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
筆者所學是英國語文以及華語文教學,經常感嘆民眾若未接觸過語文相關的社會科學,在語文議題中往往出現兩類未能看清問題本質的立場:一是對於母語和外語皆抱著諸多迷思或誤解而未查證並主動瞭解;二是陷入認同意識之爭而無法理性看待語文本身。
臺南市長選舉參選人暨民進黨立委葉宜津在電視政見發表會上主張廢除ㄅㄆㄇㄈ、改學羅馬拼音,使孩子與國際接軌;其觀點當屬前者。筆者在瀏覽聯合新聞網的投票調查時(2018年3月2日),網友投票數由多至少依序是反對廢除以區別兩岸差異、贊成廢除讓兩岸一家親、可決定地方政策但不能左右中央政策、贊成廢除以便接軌國際、其他、沒意見。由此可知投票民眾目前觀點反而是著眼於兩岸上。若媒體能提供語文教育相關選項,或許能引導民眾深思吧!
本投書提出另一個兼容並蓄的個人觀點:「反對廢除注音符號但贊成學習羅馬拼音,惟需將多種文字或標音系統之拼讀規律,依序分別安排適當的學習階段和間隔。」
根據目前課綱規畫,國人將至少接觸四種語文:共通的「標準語」(standard language)是華語;族群的「傳承語」(heritage language)是本土語文(local languages)和新住民語文(new residents’ languages),包括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以及東南亞七國語文;義務教育的第一外語是英語;高中的第二外語包括日語和歐語。筆者希望針對整體語文教育補充此議題的各層面、釐清其關鍵,以提供大家一個平衡而多面向的觀點。
葉宜津宣稱「ㄅㄆㄇㄈ有什麼用?就只是一種注音而已,我們應該學羅馬拼音,羅馬拼音可以拼什麼?像國語、臺語、德語、日語等,任何一種語言都可以用羅馬拼音學習,讓我們孩子不會害怕蝌蚪文,這是跟國際接軌非常重要的一步。」此番論述內有多重混淆與誤解。試問,ㄅㄆㄇㄈ就「只是」一種注音而已嗎?任何一種「語言」都可以用羅馬拼音學習嗎?拉丁字母這種「文字」書寫系統稱得上是「蝌蚪文」嗎?孩子為什麼會害怕學習「語言」?學習注音符號就會妨礙與國際接軌嗎?僅學羅馬拼音就能與國際接軌了嗎?請大家從多方面思考怎麼做會最妥善而不僅是撂下一句「事實會證明我是對的」而已。
壹、兩者各有所長,應兼顧古今中外
語文能力是靠教育普及程度和教學方法,而循序漸進地培養起來,並不是特定一種文字或符號的系統就絕對有優勢。無論學習哪一種系統,都需要懂得方法、練習足夠。
若葉宜津委員能涉獵一點語文相關的社會科學,即知注音符號這套標音系統的真正價值其實是在於漢字本位,能標示「音位」(phoneme)並呈現聲母、韻母、聲調的音節結構,能初步學習漢字的筆畫類型、筆畫順序規律(筆順)、部件結構,能「逐字」「橫向或直向」排列,橫豎、上下、左右皆通。羅馬拼音則是拉丁字母本位的標音系統,能標示元音(母音)、輔音(子音)的「音段」(segment),便於非中文母語者「逐詞」「橫向」閱讀。經對比可知,兩者並非孰優孰劣而是各有所長。
注音符號可橫向排列亦可直向排列,並可標注三個位置:橫排漢字上方、橫排漢字右側、直排漢字右側。一旦只用羅馬拼音,則所有標音的出版品和標音的公共告示便需配合橫排的拉丁字母,漢字變得只能橫向排列而無法如原本般靈活。例如標音的教材或讀物,注音符號能緊鄰每個漢字,眼睛能即時而順向閱讀每個漢字的標音系統和字形;但羅馬拼音的標準寫法是逐詞的,讀者的眼睛需跳躍以找出哪個字母組合對應哪個漢字;即使教育用的編排方式可將羅馬拼音改成逐字,漢字卻仍然必須配合橫排的拉丁字母,只能橫向排列而無法直向排列。又如直條狀平面上的公共告示,若需在直排漢字右側標音給兒童閱讀,用注音符號便能以較大尺寸的漢字容納最多字數;倘若用羅馬拼音,則需在橫排漢字之間增加斷詞處並縮小文字尺寸方能容納原本字數。
中文(漢字)和日文(平假名、片假名、漢字),在世界文字當中是少數橫豎、上下、左右皆行的書寫系統,既然有兩條風景不同的道路可通,為何只取其中一條而放棄另一條呢?兩者皆應學習但有先有後。中國大陸在採用漢語拼音當作轉寫和普通話教學之前,其實也是學習注音符號的。
貳、掌握「拼讀」規律和「拼寫」規則,才是學習任何一種語文的早期關鍵
語文是口頭的語言加上書面的符號和文字,完整的語文技能需掌握語和文之間的「對應關係」。羅馬拼音是借用「拉丁字母」這種「全音素文字」以轉寫的「音譯系統」或「標音系統」,但本身屬於符號而非該語文真正的文字。羅馬拼音系統有很多種,每套「拼讀規律」和「拼寫規則」不盡相同。
雖然表面上各個羅馬拼音系統和世界上多種語文的「書寫系統」都用同一套字母,但是其內裡的「拼讀法」(字母組合對應至語音和音節的規律)和「正詞法」(官方規範的詞語書寫格式)卻各具差異。對於外國人,某些舊系統的拼讀規律即使沒學過也容易念出,反而是晚近出現的新系統若沒學過便不知怎麼念。對於本國人,無論學習哪一套都需重新適應其拼讀規律。若學習者只學過一套而沒學過另一套,能力便只限於閱讀,而無法正確拼寫或準確拼讀。
因此,並非如葉宜津所想像的僅學一種羅馬拼音即能寫出任何「文字」或念出任何「語言」。無論是學習本國語文或外國語文,都需先掌握各自的「拼讀對應關係」。再者,真正能夠標注所有語言「發音」的系統其實是「國際音標」(IPA),此套標音系統混合不同的文字和符號,而不限於拉丁字母。
筆者的第一語言是華語(現代標準漢語)、第二語言是臺灣閩南語、第一外語是美式英語、第二外語是日語,分階段而有相當間隔地學習這四種語文,並熟悉這四種語文的文字和標音系統。以下列舉數種標音系統的拼讀規律有何差異。
以雙唇塞爆音b為例,在國音二式、耶魯式、漢語拼音、通用拼音內是對應無聲(無振動聲帶)、不送氣,即國語注音符號的ㄅ;在威翟式(威妥瑪拼音)、臺灣閩南語羅馬字(臺羅拼音)、國際音標、英語文、日語羅馬字內是對應有聲(振動聲帶),即臺灣方音符號的「ㆠ」;故通用拼音另造bh以對應有聲。再以另一個雙唇塞爆音p為例,在國音二式、耶魯式、漢語拼音、通用拼音、國際音標、英語文詞首、日語羅馬字詞首內是對應無聲、送氣,即國語注音符號的ㄆ;在威翟式和郵政式內是對應無聲、不送氣,即國語注音符號的ㄅ;而威翟式以ph呈現無聲、送氣,但ph在英語文的拼讀規律內則是對應唇齒擦音f,即國語注音符號的ㄈ。又以r為例,在漢語拼音、英語文、日語羅馬字內各對應不同的語音。輔音的對應關係已有如此差異,元音(a、e、i、o、u等)的對應關係更是多對多。
參、語文領域的拼讀相關能力指標,需依序照顧四種語文
由第壹點「兩者各有所長」可知,學習注音符號和羅馬拼音,對於習得第一語言的母語、第二語言的母語以及學習第三語言之後的外語都有好處,但應將各個標音系統的學習時程予以「適當間隔」,以免干擾彼此或造成某一階段的負荷過重。
然而,筆者查閱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英語現行內容,以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新住民語文草案內容,臺灣教育的語文領域顯然未注意各個標音系統的間隔與銜接,分別概述如下。
國語:低年級即掌握注音符號的所有拼讀能力(首冊),藉此輔助認識漢字(第一冊起),中年級起則是學習注音符號的各項應用能力。另外,中國大陸教育的語文課程(普通話)亦是低年級即掌握漢語拼音的所有拼讀能力,之後學習其應用。日本的國語課程(標準日本語)則是低年級掌握平假名和平假名,逐次增加並列漢字的數量。
閩南語:低年級認念基本符號、中年級認念聲韻調、中年級起查詢辭典(培養檢字能力)、高年級拼寫常用內容並閱讀文章、高年級起以科技與資訊輔助標音符號學習(但未言明是否教輸入法培養打字能力)、國中記錄音節並拼讀文章。
客家語:低年級認念符號、中年級認念聲韻調、高年級記錄語音和念出文章、高年級起查詢工具書(檢索能力)並用電腦熟悉標音符號、國中標示不同腔調的聲調並熟習輸入法(打字能力)。
原住民族語:低年級辨認簡單符號(認識文字)、中年級拼讀簡單符號、高年級念出符號、國中書寫簡單內容;並未安排學習輸入法。
新住民語文:草案列出東南亞七國語文的能力指標項目和階段。
英語:第一階段(中年級)即學會字母的手寫印刷體和「字母拼讀法」(此譯名才符合Phonics的本義),其後階段逐步學習其他文字應用能力。另外,臺灣、中國大陸、日本的英語課程皆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和日本學生在開始學習英語時,若尚未熟悉英語的拼讀規律,便可能受到標準語的羅馬拼音系統的拼讀規律干擾而將第一語言的習慣負遷移至英語發音(個人收看兩地影視作品和綜藝節目之觀察)。
第二外國語文:草案列出能力指標項目和階段,第一階段(高中一年級)即學完字母和拼讀規律。可惜的是第二外語的語種僅日語和歐語,其實新住民語文在義務教育階段雖屬傳承語,但在高中階段應可納入第二外語,使新住民子弟的語文能力能更上一層樓,利於擴大日後求職就業的範圍。
由以上概述可知,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新住民語文這些傳承語的標音能力和拼讀規律,所規畫的進度不一致。其實每個族群的學童只會選擇一種傳承語,但進度不一致將導致這些族群日後的第二語言能力也不一致,不夠平等,應重新調整。而英語所規畫的進度則應稍微延後系統性學習拼讀規律的時程,並增加第一年的聽說量。
肆、語文能力指標和文化內容國際化,並從小培養語文興趣
與國際接軌並非等於廢除注音符號,而是課程應參酌國際語文能力指標、整合國內各項語文能力指標、認識其他地區的文化,方能健全發展多語和跨文化溝通的能力。
華語暨中文,在世界上也是重要語文,國際社會亦包括華人佔多數的地區(港澳臺陸星馬等),故國人應於低年級奠定母語(共通的標準語和各族群的傳承語)基礎,與華人社會接軌;於中年級接觸第一外語(英語),與英語系國家接軌;於高中接觸第二外語,與更多社會接軌。小學階段的外語學習重點應在於培養興趣並營造聽、說、讀、寫的環境,讓孩子學得愉快,自然不會害怕學習。學生能夠掌握拼讀規律、將符號文字對應至語音,自然不會害怕拉丁字母。事實上,漢字和某些語文的特殊文字才長得像蝌蚪,而拉丁字母和注音符號每個符號的筆畫其實都很少,都不像蝌蚪。
伍、學習拼讀規律也應按照自然習得順序,並間隔、分段
無論是學習哪種語文,應先具備足夠的聽說輸入輸出,再學習拼讀規律和讀寫文字,而四種語文的拼讀規律學習階段也應先間隔後對比,方能使四種語文的四項技能(聽說讀寫)穩定發展。時程上應先培養母語能力再培養外語能力,使第一語言(共通的標準語)、第二語言(族群的傳承語)、第三語言(第一外語)、第四語言(第二外語)共四種語文的學習階段能夠相輔相成。
以筆者的語文習得歷程為例,我從小聽華語、說華語,頻繁地聽到臺灣閩南語、看臺語節目但較少說,偶爾聽到河南話(此方言屬「中原官話」)或大陳話(此方言其實混合不止一種方言,但多數臺灣大陳義胞所說的屬「吳語」)但不會說,自己愛聽英語有聲書,常看英語和日語的影視作品或綜藝節目。其中,每種語文的標音系統或轉寫系統,皆分階段而有間隔地學習。國小學習國語的注音符號,國中學習英語的K.K.音標,國中自學日語的片假名、平假名、平文式羅馬拼音,高中時自學國際音標(IPA)、威翟式羅馬拼音、漢語拼音(因需查詢資料或工具書,並確認英文文本內的羅馬拼音譯名對應到哪個中文發音),大學時接觸字母拼讀法(Phonics),才發現我以前學會的拼讀規律其實就是字母拼讀法,其後自學了多種華語、日語、臺灣閩南語的羅馬拼音系統。
筆者認為,學習注音符號和羅馬拼音都是有好處的,關鍵在於是否有足夠的間隔,使學習者先熟悉一種拼讀規律再接觸另一種,方能思維清晰地辨識並轉換各系統的拼讀規律而能降低彼此之間的干擾。筆者提議,國人從小到大所學習的「四種語文」(標準語、傳承語、第一外語、第二外語)和「五種標音系統」(國語首冊的注音符號和其他語文的文字或符號)之間需有足夠時長和間隔,才會更有效並能分散負荷。分年級和中學階段概述如下:
一年級:國語(華語)是共通的標準語,入學前已有足夠的聽說量,故在一年級即應掌握注音符號的拼讀規律和標注方式,輔助漢字學習並閱讀右起直排漢字。
傳承語(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原住民族語、新住民語文)在入學前的聽說量可能不足,故在一年級只需多聽、多說該語言並多看符號或文字而不必急於學會其拼讀規律。
其中,閩南語或客家語的教材單元應將頁面編排為左右對照,左手頁面以羅馬拼音呈現,而右手頁面以右起直排漢字、右側標注臺灣方音符號(仿注音符號,可標注閩南語和客家語)呈現。學童在此階段只需多聽示範、多模仿說話,故不需掌握方音符號的拼讀規律,標注方音符號只是讓學童能聯想至相同或相近的注音符號並多看直排漢字。
原住民族語或新住民語文的教材,頁面可直接呈現字母。
二年級:傳承語自二年級起可學習符號或文字的拼讀規律和標注方式。其中,閩南語或客家語的教材單元頁面仍應編排為左右對照。
三年級:英語是外語,在第一年之前的聽說量基本不足,故在第一年只需多聽、多說該語言並多看文字而不必急於學會其拼讀規律。此外,由於尚未學習華語的羅馬拼音的拼讀規律且傳承語的拼讀規律仍需持續鞏固,故小學階段的英語教材內容應排除源自華語或傳承語的音譯詞,以免學生因不知詞源而誤念英語發音。
自三年級起,國語和傳承語皆可開始練習查詢辭典或工具書(檢索能力),而英語可練習查詢圖畫詞典。
四年級:英語自四年級起可系統性學完拼讀規律並培養讀寫能力,並練習查詢辭典或工具書(檢索能力)。
五年級:國語自五年級起可練習應用注音符號輸入法(打字能力),並應介紹按鍵配置是照音節結構由左至右循欄排列的。須注意學生在這之前應練習寫字(含漢字的書法和其他語文的手寫印刷體),五年級才練習打字。這是因為書寫時的筆畫順序(筆順)是一種「肌譯動碼」(參閱認知神經科學的學術論文),能協助大腦依循規律的動線組合筆畫和部件(構件),以建立二維的動態記憶而辨識認讀文字的字形。
六年級:傳承語和英語自六年級起可練習應用QWERTY全鍵盤輸入法。
國語自六年級起可系統性學習國音第二式或漢語拼音的拼讀規律(拼讀法)和拼寫規則(正詞法),並可認識其他類型的輸入法(字音、字形、語音、手寫等)並學習如何將輸入法和鍵盤配置修改為其他類型。須提醒學生拉丁文字或羅馬拼音應以各自語音體系的發音為優先,對於沒學過的語言才允許暫時以學過的拼讀規律發音。意即國語同樣是用國語發音來念,只是書面上能以另一種標音系統呈現而已。
筆者常聽見國人念到已知的漢字音譯詞時,竟模仿英語語音來念,實在是多此一舉又本末倒置。例如某個公車語音報站系統的本國女聲,把中文音譯詞念得洋腔洋調,反而是北捷的外國女聲念得較接近華語原音。日本的地鐵報站系統的外國女聲用英語播報到日文音譯詞時也仍用日語原音念,而不會洋腔洋調。那位播音員或配音人員是會說日語的英語母語者,我們臺灣也應當聘請會說華語的英語母語者來播報英語和中文音譯詞才是。
之所以延後至六年級才學習華語的羅馬拼音,是為了先鞏固漢字本位的注音符號,也是為了避免干擾傳承語的羅馬拼音和英語的拉丁字母。反例則如日本將於2020年實施的《小学校学習指導要領》,安排三年級的國語和英語課程都開始學習日本語的羅馬字,可能是認為同時學習能即時銜接,而忽略應適當間隔並分散負荷。學童需在同一階段學習兩套羅馬拼音和一套英語的拼讀規律,同時學習三套,恐怕會對英語發音造成干擾而無法念得準確。若延後國語的羅馬字,應能讓學童先專注於英語的拼讀規律。總之,應該拉開標準語、傳承語、第一外語、第二外語的學習間隔,讓學童每一階段能專注學習一種標音系統的拼讀規律,分散其負荷。
國中:亞洲除了臺灣,還有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是華人佔多數的地區。國文、傳承語、英語三種語文的課程以及歷史、地理課程應適度介紹各地華人文化和地區差異詞,如此一來,無論母語或外語都能與國際接軌。
英語自七年級起應認識華語常用的羅馬拼音系統(國音二式、威翟式、耶魯式、漢語拼音、通用拼音),每冊附錄對照表和範例。對照表僅供練習查找,只需瞭解異同之處而不必學會所有系統的拼讀規律,讓學生能固定應用一種又能解碼常見的其他系統。
須二度提醒學生拉丁文字或羅馬拼音的拼讀規律不盡相同,實際發音須優先以各自語音體系來念,如華語的羅馬拼音就以華語來念即可。
從國中和高中階段開始,英語教材內容可納入華語和傳承語的音譯詞,並認識古今中外以不同系統拼寫的音譯詞(臺灣常見地名、人名、專有名詞等)。
歷史悠久的地名,可能沿用能保留當時發音或諧音的羅馬拼音。例如Tamsui是以出現早於漢拼的威翟式標示臺灣閩南語發音,而Danshui則是以漢語拼音轉寫華語發音,兩者皆是「淡水」。又如北京和基隆,Peking和Keelung是以郵政式轉寫,而Beijing和Jilong則是以漢語拼音轉寫。威翟式轉寫華語發音的例子則有Taipei(臺北)、Taichung(臺中)、Kaohsiung(高雄)。臺灣的街道名稱與大眾交通工具的站名才會盡量採用漢拼,部分採用通用拼音。美國的早期教材有些是用國語羅馬字,有些是用耶魯式。轉寫人名也可自選標音系統。對於看不懂漢字也不瞭解中文多語特色的人而言,較早出現的形式才是較熟悉的,若寫法改變可能會誤解是不同地名。
閩南語和客家語的教科書內容自七年級起應整合華語的「國文」課程,練習「以雙語念漢文」,既能輔助學習韻文格律又能使傳承語詞彙數量增加、程度提昇。
原住民族語和新住民語文課程則持續鞏固各項語文技能。
高中:從高中一年級開始學習第二外語的拼讀規律,須三度提醒,每種以拉丁文字讀寫的語言或每種羅馬拼音的拼讀規律不盡相同。
陸、遵守官方規範標準,並兼容不同系統
臺灣族群的語言、文字、文化很多元,標音系統亦然,有新有舊,不限一種。根據目前課綱規畫,國人將至少接觸四種語文(第一語言的標準語、第二語言的傳承語、第一外語、第二外語),意即從小到大在各個學習階段,共需掌握官方規範的四套拉丁字母拼讀法和一套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能夠顧及華語的音節結構(聲、韻、調)和漢字的筆畫、筆順、雙向文字排列方向,相當可貴。其實循序漸進學習各種語文的文字或標音系統並間隔各個學習階段,便能逐步掌握四種語文不同的拼讀規律,何必廢除注音符號?若捨棄注音符號,其實也會失去漢字的某些特色啊!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