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台幣上的政治人物,換成台灣特有的野生蕨類,會是什麼樣子呢?
為了紀念台灣美麗的蕨類,來自樹德科技大學的「蕨對值」設計團隊,將台灣10種蕨類植物與紙鈔結合,設計出一系列的鈔票。希望通過紙鈔的流通,把保護環境的精神和理念傳承下去。而精美的設計和環保的概念,也讓這組作品在德國2017紅點設計獎,拿下最佳設計獎(Best of the Best)。
生活在「蕨類王國」,台灣人卻和蕨類植物很不熟
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溫熱又潮濕,是蕨類植物繁衍的最佳場域,擁有將近700種蕨類植物,品種豐富,享有「蕨類王國」之稱,路邊常見的筆筒樹、清炒就很好吃的山蘇,都是蕨類的一種。
但許多人普遍對於蕨類的認識不深,這些植物逐漸被遺忘,有些甚至還瀕臨絕種。來自樹德科大視傳系的5位應屆畢業生,為了紀念台灣美麗的蕨類,將台灣10種蕨類植物搬上紙鈔,設計出具有象徵意義的作品「蕨對值」,而這系列的作品也在德國紅點設計大賽吸引關注,拿下紅點最佳獎。
得獎消息曝光後,也有網友在粉絲頁留言表示:「比現在的新台幣好看多了」、「很有意義也很美,乾脆直接換掉好了!」、「支持新台幣改版」。
「蕨對值」是由吳依穗、林祈、顏妘珊、謝伊婷和李潔蓉等5名學生共同發想、完成。整個設計作品花了將近1年半的時間,做出10款紀念紙鈔,幣值是依台灣10種幣值設定,尺寸則是參考國外紙鈔尺寸設定,即為了對應保育課題以及本土稀有蕨類,將國際化與本土化在設定上達成融會貫通的作用。
- 1千元(代表植物:筆筒樹)
- 500元(代表植物:台灣原始觀音座蓮)
- 200元(代表植物:台灣金狗毛蕨)
- 100元(代表植物:蘇鐵蕨)
- 50元(代表植物:錫蘭七指蕨)
《聯合報》報導,「蕨對值」團隊的成員林祈說,從發想到執行她們共花一年半時間,期間參考各國鈔票插圖、紋理、色調、防偽等細節,也考究郭城孟教授及生態工作者楊吉壽有關蕨類的著作,最後設計成10種不同幣值的紀念紙鈔。考量到1元紙鈔流通性最廣,特別選用稀有的雙扇蕨圖騰,強化關注力。
《三立新聞》報導,「蕨對值」鈔票共有1~2000元的面額,以蕨類的生長環境湖泊河流、熱帶雨林、土壤山區,分成藍、綠、橘色三種色系。
鈔票正面是蕨類的畫像、背面則是生長背景的描摹,團隊也附上蕨類的生長環境要求、喜好的溫度溼度、還有可以作為中藥的藥效。
- 20元(代表植物: 莎草蕨)
- 10元(代表植物:台灣高山鐵線蕨)
- 5元(代表植物:台灣水韭)
- 1元(代表植物:雙扇蕨)
「蕨對值」團隊提到,會選擇以蕨類當作台灣象徵的原因在於,台灣有「蕨類植物王國」之稱,不過卻有許多蕨類植物瀕臨滅絕。 團隊表示,想紀念它們從古至今賦予社會生態的重要性及價值,和具有歷史象徵的鈔票做視覺結合,透過鈔票的流通,將保育的觀念傳承下去。
「蕨對值」 團隊也表示,希望作品的理念發想與創作設計,能幫助到更多的人認識及了解台灣稀有保育蕨類,因為蕨類不論在生態環境以及人文社會中,都有值得愛惜的「絕對價值」。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士範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