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pinion.cw.com.tw/sites/default/files/blog_articles/main_image/images/808_3a94d1ad132ca87002b847dabc4339ed65b9eea6e1cc6bb9f0cd2a47751a186f.jpg)
不是很想在全民歡騰的時刻寫這些,但心裡實在很卡。
世大運開幕式表演正熾的時候,我到教堂參加彌撒去了,回來以後才上網找了「活力島嶼」的表演影片,還有最後陳金鋒揮棒點聖火的片段。網路上全面倒的讚好聲,我也覺得好看,但越看心裡越彆扭,跟在《看見台灣》片尾布農孩子們站在玉山頂唱歌,我看到觀眾熱淚盈眶時的感覺一樣。
這幾天陸續看了一些比賽,聽到一些捷報,郭婞淳和楊俊瀚的金牌……,再看到楊俊瀚在網上瘋傳的快問快答影片。
楊俊瀚最自豪自己是原住民,而原住民為台灣在許多國際賽事贏得獎牌,也常常得在很多國際場合代表台灣表演;但矛盾的是,我們需要原住民的貢獻,但我們不承認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完整性。當大家為世大運上原住民的精采演出喝采的同時,凱道上還有一群原住民為爭取傳統領域完整性,持續街頭抗爭,畫不出一條回家的路,已經6個月了。
你真的沒有任何彆扭的感覺嗎?
▍我們眼中的「他們原住民……」
承認吧!我們並不在乎體育,我們也不在乎原住民,我們在乎的是國際場合如何吸人眼球,在乎的是有沒有拿到獎牌而已。
我很幸運,在大學工作時曾與體育系的孩子有過一段不算短的時間相處;我也幸運,與原住民朋友有近身且深刻的友誼。十幾年來,一隻腳在內,我呼吸他們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裡的空氣,試著感覺他們最真實的處境,快樂的悲傷的深沈的無力的,追趕外界的價值和腳步,卻又不能忘記根本;一隻腳在外,我不是運動員也不是原住民,我在我的日子裡,聽著身邊的人談論他們,一句「他們原住民……」就劃開一條界線,後面接的通常不是可愛的字句。
當我們需要他們,他們就代表獨特的南島文化、代表力與美,擁有天籟歌聲和優美舞姿,代表島嶼豐富自然的美麗。
但當我們回到現實生活裡,他們就代表水蜜桃、高山高麗菜、愛喝酒、懶惰、落後、檳榔、奇怪腔調的國語,考試可以加分。
▍體育系的遙遠距離
上面寫的是原住民,但若替換成體育選手,一樣適用。
當我們需要他們給我們帶來賽事激情,有機會讓小島在國際爭得一塊版面,他們就是天才,是男神女神,是力與美,是正面陽光積極向上,努力不懈的教材。
但當我們回到現實生活裡,他們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窮才送進校隊給教練帶。體育系的孩子曾告訴我,走進其他系所教室會有壓力,長期以來的偏見讓人不相信他們也能讀書;教學科的老師寧願直接放牛吃草,極少思考怎樣的教學才適合體育系的孩子。你的小孩可以花錢補英文數學國文理化,但不可能花錢學籃球網球排隊田徑,體育是休閒是健身,有時間玩玩就好,學體育會餓死,千萬不能認真。
我永遠記得某一年給體育系大一生上《大學入門》,介紹學校的辦學使命和特色,我為我任職的綜合大學設有體育系感到自豪。課程後,讓他們填回饋單,一個孩子寫著:「謝謝老師,這是我第一次為自己是體育人感到驕傲。」還有一個孩子寫:「第一次遇到這麼愛體育系的老師。」我當然更不可能忘記,幾次大型會議上,體育系主任發言的聲音有多麼微弱,其他領域系所的主任,似乎無法與他的發言產生共鳴,他們和體育系好像總是存在距離。而那棟培育出許多優秀國手的陳舊老朽系館,似乎永遠排不進重建的時程表,體育器材設備更新也不知道會不會出現在國科會計劃裡。
▍你,真的在乎過他們嗎?
承認吧!我們並不在乎體育,我們也不在乎原住民。
你在乎過自己的城市有沒有合格的體育場嗎?你在乎原住民傳統領域完整性嗎?你在乎頂尖大學計劃裡有沒有體育教學預算嗎?你知道許多運動協會陳年腐敗貪污的結構問題嗎?你在乎原鄉的教育資源、醫療品質和生活環境嗎?如果你都不在乎,為什麼選手們沒有拿到金牌要向我們道歉,我們憑什麼接受?
唉,寫到這裡,自己都想打自己。其實不只原住民和運動員(這些都是標籤),要認真寫,寫不完的。新南向政策之下的東南亞移工移民,長照政策之下的醫護人員及外籍看護,將要啟動的前瞻基礎建設之下面目模糊的勞動者……,我們在乎什麼?
我們不在乎的,豈止體育和原住民。我們不在乎的,會不會其實是人和人根本的價值?
(作者為日語工作者)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