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韋伯-大學教授】
一直不太想討論現在最流行的課綱爭議,因為本質上這根本就不是討論課綱,而且出現了嚴重的荒謬。
整個課綱爭議從開始,到現在引發了家庭的衝突,甚至賠上了一條青春的生命,從感性的角度來看,當然有可歌可泣的悲壯;但是如果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卻不免有一點點張飛打岳飛的無奈感。
回到課綱的最上層來看,如果真的是理性討論課綱,當大家在討論歷史課綱的時候,為什麼忘了英數理化?是因為這些科目的課綱沒有爭議嗎?恐怕不是。
許多已經在社會上工作多年的人常常好奇:當初國中與高中學的許多課程到底有什麼意義?舉例來說,為什麼一定要學微積分?為什麼一定要學統計?為什麼一定要學很多一般生活上絕對用不到的理化原理?當然,許多基本的數學與理化概念非常重要,學會了終身受用,但是裡面其實也有不少如果不是想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就根本再也不會用到的內容。
更不要說英文了,英文課綱或許立意良好,但是實際的教學成果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現行教育體制與課綱,聯手造成了中學生的痛苦,教育改革嚷嚷多年,說要減輕孩子們的書包重量,包括當年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也投入其中,結果卻越來越嚴重。
為什麼?因為大人根本就把孩子們當成工具,因為課綱一向以來就擠進了太多東西,許多次的改革討論,最後都牽涉了各方人馬的利益,結果不了了之。因為如果要減少某些課綱的內容,立刻受到衝擊的就是相關的老師,以及這些老師背後的大學科系。很多人口頭上喊著教育理念,其實心裡想的卻是保障自己的利益。
至於歷史課綱的爭論,回顧來看就更有趣了。從反黑箱、程序不合法、到課綱本身,都有許多聲音。走上街頭抗爭的青年們,他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呢?是程序?還是實質?如果是程序,這一套程序從政黨輪替前到現在,從歷史到其他科目,都是如此,為什麼以前靜默?又何以獨挑歷史?如果在乎的是實質,歷史課綱的微調,問題何在呢?
對於歷史課綱的實質內容爭辯,背後其實牽動的又是統獨,而且還夾帶了漢人史觀與日本史觀之爭。有年輕人說慰安婦未必是被迫,因此反對課綱微調;也有年輕人不贊成新的課綱特別標明日本「殖民」統治。這種論點,其實就是一種日本史觀。
當有一些年輕人在抗爭的時候,表面上似乎高舉著程序正義與拒絕洗腦的感人主張,卻不知道自己在拒絕某種史觀的時候,其實已經不知不覺選擇了另一種特定的史觀。最悲哀的是:沒有真正的台灣史觀。
有一些人認為:教育本身應該是中立的,不能夠夾帶價值,因此課綱不應該使用「侵略」這種具有價值判斷的用語。這種說法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教育不該是洗腦,必須引導學子思考,但是如果完全放棄價值,人就只變成工具而已。
尤其是牽涉到國仇家恨的歷史教育,理性與感性當然兼具。舉例來說,隔壁鄰居貪圖我的財富,用武力入侵我的家,殺了我的家人、凌辱我的親友;若干年後,當我在教育下一代時,從理性上,不能只灌輸他仇恨,但是感性上,家人的苦難絕不能忘記。
當入侵者對下一代強調他們只是「進出」別人家裡時,我們要如何教育下一代?一方面,要客觀呈現歷史;另一方面,絕不能忘記親人的苦痛。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要讓學子們自己去找出答案,不能洗腦,但是這絕不等於放棄價值,更絕不能夠變成接受入侵者的價值。
有人說,慶祝抗戰勝利會讓台籍日本兵情何以堪,彷彿這場戰爭的主人是台灣人似的。很多人標榜著台灣人立場,大聲抗議漢人史觀,但是實際上卻偷渡了日本史觀。近日讀史,讀到日本人在雲林大屠殺一口氣殺了6000多人。從台灣人的角度來看,我感覺到了巨大的悲哀。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