萬、273萬、109萬、57萬(總計870萬)

以上宣傳預算,總計3798萬,這還只是比較大的項目。林右昌有3798萬為市政宣傳,沒有48萬維護場館,這有道理嗎?

基隆市立田徑場的內部如此「落漆」 。(羅智強提供)
基隆市立田徑場的內部如此「落漆」 。(羅智強提供)

順便問一下,林右昌經常公費出國,到底是考察了什麼,難道不能把出國的錢省下來,為小選手維護一下場館?

好吧,就算林右昌捨不得為基隆孩子花這48萬,那運動會開始前,派人打掃一下,這總做得到吧? 可見不是錢的問題,是林右昌根本就不在乎「鎂光燈照不到的基隆」,根本就不在乎基隆市民的實際生活。

林右昌比過去國民黨的基隆市長擅長行銷,這是優點,我也贊成市政要宣傳。但不能說宣傳就有錢,照顧孩子就哭窮,這樣是不對的。(作者為前總統府副秘書長)

基隆市教育處說明:

基隆市立體育場內部油漆剝落,是長久以來留下的問題,已向中央爭取到9800萬元經費修繕,預計109年完工。今年還會繼續爭取前瞻基礎建設經費補助。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李修慧:台灣體操選手控告「優秀教練」長期性侵:「每一次過程我都像死了一般」 (6634)

$
0
0

昨(9)日,一名自稱前體操選手的匿名貼文者在FB《爆料公社》貼文,表示自己曾遭受高雄市光華國小梁姓體操教練長期性侵。高雄市教育局證實收到陳情,高雄市性平會及高檢署都已介入調查,目前已知有兩名被害人出面指認。

昨日,一名自稱前體操選手的匿名貼文者在FB《爆料公社》貼文,表示自己曾遭受高雄市光華國小梁姓專任體操教練長期性侵。貼文者表示,她來自隔代教養的家庭,家人都在外地工作,幼稚園時,教練將她帶進體操界,「當時,我幾乎把他當作自己的父親一般的尊重。」

小時候,教練會像家人一樣與她摟摟抱抱。「我常常看到他叫學姊幫他按摩......後來他也會叫我幫他按摩,當時我真的覺得幫自己的爸爸按摩,是一種孝順的表現。」

但貼文者控訴,她升上國中、開始發育後,教練藉著到外地比賽過夜時,第一次在汽車旅館對她性侵。貼文者不敢跟任何人說,而後教練變本加厲,對她長期性侵。貼文者寫道,「一次又一次的進入我的身體,每一次過程我都像死了一般,直到結束後,我才覺得自己又活過來。」

文中也暗示,這名教練是慣犯,學校曾遭受性侵的體操選手不只她一人,她回憶自己國小時,「每一次去外地比賽時,都是在八、九點,教練都打電話來寢室,叫學姊去找他,理由不外是心理建設,或是幫教練按摩,又或是教練要幫學姊放鬆。」「我當時不懂,我只知道學姊都很不想去,都會拖到教練打第二次、第三次電話來,帶點生氣的語氣時,他們才會出去。......而當她回來的時候眼睛看起像是哭過。」

貼文者表示,之所以現在願意站出來,是因為看到美國體操界響應「#MeToo」運動。2016年,美國國家體操代表隊隊醫納沙(Larry Nassar),被控涉嫌性侵多名運動員長達20年,被判40~175年徒刑。

貼文者說,「我看到我的偶像出面指控隊醫性侵時,的那種堅毅的眼神,我淚流不止,我知道,跟我同樣受苦的人,還活在痛苦的深淵。」她因此決定公開受暴經過,貼文清楚的指出教練所在的學校及名字,並貼出今年2月,前往高雄市警局報案的三聯單。

(中央社)高雄市教育局今日指出,被指多年前疑涉性侵體操學生的教練,市府已啟動《性別平等教育法》進行調查,並依決議請教練請假到調查結束,目前高雄地檢署已啟動調查。

教育局科長陳怡婷受訪指出,陳情人是在今年初在教育局長信箱內留言陳情,指國小體操教練多年前涉及對體操學生性侵,發生時間約在1996年至2006年之間,教育局隨即提供陳情人法律、心理諮商支援,並循行政調查與司法調查併行,鼓勵配合司法調查。

教育局說,教練1991年3月到國小服務至今,適用《專任運動教練輔導與管理辦法》,因這名教練適用法條未有「暫予停聘」的規定,所以教育局依據「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準則」第25條,已由性平會議決議請教練請假到調查結束。

目前全案進行政調查與司法調查程序,教育局呼籲,若有疑似情事受害人出面,將給完全的保護與支持,並完備調查處理程序;司法調查部分,已在2月5日由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指揮偵辦中。

《三立新聞網》報導,高雄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葛光輝指出,檢方是在今年2月間接獲被害女子告發,在2月5日第一位被害人指控時,雄檢馬上以專案指揮方式立案,由楊碧瑛主任檢察官、鄭靜筠檢察官及婦幼隊、家防中心、教育局成專案小組,開會討論並開始調查,目前已有兩名被害人出面指證。

《蘋果日報》報導,遭到指控的教練,在體操界頗具盛名,求學期間就曾在大專運動會體操賽囊括多面金牌。現在,該名教練除了在光華國小任教以外,還在一所大學院校兼課,甚至曾獲2013年優秀教練獎。

《ETtoday》報導,對此,體操協會理事長朱壽騫表示,「絕不允許發生,調查屬實將馬上收回教練職務。」至於後續如何防範性侵,朱壽騫僅表示,「現在教練講習課,都會一再要求告誡教練,要像家人對親生兒女般對待,絕不能有性侵害等犯罪行為,協會絕對不會姑息。」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Leo Chang:現在的中共政權,就是一個巨大的史丹佛監獄 (2358)

$
0
0

大學二年級時,我參加了某個基金會舉辦、與中國事務研習有關的營隊活動,活動吸引人之處在於主辦單位會在活動結束後選出四位成員前往中國交流;於是在一整天的會議上,參加人無不盡全力表現自我以及舉手發問。由於我不具有政治相關學系背景,聽著每個人不斷提出能夠顯示出自我知識與智慧的問題,讓也想藉機去中國一探究竟的我,產生心急與表現的慾望。

活動中一場與時任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先生的座談會上,我好不容易搶到一個發問的機會,不過也許是過於心急,也許是過於單純,我發問的內容雖然是我最想想知道的事,不過也因為太沒有修飾,導致問完一瞬間場地裡產生的溫度差,到現在我還可以重溫那個冷與定格。

「為什麼中國會想要打壓台灣?」

我這輩人,在學校學中國歷史地理、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國家的目標是要將我們培養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但我永遠記得在2003年,我被室友叫去看一段影片:中國駐世界衛生組織代表沙祖康面對台灣記者的詢問:「你們聽到台灣2300萬人的需要嗎?」,她直率地回應一句話:

「早就給拒絕了!沒聽到大會做的決定嗎?誰理你們?」

如果「打壓」可以有個樣子,那他會長得像沙祖康,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對台灣的打壓,那絕對是「早就給拒絕了!誰理你們?」

中國的打壓不僅只針對台灣、對於西藏、對於新疆、對香港、對於少數民族、對於低端人口、對於同性戀、對於法輪功、對於政治犯、對於劉曉波、對桂民海、對華湧、對李明哲、對周子瑜、對族繁不及備載。

這些打壓的態樣從不讓使用自己的名字、拒絕正義、剝奪人身自由到身心上的傷害、甚至是剝奪性命。是種利用權力損害人或族群的作為,實質上是一種惡,而為惡之人明確知道自己正在為惡。

對於人性,我始終相信本善。一個三歲的中國小孩,不太可能選擇欺負台灣小孩;一個成熟的中國人,也不太可能一見到台灣人就要求臣服,是什麼,讓人從善跨過線到了惡?我後來從社會心理學領域得到了解釋,而美軍在伊拉克的虐囚案件可以是我們瞭解中國打壓的切入點。

Marawi
Photo Credit: The U・S・ ArmyFlickr, CC BY-NC-ND 2・0
在實驗裡尋找路西法:是什麼讓蘋果變壞?

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事件(Abu Ghraib torture and prisoner abuse)發生於2003年,背景是在美軍占領伊拉克後,美軍在阿布格萊布監獄中發生一系列虐待伊拉克戰俘的事件。伊拉克戰俘被虐待、被要求相互口交、雞姦、被當成狗用牽繩拖走著、被要求全身赤裸疊成人體金字塔、被毒打、被電擊、最後還被拍下照片,由微笑的美軍人員相互留念。

事件爆發後,各種檢討、調查報告出爐,人們說這是少數的壞蘋果所犯下的罪行。但身為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案審判時的專家證人菲利浦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有不同的解釋,他在2007年將長久以來對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整理歸納後,出版了《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一書。

菲利浦・津巴多是著名「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的計畫領導人,這個計畫目的在於研究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作用。所有參與實驗的人都是來自於史丹佛大學的自願學生,他們因為實驗提供的高額報酬而前來,津巴多教授對每個申請者做了心理測驗,最後選出24位身心皆健康的學生,他們被隨機區分為兩個團體:獄卒與囚犯;獄卒穿上代表權威的制服、囚犯除了囚衣外,被用編號來稱呼。

第一天兩方都還在摸索自己角色,但是畢竟是正常的大學生扮演,對於不公平的要求一定會有所反擊,於是第二天囚犯們就發起一場暴動,挑戰獄卒。津巴多教授要求獄卒們控制情勢,獄卒們受到權威者的命令後開始壓制囚犯,要求囚犯勞動或體罰他們。這個計畫原本預計進行兩周,但是到了第六天,那些出現在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事件中打壓樣貌已經全部出現,津巴多教授在自己同事的提點下緊急中止計畫;有三分之一的獄卒被判定為具有虐待狂的傾向(如果以機率來說,正常社會中大概只有1%的人有這樣的傾向),有兩名囚犯精神崩潰;而在六天之前,他們都還是健康的大學生。

路西法(Lucifer),原本是上帝最愛的天使,最後墮落成為惡魔。津巴多教授作出一個心理學定義:「惡是行使權力來故意對他人進行心理、身體傷害,殘害他人生命或思想,犯下反人道的罪行」。至於惡是如何發生的呢?津巴多教授說:心理學家關注個人的特質,解釋個人為何為惡(為什麼蘋果會變壞?);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是舞台上的演員,不同情境下會有不同的角色扮演(什麼樣裝蘋果的桶子會讓蘋果變壞?);津巴多教授更進一步提出,存在系統中的「權力」,尤其是無制衡的權力,是製造腐化情境的的因素,而系統所指的是法制、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等等(是不受監督的權力讓桶子變壞,再讓蘋果變壞)。

津巴多教授在TED的演講中提到:

「如果你想改變一個人,你就得改變其所處的情境。 如果你要改變情境,你得知道其權力存在於系統的何處。 所以路西法效應牽涉到理解人性轉變是如何受到人、情境、系統三項因素影響,它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人們會怎樣影響情境?情境如何影響人們?製造並維持該情境的系統是什麼?」
現在的中共政權,就是一個巨大的史丹佛監獄

在中國,沒有任何反對黨存在;在中國,共產黨有絕對的權力;在中國、共產黨可以為一切的惡而不被拘束。中國共產黨控制了中國,無論是實體還是網際網路意義上的,中國就是一個龐大的監獄。在這監獄中,有獄卒、有囚犯、也有更多中性且看似自由的人們,這些人們或許想要變成獄卒,但是也有可能在下一秒就會變成囚犯。只要被中國共產黨認定為監獄內的個體,他們有至高且不受制衡的權力來打壓、來為惡。

對台灣、共產黨壓抑不讓我們使用自我認同的符號、不讓我們與外界交流;對新疆、對西藏,共產黨剝奪他們的信仰、文字、語言與認同;對於中國社會的底層,共產黨嚴格控制言論、箝制思想、任意施予刑罰。外面的人會說,這是共產黨為了維持穩定的不得不為的手段;不過這也是共產黨要讓你們這麼想的,沒有什麼惡是可以不得不為的,人性尊嚴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的剝奪都是錯誤,何況僅是為了某個組織的存續。

中國不僅對內形成了路西法效應的系統,更透過金權的力量,想要利用銳實力(sharp power)改變其他國家的系統。如果說中國最大的成就是讓數億人脫離貧窮,那中國最大的影響力,則是讓數億其他國家的人民害怕變貧窮。從劉曉波與挪威鮭魚、從薩德到韓國樂天公司、從民進黨上台與中國遊客不來,中國讓你面對人生最深的恐懼,讓你不會想要質疑他營造出的體系、不會對他挑戰人權議題。

然而,津巴多教授認為人始終存在善惡的兩面,我們可以決定為惡,當然也可以決定為善。他認為路西法效應不僅只解釋了平凡人成惡的原因,也說明了平凡人有一天可以成為英雄,而「英雄」是惡的最好解藥。大多數的英雄可以是平凡人,他們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做了不平凡的行為。津巴多教授說英雄主義之關鍵有二: 在眾人消極冷漠之時有所作為,且作為必須以社會為中心,而非以自我為中心。

共軍 解放軍 習近平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揭發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事件的是個下級的軍官,而停止史丹佛監獄實驗的是津巴多教授的同事。津巴多教授認為情境是有力量的,情境可以刺激一些人內心的敵意想像,使我們成為惡之犯人;情境同時也可以激發另外一些人內心的英雄想像。津巴多教授認為透過教育系統推廣英雄主義想像,會讓人們學到:

「我是那個等待中的英雄,等待合適的情境出現,屆時我會行英雄之事。」
那位除惡的中國「英雄」在哪裡

自從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中國已經沒有廣為傳頌的英雄了,最後一個中國英雄,是那個擋著坦克車前進的背影。現在的共產黨讓每一個英雄最終都需向體制道歉,也讓每一個支持英雄的國家最終都需為人民幣跪下磕頭。英雄想像已經漸漸不存於中國人的腦海中,「一個小孩、一套房子」是他們唯二所需。生活的確變好,活得像個人,但在中國這個監獄中,獄卒隨時都會找上門,體系隨時都有可能將你轉為囚犯,剝奪你的所有,讓你變成低端人口。

路西法效應說明了中國共產黨擁有單一集權未受監督權力的危險性,外界的噤聲與姑息則使得體系內的個體逐漸缺乏英雄主義的想像,整個體系進入惡性循環,各種惡的作為不斷累積,而為了壓抑社會的不穩定,中國的維穩費用也已超過軍事費用。

對於身在台灣的我們,我們必須有以下的省思,當李明哲被認罪被道歉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下一個可能會是自己?當中國對台灣釋放31項惠台政策的時候,你知不知道那是另一則招募自願者參加「史丹佛監獄實驗」的廣告?

台灣身為被中國共產黨打壓的對象,我們可以做的其實比嚴正抗議還要多。被中國共產黨打壓的諸多對象中,台灣是其中能力最強、資源最多、連結最廣的;我們要問自己的是,如果我們這麼有能力,我們願不願意支持那些已為數不多,但勇於挑戰中國共產黨系統的平凡英雄;讓中國內部因路西法效應而生的惡行,能因更多英雄的出現而被救贖。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

【中國時報】黃智賢:言論 (3286)

$
0
0

人人皆知,台獨毫無可能。統一將是必然。是共同統一,還是被統?被統是以戰逼統,還是武統?台灣,在機會之窗即將關上的最後時刻。

1、大陸2017年GDP是82兆人民幣,台灣是3.7兆人民幣,占大陸的4.5%。

假設台灣GDP每年都順利成長2%好了,而大陸繼續保持6%成長。2028年時,台灣GDP是4.6兆人民幣,而大陸是155.6兆人民幣。台灣只成大陸的2.9%。

跟各省相比,台灣更在十名之外。人均GDP,大陸的一線城市,已經不輸台灣。十年後,連許多二線城市,都會超越台灣。

觀察大陸過去30年,會發現大陸常常是後發先至,步履快捷。大陸現在正在弭平城鄉發展的不均衡,拉平貧富差距。大陸許多二三線城市的發展,可能會把台北拋在遙遠的身後。十年後的大陸,會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而且社會更加均富。台灣不趕快回歸,是有哪裡可以去?

2、許多人憂心的環保問題,現在成為政績考量的第一優先。一個城市環境保護做得好,立馬推廣各地。

倉稟實而知禮節。我採訪的大小地方,居民素質進步的速度,會讓你震驚。我在各地,眼見人民生活幸福,朝氣蓬勃,勇於求新求變,更勇於承認錯誤。追求進步的靈感和模範,早已不是台灣。十年後,大陸又會到怎樣的地步?會不會,到時台灣已不只是經濟和科技遜色,更是文化相對落後的地區?

3、大陸走的富強之路,跟台灣有異有同。大陸當然並不完美。但百多年前中國危急存亡之秋,前賢先烈的各種救亡圖存方略,國父孫中山的建國大綱,竟然正已逐步實現。台灣卻自毀長城,一磚一瓦,毫不猶豫地拆掉台灣最被推崇的價值。

4、台灣最大的價值與活力,是中國與民主這兩件事。這一點,人人皆知。美國和日本更清楚明白。不然不會全力扶持台獨,以台制中。那台灣真的甘為奴僕,為他國打拚?而台灣的民主實踐,正面與負面價值並存,民粹與瘋狂並進,真的那麼底氣十足,不容質疑?

5、無論如何,台灣人就是喜歡自己的制度,也想要有富強與幸福。但雖然不願意面對現實,人們其實知道,台灣的「現狀」,早已經沒有了。

民進黨每一天都在改變兩岸的「現狀」,更時刻在拆毀台灣內部的「現狀」。台灣已經沒有現狀可以維持了。

6、民進黨全力隔離大陸的活水進入台灣,不讓台灣跟大陸水乳交融。在惠台31條後,台灣的所有活力,於是只能被迫單方面流向大陸,有去無回。不需要多久,台灣就會快速回到邊陲小島的宿命。

7、台灣想要維持現狀,就得勇敢打破被民進黨綁架的現狀。在爐上被煮的青蛙,想要維持活命的現狀,而不是被明火燉煮的現狀。只能奮力跳出被燉煮的鍋。在這最後關頭,台灣還一息尚存的時刻,跟大陸談統一。

8、你我皆知,台獨毫無可能,兩岸終將統一。現在談判統一,還有追求「共同統一」的微小空間。既可以保存台灣人喜歡的一些制度,又能讓台灣融入大陸的活力。一國兩制下的台灣,將會重生。

不然,10年後,經濟掏空,文明落後,法治敗壞,民粹瘋狂的台灣,還剩下什麼價值?

台灣最好的機會,早已是明日黃花。掙脫民進黨的民粹騙局,跟大陸坐下來談,台灣才能有最後的機會,保有想要的一些現狀。機會之窗,很快會關上。我怕台灣,將失去選擇的最後可能。(作者為中天「夜問打權」節目主持人)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618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