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關鍵評論】島國連線INA:肌肉男排外俱樂部:在挑戰「恐同」的道路上,男同志成為自己人的「壓迫者」 (4365)

$
0
0

文:Dennis Peng
校編:Oddis Tsai

近期,一個只有受到邀請才能夠使用的男同志約會軟體出現,但這種模式很可能將不具有肌肉發達等男子氣概刻板形象的男同志拒之於門外,形成「排外俱樂部」。

上週五,《衛報》澳洲版(The Guardian Australia)於社論專欄刊登了一篇澳洲自由作家Simon Copland執筆的文章,警惕男同志在挑戰「恐同症」之際,不應該變成彼此之間的「壓迫者」。

Hanky,一個幾週前剛上架的男同志約會軟體,成立目標是希望「避免網路約會的諸多風險,例如網路男蟲(假冒身份來騙取對方交往)、討厭鬼和浪費別人時間的人」。該軟體想的方法是︰使用者必須受到其他用戶的邀請,或是取得三個人同意你加入的贊成票,才能夠使用這個軟體。該軟體誇下海口說「十個人裡面至少有八個以上無法成功加入」,讓這個軟體變成了一個「非常高級的俱樂部」。

這個軟體的共同創辦人Jonas Cornfield並不在乎這種現象,他說︰「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像某些其他的男同志約會軟體一樣,擁有五百萬個會員,因為好多男同志後來都不想再用那些約會軟體了。可是我們不一樣,我們會選擇質量勝於數量……我們的用戶更優、更性感。」

但作者Copland認為,這代表了四種人將無法出現在這個軟體上︰肥胖的人、行為舉止女性化的人、身材纖瘦的美男子和亞洲人。

當Hanky這個軟體宣稱是︰嘗試「複製我們所經歷過『被自己最好的朋友介紹給他的其他朋友』的良好氛圍」,事實上這個軟體很可能演變成一個排外的俱樂部,只涵蓋符合特定體型和性格類別的男同志。雖然不一定是有意的,但Hanky似乎注定成為男同志社群裡,強調男子氣概與肌肉發達之趨勢的一部分,反而延續了數十年來反對同性戀的「恐同症」情況。

Brando Ambrosino曾在《大西洋》(The Atlantic)的一篇文章中,將上述的趨勢形容為「健壯的暴政」(tyranny of buffness),描述男同志過度癡迷於身材意象,將男人以「健身房練出好身材」、「肌肉發達」、「具有男人陽剛氣」等,劃分優先等級順序。

這個對於身體意象過度在意的問題,在關於男同志社群的文獻資料裡一直都有詳細的紀錄,說明男同志有愈加注重外貌身材的趨勢。最近的研究也發現三分之一的男同志曾經歷過某種形式的肥胖歧視,即使大多數的這些人,若依據身體質量指數的定義來看,根本就不算是「體重過重」。

這個趨勢有其背景因素,主要來自於數十年來,被用來針對男同志的恐同刻板印象。社會學教授Steve Valocchi認為二次世界大戰後,中產階級異性戀男子(Straight,以下稱「直男」)因為女人的社會權能增強,而面臨了一場「男子氣概危機」。由於直男再也無法像過去藉由性別來維護其男子氣概,直男轉而透過「性傾向」來傳達這個概念。異性戀因此被定義成「陽剛之氣」的關鍵指標,而男同志則被扣上「柔弱」和「女性化」的帽子。

當同志運動開始萌芽時,反擊上述刻板印象成為許多男同志的目標。在努力爭取法律和社會層面新的權利時,很多同志也開始向外展示更多同志群體接近「直男」的形象(也就是體格健壯和性格陽剛)——近似於異性戀的行為規範。這樣的發展所反映出來的男同志生活方式,就是加入健身房、勤於健身並透過陽剛理想類型的方式表達出他們的性傾向。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1980年代HIV/AIDS危機爆發,這個趨勢更加明顯。當時,只要看起來病懨懨或是身材乾瘦,就是「染病」的指標。所以當時有更多的男同志到健身房報到,亟欲展示他們健康和「無病」的狀態。「充滿陽剛之氣」在同志群體裡也成了一個人健康的指標,一種向他人證明「HIV/AIDS並沒有奪走我們」的方式。

雖然HIV/AIDS的危機早已過去,但是這樣的概念卻仍然持續。針對男同志的恐同刻板印象仍然將男同志描繪成「女性化」、「柔弱」和「身材纖瘦」。電視節目《酷男的異想世界》(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或是較為近期的《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使用同志演員和角色就延續了這些印象。這就是世界看待男同志的角度。

很多男同志持續反抗這樣的刻板印象是很自然的事,不管是透過加入男同志橄欖球隊(本篇作家自己也有加入)、標榜自己「行為像異男」,或是盡可能地增加身上的肌肉,但現在男同志群體已經因為過度反應而走向極端。當我們排斥刻板印象的同時,我們不再只是排斥恐同,也是在排斥和拒絕那些在同志社群裡仍然具有女性化、柔弱和纖瘦特質的人。

在一些男同志的社交應用,裡面充滿著諸如「只喜Man貨」或「娘砲勿擾」等聲明。這種對於陽剛之氣的理想標準,已經完全取代了一切其他尚能接受的體型和性格——到達了一種不健康的程度,也就是那些較為女性化、具有多元性別特質,或者不具完美肌肉身材的男同志,遭受到完全的排斥。

最為極端的情況是造成某些嚴重的種族歧視。在一些男同志交友軟體,你會看到有些人在個人資料處聲明「亞洲人勿擾」。作者表示,他曾遇過亞洲人在與他聊天前,對方事先為自己身為亞洲人而向他表示歉意,還有其他亞洲人曾表示過,他們非常希望自己就是白人。亞州男同志經常被貼上「柔弱」和「女性化」的標籤,他們對亞洲人的第一印象就只有「人妖」(ladyboys)。和亞洲男人約會,在同志群體裡幾乎就等同於承認自己喜歡「女性化」的男人,而這是不太能被接受的。

這就是為什麼作者對於Hanky這個同志約會軟體感到害怕,在創建這樣一個「排外俱樂部」的同時,Hanky很可能會把上述的文化現象推上高峰,無論創辦人有意或無意。

創辦人宣稱使用他們軟體的用戶「更為性感」,雖然可能包括一些亞洲男同志和一些花美男,但事實上,若以今日的男同志文化來看,到時獲得使用門票的,多數仍將會是具有「白人」、「健美」、「古銅色肌膚」和「陽剛刻板印象」等特質的男同志。這就是創立一個排外俱樂部之後會發生的事——那些符合理想規範條件的能夠加入,不符合的則被拒之於門外。

無奈的是,這現象其實不是Hanky創造出的新風潮,僅僅是壟罩男同志社群已久的一種文化的呈現罷了。

在挑戰「恐同」的道路上,我們已經變成了自己人的「壓迫者」。我們採納了恐同者的刻板印象,並且利用它們來傷害同樣身為男同志的自己人。這造成了許多男同志對於身材意象感到極大的焦慮,甚至因而陷入抑鬱症、飲食失調,甚至是藥物和酒精的濫用。這也阻止了男同志活出真正的自己,反而逼迫他們躲回「櫃子」裡,或面臨遭受自己人排斥的情況。

這也就是作者說,為什麼他永遠不會同意Hanky邀請的原因。

參考資料:The Guardian, 05/02/2016, “In challenging homophobia, gay men have become our own oppressors"

原文出處:島國連線INA部落格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