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來的台灣人」畢耀遠神父。圖/若瑟醫院](http://image.peoplenews.tw/news/9a47b912-4e6e-4419-889e-b32584e53331.jpg)
他從千里之外的荷蘭而來,今年95歲,來台灣已經63年了;懷著「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精神的雲林若瑟醫院畢耀遠神父說:「台灣是我的故鄉......」
約莫是65年前的4月天,在荷蘭小鎮舉行了一台晉鐸彌撒,從這一天開始,這位剛晉升神父的年輕人「Mr. Pierrot」,將來到陌生的東方島嶼,他也有了中文名字「畢耀遠」。
畢耀遠神父從義大利附近的海港上船,經過一個多月的航行,他來到此生從未到過的海島台灣,從基隆上岸,就此展開一生在台灣的奉獻行腳。
年輕的畢耀遠神父,當年在甲板上用望遠鏡的側影。(圖/若瑟醫院)
畢耀遠奉派到嘉義服務,而後他們發現當時的雲林醫療資源尤其匱乏,交通不便,要到外地就醫也是非常不方便,若是生病只能找密醫。
因此他和比利時來的松喬神父,選定雲林的中心點-虎尾,他們決心要在這裡辦一家醫院。
從一間小診所開始,在他們努力四處奔走之下,尋求各方及海外資源幫助,逐步擴展為醫院的規模,他們將之命名為「天主教若瑟醫院」。
畢神父奔走募款,都為了台灣。(圖/若瑟醫院)
松喬和畢耀遠一矮一高、一胖一瘦,畢耀遠是松喬院長的最佳輔佐。擔任副院長的他,因為人力極度短缺,還要充當醫院救護車司機、也要補屋頂、修理水電,一個人當好幾個人用。沒受過正規醫學教育的他,整間醫院除了醫療之外所有的事,幾乎都是他的事。
畢耀遠把醫院當作自己的家,醫院裡的所有人都是他的家人。他的辦公室後面擺了一張簡單的床,辦公室就是他的臥室,這麼一住就快20年,直到醫院終於蓋起員工宿舍,他才結束這一段「以院為家」的日子。
早年台灣經濟及各方條件不比今日,連健保也還沒開辦,只要有人生病,全家都跟著受苦。畢耀遠在若瑟醫院設立「社會服務室」,主動訪視所有患者的家庭狀況,只要有需要,就盡量給予協助,在最艱困的時候,幫助了好多窮困家庭。
這是雲林第一輛救護車,畢耀遠神父也是救護車司機。(圖/若瑟醫院)
在偏鄉設立醫院,只為將醫療資源無私奉獻。若瑟醫院的理念就是要做「雲林的近人」,關心在地的鄉親,從出生到臨終......一甲子以來,不僅創立雲林第一個兒科加護病房、開辦雲林第一個24小時兒科急診照護,也開辦雲林第一間安寧病房。
畢耀遠神父曾到我的母校中山醫學院演講,他跟年輕醫學生說:「隨著醫療服務的發展,民眾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我們的醫院在提供民眾所需的部份也有了一些成長。T.L.C 也就是『Tender Loving Care』的縮寫。意思是醫療照護或是醫療處置,不只是告訴病人吃藥你就會好。」
他鼓勵年輕醫學生「愛你的近人,如同愛你自己一樣」,秉持著T.L.C這三樣,也就是具備「仁慈」、「愛心」和「照顧」,來從事醫療照護工作。
曾經的年輕小伙子,已成畢爺爺了。(圖/若瑟醫院)
從遙遠的歐洲坐船踏上台灣的那一刻,畢耀遠還是個年輕小伙子;一轉眼來台至今63年了,現已是95歲的「畢爺爺」。
有人曾問他:「難道不想回故鄉安享晚年?」
他這麼回答:「回荷蘭!?喔!不!台灣就是我家,台灣就是我的故鄉啊!」
畢耀遠曾回荷蘭幾次,家鄉早已變得陌生;但是在台灣、在雲林、在虎尾,街頭巷尾都是他的好朋友,大家都把神父當成「自己人」。
他一手創立籌設的若瑟醫院,60多年來提供在地人最優質的醫療照護;更有人尊稱畢耀遠神父是「虎尾人的父親」。
在加護病房的畢耀遠神父,拜託副總統陳建仁幫忙。(圖/若瑟醫院)
一輩子的奉獻,是該休息了.....他卻還是心心念念著......
「我不想給您麻煩,但是我真的需要您的幫忙!」畢神父日前在若瑟醫院加護病房這麼對副總統陳建仁說。
在病榻之上,畢神父念茲在茲的是「台灣的長照」。
他說:「過去一點一滴、一步一步把台灣撐起來的…… 現在這些人都老了,變小了,變彎了,變弱了,他們現在很需要被幫忙、被照顧…… 請副總統一定要為若瑟醫院祈禱,並且在發展照顧長者的這項服務上多幫忙。」
在病榻前竟還掛念著台灣的長照,這樣的無私、這樣的愛,叫人如何不感動。
「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這九個字是畢耀遠神父一生奉行的核心精神,也是若瑟醫院的創立宗旨。儘管過程中,面臨許多困難及挑戰,醫院總是不問盈虧,只問民眾需不需要,做這些大家不願做的事,只希望能照顧到更多需要被照顧的人。
謝謝您!該換我們照顧您了,荷蘭來的台灣人,大半輩子都奉獻給台灣,我們祝福畢神父長壽健康、平安喜樂!
【相關連結】
張肇烜醫師的臉書專頁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