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天下】郭瓊瑩:迎接2017國際永續旅遊年──從里山到里海倡議,我們期望更親海 (239)

$
0
0

2015年年初與年終,影響國土保育與空間規劃的「海岸管理法」與「國土計畫法」終於陸續公告實施。雖然仍有諸多子法與配套措施必須在6年內陸續研擬、公告、辦理,但這兩大法系均已推動了超過20年,是攸關國土永續發展的迫切政策。

轉型中的國家認同,拋開政治議題,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是對「島嶼」型國土的感情認知、地理定位,還有具生態特色「海洋國家」品牌的全新定義。回顧台灣島嶼發展,即便已有千年的移民互動,「海洋國家」願景也經常高掛在執政者嘴上,但過去40多年之戒嚴歷史,讓台灣人民(除非是靠海維生的漁民)對「海」是陌生的、有距離的,而解嚴後對「海」的關係則變為「好奇」與「渴望」。

80年代,政府已陸續成立與「海」相關的風景區,如東北角、東部海岸、澎湖、雲嘉南、馬祖、大鵬灣、北海岸等;也有墾丁、東沙及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與台江國家公園,各縣市政府更有地方級的海岸型風景區。只是海岸與海域活動基本上仍相當原始,除了步道、自行車道、以及部份休閒漁港(有魚市場、海鮮餐飲服務、眺景設施……)外,能夠發展出真正海域及近岸海域活動者,仍極度有限。

依漁業法登記有案之漁船只能從事捕魚作業而不能作為運輸用,而自用遊艇或休閒娛樂船之使用與發展仍未有完整配套。

而與海相關的事業機關仍以交通部港務局、農委會漁業署為主,而未設商港、港口專責單位的漁港或遊憩港則由地方政府管理。在現行法令下,從事海域活動的限制仍非常多,主因是除了船舶法及漁港法外,並無「遊艇港」之專法,僅於2010年在船舶法增列「遊艇專章」,也因此雖然台灣已是全世界排名第4的遊艇製造國,然而一方面受地形限制,另一方面既有適合遊艇港的區位大部分都已經成為漁港,全國目前只有3個遊艇專用港(龍洞、後壁湖、布袋)。

全台灣有225個漁港,但漁港數量及分布,與現有近海遠洋漁業的經濟效益並未有絕對相關。有的漁港已閒置,有的低度利用,而這些具有發展休閒潛力的漁港又多控制在各漁會手上,再加上與地方政治與經濟利益的糾結,也因此儘管在政策上,行政院已認同應將部分低度利用的漁港轉型、或可以共享資源的方式共同發展,但因過時法規未能即時修訂,縱使台灣有許多有志發展海域遊憩、觀光遊憩、海洋環境教育、運動休閒……的團體,卻仍不得其門而入。

基隆沿海一直到東北角有大小不同系列的漁港,只是作為休閒遊憩使用者極度貧乏。


基隆市是一個緊鄰海港卻看不到海的城市。

以基隆為例,她是少數港灣與城市融合為一體的山水港都,雖然港澳與水岸腹地有限,但可及性高,又有曲折多變的海岸線,周邊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古蹟以及特殊地質景觀。從基隆國際港到沿岸的大沙灣、正濱、八斗子、長潭里、碧砂、深澳、水湳洞、南雅、八尺門……,再接到整個東北角國家風景區。在北海岸與東北角間唯一個受和平島地形保護的內港型漁港──正濱漁港,雖未臨太平洋,但有親海的高度可及性以及穩定之潮汐,是基隆港的真正門戶。就地形地勢而言,頗有歐洲地中海小型漁村聚落的魅力,現有水岸,甚至仍有清代留下來的石板。


正濱漁港有歐洲小漁村的魅力,應可發展內港遊憩活動,只是受限於「第一類漁港」之分類,並無法有相容使用的發展。


東北角、北海岸一帶有非常美麗的海岸,其親水活動應可拓展浮潛、海釣以及海上觀光。

只是除了海洋廣場外,整個都市水岸幾乎沒有讓市民或遊客可漫步水岸的步道,也沒有可自都市穿透到水岸的視軸,行走在擁擠狹窄的市區街道,完全無法去感受身處港都的空間氛圍。其實若能發展藍色公路、開發水上計程車(Water-Taxi)作為內港與外港的接駁運具,提供小型遊艇或輕艇的活動機會,基隆水都應該可以翻轉門面,讓水岸成為基隆的大客廳。

基隆港每年有50~60萬國際郵輪旅客停泊,只是周邊之觀光遊憩配套設施仍不足,除海洋廣場可「看到海」外,整個港邊都欠缺「親海」之都市設計。

而基隆更應與海洋大學合作,找對場域設立海上休閒娛樂相關技術訓練學校,除了吸引有志從事海域遊憩者,也能提昇漁民及其後代之轉型。更應發展的則是將整個基隆的都市發展以「海」為核心,其空間紋理必須與海呼應,大自國土計畫、都市計畫(港市合一)小到建築法規以及相關法規(如漁業法、海岸管理法、船舶法、漁港法……等)之配套皆如此。如果市府能重新定位、讓綿延的水岸發揮景觀魅力,則原來擁擠的基隆市區或許可以煥然一新。


港都山城可以脫胎換骨,但海洋都市治理的思惟必須進入施政者心中。

基於人類「親海」的慾望,海洋港都的都市更新必須創建自我特色與利基,而這些發展機制、更新工具與前瞻格局,除了公部門的政策外,還有賴市民對港都生活品質與品味的認知與支持。或許有朝一日,漫步在基隆海岸的Promenade、悠遊在內港與外港,將不再是個遙遠的夢想。

     

延伸閱讀:

從日本「海の日」反思福爾摩莎

讓台灣邁向海洋國家吧!

那天,我們跟著廖鴻基來到海洋現場

為這篇獨立評論按讚→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