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618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關鍵評論】羊正鈺:除夕一早被強拆!新竹近百年太原第「暫定古蹟」夷為平地 (2032)

$
0
0

已被暫定為古蹟的新竹市溫宅太原第,居然在除夕(15日)一早被為夷為平地,包括新竹市多個文化團體及文化局人員獲報到現場都傻眼了。文化局表示,竹市文資審查委員會原本訂23日要前往會勘,居然除夕就被拆了,文化局將依《文資法》規定,依法究辦。

新竹市西大路上的太原第(溫宅)古厝已有83年的歷史,因溫家子孫另有規畫打算拆除,消息傳出,2周前文史工作者提報為「暫定古蹟」,文化局表示,暫定古蹟在審議期間內視同古蹟,也在官方網站上公布23日的審議議程

「新竹市老屋發展處」指出,文化局的「公開審議日」簡直成為「強拆底限日」,太原第今天早上7點之前就遭到怪手拆除,7點多報案後,文化局接到通報才到現場,呼籲「務必處以最高罰則2000萬!立即成立容積銀行」

據了解,溫家人應與建商達成都更協議,是否因此強拆準備都更,讓人質疑。更譴責利用大過年強拆房子的惡劣手段,呼籲市府以文資法最高罰則予以開罰,以示警惕。

文化團體也說,台灣目前很多私人的古蹟因不想被列為古蹟,都會在被指定古蹟前就進行都更,因此建議相關單位能成立「容積銀行」,給予容積獎勵,提高對古蹟所有權人保留古蹟的意願。

搶救文資守護者董米亞也在臉書指出,「文化局接到通報到現場後,已經知道強拆的是哪一位屋主,警方已拉封鎖線,也有有屋主委託書,已經知道是哪一位。」

文化局表示,因為日前陸續接獲提報人提報「太原第」將出售給建商,有拆除危險。文化局才緊急啟動審議程序,且在1月31日發出文資審議開會通知書,告知所有權人依《文資法》第20條規定,此案已進入審議程序為暫定古蹟,暫定古蹟於審議期間內視同古蹟,應予以管理維護。若有毀損暫定古蹟之全部、一部或其附屬設施,將依《文資法》第103條規定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台幣50萬元以上2000萬元以下罰金。

文化局說,仍會依原訂本月23日召開審議會,審議文化資產價值,並討論是否依《文資法》第104條規定予以回復原狀。但是,又怎麼可能回復原狀呢?

文史工作者也在臉書惋惜,「還來不及繪測就不見了,粗暴!再多的錢也換不回了!」

這棟「老屋」有什麼故事?

文史工作者姚其中與台北市古風史蹟協會理事長康諾錫指出,新竹舊稱竹塹,清雍正元年設淡水廳治,為北台灣首善之區,文風鼎盛,人才輩出,鄭用錫、林占梅等詩人墨客曾競營園林豪宅,引領風騷;但如今,鄭家北郭園、林家潛園具往矣。「崙仔庒溫金潭古厝─太原第」是新竹市區碩果僅存完整的傳統民居。

西大路溫氏太原第為傳統四合院建築,建於清末,但因遭逢昭和10年(1935)新竹─台中大地震(關刀山大地震),於地震後完成修建並正式入住。目前房屋保存良好,更有許多珍貴的彩繪、泥塑與碗片剪黏等,是一棟十分珍貴的老屋。

「太原第」是新竹鬧區長和宮前「杏春藥房」(今北門街156號)溫氏家族的產權,目前杏春藥房已歇業,但杏春藥房早期是由溫昌宗、溫昌成兩兄弟所開設,鼎盛時期營業範圍北至基隆,南到大甲、清水;這家新竹市區的老中藥鋪,見證了台灣漢藥的發展過程。

這棟「太原第」門前經國路248巷與愛文街連結,可直通北門街杏春藥房、長和宮、北門大街與城隍廟等地。這也訴說著竹塹城發展早期,城內中心市街店家因街區飽和、逐漸往城外發展的歷史脈絡。

日前搶救文資守護者董米亞才在臉書發起一起守護「文化資產─太原第」打卡行動,更引來各界的重視,沒想到在除夕一早毀於一旦。

市府都發處表示,都更非僅有拆除新建一途,還包括「整建」或「維護」二種。新竹市更新單元範圍內,具歷史性、紀念性、藝術價值的建築物,都應優先考慮採原址保存整建或維護,凡已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提報「暫定古蹟」者,在審議期間,擅自拆除者,將一律駁回都更大樓新建的事業計畫申請,呼籲類似案件的所有人不要挑戰公權力。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羊正鈺:瀧澤秀明下海探險「共同執筆」了國際期刊:發現世界最大熔岩威脅上億人 (1501)

$
0
0

日本神戶大學海底探測中心近日在九州近海海底火山「鬼界破火山口」的中央部分,發現全球最巨大的「溶岩穹丘」,體積超過32立方公里,一旦噴發恐將造成1億人遇難。日本男星瀧澤秀明卻因為電視節目而下海採集溶岩,意外成為論文的共同執筆人,還登上了英國科學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研究報告中指出,神戶海底勘探中心(Kobe Ocean Bottom Exploration Center)的科學家在距離九州最南端約48公里的鬼界破火山口(Kikai Caldera)發現這個熔岩穹丘,這也是全球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火山穹丘,約有600公尺高,直徑超過9.65公里,距離海平面只有約30公尺,約比櫻島火山大2倍。

火山穹丘(lava dome)也稱為熔岩穹丘,常見於火山口內或火山的側翼,是一種圓頂狀的突起,看起來類似某些植物的球根。火山穹丘是由高黏度的熔岩形成的,由於其黏度太高,不能從火山口遠流,在火山口上及其附近冷卻凝固。火山穹丘會成長,這是由於地底岩漿庫的空間不足以容納所有岩漿,導致部分岩漿擠入穹丘下方,如果成長中的穹丘是位於陡峭的山坡上,其成長有可能導致重心的不穩定,最後導致山崩或火山碎屑流。

科學家指出,這一個穹丘表面出現扭曲紋路,加上極高溫的水流在火山口周圍汩汩作響,顯示穹丘下方確實有熔岩活動。

螢幕快照_2018-02-15_下午9_35_41

雖然該火山在100年內的噴發機率僅有1%,但這座火山一旦爆發,屆時將噴出40立方公里岩漿,以及大量碎片,將太陽遮蔽,讓某些地方陷入黑暗,甚至引發大規模海嘯,海嘯範圍可能席捲日本南部和中國及台灣沿岸地區。

這波巨浪也將迅速蔓延至太平洋,毀滅地勢低窪的島國,接著侵襲北美洲和南美洲沿岸地區。研究指出,超級噴發導致大型破火山口崩塌的情況「罕見但極度危險,也可能為全球帶來嚴峻影響,例如引發火山冬季。」

而鬼界破火山口上次發生重大噴發事件是在7,300年前,當時就導致日本南部的史前繩文時代文明(Jomon civilization)被摧毀。

神戶大學的火山學者巽好幸(Yoshiyuki Tatsumi)警告稱,雖然100年內的爆發機率雖僅為1%,但仍要做好相應對策,否則爆發後果將不堪設想,預計會奪走1億人性命。

而神戶大學從2016年起經過3次的海底探測,發現破火山口內還有另外一層溶岩穹丘的結構。

有趣的是,現年35歲的日本男星瀧澤秀明從2013年起,因為參與電視節目採訪,開始對火山探險感到興趣,後來私下組隊探訪世界5大火山中4座開放探險的火山。這次還協助神戶大學研究,潛入「鬼界破火山口」附近海底約25~30公尺處採集溶岩。

2018年1月瀧澤秀明在NHK的電視節目《News Check11》中,介紹自己潛到海底25至30米的深淵中採集溶岩樣本的紀錄。

神戶大海洋底探查中心的所長巽好幸表示:「沒有瀧澤先生下海採集的岩石,就不能作出分析,也寫不成論文。」所以就把他的名字,列為論文共同執筆者(如下圖)。瀧澤在接受訪問時則回應:「可以為科學研究作出貢獻,是光榮的事。」

螢幕快照_2018-02-15_下午9_37_14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Abby Huang:國家級的種族歧視:2018年中國春晚如何「一幕」惹怒海內外觀眾 (1982)

$
0
0

中國2018年的春晚,出現一名由中國女演員塗成黑臉、墊上假屁股扮演的非洲大媽,高呼「我愛中國」,這個原本可能想宣傳中非友好關係的小品節目,卻引發網路上中英文的廣泛討論。

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簡稱央視春晚),是中國中央電視台為慶祝農曆新年而舉辦的電視綜合晚會,自1983年開始舉辦以來,是中國關注度最高的電視節目之一。而今年的春晚,最受到注目的橋段,是表現非洲姑娘借用中國老公的喜劇小品《同喜同樂》。

在《同喜同樂》裡,開場由身穿非洲傳統服飾的演員來段道地的非洲熱舞,不過音樂是2010年南非世界盃主題曲、由哥倫比亞歌手夏奇拉獻唱的西班牙歌曲《Waka Waka》(非洲此刻/This Time for Africa)。

而在節目中,中國女演員臉塗黑(根據微博內容顯示,黑臉的非洲大媽,是中國著名女演員、劇作家和製片人婁乃鳴)、戴著翹翹的假屁股,扮演非洲大媽,牽著一隻由非洲人扮演的寵物猴子出場。

非洲大媽在節目中,不只一次地張開雙臂表示:「我愛中國,中國幫我們修鐵路,我要找個中國女婿!」而扮演她女兒的非洲姑娘則自豪的宣稱:「當上了乘務員,身份不同了,美得不行了,嫁個高富帥,這輩子贏了。」中國親戚也騎長頸鹿進場,脖子上掛著「非洲共享單車」二維碼,呼應中國海內外蓬勃發展的共享單車服務。

節目後段證實,非洲女兒是為了躲避母親逼婚,才要求中國培訓員假扮新郎。不過當非洲女兒說,「我不想結婚,我要去中國留學,我要像中國人一樣,擼起袖子加油幹,讓全世界都點讚」,話畢立刻引起台下一陣鼓譟。

除夕節目播畢之後,果然在網路上引發批評。《香港蘋果日報》報導,這個原來是想宣傳「中非友好關係」的短劇,卻被人指是「中國官媒公然種族歧」,有網民表示:「官方批准的小品中塗黑臉扮黑人,可能使得春晚再創新低點!」「國產精英的種族主義登堂入室!」「中國人『富』起來,都認為自己應該和白人國家一樣受到應有的尊重」。

網友「feiou說,「中國人扮演黑人大媽说:I love China。而真正的黑人却扮演寵物猴子。對央視春晚導演的文化水平也是無語了。怎麼過的審。」

網友「矛盾體_CRAIGJOJO」表示,要表現中國公民與非洲各國公民的友誼,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但用把中國塑造成非洲人眼中救世主的誇張小品來表現,顯然並不合適:我們不缺少對於非洲的印象,但卻仍舊形式化,也仍絲毫不清楚非洲人眼中的中國。」

更有網友「UserSomebody」指出,「我希望春晚能為這個節目向有色人種道歉。不只是非洲人,還有亞洲人。涉及到種族歧視的問題,真的覺得國人在這方面要提高警惕和認知。今天這個節目不僅讓我感受到了部分中國人對黑色人種深入骨髓的歧視,還讓我們留學生想到了作為亞洲人在歐美國家受到的歧視。」

被罵怕了?中國微博貼文一晚被刪光

不過很快地,初一(16日)一早,許多的批評卻遭到刪除。

微博
Photo Credit:中國數字時代網站截圖

《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2017年春晚總導演楊東升的新春願望是「春晚做得好看,不被大家吐槽」,不過其願望的後半句算是基本實現了,但是實現的原因似乎和前半句無關。

報導指出,近年來,截圖吐槽春晚,已成為不少網民打開春晚的正確方式,甚至是觀看春晚的唯一動力。然而中國國家版權局卻以「未經授權,禁止通過網絡傳播中央電視台2018年春節聯歡晚會相關節目」為由,包括新浪微博幾個網站上,吐槽春晚的貼文都遭到刪除。

不過,不受中國境內審查的海外推特,仍有大批網友吐槽節目。

網友Krish Raghav在推特上說,「我的第一個春晚經驗:他們搬出一個塗黑臉的中國女人、誇張的體型、還帶著一個由來自象牙海岸來的男人演的寵物猴子,高喊我愛中國!」

網友Huizit則表示,「央視春晚讓我徹底震驚,也深以中國和中國人為恥。他們竟然有把臉塗黑的演員搬上舞台,還讓非洲的演員扮成猴子......」

香港《南華早報》也注意到了關於種族歧視的批評,報導中援引了兩個為節目辯解的評論。有網友表示,這是喜劇,是讚美中國和非洲之間的關係,所以沒有任何種族主義的意圖。「他們表達意見的方式有點不對,但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中國的種族主義並不了解很多,因為這裡的種族並不多。」

《BBC 中文網》報導也指出,「塗黑臉」(blackface)— 指不是黑人的演員故意把臉塗黑,模仿黑人 — 這樣的做法,在歐美影視圈很普遍,隨著時代改變,這種做法因為涉及歧視,變成敏感話題。不過大部分中國人沒有與黑人交流的經驗,也沒有經歷歐美般的黑奴、種族等問題,有評論認為節目並非刻意想醜化非洲人。

而在爭議發酵之際,春晚微博也發佈了一段有關這部小品的幕後片段。塗黑臉的導演兼演員婁乃鳴解釋,這是中非友誼的小品,講到中非文化交流與碰撞,並且提到中國在非洲修鐵路的關係。而片中飾演非洲女兒、非洲裔的表演者米蘭則表示, 婁乃鳴塗黑臉化完妝後,覺得很有親切感:「她所有的性格都跟非洲人一模一樣。」

武漢博物館、洗衣精廣告,都曾涉及黑人歧視

不過,中國對於非洲人犯下的種族歧視,已不是第一次。

2017年,武漢的一家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這就是非洲》的攝影展覽,展出非洲人民的照片,旁邊卻擺放著類似表情的動物,而部分照片也在廣大民眾抗議聲中,遭到撤下。

2016年,中國「俏比」洗衣精的廣告也震驚世界,廣告中一名黑人被推入洗衣機進行「徹底清潔」,在洗完之後,卻變成一個白白淨淨的中國人。

《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指出,在中國,不經意中表現出來的種族主義很常見。中國是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多元化國家,在遭受了數十年的相對孤立之後,現在已經成為世界大國。不過,這種新的全球影響力,包括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意味著與外國人互動變得更多,因此種族主義失誤也在增加。

相關文章: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Abby Huang:因支持同志辦不成演唱會,香港歌手何韻詩:但願能一起走到不再受傷害的年代 (1875)

$
0
0

香港歌手何韻詩昨(15)日於個人臉書上宣佈,取消原定今年四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演唱會,而她的演出許可之所以沒有獲得通過,據稱是因為她積極支持「LGBT(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社群。而根據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2017年的報告,對LGBT群體的歧視在馬來西亞仍「無所不在」。

何韻詩在臉書上發表長文,表示在協辦單位努力周旋兩個禮拜後,前天收到官方的電話通知,她的演出工作證不獲通過。而據接聽電話的同事轉述,原因是「礙於我在LGBT社群中的角色」(「Because she is an active supporter of the LGBT community」)。雖然官方文件沒有說明正式原因,不過其中簡短提到她若前往馬來西亞表演,會「有一些事情必須被討論」。

《BBC 中文網》報導,何韻詩於2012年的香港同志遊行中宣佈「出櫃」,公開女同性戀的身份,之後與香港歌手黃耀明等人合組「大愛同盟」,積極參與同志平權的倡議活動,成為兩岸三地知名的同志平權代表人物。

何韻詩表示,當再一次因為坦承面對自己身份而被拒於門外,說沒有失望,是騙人的。雖然有人反應:「在大馬,這很正常吧?」但何韻詩寫道:「但我會反問,什麼才是『正常』?在這種人人自危中,如果將一切不公都淡化成一種理所當然,這才是更恐怖的自我封閉。」

她也坦言,「辦不了一個演唱會,其實沒什麼大不了,但一次一次的封鎖,讓活在相對自由下的我們看到,原來許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文明,並非那麼的理所當然......有多少人只能遙望著遠方別人的自由,然後繼續過著不是自己的日子?」

不過,何韻詩也表示,慶幸的是,在亞洲還有如台灣般開放文明的國家,把同志議題放到首要去推行的政策上。她也向馬來西亞的歌迷表示歉意,說:「也許在你們當中,有許多每天努力壓抑著自己的人,你們辛苦了......但願某日子,能一起走到那個不再傷害不同的年代。」

而不少網友在臉書上,為她加油打氣。網友Aha Chan說,「並不算是很了解您,您的歌聽過但並不多。常常在網上看到您講的話,覺得有很深的感觸。當今社會需要講真話做自己的人,這樣子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越難,越要走。」也有馬來西亞的網友回應,「其實我們大馬人民也很無奈,要改變並不容易,我們也努力了多年也不知幾時回有改變,也不是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並說只能期待「明天會更好。」

「LGBT不適合我們」馬來西亞同性戀仍屬犯罪行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宗教的國家,不過全國有超過六成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在馬來西亞,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仍是違法行為,可被判處鞭刑及最高刑罰監禁20年。

馬來西亞首相納吉(Najib Razak)曾公開表示,LGBT在馬來西亞「沒有立足之地」,並說極端主義和自由派組織,正試圖影響該國大部分人口,「這些團體隱藏在人權的幕後,允許人們做出違背伊斯蘭教義的行為」。他並說,即使這在國際上很難捍衛,馬來西亞國內仍應提防。

去年十月,副首相阿末扎希也直言,「(LGBT)不適合我們的宗教和社會習俗」,並呼籲「不要引進這些西方文化」。

馬來西亞衛生署在去年舉辦一場具爭議的比賽,比賽主旨為「珍視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value yourself, healthy lifestyle practice),內容包括「性別混淆」(gender confusion)、「性」及「性與網路」等項目,而在比賽手冊中,又援引女同性戀、跨性別者、男人婆(tomboys)為「性別混淆」的例子。參賽者須在影片中宣傳如何預防、控制上述情況,除了提供協助管道,並必須提及問題和後果。

馬來西亞衛生署說,比賽旨在協助青年認識健康的生活形式,不過LGBT人士抗議,這種比賽只會加劇恐同。

「他們將LGBT人群包在一個名為『性別混淆』的類別中,兩者混為一談,可見政府當局自己也相當錯亂。」馬來西亞著名的倡議人士馮啟德(Pang Khee Teik)說,「政府機構希望整個國家陷入混亂之中,這令人感到非常震驚。」

留鬍子、愛穿緊身衣,馬來西亞報紙教大眾「辨識同志」

而今年2月,馬來西亞小報《曙光日報》日前刊出一篇教人如何分辨同志族群的文章,聲稱男同志喜歡穿緊身衣炫耀自己的體格,並喜歡鬍鬚、去健身房 - 只不過他們去健身房,只是為了去看其他男人。而女同性戀者,則喜歡與他人握手或擁抱,並且討厭男人、時常抨擊男人。

這份報導很快在網路上引發討論,馬來西亞網紅庫馬爾(Arwind Kumar)在YouTube上發布影片,痛批「你是白癡嗎?留鬍子怎麼會讓某人變成同性戀?」並指出伊斯蘭教許多神職人員都有蓄鬍的習慣,而女孩子手牽手也非常常見,痛批「這樣的文章只會奪走生命」而專家則警告說,這樣的文章可能會進一步激發對LGBT團體的仇恨,這些團體近年來越來越成為暴力和歧視的目標。

2017年,馬來西亞一名18歲的男學生哈芬(T Nhaveen),據悉因為同性戀身份遭同學霸凌,哈芬被毆打一頓之後,被活活燒死。數月後,另一名27歲的跨性別女性克里斯娜(Sameera Krishnan)在自家花店內遭人持刀刻意攻擊,並在身中3槍後身亡。

「這個國家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處理。若你真想要教育社會大眾,那麼就去跟他們解釋一名戀童癖到底長怎樣,或是性虐待兒童的施暴者、殺人犯及綁匪,那些真正會危及他人性命的人。同志到底是要怎樣危害你的性命?」庫馬爾於影片中說道。

而《BBC》也整理了過去一年以來,馬來西亞當局針對LGBT所執行的禁令:

  • 2017年3月,迪士尼真人版電影《美女與野獸》因含有少量同志情節(與人獸戀情節),被馬來西亞當局要求刪剪,迪士尼方面拒絶後,一度禁映,但馬來西亞政府最終妥協。
  • 2017年6月,馬來西亞衛生部舉辦短片比賽,以「性別困惑」為題徵集如何「防止」成為LGBT群體的影片,遭當地權益組織批評。
  • 2017年7月,馬來西亞有穆斯林組織公開要求政府,重新評估國際品牌星巴克、微軟的商業執照,因為該公司支持同性婚姻及同志群體。
  • 2017年12月,馬來西亞登嘉樓州官員稱,該州計劃推出針對跨性別女性的「改變性向治療課程」。

相關文章: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Abby Huang:官網撤下中華民國國旗,美亞太助卿首度回應:美國不承認台灣是獨立國家、不展示國旗 (1386)

$
0
0

美國國務院官網去(2017)年改版後,網站上原有的中華民國國旗圖案卻消失不見,引起我國外交部關切。美國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提名人董雲裳昨(15)日表示,美國政府網站撤除中華民國國旗,是承包商所為,但她也重申,美國政策上不在政府官網上展示中華民國國旗,因為「我們不承認台灣是個獨立國家」、「我們不承認中華民國國旗」。

(中央社)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今天舉行包括董雲裳(Susan Thornton)在內3名官員的任命聽證會。席間共和黨籍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手持美國國務院領務局過去與更新後的網頁截圖,向董雲裳質詢中華民國國旗遭到撤除一事。

美國國務院
Photo Credit: The Foreign Senate Gov網站截圖

對於此事,董雲裳表示知情,指出這是領務局官方網站更新旅遊通知時做出變動,是承包商所為,辦公室事先並未過目。

不過她也接著表示,「我們不承認台灣是個獨立國家,我們不承認中華民國國旗、是與美國有官方關係的國家。」董雲裳說,「美國的政策,是不在美國官方網站上顯示中華民國國旗。」

魯比歐追問,但中華民國國旗曾在國務院網站上,「舊的網站上有,但新網站上沒有」,這是新合約的問題嗎?還是因為新的政策?

董雲裳表示,政策並未改變,這是新網站,不過美國政府網站不顯示中華民國國旗「並非是新政策」。

董雲裳
Photo Credit: The Foreign Senate Gov網站截圖

但盧比歐顯然並不認為如此。他表示,承包商或許是新的,但過去有國旗,現在卻沒有,「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改變」。盧比歐質詢後,現場議員要求將盧比歐展示的國務院網站截圖呈交外委會列入國會紀錄,獲主席同意。

美國國務院網站去年改版後,在介紹台灣的頁面上,移除原有的中華民國國旗。而在今年又發生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國務院領務局、反恐網站「堅定決心行動」(Operation Inherent Resolve)陸續移除我國旗圖案事件。

《台灣旅行法》可望通過 董雲裳:美中關係「既合作、又競爭」

除了國旗議題,聽證會上盧比歐也詢問董雲裳,是否鼓勵美國資深官員訪問台灣與台灣官員會晤?董雲裳指出,基於美中三公報與台灣關係法,美國與台灣有非常活躍的關係,她當然支持繼續維持活躍的「非官方關係」。

台灣與美國自從1979年斷交以來,雙方領導人以及國防外交官員不再互訪,多以商務、教育等交流為主。不過,美國聯邦眾議院1月通過《台灣旅行法》法案,送交參議院,而參議院外委會也在2月7日無異議通過,送交院會表決,院會若是通過,法案將由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後生效,未來有望看到雙邊高層(包括國防部、國務院等)官員互訪。

為此中國外交部日前也提出抗議,表示《台灣旅行法》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如獲通過實施,將會對中美關係和台海局勢造成嚴重干擾,中方對此強烈不滿與堅決反對,已經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聯合報》報導,針對美國與中國的關係,董雲裳昨日也表示,美中關係「既合作又競爭」,是否修正美中關係,她將依循川普政府國家安全戰略的優先順序,這優先順序是北韓問題、經貿、執法合作等。

外委會成員也問及亞太政策如何因應南海爭議,董雲裳表示,美國將與地區盟邦來限制中國的「壞行為」(bad behaviors)。她說,美國理解中國想在國際取得領導地位,美中會繼續開展建設性合作,但美國不接受中國在亞洲取代美國的企圖,也不會接受中國威嚇區域內的國家。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TNL 編輯:【影音備份】年初二火燒拉薩大昭寺,中國官方禁查消息、下架影片 (1413)

$
0
0

新聞整理:汪新亞

位於西藏首府拉薩的大昭寺昨(17)日晚上發生火災,雖然事後消息說明起火點不是在寺廟主體,不過火勢相當大,甚至延燒到大昭寺的金頂。

這起火災發生的時間,正好是藏曆新年第二天,也是寺廟正準備要迎接大批遊客的時候,西藏政府在昨日宣布關閉大昭寺一天,經過消防隊高壓水柱搶救後,火勢已撲滅並確定無人傷亡。

西藏活佛羅珠桑格昨晚10時許在微博表示,起火地點為大昭寺內後院一個誦6字真言的小殿,請大家不要亂傳消息,火已控制,沒有影響到大昭寺主殿。

不過在西安公安廳全面查禁消息下,中國官方媒體在當天晚上僅有簡短的報導,報導中只用隻字片語說明火勢狀況,起火原因及文物傷損狀況也尚未釐清。

「大昭寺」歷史價值

位在拉薩市中心的「大昭寺」,在2000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藏傳佛教中有相當崇高的地位,大昭寺最早建於西元第7世紀吐蕃王朝,裡面的鎮寺之寶是唐代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摩尼佛12歲的等身佛像,寺廟中總共有5座金頂、108座佛殿,香火相當鼎盛。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式(參見大昭寺電子門票)。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範。

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之說,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會生活層面的。此外,大昭寺內保存有大量珍貴文物,為藏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大昭寺在信徒心中的地位,象徵了西藏人對信仰的堅定,因而成了許多藏人表達自由訴求、抗議遊行的絕佳地點,因此大昭寺之於中國政府也相當敏感。甚至在去年(2017)歐盟外交官參訪團到西藏時,傳出當局下令禁止藏人進行朝佛、轉經等信仰活動三天的消息,當時一名西藏男子因此在大昭寺抗議中共壓迫政策,高喊「西藏要自由」後自刎身亡。

西藏大昭寺
Photo Credit: search255wiki cc. 3.0

中國《博談網》報導, 1989年9月27日,21名喇嘛和其他5人舉着代表西藏的雪山狮子旗,喊着西藏獨立的口號,在拉薩市區八角路、人民路一帶遊行,並在大昭寺廣場發表演講,之後衝進自治區政府。當時一連串的抗議示威活動讓中國政府在西藏首度宣布戒嚴與武力鎮壓。

另外,在2008年3月14日,西藏人和僧侣因不滿中國政府,在大昭寺附近的市中心到處破壞、推翻警車、燃燒雜物及五星红旗,武警最後用催淚瓦斯將其驅散。

官媒封鎖消息

這起火災一開始是因在中國社群媒體上被大肆轉發分享才被廣泛得知,不過現在網路上查詢結果幾乎都不見蹤跡。

中國官方昨晚全面刪除有關新聞與中國社群網站訊息,僅能從搜尋結果上看出報導標題。

《蘋果日報》報導,有網友宣稱,西藏公安廳正在全面查禁消息,呼籲網友不要轉載,另有網友指大昭寺失火影片被刪除:「大昭寺瞬間下了熱搜,沒了視頻。一如既往。服氣!」不過,雖然影片不斷被刪,但仍不斷有網友上傳影片。

目前有關於大昭寺火災的新聞,在中國社交平台微信、鳳凰網和入口網站網易的報導連結都被刪除,無法得知更多資訊,只有《新華社》以55字簡短報導火災狀況。

螢幕快照_2018-02-18_上午11_35_05
Photo Credit:截圖自新華網

此外,當地官方《西藏日報》晚上的消息僅說明:「火災已迅速撲滅、無人員傷亡,周圍一切秩序正常。」

以下備份臉書還看到得到的片段: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李修慧:台灣養出世界第一隻人工哺育穿山甲,什麼原因讓牠們在全球「最瀕危」? (1342)

$
0
0

今(17)日是世界穿山甲日,台北市立動物園響應穿山甲日,也更新全球第一隻人工哺育的穿山甲「芎梧」的最新消息,動保團體也整理出穿山甲所遭受的四種危機,並呼籲民眾勇於檢舉食用穿山甲的店家。

2011年,美國NGO組織Annamiticus為呼籲大家重視穿山甲保育,將每年2月第三個星期六訂為「世界穿山甲日」,今年已經是第七屆。

台北市立動物園養出全球第一隻人工哺育穿山甲

而台北市立動物園在每年的世界穿山甲日也都會宣布動物園內知名穿山甲「芎梧」的消息,芎梧是全世界第一隻人工哺育長大的穿山甲。

(中央社)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穿山甲芎梧2014年9月出生,剛出生時體重比其他穿山甲寶寶還要重、活力非常好。但是出生第三天一早,專責照顧牠的保育員動物園台灣動物區長羅諠憶便發現芎梧已一動也不動,血糖低落、幾近休克狀態,狀況不佳。從此,羅諠憶幾乎24小時不眠不休照顧「芎梧」,前10天幾乎每一小時要哺餵一次母乳,隨著「芎梧」成長,哺餵時間也逐間拉長至3、4小時,直到「芎梧」四個半月大宣告獨立。

由於世界上還沒有人工哺育穿山甲的紀錄,羅諠憶為了讓芎梧斷奶後能與母親共同生活,盡可能以最自然的方式照顧芎梧,像是穿山甲育幼時會抱著幼子,羅諠憶說,「餵完奶後我會抱著牠,並且有一點點施壓,像是媽媽抱著牠一樣,等牠睡熟了再放回箱子」。不僅如此,芎梧睡的箱子也經過細心佈置,包括溫度維持在32度,仿效穿山甲媽媽的體溫,濕度也要維持得類似穿山甲居住的洞穴。而到了離乳期,羅諠憶逐漸減少奶水,要讓芎梧了解到即將斷奶。

讓羅諠憶印象最深刻的是某次寒冷的冬天深夜,芎梧餓了討奶喝,「天很冷,要從被窩出來很痛苦,但是,若一想到牠不見了,痛苦遠高於我起床。」而當芎梧約三、四個月大時,開始喜歡四處探索,且穿山甲為夜行性動物,一度讓羅諠憶崩潰,對著芎梧大喊,「你到底要不要睡覺!」

儘管照顧芎梧很辛苦,羅諠憶仍直呼值得,與芎梧培養出深厚情感,到了「芎梧」要獨自生活的那天,羅諠憶在關上欄舍大門時,跪在地上嚎啕大哭,「不知道自己怎麼走過這一段…...」。

2017年,台北市立動物園芎梧和另一頭野外救援的穿山甲「動保」配對,也成功產下幼子。

《ETtoday》報導,穿山甲口中沒有牙齒,舌頭幾乎很身體一樣長,因此會用胃中的小土石磨碎食物,食性相當特別,加上經常拒吃人工調配的替代食物,使得過去救傷的穿山甲於人工圈養環境下很難存活。

《大紀元》報導,由於人工環境難以隨時提供足夠的白蟻或螞蟻大餐,因此台北市立動物園耗時14年,才研發與改良穿山甲專用食譜,經常有國內、外動物園及救傷單位來交流學習。

《台灣動物新聞網》報導,台北市立動物園養殖穿山甲的技術發展純熟,除了人工哺育的例子,台北動物園也先後在2007年及2009年送給德國萊比錫動物園一母一公的穿山甲,並教導他們飼養技術。2011年又送給日本上野動物園一對穿山甲,且有成功繁殖紀錄。

被狗咬傷、被拿來作中藥,全世界八種穿山甲通通被列「最瀕危」等級

綜合《關懷生命協會》《台灣動物新聞網》報導,目前全世界共有八種穿山甲,台灣很幸運地是「中華穿山甲」台灣特有種的棲地。然而2016年,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將八種穿山甲全部列入「CITES保護物種附錄I」,成為三種附錄中最瀕危、最需嚴格管制的物種。在台灣,因30多年前大量捕捉加上農藥氾濫,現在要在野外見到穿山甲也並不容易。

台灣動物新聞網統整穿山甲最常遇到的四項危機:

  1. 被吃光與走私
  2. 陷入獸鋏等陷阱
  3. 受犬隻攻擊
  4. 棲地破壞與路殺

不少人相信穿山甲的鱗片可以入藥活血、肉則能進補,因此穿山甲走私的案件層出不窮。根據「國際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貿易調查委員會」(TRAFFIC)的調查報告,2010年至2015年間,全世界共查獲1,270起穿山甲走私案件,涉及67個國家或地區,查獲超過120噸的穿山甲,大多以中國為最終目的地。

除了走私與入藥食用,人為陷阱更是台灣穿山甲最嚴重的危機。根據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的紀錄,2010年至2016年救援的25隻穿山甲中,人為陷阱所傷的高達24.5%,佔最大宗。2006年至2016年間因獸鋏而進入救傷單位的穿山甲共有55隻,佔全部救傷案件的25.3%。

此外,台灣遊蕩犬隻的攻擊也穿山甲及許多淺山動物共同的威脅,由於狗不是台灣的原生種,台灣原生的野生動物大多來不及發展可以與狗相互抗衡的抵禦方式,因此在與狗的鬥爭中常居於弱勢。根據野生動物急救站的紀錄,2010年至2016年間共有107隻穿山甲送至急救站,其中22隻是遭遇犬隻攻擊而受傷,僅次於陷阱所傷。若時間推回至2006年,全台救傷單位經手的217隻穿山甲,就有66隻是受犬隻攻擊,佔30.4%,是這10年間穿山甲救傷原因的最大宗。

此外,人類的開發也影響到所有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尤其穿山甲等生活在淺山的動物,更是飽受人為擾動的影響,而全台密集的道路系統,更讓動物頻繁遭遇路殺。

發起世界穿山甲日的動保組織Annamiticus也在官網上列出一些我們能為穿山甲做的事:

  1. 在臉書或Instagram等社群媒體上使用標籤標記「#2018世界穿山甲日WorldPangolinsDays」或「#WorldPangolinDay」
  2. 追蹤「世界穿山甲日」的臉書
  3. 閱讀穿山甲相關的文章與報導
  4. 分享相關報導,讓更多人瞭解穿山甲的處境
  5. 支持保育穿山甲的動保組織
  6. 要求政府嚴懲穿山甲及其它野生動物的走私案件
  7. 讓更多人知道食用穿山甲是非法的(且穿山甲鱗片成份就跟你的指甲一樣,並沒有任何療效)
  8. 發現餐廳提供穿山甲菜餚,或有人捕獲或持有穿山甲,勇於檢舉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TNL 編輯:日本「冰上王子」羽生結弦二連霸的背後:是嘲諷、負傷還有質疑 (2950)

$
0
0

新聞整理:汪新亞

平昌冬奧賽事如火如荼進行,素有「冰上王子」之稱的日籍選手羽生結弦(Yuzuru Hanyu),昨(17)日以最高分成功拿下男子花式滑冰的金牌,成為66年來首位連兩屆衛冕金牌的滑冰選手,也為日本摘下今年冬奧的首金。

事實上,羽生結弦在去年(2017)曾因右腳踝韌帶受傷而無法冰上訓練,經過復健和事後密集培訓後,這回蟄伏三個月後捲土重來,在此次冬奧會上,長曲賽事雖然有幾個小瑕疵所幸即時補救再度完美演繹陰陽師,最終長曲拿下206.17分,總分317.85 獲得花式滑冰男單長曲的金牌(比賽影音),拿下繼2014年索契冬奧金牌後的第二面金牌。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在當晚於臉書上祝賀,並說:「這是克服傷痛的奧運會二連冠,感謝(羽生)帶來的感動!」

羽生結弦目前獲得的主要戰績:

  • 2012-2015年 日本花式滑冰錦標賽四連霸
  • 2013-2016年 國際滑冰總會花樣滑冰大獎賽總決賽四連霸,
  • 201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男子花式滑冰冠軍
  • 2014年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冠軍
  • 2017年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冠軍
  • 201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男子花樣滑冰冠軍

也是因為如此璀璨的戰績,儘管羽生結弦負傷無法參加日本選手選拔賽,日本官方仍同意讓這位常勝軍直接加入代表隊。

《蘋果日報》報導,平昌冬奧花式滑冰資格主要透過去年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世界錦標賽決定,男子項目只有日本、美國贏得滿額三席。世錦賽冠亞軍都來自日本,分別是羽生結弦、宇野昌磨,他們都被認為能輕鬆通過全日本錦標賽選拔,只是多道程序,因此日本滑冰協會(簡稱滑協)替羽生結弦預先保留名額。

日本滑協強化部長小林芳子當時受訪時則強調沒有開特例,直言:「奧運準備才是最重要,在國際大賽有優異成績選手可優先代表日本出賽。」而今也證明當時的決定,真的為日本此次冬奧表現更加光彩。

四歲開始滑冰人生 從小立志得到奧運金牌

四歲便開始滑冰生涯的羽生結弦,在2008年的青少年賽事中開始展露頭角。在2010年的世界青年花式滑冰錦標賽拿下冠軍後,陸續得下大小獎項。並在2012年後,12次打破長短曲項目等世界紀錄,是目前的短曲項目、長節目和總分世界紀錄保持者。

在他11歲接受採訪的片段中,當時留著偶像俄羅斯「冰上沙皇」普魯申科(Evgeni Plushenko)同款髮型的羽生結弦,曾表示「普魯申科就是花樣滑冰界的神」,並篤定地說出了自己的目標便是拿到「奧運會金牌」

直到19歲時參加索契冬奧時,如願與偶像普魯申科在團體賽裡共戰冰場,那一年羽生結弦則用多種四迴旋跳躍組合,在個人項目中摘下金牌,成為史上最年輕的男子花式滑冰冠軍,在日本滑冰界被封為「絕對王者」。

RTX188VB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2008年索契冬奧時,羽生如願與偶像「冰上沙皇」普魯申科在團體賽中共戰冰場。也是他首次在奧運會上奪得個人金牌。
從新「震」作 311後回饋家鄉

而今年23歲、來自仙台市的羽生結弦,在日本311地震,當時的他就在仙台練習滑冰,天災使得家裡房子遭到損壞;滑冰場的下水管也因此爆裂。他之後只得通勤至鄰近的橫濱市、青森縣訓練。

《新浪網》報導,當時17歲的羽生結弦頂著被眾人嘲諷作秀的壓力一年接下六十多場商演,發行個人寫真,最終把所有的資金都捐贈給家鄉賑災和冰場重建。

直到2017年8月,他再度回到當時被地震損壞、後來修復完成的溜冰場表演,表達對家鄉的感謝。在滑冰王子的帶動下,日本人民對於花樣滑冰的熱情也空前高漲,羽生結弦眾多運動好手中,獲得了日本公信榜「2017年度日本最受喜愛男運動員」稱號。

根據韓國媒體報導,有一萬多名日本遊客在這期間去韓國旅遊,其中大部分都是羽生結弦的粉絲,帶動了江陵地區的旅遊熱潮。

在昨天賽後的發佈會上,羽生結弦也表示:「過去的日子,我經歷了許許多多,幾乎活成了漫畫主人公的人物設定:受傷、再受傷,甚至在奧運會前三個月,我的腳還受了重傷。我是人,不是什麼神,這一切發生在我身上,感覺不可思議。」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新公民議會:全台唯一沒有「政黨輪替」過的苗栗,為何成為國民黨的天堂? (1781)

$
0
0

台灣自1950年代開始施行地方自治,至目前為止,苗栗縣已經選出第17任縣長,但在總共17任的縣長之中,有16任皆為國民黨籍,其餘1任為無黨籍,也就是說,苗栗縣是臺灣本島唯一沒有經歷過政黨輪替的城市,這無疑是一令人感到好奇的政治生態。

苗栗縣長期負債嚴重,背負著大筆舉債,且常將經費拿來施行短暫性的政策,像節慶時燃放煙火、舉辦當地性活動等,過去更曾因為財務問題,而發放不出公務員的薪水。可以看出,因為施政方向的錯誤,導致財務上的吃緊;另一方面,苗栗縣的城市觀光尚未推廣至各地,導致收入來源也無法提高。每次縣長選舉後,網友都會戲稱:「這次苗栗人又沒通過智力測驗了」來調侃國民黨的施政不力,以及持續投票給國民黨籍縣長的苗栗選民。

為何苗栗人至今仍持續投給國民黨呢?這是本文想深入探討的。政治學有一名詞「理性選擇理論」,指人們在行動前,會考量利害得失來做出決定。從此一觀點來看,我們會認為,苗栗縣選民理應依循此理論行動,假如今天這個投票行為無法大於投票所費的成本時,選民就不會選擇去投票。換言之,國民黨之所以能一再當選,是因為苗栗選民認為,綜合考量自身利益以及個人價值觀等複雜因素後,投票給國民黨的利益是大於投票給民進黨籍候選人的。

從投票結果來看,苗栗人對國民黨所施行的政策、選民服務與其他措施,是感到滿意的。進一步論述,可以看出苗栗當地的選民特質,傾向滿足於短暫性且能夠立即有感之政策,與能直接服務選民的候選人。固然,選民的價值判斷並沒有對錯之分,於民主社會中,也是能夠被容許且合理的事情。

maoli_vote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關鍵評論網整理

民主就是人民聲音匯集後的最大結果,苗栗縣長期不變的政治形態,其背後因素可能是苗栗的多數人對政治人物的想像,和其他縣市有所不同;也有可能是苗栗的多數選民們,比較重視立即有顯著成效之政策。不能說他們不在乎下一代,也許對於苗栗選民而言,他們認為在城市中舉辦許多活動,是讓苗栗縣變得魅力四射的作法,也能提供子子孫孫另一種型態的休閒方式。

缺乏政黨輪替,並不會使這個城市衰落敗壞,如果該城市之選民對政治的想像是如此,從外人的角度也難以批評這個城市,畢竟,這是該地大多數選民最為滿意的社會樣貌。不過,從另一個層面來思考,這或許會導致另一種城市危機,大多數人對於城市的想像並非發展,而是較休閒娛樂走向的,將導致城市運作與發展較為緩慢。

出現這樣的社會狀況,也許苗栗的人民並不會認為它是個危機,但是當這樣的政治樣態根深柢固,最終可能導致公務機關發不出薪水,而當此種狀況發生時,即使選民們再理性地去思考與投票,都無法短時間內再度改變城市的樣貌了。民主制度,能夠讓選民們投下心目中的選票,卻無法教大家該用怎樣的價值判斷做出選擇,而這也是選民自身應該負起的責任。每次投票時,我們都必須更加謹慎地思考,因為眾人選票的積累,將會影響到整個城市的未來發展。

延伸閱讀

本文經新公民議會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

【新頭殼】管仁健觀點》春晚《回家》後 更不願當中國人 (4598)

$
0
0


新頭殼newtalk

「沒有最爛,只有更爛」。看了一年比一年更「北韓化」的中國央視春晚,你就會發現為什麼國民黨在台灣還死不透,因為有個更大的黑洞在吸收台灣這些被淘汰的人渣。你永遠不用相信今年的春晚最爛最噁心,因為明年春晚一定還會出現更讓全世界驚訝的「奇蹟」。


讓中國演員塗了黑臉,扮成中國人眼中低賤的非洲人;再讓非裔演員扮演猴子。但別以為這種下三濫的春晚節目,只是歧視膚色不同的非裔人士而已。


央視那批無腦的高層,專找些始終自以為是「高級外省人」的中國戲子,就像戒嚴時代國民黨掌控的「老三台」,製播各種歧視台灣人的爛戲,用這些以統治階級自居的中國戲子,配合黨國體制的政治宣傳,竭盡所能的醜化、矮化與低俗化台灣人、台灣話,以及一切與台灣文化有關的事物。因為也只有黨國體制的電視台,才會容納這些無知無才更無恥的中國戲子。


想家是真的 念中卻未必


2018年央視春晚的小品《回家》,男主角張晨光飾演一位山東省泰安縣人,帶著妻子阿芳與兒子念中會山東探親的故事。由於先父就是山東省莒縣人,1949年來到台灣,但隨即因白色恐怖入獄,身繫囹圄半年後又被充軍澎湖兩年。19歲就離開山東的他,再回去時已是38年後,這種「想家」的經歷,本魯能夠體會。


1976年我讀國二,夏天很悶熱,有一夜我睡不著起床時,發現父親也沒睡,他正在畫一張圖。原來他一直作夢都是回到山東的老家,但今晚他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已經找不到回家的路,因此他驚醒之後,就趕緊畫下從青島到窮鄉僻壤的老家的地圖,哪裡有岔路,哪裡該轉彎,他費盡了心思,然而離家太久了,始終難以畫得滿意。


從小父親就一直在我面前扮演全能者的形象,然而在「回家」這事上,他無能為力;甚至隨著年華老去,他連「想家」的能力都逐漸被剝奪了。但天亮後他清醒了一點,那時蔣經國尚未惡貫滿盈,老兵想家在台灣就等於通匪叛國,那是殺頭的大罪。於是他趕緊將這張圖燒掉,還一再叮嚀我千萬別跟人說起這事。這件事在我青少年時,而且還是戒嚴時期,使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想家」是正常人的反應,馬英九在美國當國民黨的職業學生,監控誣陷害得很多台灣留學生很多年無法回台,那些因馬英九而「有家歸不得」的台灣人想不想家?當然想。但想家就等於支持統一嗎?或等於支持獨立嗎?統獨是個人的政治偏好,想家卻只是本能。中國的統戰當局為什麼永遠不能學到教訓,製播一些真正有益於統一的節目?


中國戲子為什麼要用台灣國語?


春晚小品《回家》為什麼那麼讓台灣人厭惡,女主角方芳當然要負全責。一登場她就用一口誇張到低俗的台灣國語腔調,扮演一個無知好妒的台灣婦人,和丈夫張晨光一起到山東省泰安縣尋親。結果張晨光遇到了青梅竹馬的玩伴妞妞,打翻了方芳的醋醰。


好啦!反正就是個戲,你們這些高級外省人要在舞台上,怎麼糟蹋像我媽媽這種說台灣國語的台灣婦人,這是央視編劇的自由。但這齣戲到了結尾卻出現「神轉彎」,必須回到主題講「統一」大業時,男女主角的「神對話」,荒謬到了別說台灣人難以接受,只怕大腦正常一點的中國人,也搞不懂方芳的台詞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吧?


張晨光:「那不只代表我童年的回憶,更是深藏在我內心的一份鄉愁,不說,那是因為說起就會想起,想起我又回不去,你知道回不去的那種苦嗎?」


方芳:「老王啊!那你真是把你這個老婆看小了,我的媽媽雖然是安徽人,但我的爸爸也是安徽人,在台灣生下了我這個『好像是台灣的台灣人』,但是我的父親他從小就告訴我,你永遠不能忘記,你是安徽省全椒縣人,……他這一生是多麼想回家,我現在就是替他回家。」


「好像是台灣的台灣人」也不行嗎?


對於政治,本魯無興趣討論,再怎麼討論也是雞同鴨講。要改變一個人的政治信仰,絕非本魯辦得到的。但就算搞政治宣傳,可以完全不理會倫理,但基本常識總該要有吧?既然如戲中方芳所說,父母都是安徽人,在劇中就直接用普通話即可,為什麼一定要噁心作賤像我媽媽這些說台灣國語的女性?你們這些中國戲子,既然這麼看不起台灣,為什麼不從此就留在中國?


《回家》裡方芳說要「替」父親回家,但為什麼不回他父親的老家安徽全椒,卻要跑去山東泰安?台灣去山東也沒比台灣去安徽近啊?方芳的爸爸在台灣會想安徽的家,難道在山東就不想安徽的家?這種「統一神劇」究竟是智商多低的編劇才掰得出來?


這些高級外省人看不起台灣人,甚至看不起娶了台灣女性的外省賤民,所以方芳一談到「統一」大業,就要告訴全中國的觀眾,「我的媽媽雖然是安徽人」,在台灣生下了我這個「好像是台灣的台灣人」,要她丈夫張晨光不要「把你這個老婆看小了」。


方芳這句台詞需要翻譯,因為在高級外省人裡還是要再分級,張晨光是在中國出生的外省人,所以可以「看小了」父親與母親都是安徽人。卻只在台灣出生的妻子。這是多麼扭曲的價值觀?「好像是台灣的台灣人」,究竟是怎麼低賤了?你們這些變態的高級外省人看不起台灣人也就罷了!連「好像是台灣的」外省人也犯到你們了嗎?


本魯常受邀演講,有時考量主題或聽眾年齡層的需要,也會改用台語。可是就算是再激進的台獨團體,也沒遇過有這麼變態的台灣人,會認為外省人就不能用台語,或是外省人就不能像台灣人,因為我30歲之前的戶籍與學歷登記上,就是山東莒縣,獨派的人也從來不會反對我自稱「外省人」啊!


可是在台灣這些高級外省人,就是這麼誇張。當然,台灣已改朝換代,這些戲子也被眾人看穿了,只好往中國發展,繼續搞這種分類歧視。


35年前國民黨也搞這種族群歧視


黨國體制下栽培出來的這些中國戲子,為什麼會這麼無底線的歧視台灣人?當然又要從歷史談起。1973年1月27日,國民黨為了禁絕台語,停播了台視的《生死戀》、《青春鼓王》、《佛祖》;中視的《薔薇處處開》、《難忘七號碼頭》;華視的《俠士行》(錢來也)等收視率極高的台語節目。


但禁台語連續劇也就算了,負責執行的文化局。竟還要求老三台,執行國民黨文工會對國語連續劇應說「標準國語」的要求。年輕的鄉民或許不懂,國語連續劇說的當然一定是國語,為何還要說「標準國語」?


原來老三台裡華視因為開台最晚,能演國語連續劇的電視演員,幾乎都被台視與中視簽約為基本演員,根本不能跨台演出。華視只好大量吸收日漸式微的台語片演員來演台語連續劇,結果台語連續劇收視率高、廣告滿檔,其他兩台也陸續跟進。


因此國民黨這次完全禁播台語劇,讓華視在這次禁播中受災最重。既然這些演員不能演台語連續劇,乾脆把即將上檔的《望你早歸》以及《阿塗伯》等台語連續劇,以原班人馬改演國語連續劇,這樣廣告就不會流失。


但「台式國語劇」播出後效果卻極差,因為預定的台語片演員,用國語根本說不清台詞。例如《阿塗伯》原本是由演員金塗演的喜劇,劇中幾位中年的台語演員,費力的念著國語台詞,觀眾聽得都快睡著了。


後來也不知怎麼的,喜劇慢慢就變成了悲劇,或許是因為悲劇的台詞可以慢慢講,這樣台語演員才能演。但沒想到這麼一改,收視率反而高升,成了戒嚴時代的最真實「悲喜劇」。


要醜化台灣人時就開放台灣國語


雖然文工會希望台語演員以國語演出連續劇時,一定要說「標準國語」。但當時台視有部國語連續劇《台北人家》,扮演女傭「阿桃」的張琴,故意在劇中講著誇張的台灣國語,在講國語的高級外省人家中幫傭,鬧出了很多笑話,結果配角變成了主角,台視還為她量身打造了續集《再見阿桃》。


同樣是不標準國語,台語演員說的就要被「糾正」,但中國戲子模仿台灣女傭講的,兩蔣鷹犬們卻視之為「劇情需要」,放任這些中國戲子獨享特權,在國語連續劇裡用不標準國語糟蹋台灣人,製造族群階級等於品味標準的刻版印象。


如今台灣民智已開,電視台不可能製播這種宣傳族群歧視的爛戲,這些品味跟國民黨一樣的中國戲子,也就只能投奔中國了。因此也請中國網友們不要再發什麼「史上最爛春晚」的貼文;因為到了明年你就會赫然發現,原來還有更爛的「統一神劇」,以及更無恥的高級外省人在排隊接班。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顏正芳:死守「男子氣概」與「女性特質」,好比活在21世紀的白堊紀暴龍 (1707)

$
0
0

台灣的反同志團體,常常將國外研究結果斷章取義、移花接木,來攻擊同志族群。例如他們為了打壓同志家庭生養孩子的權利,常說:同志家庭生或領養的孩子,因為缺乏異性角色模範,養出來的男孩會缺少「男子氣概」、女孩會缺少「女性特質」,聲稱這是同志家庭無法兼顧男女平衡結構的結果。

這種說法,說得好像有哪條法律規範:生理男性就該有什麼「氣概」、生理女性必須有什麼「特質」,否則就會六月下雪、暮冬出豔陽似的。

反同組織愛掛在嘴上的「男子氣概」、「女性特質」,到底在說什麼?究竟有沒有所謂「生物性別直接特異」的氣概或特質呢?已經21世紀了,主張「男生就該怎樣、女生就該怎樣」的氣質表現,究竟有無意義?筆者就以反同媒體頗愛拿來打擊同志家庭生養孩子權利的一個研究來進行討論。

Goldberg等人發表在2012年學術期刊《性別角色(Sex Roles)》的研究文章「同性戀和異性戀家庭領養的小孩在兒童早期的社會性別類型遊玩行為(Gender-Typed Play Behavior in Early Childhood: Adopted Children with Lesbian, Gay, and Heterosexual Parents)」,邀請領養有小孩(目前年齡在2至4歲間)的44個女同志家庭、34個男同志家庭、48個異性戀家庭,請家長依據「學齡前活動表(Pre-School Activities Inventory, PSAI)」,評估自己孩子的社會性別類型遊玩行為(gender-typed play behavior)。

結果發現:和異性戀家長比較起來,同志家庭的家長認為他們的孩子在遊戲行為上的「社會性別刻板差異性較低(less gender-stereotyped)」,也就是孩子玩遊戲的項目,比較不會依照「男生該玩什麼、女生該玩什麼」的社會刻板期待去進行;和男同志家庭和異性戀家庭中的男孩比較,女同志家庭的男孩在遊戲行為上「陽剛程度比較低(less masculine)」。作者認為:這個研究結果,有助於了解兒童的社會性別發展(gender development)」。

反同份子就哇哇叫了:「你看,同性戀者領養小孩,卻把孩子教得男不男、女不女的,成何體統?怎能讓同性戀領養小孩呢?」

這句話裡的趣味就在於:小孩子玩遊戲,真的「男是男、女是女」的分別?真的存在「小孩子玩遊戲的性別體統」這碼事嗎?這是誰規範出來的呢?

首先必須理解:「生物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有不同意涵。「生物性別」是依照性染色體和解剖學性器官,將人分為男性與女性,而「社會性別」則是指「社會上對於一個人是男性或女性的觀感」,因為這樣的社會觀感,進而衍生出「社會性別角色行為(gender role behavior)」的區分,依照人的各種活動、興趣、行事作風,區分為陽剛(masculine)或陰柔(feminine)的行為,他人就以外顯的行為來標定一個人的「氣概」或「特質」。

對於2至4歲的兒童來說,遊戲是非常重要的探索、學習、社交互動行為,Golombok和Rust在1993年發展的「學齡前活動表(PSAI)」,以孩童實際遊玩的24個玩具、遊戲、活動項目,來評估孩童的遊戲行為中所展現的陽剛或陰柔化社會性別角色行為,例如玩具中的「茶具組」被視為陰柔,「工具組」被視為陽剛;玩「照顧小寶寶」的遊戲被視為陰柔,攀爬被視為陽剛;玩的時候怕髒被視為陰柔,粗野、打滾的玩法被視為陽剛。由此可知:PSAI這個評估工具是要看小小孩從遊戲中展現的社會性別角色行為為何。

讀者也許已經看出這其中有不少值得思考的議題:

一、生理性別不等於社會性別

生物性別不等於社會性別,所以男性並不直接等於陽剛、女性並不直接等於陰柔。如果「女性=陰柔」、「男性=陽剛」,那直接用生物性別(sex)這個字就好,Goldberg等人(2012)、Golombok和Rust(1993)的研究,何必強調他們是在評估「社會性別類型遊玩行為(gender-typed play behavior)」?

有趣的是:反同者常常否認有「社會性別(gender)」的存在,認為「人出生是男生就是男生,是女生就是女生,只有生物性別(sex)」,但在看研究論文時,卻又刻意忽略研究者開宗明義就是在研究兒童遊玩行為的「社會性別類型」,硬把Goldberg等人的研究結果解釋成「同志家庭害孩子男不男、女不女」,一貫扭曲原研究精神的伎倆,令人搖頭。

二、陽剛與陰柔的定義隨時代而變化

對於什麼樣的行為是陽剛、陰柔,隨著年代、社會文化背景不同,定義不斷改變。舉上述提到1993年所研發出來的PSAI為例,當初將玩具、遊戲種類、活動方式分為陽剛或陰柔,在25年後的今天看來,顯然有諸多不合時宜,越來越多的玩具降低傳統社會性別刻板類型,例如樂高、摩比開發出的系列玩具,受到不分性別家長和孩童接受;不分男孩女孩都被期待藉由玩「照顧小寶寶」、攀爬等遊戲,來發展體貼他人、強健體能的能力(在台灣則是因為體適能被考慮列入升學評估項目,致使學生不分男女地被要求接受體能訓練)。所以Goldberg等人(2012)、Golombok和Rust(1993)的研究都強調:他們評估的是孩童「社會性別刻板化的玩具和活動選擇(gender-stereotyped toy and activity choices)」,是當代社會對性別刻板化標定的結果。

三、家長的性別觀念對小孩的影響

讀者從自己的成長經驗就知道:家長和其他成年人對於「男生該玩什麼、女生該玩什麼」的刻板概念,直接影響他們會提供什麼樣的玩具和遊戲給兒童。Goldberg等人(2012)的文章裡前言部分就提到:過去研究發現基因和出生前所接觸到性荷爾蒙會影響社會性別的發展,但可解釋度不到一半,顯然後天環境影響頗巨。許多父母在塑造孩子的社會性別角色行為上,扮演重要角色(Fagot & Hagan, 1991),例如在孩子生日和重大節日時要買玩具給孩子時,自然而然會依據自己的過去成長經驗,認定「不該送男孩洋娃娃」、「不該送女孩玩具卡車」,而孩子在接受被選擇的玩具禮物時,跟著學習到「我是男生,應該玩卡車」、「我是女生,應該玩洋娃娃」,跟著就發展出「社會性別刻板化的玩具和活動選擇」了。

四、玩遊戲的快樂有性別之分嗎?

大家是否會質疑:孩子的遊戲就是為了直覺的快樂,為何會被外在社會有意或無意地鼓勵往「男生該玩什麼、女生該玩什麼」的社會刻板期待去玩?其用意為何?

在缺乏器械工具協助人們生活的舊年代,不同生物性別之間所展現的體能差異,直接影響生活中所負責工作的分配,例如由男性上戰場打仗,所以要提供有限的玩具給孩子時,就和未來可能的性別責任連結在一塊兒,「送你一把玩具刀,玩打打殺殺的遊戲」;要求女性負擔養育孩子、處理家務的責任,於是送一套扮家家酒玩具,讓女孩自小覺得「這就是我該做的」。

但這在21世紀現今社會還合用嗎?戰爭全面科技化,男和女科學家共同發明殲滅敵軍和傷害無辜百姓的武器;許多國家鼓吹男女共同負擔家務和養育孩子;諸多的科技發明和器具,讓過去多仰賴男性的粗活,變成男女皆可負擔。

所以,如果傳統所謂的「男子氣概」、「女性特質」觀念已經過時、社會性別角色行為和生物性別應該脫鉤,那為何還有人疾呼要全力維護傳統的性別角色教條「男生就該有男性氣概」、「女生就該有女性特質」?

可以想到的理由之一,就是傳統中佔盡好處的男性,想藉此來繼續打壓女性地位、壓榨女性。

可能的理由之二,是這些主張傳統性別角色教條者,藉此來打壓自己不喜歡的族群,例如社會性別角色行為和傳統對於該生物性別的期待有所差距者(即性別不符常規)、跨性別者。

可能的理由之三,是這些主張傳統性別角色教條者,對自己社會性別角色氣質感到擔心,擔心在別人眼裡自己不夠「男性氣概」,於是藉由攻擊別人「不夠男性氣概」,來遮掩對自己的擔心。

無論上述哪個理由,對於男子氣概、女性特質強調,都像是活在21世紀的白堊紀暴龍,張牙舞爪、惡行惡狀,要將人活剝生吞,但終究是不合時宜之古物。

參考文獻:Goldberg AE, Kashy DA, Smith JZ. Gender-typed play behavior in early childhood: adopted children with lesbian, gay, and heterosexual parents. Sex Roles 2012;67(9-10):503–515.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羊正鈺:一個27歲房仲,因朋友「偽證」變成「運毒集團老大」被判無期徒刑 (3097)

$
0
0

農曆春節,是大多數人全家團圓的時間。不過,一位27歲的房仲,也是兩個女兒(當時2歲和4歲)的父親,莫名捲進跨國運毒案,已入監服刑第六年(被判「無期徒刑」),他不斷要求老婆離婚,56歲的老父老母為了去台東監獄與無罪的兒子團圓開7小時夜車,而他的女兒還以為父親已經死了。

他叫蕭明岳,當年27歲(現在約34歲),2011年5月3日被為控「運毒首謀」,2013年1月18日三審定讞「無期徒刑」。

依據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的整理,起因是一個參與國際販毒的集團份子宋雲華,在前往取貨時遭到警方逮捕,包裹中藏有第一級毒品海洛因,警方循線陸續抓到梁嘉麟、宋雲仙、呂昌駿及郭哲委等五人。

而蕭明岳,是其中幾位被告的兒時玩伴,在其他被告一審審理期間,由梁嘉麟、宋雲仙、呂昌駿在檢察官訊問時供出,蕭明岳被指控為「國際運毒集團的老大」。

蕭明岳的義務辯護律師邱顯智表示,五個被告在一審地方法院被判無期徒刑等重刑後,開始尋求「供出上手」的對象,以期獲得減刑的機會。因為依據《毒品危害條例》第17條的規定,供出上手可以獲得減刑,也就是說,假設被查獲販賣毒品,只要告訴警察,毒品的來源從何而來,依照本條的規定,就可以獲得減刑。

邱顯智提到,這則條文的立法意旨在於,毒品販賣危害社會甚巨,而販賣毒品又很難查獲,所以特別設立條文,鼓勵被抓的小販向警方供出上游,以便抓到隱藏背後的毒梟,從根遏止毒品的販賣跟氾濫。「不過,立意雖然良善,卻也提供一個相當強大的誘因,為了可以減刑,當毒販被抓到,極有可能胡亂指述、胡亂攀誣清白無辜之人,任意嫁禍他人。」

另外,在此案中沒有任何證據直接指向蕭明岳涉案,法官唯一的依據只有其他共同被告的證詞:

  1. 包裹上的指紋:只有宋雲仙的「左食指」紋路,與蕭明岳無關。
  2. 監聽錄音鑑定:在監聽錄音光碟中語音特徵相似率與梁嘉麟的聲紋約78.56%相似,與蕭明岳無關。
  3. 水單、匯出及匯款申請單:宋雲華自郭哲委處取得金錢、負責找人匯款給宋雲仙乙節,有受款人為宋雲仙之外匯交易水單及匯出匯款申請書影本,與蕭明岳無關。

邱顯智說,證明蕭明岳「有罪」的證據都是「共同被告講出來的」,但人是「有可能說謊的」。「而偽證罪是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對一個可能被判無期徒刑的人來說,已經沒什麼可以失去的。」「在這種制度下,胡亂攀誣,說別人是『上手』,是終極的誘惑。」

上訴二審,蕭明岳大聲喊冤,而本來稱其為「上手」的五個人,果然受到程度不等的減刑,但或許是沒想到蕭明岳居然被判到無期,五人中有三人向法官坦承誣陷蕭明岳,做出偽證。

「實情是五人在一審被判重刑後,於看守所到法院的囚車上,串通出蕭為上手的劇情,目的是為拚減刑,畢竟二審沒『拚』到減刑,可能就要關一輩子了。」

被告郭哲委於於蕭明岳遭一審判處無期徒刑後,向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呈刑事聲明自白書:

「法官大人,其實蕭明岳根本就沒有參與走私,是梁嘉麟……叫我講成是蕭明岳的,他們告訴我這樣我才能減刑(也答應會讓我減刑),所以我才會跟大家一起陷害蕭明岳,法官大人我真的是沒辦法,我只是幫梁嘉麟跑腿,但阿麟卻因為先被抓就把罪都推給我,使我被判無期……我只好聽他們的話一起陷害阿岳拼減刑,希望法官大人能諒解我的處境,原諒我的自私。」

被告宋雲仙於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翻供:

「(就你所知,有哪些人參與這個行為)我弟宋雲華、呂昌駿、梁嘉麟」「(蕭明岳有無參與?)他沒有。當時的時候沒有。一開始的時候都沒有他在裡面」「(為何你在解禁以後會提到蕭明岳有參與這個案子?你當時為何要這樣講?)當時因為被梁嘉麟,就是,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講,他是老闆,為什麼我們要判得比老闆還要重?」

被告宋雲華於100年8月23日台中地方法院翻供:

「(你剛才說偵查中講到販毒情況是梁嘉麟誤導你,你才會那樣說,梁嘉麟如何誤導你?)在偵查快結束時,原本說好案情說到梁嘉麟那邊,而且我在地院講也都是說我是依梁嘉麟的指示在做事情,那時候梁嘉麟跟我說如果咬蕭明岳的話可以拚減刑」

然而,即便五人裡有三人自白做偽證,證詞出現前後不一說法,二審法院還是維持原判。二審法官還對他說「蕭明岳,你不要以為沒有證據我就判不下去喔。」

三審上訴,最高法院又駁回,無期徒刑定讞。蕭明岳就被法務部移監到台東泰源技訓所。

當這幾年辯護律師向地檢署提出,對五人偽證罪的告發,但即便五人中已有三人自白確實是為證,地檢署仍以「案重初供」為由,做出不起訴處分。邱顯智進一步解釋,「案重初供」指的是「案件重點在初次的供詞」。

邱顯智說,即便一直提出再審、非常上訴,但是台灣每年再審的案件只有不到十件,台灣的法官承認說有判錯的案件每年不到十件,「像是蕭明岳案五個被告隨便給你亂講,也沒有任何科學性的證據,沒有DNA、血液、指紋什麼都沒有,就很難跨越新事實(新證據)去再審,所以我們只能申請非常上訴......」

「到現在蕭明岳的兩個女兒,還是搞不太懂,爸爸為什麼不回家?從27歲到34歲,蕭明岳好像輸送帶上的產品一樣,從到警局做個筆錄,一直到三審定讞無期徒刑,就被送到台東泰源監獄執行。」

近日,還傳出偵訊影片經轉載至臉書社團「爆料公社」,又發現2011年6月8日「郭哲委指稱被告蕭明岳為共犯」之證述疑似受檢察官以不正方式及指使等違背法律程序之方式取得:

檢察官:「現在講的內容是牽扯到你將來二審是否改判較輕,你如果亂說話會多一條偽證罪,因為你現在巳經簽了這個證人結文,你懂我意思嗎?如果偽證罪會多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能會判更重,多一條罪你要搞清楚」
「你想看看,沒關係,拿個椅子給他坐,你想清楚,這對你的刑度是有差的,不然你被判最重,你要想清楚」
「你這樣子,可能對你刑期沒有什麼變,那我也不要問了」
「沒關係,這是你自己的那個,那我以後也不會再提你了,就讓高院去判好不好?」
「郭哲委,檢察官跟你說,這是你最後一次機會,你要再袒護他的話,對你沒有用」
等語利誘、脅迫郭哲委,及以「就說他(指蕭明岳)要去找你阿」、「因為蕭明岳是共犯是不是」

可見郭哲委於該次偵查中向檢察官所為之陳述,顯有不可信之情況,應無證據能力。

資料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中國時報】羅智強:言論 (2190)

$
0
0

前桃園縣長、國民黨立委吳志揚日前一席鄭文燦在桃園「無人望其項背」的發言,引來了很大的批評。

吳志揚的表達能力是有點問題,但我倒想幫吳志揚說句話,因為,一個把桃園搞到多項指標幾乎墊底的鄭文燦,他在宣傳與化粧能力上,確實「無人望其項背」。

首先,桃園人知道嗎?充當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開放先鋒,全台灣最不遺餘力的縣市長就是鄭文燦。

去年11月日本NHK與《產經新聞》報導,千葉縣知事森田建作在台灣與鄭文燦會談後,透露鄭文燦將協助解禁日本核災地區食品。若該報導屬實,則鄭文燦為了討好日本,犯了大忌,日本核災地區食品解禁涉及國人健康問題,容得鄭文燦以地方首長身分私相授受?鄭文燦是不僅枉顧國人健康,還越權要超前中央政府解禁?

我原汁原味地引日本媒體報導,鄭文燦不敢要求日媒更正,竟然回頭斥責羅智強抹黑。如此外恭內倨的雙重標準,不要說國民黨難望其項背,蔡英文恐怕也自嘆弗如。

其次,桃園人知道嗎?桃園的違建火警頻頻,奪去人命無數的罪魁是誰?就是怠於拆除違建的鄭文燦。去年年底,我根據政府資訊,彙整去年1到9月的違建拆除數,新北市朱立倫拆除1萬9千件,桃園人猜猜鄭文燦拆了多少?答案是400件,拆除率是六都最後一名,拆除件數只有朱立倫的2%。

在拆除違建一事上,鄭文燦擺爛的能力,也是「無人望其項背」。

媚日出賣台灣人民健康、在違建拆除上擺爛外,鄭文燦有一件事倒是很認真,那就是剪綵。去年9月我統計了六都首長的剪綵次數,赫然發現,鄭文燦上任後到統計日截止共剪綵313次,是六都之冠,而原來被網友嘲笑是剪綵王的朱立倫只有172次,僅鄭文燦一半多。我把「每一條」鄭文燦剪綵的紀錄,都清清楚楚地公布在網路上,鄭文燦指不出我哪一個紀錄是錯的、假的,還可以理直氣壯地回批我抹黑,強調鄭文燦其實不愛剪綵。但有趣的是,在鄭文燦發言人回批的那一天,桃園市府公布的鄭文燦行程就有3場剪綵。

這種睜眼說瞎話、用力自打耳光的能力,鄭文燦也一樣是「無人望其項背」。

核食王、違建王、剪綵王,以上還是我用業餘時間找出的3項鄭文燦「無人望其項背」的「璀燦」三冠王紀錄,真要細心查考的話,還怕鄭文燦不現形?

所以,我想說的是,我也批評過林佳龍、賴清德和陳菊等幾位民進黨執政的首長,但鄭文燦是裡面回應最不誠實、最會推諉的首長。

這麼一個說謊無人望其項背的首長,國民黨何需懼戰?

(作者為前總統府副祕書長)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史考特醫師:為什麼我成功變瘦了,卻不繼續實行生酮飲食? (3777)

$
0
0

不管在國內外,近來生酮飲食都是鎂光燈的焦點。其實早在四年前,史考特就親身實驗過生酮飲食,並了解到這「不是」一個適合我的飲食法。

本篇將以問答的方式,盡可能客觀地分享我的生酮飲食經驗。這僅是經驗分享,不是在「推」或「反」生酮飲食,適合我的飲食方法不見得適合各位,反之亦然。

我的故事希望能讓有興趣或正在執行生酮的朋友更正確地了解自己身體。

問一:為什麼我要嘗試生酮?

2013年我接觸到美國醫師Peter Attia的網誌Eating Academy,開始對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有了粗淺的認識。隨著相關文獻越念越多,我的好奇心也越發地強烈。

嘗試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後,我決定來試試最極端的生酮飲食,看看這種號稱有各種健康益處的飲食到底有什麼效果。當時我對自己的健康或體重並沒有特別不滿意之處,這個實驗純粹是好奇心驅使下的產物。

問二:生酮有哪些好處與風險?

生酮飲食起先被應用在癲癇的治療上,醫生發現移除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能讓癲癇的孩童不再發作,甚至不需服藥。隨著研究進展,生酮飲食在肥胖、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上的潛力開始被發掘出來。

目前生酮飲食在癌症、神經退化疾病、多囊卵巢上的應用也正在被研究中。不過,科學的進展固然令人興奮,但在決定性證據出現前,我們不該被樂觀沖昏了頭,還是要審慎評估生酮飲食的風險。

生酮飲食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包括:疲倦、血脂肪飆高、便秘、口臭、脫水、腸胃不適、低血糖、肝炎。儘管少見,案例報導指出生酮飲食仍有可能造成酮酸中毒。

在癲癇病童身上,感染、生長遲緩、胰臟炎、骨質流失、腎結石都曾被報導過,少部分孩童的副作用是嚴重到有致命可能的。

問三:我做了什麼事前準備?

首先讓自己熟悉生酮飲食的相關知識,大量閱讀書籍與文獻、學習如何準備味道還不差的生酮餐點。接著我對身體進行詳細的測量,包括體重、腰圍、臂圍、腿圍,血液檢驗包括血球、電解質、血脂肪、酮體、肝腎指數、血糖、尿酸等。

現在回想起來,我希望當時有做生酮前的飲食紀錄、身體組成(如inbody)、最大肌力(蹲舉、卧舉、硬舉)、以及最大攝氧量(心肺耐力)的測量,只可惜當時我還沒有認識到這些數據的重要性。

我建議所有計畫進行生酮飲食的朋友和我一樣記錄身體的變化,才能了解飲食法對身體有甚麼影響。

問四:我如何執行生酮飲食?

我給的生酮飲食原則為:

  • 每日熱量攝取2,800-3,000大卡
  • 每日碳水化合物低於50公克
  • 蛋白質熱量佔總熱量25%

換言之,每天從脂肪獲得的熱量約2,000大卡,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要吃下這麼多脂肪,需要一些巧思。

因為幾乎沒有外食能符合生酮飲食需求,我有了三餐完全自理的覺悟。首先我到大賣場採買食材,高脂豬肉、牛肉、起司、橄欖油、蛋、奶油、酪梨、堅果、培根等,是我主要的脂肪來源。為了壓低碳水化合物,米飯、麵包、麵條、五穀雜糧、水果、甜食、糖是一點也不碰的。

此外我盡可能攝取大量蔬菜,中餐都是自己準備的生酮沙拉,以下是我的餐點範例:

2
Photo Credit:史考特醫師
午餐:烤雞沙拉
3
Photo Credit:史考特醫師
4
Photo Credit:史考特醫師

我計畫實行八週的生酮飲食,在開始前我有先與家人、朋友解釋這個飲食實驗,所以他們都能充分體諒我的種種怪僻,這點對於飲食的維持至關重要。

56天的時間裡我的遵從性非常好,真的一粒米、一片水果都沒有沾過,運動習慣則保持原來每周重量訓練三天的習慣,有氧訓練在當時都是「想到才做」,並不算非常規律。

問五:生酮對我產生了哪些影響?

體重與外觀:八週時間,我的體重從80.3公斤下降到78.3公斤,腰圍縮水五公分,腿圍與臂圍下降約一到兩公分不等。話不多說,看圖最準。

5
Photo Credit:史考特醫師
2014年初我大概開始規律重量訓練一年,訓練方法雜亂無章,現在看來實在慚愧。
6
Photo Credit:史考特醫師
2017年11月攝,體重90公斤,體脂約17%

食慾:在嘗試生酮飲食前我並沒有規律測量自己的熱量攝取,我大概知道是在2,800大卡左右,但沒辦法完全確定。在開始了生酮之後,我每餐都吃得很辛苦,因為實在太飽了。便當吃到一半就會覺得很漲,但為了不影響實驗結果,還是得拼命把食物吃完,才能達成每日的熱量目標。每次接近用餐時間,我總會希望時間過得慢一點,因為肚子實在是不餓。生酮飲食有抑制食慾的效果,這點在文獻上與我個人身上都能得到很好的印證。

體能:很可惜當時沒有做客觀的體能測量,從主觀感受來說,我猜測肌力大概打了八-九折,原本可以做八下的重量,生酮後可以做個六-七下。有氧能力沒有變化,不過這僅是我的猜測。

血液指標:整體來說,我的血液指標是惡化的。

7
Photo Credit:史考特醫師
8
Photo Credit:史考特醫師
9
Photo Credit:史考特醫師

首先,我的血酮從0.3上升到1.0mmol/L,代表這八週的飲食真的有讓我「生酮」成功。

但種種數據都顯示生酮對我來說不是個好主意,其中最讓人擔心的是血脂肪:高密度膽固醇HDL下降,低密度膽固醇LDL上升,三酸甘油酯上升,這些都是不好的變化。

有些低碳水飲食專家認為,低密度膽固醇升高並不要緊,載運這些膽固醇的Apo-B脂蛋白的數量才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最好指標,Apo-B越高心血管風險越大。

可是瑞凡,我的Apo-B從總人口平均值的25百分位上升到50百分位,雖然不是破表的高,但總不是一件好事吧?

精神情緒:部分生酮飲食者在開始的一兩週會感到疲勞、暈眩、情緒波動等症狀,過渡期結束後卻又能感受到生酮對神經系統的正向幫助,例如專注力、生產力上升等。

很幸運(還是很不幸?)以上的情況都沒有發生,我的情緒與精神狀況在生酮前後並沒有顯著變化。

社交:很少人會想到飲食習慣與社交間的關係,我最常遇到的困擾是:外食幾乎都以碳水化合物為主,朋友聚餐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同事長官請吃東西請喝飲料,都必須拒絕,一次兩次還好,久了連自己都會不好意思。執行飲食計畫前,事前溝通是很重要的,必須要讓親友瞭解我在做什麼,為什麼這很重要,否則這些古怪的飲食習慣,久了真的會沒朋友。

其他:常見的副作用如情緒波動、掉髮、腸胃道不適,很幸運的我都沒有經歷到。

問六:我從生酮飲食的經驗學到什麼?

我學到最珍貴的一課:醫學研究的結論未必能100%應用在每個人身上,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我,反之亦然。

生酮飲食使體重下降、肌力退步、膽固醇升高都是預期中會發生的,但我沒料到整體血脂肪都顯著惡化,連尿酸與發炎指數都跟著上升,這讓我很難替生酮飲食找藉口開脫。

  • 生酮優點:體重下降。
  • 生酮缺點:血脂肪飆升、肌力衰退、社交問題、飲食限制多、長期副作用不明。

在考慮過各種優缺點後,停止生酮飲食的決定並不困難。

問七:生酮實驗結束後我做了些什麼?

生酮實驗結束後我仍盡可能地避免精製碳水化合物,但糙米、豆子、地瓜、水果又回到了我的便當盒裡。整體來說脂肪與蛋白質攝取量仍偏高,但絕不到生酮的程度。不意外的,我的體重也很快回到生酮前的80公斤。

好消息是,約半年後的抽血顯示血脂肪已經完全復原,生酮飲食沒有留下長期後遺症。

結語

還是要強調,這僅是我個人的生酮飲食實驗,結論並不能適用於每個人。本篇絕非「反生酮飲食」文,而僅是分享我的經驗,告訴大家我是如何發現這個飲食法不適合我。

血脂肪的問題讓我一定得停止生酮,但也有不少研究顯示,高脂生酮飲食能改善血脂肪,或許我在生酮期間減少飽和脂肪攝取,結果會完全不一樣也說不定。

執行生酮飲食者都應該要做完整的身體紀錄,才能知道自己究竟適不適合。少了這些準備工作,我很可能因為體重下降而沾沾自喜,卻不知道自己的健康正在受害。

本文經史考特醫師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

【風傳媒】觀點投書:總統!請不要再發紅包了:觀點投書:總統!請不要再發紅包了 (961)

$
0
0
總統蔡英文至台東天后宮發送新年福袋。(取自總統府)

總統蔡英文至台東天后宮發送新年福袋。(取自總統府)

春節過年 ,小孩可以領到父母叔伯還有祖父母的紅包 ,當上了祖父母老人也盼著兒女們送上孝敬的紅包 ,一來讓父母確認兒女的經濟能力 ,二來維繫倫理上的孝道 ,也算是對養育之恩的報答 。維繫傳統的家族倫理及關係 ,在春節裡 ,紅包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當然 ,包給祖父母的紅包會比包給小孩的大包一些 。以長時間的投資來看 ,也的確是可以長久維持系統 。

另外 ,又有一種類似紅包的發財金 ,由知名的廟宇借錢給信眾當作一種能帶來幸運的賜福 。信眾一年內再隨意捐香油還願 (錢)。據媒體報導這借與還的結果是神明獲利 ,所以這模式可以年復一年的進行下去 ,而在春節形成了長達七公里的排隊人龍 。可見這也是神明與信眾互蒙其利的交易 。

今年春節我們也照舊的看到總統在各地的廟宇發放紅包 ,也有各地縣市長跟議員在發紅包 ,大多數的紅包裡只有放象徵性的一元 。姑且就稱之為政治紅包吧 !跟一般賄賂官員的紅包不一樣 ,這是官送給人民的錢 。最熱門也最多人排隊要領的算是總統發的紅包 ,地方議員跟候選人也會在新年人潮聚集的廟宇自動的發放 ,只是那不用排隊就會被塞到經過的人手裡 。

前面說過 ,在家族裡跟神明信徒之間的紅包 ,多少都有界定倫理關係跟投資交易的作用 。那麼總統發紅包 ,選民辛苦卑微的排隊領紅包 ,這裡頭顯現了什麼樣的倫理關係與交易關係 ?如果說國民是總統(或政府)的頭家 ,而頭家恭敬的排隊領夥計發紅包 ,這說的通嗎 ?顯然不是這種關係 !

那麼是兒女對父母般的孝敬嗎 ?可是紅包裡又只有區區的一塊錢 ,所以這種關係也被排除了 。

剩下的是家長對小孩的照顧或是神明對信徒的賜福了 。部分領紅包的人雖然只是希望沾上總統帶來的喜氣跟幸運 ,然而對最高權力者的景仰崇拜 ,恐怕才更接近真實的目的 。發紅包的總統如果比擬成發招財金的神明 ,那圖的還願金不就是選票 ?有了選票才繼續當神 ,信徒也只能透過選票來保護他們的神不受侵擾 。其他的縣市長與議員的發紅包也是類似的誘因與動機 。然而我們要討論跟思考的是 ,這樣的關係對我們的國家未來是好的嗎 ?是應該的嗎

20180218-總統蔡英文至台中梧棲浩天宮發送新年福袋。(取自總統府)
20180218-總統蔡英文至台中梧棲浩天宮發送新年福袋。(取自總統府)

在一則新聞裡 ,有位反對蔡總統的老伯也在排隊的人群裡 ,趁著領紅包的機會 ,大聲喊出「下台)。這位老伯顯然不是蔡總統的信徒 ,也可能是另一位神的信徒 ,蔡總統在他心裡可能算是異教或邪教吧 !這一聲喊出下台也算是件忠於信仰的義舉 。但是 ,這個事件也讓我們看出總統發紅包的荒謬性 。總統是人 ,她當然沒有神力 ,他的薪水是信徒/非信徒繳稅來的 ,她的權力是來自立法的授權 。信徒當然不會有神力的護佑 ,卻可能把政治上的支持當成了未來幸福的保證或是加持。這顯示了社會投射於政治領導人的期待 ,僅僅是要總統像神明一樣的賜福與保佑 。至於身為國家主體的信徒/非信徒們 ,立法與司法機關等 ,該有怎樣的作為與責任 ,看起來都不是社會所在意跟關心的事情 。

以接近神的地位 ,當總統的權力 ,政府的作為無法為人們帶來幸福的時候 ,社會與國民要如何向神明要求解釋 ?要求負責 ?有人看過神明顯靈向沒有得願的信徒道歉賠償的嗎 ?這就是我們在民主制度下的破綻 !當國民與政府是一種信徒與神明的關係時 ,所有民主政體內的制衡與調節機制都會失效 。甚至反對者反對的理由 ,也侷限在當政者不是他信仰的神而已 。所以 ,政治上的對話與爭辯 ,不需要探究事實 ,也不需要陳述理由跟邏輯 。一切只有信與不信 !

我們最近看到 ,神明說燒香是空污的主要來源 ,要信徒不要燒香 !而不管大型工廠的煙囪正在排放黑煙 !塑膠吸管會汙染環境 ,喝珍奶不要用吸管 ,而忽視所有飲料的容器都是塑膠作的。延長工時可以增加勞工收入 ,卻無視於勞工領不到加班費 。信徒不能違反與對抗神明的意旨 ,那怕是憲法的規定也對神明無效 。

我們一方面自傲與有民主的政體 ,自由的生活 ,但是實際上古老的皇權的信仰 ,依然在主宰我們政治系統的運作 ,不論是官方還是社會 。不管是三權分立也好 ,五權憲法也罷 ,那憲法中理性的權力制衡 ,事實上並不曾出現過 。延伸而出的是國家長時間的慢性衰敗 ,面對社會上經濟上各種衝突的無能為力與拖延 。民主自由的制度跟生活並沒有帶來經濟上的效率與長久的發展

也許有人認為 ,從發放紅包可以牽扯到經濟衰敗 ,也太會扯了吧 !但是 ,仔細的想一想 ,紅包背後社會集體的思維與政治想像是什麼 ?其實反射出我們文化裡的潛意識 ,這種意識支配著我們的政治生活 ,卻不容易被我們自己察覺 ,不是嗎 ?民主制度與選舉的過程跟結果 ,也僅是在代替古代的戰爭而已 ,當選者有四年的時間可以君臨天下 ,也可以說是被要求或期待要君臨天下,並為天下人之父 。雖然用數人頭帶頭殺人頭也算進步 ,但民主政治的內涵絕非如此 。

總統若是有遠見 ,理解民主政體的真諦 ,應該做的事情是自己走下神壇 ,明年起 ,不要再發紅包了 。

*作者為土木技師



原文連結

【聯合報】聯合報黑白集/現任和卸任總統對比 (3449)

$
0
0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到關渡宮參拜,人氣紅不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到關渡宮參拜,人氣紅不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春節時分,處處人情味濃厚;但要論被熱情對待到了令人「要昏倒了」的地步,非馬英九莫屬。最近馬英九不管走到哪裡都被人簇擁,甚至遭到偷襲「強吻」,這樣的畫面太好笑了,卻也不免令人感嘆。

馬英九曾是偶像級的政治明星,但他選上總統攀登權力高峰後,不但面對政治生涯的重大挑戰,形象、名望都跌落谷底。他的民意支持度曾低到連藍營候選人都不想跟他合照,到處被人訕笑,三番兩次遭抗議民眾丟鞋。

大概沒人料想到馬英九還有翻身的一天。他至今官司纏身,謠言稱其很快會被定罪;但奇妙的是,民間社會卻在此時給了他最大的支持。他寫的春聯搶手到奇貨可居,所到之處受人歡呼包圍。難道是他下台後有何豐功偉績嗎?卻又不然。評論家說,在當前執政者的風格和績效對比之下,老百姓覺得欠馬英九一個公道。

果真如此,這真是最大的諷刺。小英上台未滿兩年,已經被稱為「拒馬總統」,考慮在總統府設鐵欄杆,走到哪裡都要求超高度維安,連春節發紅包都要由隨扈排成「人肉圍牆」…。

現任總統和卸任總統之人氣對比,也是檢視「歷史評價」的指標之一。還有一項差異:馬英九任內三度被人丟鞋,法院皆裁定不罰;而反年改團體只不過朝蔡總統車隊丟鞋,六人被判違反社維法遭罰鍰,難怪媒體稱「丟馬可以,丟蔡要小心」。儘管人氣有別,還是現任總統威風得多!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Abby Huang:初六前進總統府,台大師生:我們不是「挺管」,是新學年「等不到新校長」 (1867)

$
0
0

再過一個禮拜,許多大學都將開學了,不過台灣大學1月選出的新任校長管中閔,至今仍無法上任。為此,包括數位台大教授在內的「台灣大學自主行動聯盟」將在明(21)日上午,前往總統府向總統蔡英文與教育部長潘文忠「拜年」,希望尊重大學自主、馬上核定新校長。

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會1月5日選出中央研究院士管中閔為新校長,原預訂2月1日上任,後續卻傳出擔任企業獨立董事、論文案等爭議。雖然在教育部要求下,台大遴選會於1月31日再度開會,確認管中閔當選資格「並無疑義」,但教育部至今仍未核定。

由一群台大教授自主形成的台灣大學自主行動聯盟籌備會於春節前(13日)發布新聞稿,抗議政治力不當干涉台大新校長上任,已引發台大校園憤怒,教職員工生及校友發起「抗議政治力介入台大,堅守大學自主」連署,獲40多位中研院院士、400多位教授、4000多位台大人響應,連署書寄給總統、行政院長及教育部長後,卻是無擔當、不作為的「已讀不回」。

台大自主行動聯盟籌備會發言人周崇煕今日表示,今日台大,明日政治黑手將同樣深入各大學,大學自主是台灣堅守的核心價值,不容玷污。明天很多街頭素人,為了捍衛大學自主,第一次上凱道,要求教育部尊重大學自主,黨政黑手不得介入大學校長選舉。

周崇煕說,只透過電子郵件與社群軟體動員,發給參與連署的四千名台大師生及校友,也發給台大校務會議代表,這次陳抗不能與「挺管」畫等號,是因為教育部連發七道金牌(公文),企圖阻撓管中閔當選台大校長,核心問題是政治力干涉大學自主,讓台大人燃起心中怒火,明天預估至少上百人響應。

根據《聯合報》報導,台大自主行動聯盟已向中正一分局申請路權,明天9時30分在台北賓館人行道集合,租用一輛貨車當行動講台,包括馮燕、蘇宏達、黃光國、金傳春等多位台大教授,以及政大副校長王儷玲(也是台大校友),都預計出席。

10點左右,中正一分局會用警車載送台大五名代表到總統府,向蔡英文總統拜年,遞交陳情書。隨後將步行前往教育部,11點向教育部長潘文忠拜年。行動聯盟表示,希望教育部長或次長親自接收陳情書,若教育部派出的層級太低,就是汙辱台大。

另外,後天(22日)上午10點30分,也將在行政大樓第一會議室舉行春節團拜,歷任前校長會針對教育部「卡管」事件發表談話。

農曆年前發七道公文,台大批教育部「看不懂會議紀錄嗎?」

教育部在農曆年前發出七道金牌(公文)要求台大遴委會說明,確認管中閔當選台大校長資格的議決方式。為此台大遴委會發言人袁孝維表示,18名遴委包括教育部次長姚立德、中研院院長廖俊智,都在會議紀錄簽名確認,「難道教育部人事處看不懂會議紀錄嗎?」

袁孝維指出,1月31日遴委會長達六小時的馬拉松會議,針對教育部來文要求說明的事項逐條討論,當天18名委員出席,逐條討論確認有無疑義,最後的會議紀錄,18名出席委員都逐字確認後簽名,最近遴委會請教法律顧問,確認經全體出席委員簽名認同的結果,就屬共識決,教育部卻又發出第七份公文要求解釋,讓人很傻眼。

不過,教育部人事處長陳焜元14日表示,管中閔擔任台灣大哥大獨立董事一事,監察院曾要求釐清對遴選結果有無影響,台大1月31日會議紀錄,僅說明做成「非該校長遴選委員會所能推論,亦難認定會有影響」的決議,並未說明議決過程。

陳焜元表示,教育部在事先提交的注意事項中,即請遴選會載明各項決議的議決方式,例如多數決、共識決等。台大1月31日開完後,可能太急著將會議紀錄送到教育部,沒有說明清楚。並強調台大越快回覆,教育部就能越快處理聘任事宜。

北美台教協批台大,裁示論文抄襲案是「世界級笑話」

除了台哥大獨董身分,管中閔也被立委張廖萬堅控抄襲學生論文,雖然台大學倫會(學術倫理委員會)開會結果,確認抄襲「不成案」,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今日卻發文,指出論文案應交校外機構審議,以昭公信,甚至痛批台大學倫會對論文抄襲案所做出的裁示根本是「世界級笑話」。

台大學倫會委員、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王立昇,在1月26日學倫會做出決議後,於臉書上發表貼文,認定該論文僅是於研究過程中所呈現的暫時研究成果,為未來正式公開發表尋求同儕的專業意見,做為未來研究方向與論文內容修正之參考。學術倫理委員會一致同意,本件系爭論文非屬本校「違反送審教師資格規定及學術倫理案件處理要點」之規範或處理對象,故決議不予立案調查。

不過,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聲明指出,針對管中閔論文抄襲爭議,台大學倫會認定「非屬公開出版之論文,原無進一步探究外界所質疑系爭論文是否涉有抄襲之必要。」且在至今四次會議中重複相同論調,忽視教育部要求「實質審查」的意涵,批台大學倫會「態度傲慢」。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指出,台大學倫會以學術會議性質來規範著作倫理的高低嚴謹,已屬「世界級笑話」,就算部分研討會較無學術份量,但學術規範豈可馬虎,即便校內或系內的學術討論會,也無法容忍教授拿學生的研究當自己的研究成果。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提到,台大學倫會判斷該爭議論文只是草稿,但該論文在前面摘要或後面結語,都以十分確定的語氣論定,顯然在文獻研讀與研究本身已經完成,就算是初發表,已無大幅調整的跡象,參考文獻的引用也都到位。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呼籲,希望各界嚴肅正視此事,並呼籲台大學倫會依照「學術倫理案件處理要點」,承認此爭議在準校長與學倫會委員的權力關係下,已不適合審理此案,有充分的重大事由,交由校外其他機構來審議,以昭公信。

台大研究誠信辦公室主任、研發長李芳仁則表示,即使是國外名校,在討論論文爭議時也是都由校內處理,「不可能交給別校」,台大同樣也有自己的處理機制,且台大學倫會成員是由各學院推選,還有3名校外公正人士一同審查,會議記錄也都寫明審議的狀況並解釋理由,台大已將報告提交給教育部。若教育部真的不滿意,可以組成委員會重新調查。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

【天下】半杯水的台灣,我們該樂觀還是悲觀? (2124)

$
0
0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前幾天,我和兩位外國友人一起喝咖啡,當聊到來台定居的心得時,不意外地,他們意見一致地認同自己的選擇。如許多決定定居台灣的外國人,他們普遍認為,台灣的前景樂觀,並且未來發展有部分可善用過去奠定的經濟基礎。只不過,當同樣的問題交給台灣朋友,答案卻相去甚遠,對他們來說,台灣的機會有限、前景黯淡,發展也愈來愈受到限縮。

這個觀察讓我聯想到「半杯水」的故事。一個玻璃杯,裝有半杯水,僅僅是兩種不同的想法「已經有半杯水」(Glass half full)和「只剩下半杯水」(Glass half empty),便可能讓結果截然不同。我向來是樂觀主義者,而我對台灣如此懷有信心的原因,多少也是因為我能以外人的角度,國外成長的經驗讓我能一眼看出台灣的優勢,不至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接下來就讓我分享5個填滿我的「水杯」的理由:

我半滿的水杯裡,放著台灣的這些特色

1. 世界一流的美食

以美食著稱的台灣,從亞洲及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台灣的食物不僅品質不錯,而且種類豐富、擁有各種價位的選擇;從平價的街頭小吃、小餐館,到米其林星級餐廳,美味讓外國遊客讚不絕口。而對於喜愛料理的人而言,市場裡新鮮的蔬菜水果,更是宜居的一大關鍵。

2. 最容易進行戶外活動的城市

對於熱愛戶外活動又不想錯過熱鬧城市生活的人來說,台北是最理想的居住地點。放眼亞洲,還有哪個現代大都會能讓你在短短30分鐘內,抵達可以健行、衝浪、騎自行車等種種運動的地方?台北的河道現在鋪設了150公里長的自行車道,而台中與高雄也開始發展類似的設施。2小時內,你就可以抵達景色壯麗的東海岸,而中央山地更有亞洲最棒的健行區!

3. 居住安全程度讓人感到安心

事實上,來台居住的25年經驗中,我從來沒有擔心過自身及親友的個人安全。這跟我在洛杉磯的居住體驗截然不同,在那裡夜晚走路回家時,安全總是令我堪慮。台北是名列世界前三名最安全的城市,而台灣最近更獲選為世界第二安全的國家。生活中免於個人安全的恐懼和憂慮,絕對是國家進步最根本的原動力。

4. 公平、友善且高品質的醫療

台灣的醫療系統備受外國政府智庫、國際頂尖商務雜誌,甚至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高度讚揚。台灣醫療系統以完善的品質與社會福利性著稱。儘管有些人會抱怨診間1小時左右的等候,然而與許多其他國家的居民必須等候數星期才能就醫的情況相比,台灣友善的醫療仍為在此居住大大加值。

5. 熱心且樂於互助的文化特色

我遇到的每位外國友人在被問到對台灣的看法時,答案總會包含台灣人的親切、友善及熱心助人。能讓每位訪客都留下同樣的印象,更強調了台灣文化的特色,事實上,這也正是在台生活的實際情況。友善且鄰里間的愉快氛圍,都是讓人愛上在台生活的理由。

如何為台灣加入更多優勢?

現在,台灣「已經有半杯水」了。該如何將另外一半倒滿?我期待以下三個思考作為拋磚引玉,喚起更多討論:

1. 逐步減少燃油機車的使用率

行人和自行車騎士經常必須屏住呼吸,以避免吸入養護不良的汽油機車所排放的致癌煙霧,令人無法接受。我猜台灣街上90%的噪音污染來自燃油機車,機械產生的刺耳噪音對健康不利,不僅會增加壓力,更影響心理健康。然而,身為全球科技的領導者,台灣絕對有能力將交通工具轉向電能驅動,帶動世界。若台灣下定決心,在5年內大刀闊斧地推動電動機車,相信不只能為台灣贏得國際知名度,更能開創價值數十億元的龐大出口商機!

2. 應具啟發性,而非娛樂的新聞

許多台灣的新聞內容在20年中,已變為充斥著聳人聽聞的故事、翻譯的youtube影片,以及欲蓋彌彰的電視購物廣告傳播平台,深度且具啟發性的內容及評論分析付之闕如。這使得台灣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與不斷成長的全球經濟脫節。更令人擔心的是,近幾年中國大陸的新聞媒體產業素質不斷提升,從而提高了國家的全球意識與洞察眼光。

若我們期待建立一個讓人民引以為傲的國家,確保台灣人知道自己的定位,並認知到台灣在世界上無可取代的角色,這一點便更顯重要。這是我們該一起努力的方向,閱讀品質好的新聞而非一味追求娛樂,相信對專業的媒體們也會是正向鼓勵。

3. 讓孩子能發揮天賦的教育制度

我自己觀察,台灣的教育制度似乎只著重於教導前20%的學生,而其他80%的學生卻備受忽略,無法獲得應有的知識。說得深入一點,台灣的教育系統感覺是針對特定性格類型的學生而設計的,以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Myers-Briggs,台灣習慣稱為「十六型人格」)分類中INTJ、ENTJ的性格為主,而對於其他學生,特別是ENFP性格的學生成長發展則造成妨礙。

台灣若要提高全球競爭力,教育必不可偏廢。建立讓每位孩子有機會充分發展天賦,並養成獨特人格特質的教育系統,才能使孩子發揮與生俱來的潛力,以人才立國。

面對應改進之處,需認清現實,看見半杯水之不足,但不應因此感到氣餒。面對優勢,台灣必須更樂觀,為「擁有半杯水」而感到自信。如果所有在台灣的人都願意減少抱怨,擁抱正面思維,相信以既有的優勢為基礎,打造台灣成為亞洲最宜居,也最令人嚮往的國家絕非難事。新的一年,讓我們共同舉杯為此目標努力吧!乾杯!

本文為中英雙語呈現,以下為英文原文:

Taiwan: A nation with its ‘glass half full’ or ‘glass half empty’?

It struck me the other day, whilst having coffee with two foreigner friends, how positive they both were on their decision to live here in Taiwan. Like many foreigners who have made the choice to live here long-term, they see Taiwan as a nation with its ‘glass half full’—they believe Taiwan enjoys a healthy foundation upon which to build a brighter future. In contrast, I find many of my local Taiwan friends to be a lot less optimistic. They share what seems to be a common refrain that Taiwan has limited opportunities and not much of a future. Their view of Taiwan is more of one of ‘glass half empty’.

An eternal optimist, I side with the ‘glass half full’ gang. I believe my positivity comes, more or less, from an ability to see Taiwan from an external perspective. This is a result of having grown-up somewhere other than Taiwan. It sharpens my appreciation of the benefits of living in Taiwan, and, at the same time, reduces the propensity for me to blindly assume that other places have something markedly better on offer. This got me thinking: Why not share the five reasons I view Taiwan as such a great place to live?

So here they are, the five things that fill my proverbial glass:

1.Tasty food

Taiwan has a well-earned reputation for great food. Tourists from all over Asia are now flocking to Taiwan to do nothing more than eat. Variety, quality, and value are second to none, and options are everywhere and at every budget; from street stalls to small cafes and now Michelin-starred restaurants. For those that prefer to cook at home, Taiwan’s markets offer an impressive selection of vegetables and what has to the world’s highest quality fruit.

2.Outdoors at your doorstep

For those who love the outdoors but don’t want to miss out on the buzz of the city, it doesn’t get better than Taipei. What other modern metropolis in Asia grants you 30-minute access to such a wide variety of activi-ties: hiking, surfing, cycling, and much more. The rivers that flow through Taipei now feature over 150kms of cycling paths, with similar networks growing in Taichung and Kaohsiung. Less than two-hours away is the spectacular Eastern coastline, and the central mountains offer some of the best hiking in Asia.

3.Personal safety

In 25 years of living in Taiwan, I have never once been concerned about my personal safety or that of my loved ones. This is in stark contrast to my experience of living in Los Angeles, where walking home at night was never without worry. Taipei is routinely featured in the top three safest cities in the world, and Taiwan was recently accorded the second saf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 opportunity to live free from fear and concern for personal safety should fill anyone’s glass more than half full.

4.Generous and equitable healthcare

Taiwan’s healthcare system has received praise from foreign government think tanks, lead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gazines, and even a Nobel Peace Prize laureate. The system is cited for its ease of access and affordable cost for every individual living on the island. While some grumble about one-hour wait times, this small inconvenience stands in contrast to the weeks that citizens in other countries often wait to see a doctor.

5.Friendly people

Every visitor to Taiwan I meet, when asked ‘what they think of Taiwan’, never fails to remark on the friendliness and helpfulness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The fact that this impression is left upon each visitor to this island says a lot about Taiwanese culture. It also says a lot about what it is like to live here. Taiwan is truly a friendly place. And a friendly place is always going to be an agreeable place to live.

These five reasons alone should fill anyone’s cup half full. For good measure, though, I would like to share three ways I believe Taiwan could top up its glass:


1.Phase out gas-powered scooters

It is unacceptable that pedestrians and cyclists must regularly hold their breath to avoid inhaling carcinogenic fumes from poorly maintained scooters. Almost as bad is the incessant noise generated by Taiwan’s preferred tool of transportation. By my reckoning, ninety percent of the noise pollution in Taiwan emanates from gas-powered scooters. This mechanical cacophony is no way benign, contributing to unwanted stress and even mental-health issues. Taiwan, a global technology leader, should be showing the world the way in a shift to electric transportation. If Taiwan took ambitious steps to convert the island to electric scooters in the space of five years, it would not only win the admiration of the world, but open a door to billions of dollars in exports.

2.News that enlightens rather than entertains

Taiwan’s news broadcasters are doing the citizens of Taiwan a serious disservic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news in Taiwan has become nothing more than a collection of sensationalized stories, translated youtube videos and poorly disguised infomercials. The absence of meaningful news and analysis, both presenting and explaining Taiwan’s position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is only serving to further disconnect Taiwan from the growing global economy. In stark contrast, television news in Mainland China, which by my observation offers some of the highest quality news and analysis in the world today, is raising the global awareness and the acumen of Chinese citizens. If we wish to build a nation in which citizens take pride in their country, we must ensure that every citizen has an appreciation of Taiwan’s role in this world. Citizens should demand better quality news from news broadcasters, or else protest by turning off the news.

3.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works for all children

In my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Taiwan’s education system is set up to serve only 20% of the student population, cheating the remaining 80% of children out of any form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system appears to cater to a small subset of personality types—primarily those that exhibit INTJ/ENTJ personalities—while retarding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others—particularly ENFP personalities. For Taiwan to raise its global competitiveness the island needs a healthy mix of skills and personalities. Taiwan should move to create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gives every child the opportunity to fully develop his or her inborn personality traits. Only in this way will each individual be in a position to contribute their fulles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To be sure, there are many aspects of Taiwan society that can and must to be improved, yet, we should not merely be discouraged. Instead,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many positives that Taiwan already has going for itself. If we, the citizens of this island, choose to build on the positives and spend less time grumbling about the negatives, we could rather easily take what is already a great place to live and turn it into the best place to live in Asia. Let’s join the two foreigners I met at the coffee shop, and all raise our glasses to the effort. Gan-bei!

瀏覽次數:3897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Esor Huang:不用手動複製貼上,Listly幫你自動抓取網頁資料轉成Excel表格 (1528)

$
0
0

在購物網站、旅館機票網站,搜尋一大串需要比價、研究的商品清單,或許是工作上需要製作一份競爭產品列表,也許是要抓資料來跟朋友討論旅行規劃。這時候,有沒有高效率的方法,讓我不用一個一個手動複製與整理資料,如果可以把網頁資料直接抓取成Excel表格有多好。

又或者你在搜尋「電腦玩物」的某主題文章(網站右上角有搜尋功能喔),找到了一大串你想讀的文章搜尋結果,有沒有辦法直接把搜尋結果裡十幾、二十篇的文章,自動轉換成表格清單。在類似的百科、資料、學習網站中,就能更快的整理你需要的參考資料。

今天要介紹一個可以幫你更快完成上述動作的工具:「Listly」,這個工具只要輸入網頁網址,就能把網頁中的品項清單、資料內容,自動下載並轉換成 Excel表格。而且我的實際測試裡,對中文內容的購物網站、資料網站皆可支援,免費帳號也有一定程度的使用量。

1、「Listly」網頁自動轉Excel效果示範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Listly」把網頁轉成Excel的效果。

下圖是我在Google Play電影中的「願望清單」。

1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利用「Listly」,我可以將願望清單網頁中的內容,自動抓取成下面這樣的資料庫表格。

而且只要按下一個抓取按鍵,就會像下圖這樣,把網頁中的各種資料格式抓取出來。

2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然後我還能一鍵將抓到的資料,下載成像是下圖的Excel資料表格。

不同的網站,「Listly」抓取成表格的效果不一定都100%完美,例如像是Google Play電影的願望清單裡,有些「 Play圖書」的名稱欄位就在轉換時變成空白或跑版。

但是,如果原本你要手動來,從頭到尾需要浪費很多時間,而「Listly」先幫你做出80%正確的表格,我們再從這裡去修補調整,就有大量時間節省下來了。

3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2、「Listly」超簡單操作教學

「Listly」要如何操作呢?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簡單許多,基本上任何人都能立刻上手。

我們可以進入「Listly」網站,輸入想要抓取的網址即可。也可以安裝「Listly的Chrome套件」,在想要抓取的網頁按下抓取按鈕。

例如下面再示範一個例子,我到購物網站搜尋某類產品,在搜尋結果頁面,按下「Listly」的抓取按鈕。

4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就這樣!幾秒鐘後,就會看到如下的抓取成功畫面。

「Listly」會去抓網頁上各式各樣的資料組織,所以會抓到許多類內容,我們可以利用[分頁]來切換抓到的不同內容,例如這一頁是抓到搜尋結果的商品清單,另一分頁可能抓到的是左方的品項類別清單。

看你需要哪一種資料,就切換到那個分頁即可。

5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確認自己要的資料分頁後,按下上方的[下載成Excel]按鈕,就可以獲得像是下面這樣的Excel表格囉!可以看到產品名稱、網址、價格等等資料都齊備。是不是真的非常簡單。

當然,如同前面提到的,抓取的表格內,可能有些資料你不需要,我們只要到Excel再手動調整即可。

6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3、「Listly」抓取搜尋結果並定期追蹤

有時候,我們目的是追蹤研究某些會更新的資料,這時候「Listly」還提供了[定期自動抓取內容]的服務。

例如下圖,我在電腦玩物搜尋某個主題的文章資料。同樣的,在搜尋結果頁面,按下「Listly」的抓取按鈕。

7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這時候,同樣的抓取到搜尋結果的文章清單結構,如果有註冊「Listly」帳號,可以把這個抓取結果保留在自己的Dashboard中。

8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並且利用[Add Schedule],設定一個自動抓取的週期,例如每個月抓取一次,看看我有沒有新增更多相關主題的文章。

9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同樣的,抓取到的文章清單,一樣可以匯出成Excel表格,你就省下手動複製標題、網址的時間了。

10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相信你常常在搜尋資料的過程中,需要「把所有資料整理成清單表格」,而這時候「Listly」確實可以省下很多時間。

並且,「Listly」的免費帳號,提供了「每個月抓取10個網頁」的額度,以及追蹤1個網頁更新。對於免費使用者偶爾使用來說,應該是足夠了。當然,如果你是商務用途,就可以考慮「Listly」的付費帳戶。

我記得之前也有讀者問過我,有沒有辦法把網頁資料轉成Excel,看來「Listly」會是不錯的解決方案。而如果你對這類資料整理工具有興趣,推薦還可以閱讀:「最好的整理不是資料分類,而是資料內在的筆記加工」、「用簡單數位方法提升六種整理紙本資料的效率」、「一看就能採取行動的檔案命名技巧:我的兩大檔名規則」等文章。

本文經電腦玩物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

【關鍵評論】羊正鈺:英國65間大學教師因「退休金縮水」罷工14天,百萬人無課可上 (2532)

$
0
0

英國眾多一流大學學府將在明天起發動一場史上最大規模大學教師罷工,總計有65所大學加入,其中包含劍橋、牛津等一流學府。罷工的原因是為了抗議退休金計畫讓他們收入大減,預計會有逾百萬學生受到影響。

英國大學及學院工會(UCU)與英國大學校長組織Universities UK(UUK)就退休金問題談判破裂,決定在2月22日至3月16日期間,分四輪罷工,每過一星期就增加罷工的天數,以向UUK施壓。首輪在本周四及周五罷工2天,期間的課程以及補課全都取消,且不會重新安排。下週罷工3天,然後再增加為4天,到3月12日至16日則是整周都罷工。

響應罷工的大學一共有65間大學、共4.2萬教職員,包括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杜倫大學、布里斯托大學、曼徹斯特大學、華威大學、倫敦帝國學院等多間頂尖名校,受影響學生人數超過100萬。工會估計,受影響最嚴重的是大學部學生,總教學時數預計將取消57.5萬小時。

UUK發言人警告說,改變退休金制度至關重要,而代表大學雇主的UUK提出的退休金改革方案,就是為了挽救「大學退休方案」(Universities Superannuation Scheme,簡稱USS)的61億英鎊赤字,退休金方案將由確定給付制變成確定提撥制,以填補大學資金缺口。而根據UUK提出的新退休方案,教師們退休金後每年可能會減少約1萬英鎊(約台幣41萬元),或是每人累計約減收逾20萬英鎊(約台幣820萬元)。

經過35輪的談判,校方仍然不肯妥協,工會才決定採取罷工行動。這波罷工將進行14天,若是校方不讓步,工會計劃在4到6月發起另一波罷工,工會秘書長亨特(Sally Hunt)表示,會員甚至授權罷工至7月,亨特說:「學生不應受到這樣對待,我很難過,也很抱歉,但實在是迫不得已。」

而一般在4至6月是英國夏季學期的下半期,也是期末考試季,學生隨時可能因授課和考試取消而被逼延遲畢業,甚至連畢業禮也有可能要取消。不過,民調顯示,69%受訪大學生明白學業會受到罷工打擊,但逾半數人支持老師離開教室的行動,80%的受訪者更認為錯不在工會。

因為講師罷工在即,英國各大院校急忙應對,《泰晤士報》報導,劍橋大學、約克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考慮,若教師罷工導致課堂取消,沒有教到的內容便不會出現在考試題目中。若罷工持續,大學應對方案不多,只能動員不罷工的教師額外開班,或者讓臨時教職員、博士學生等幫忙教課。

但也因為英國大學學費高昂,學生每年光是學費就超過9000英鎊(約新台幣37.6萬元),但現在這波罷工讓學生繳出的學費上不到課,其中不符合學費優惠資格的國際學生損失更慘重。

倫敦城市大學學生就發起連署行動,要求校方向每人賠償1000英鎊(4.1萬台幣),獲得三千人支持。;另外,愛丁堡大學學生提到,「罷工兩星期共14天,學生白交了1295鎊(5.3萬台幣)的學費。國際學生的損失,更遠遠不止此數。這就是我們最起碼拿到的賠償。」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士範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618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