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墾丁天價魯味」開始,到「旅館訂房大減三成」,到「訂了才知一晚三萬」,到「韓團不住太魯閣」,台灣觀光景點的負面消息不斷傳出,許多人都在問台灣本地旅遊「是否還有救」?會問,當然代表還有愛,但就算問了,也有心改變,卻也不見得救得起來。
為什麼?各界雖然提到各種成因分析,卻沒有觸及這一系列問題的價值核心,就是「堅持賣鳥東西,然後用愛來補足差額」這種錯誤認知。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古怪價值觀呢?就從大舉投入中國市場的台商說起。
先跳出觀光這個小小領域,來看廣大的製造業與服務業。大概是三十年前開始,業界就不斷傳出「中國市場大」又「同文同種」,所以應該把生意做過去,但台灣產業的問題也正是來自於這種想法。為什麼呢?
因為這讓台商一直不去面對「中國人為什麼要買你的鳥東西?」這個關鍵的問題。雖然中國之前商品與服務更爛,但人家也會成長,實在沒必要一直買你的鳥東西呀?因為同文同種,老是做個垃圾就說我們要主攻中國市場,這就是利用「同文同種的愛」當做競爭時的溢價,但這種「用愛加成」能撐多久?就算中國人過去不知道那是垃圾,現在總知道了吧?
再回來看台灣的觀光。過去因為台灣人不方便往外國跑,外國人也不方便來,因此本土旅遊景點就會有相對的優勢。隨著台灣人出國旅次年年劇增,本土市場縮小,要維持營運,自然要靠外國人。
之前負責「補位」是中國人,在馬英九執政時期有效維持了本土觀光業的市場,甚至還在局部地區創造了榮景。其原理也一樣,就是「堅持把鳥貨賣給中國人」:賣給他們台灣人不買的鳥土產、住台灣人不住的鳥旅館、逛台灣人不逛的鳥夜市與店家。
用「鳥」來形容,這些業者鐵定會不爽,但這些消費點明明就是本地人不會買,外國散客也不會買,就只有中國團客會買,那不就是「用愛加成」才會有的現象嗎?其實這些中國團客也不見得真有啥愛,就是用制度把他們綁在那,他們也只能買帳。
一旦兩岸降溫,台灣觀光的問題就浮現了。雖然中國人來得少了,也有韓客、港客、東南亞客來補位,不過這些新客沒有啥特別的「愛」,更不會受到制度的綁縛,所以「實在太鳥」的台灣觀光景點,自然就會淘汰,找不到客人。
那怎麼解決呢?直到現在,許多業者仍是怪政府不安排客人給他們,一心希望政府壓著觀光客的頭,到他攤子前面買高價烤香腸、玉米、水果盒。
近日韓客不在太魯閣消費的爭議,也是同樣的邏輯。我最近一次去太魯閣,也住在附近的天祥。是比韓客多住了一晚,不過外出消費呢?記得只去了便利商店。我相信會選擇去便利商店的不只有我,應該多數台灣人都會這樣做。
若是政府強迫台灣人一定要在附近的店家吃喝買呢?保證會把這政府「幹到飛起來」吧?但為何便利商店會成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消費場所?你今天去日本京都清水寺,會是優先去便利商店買東西嗎?
台灣觀光產業被保護慣了,被餵養慣了,賣鳥東西慣了,一碰到危機就同業聚在一起取暖、罵政府,覺得政府再送一些白痴中國人來,自己就會有救。業者想的不是提升競爭力,只是要政府創造並持續提供客人,這樣怎麼會進步?
觀光客其實多少都有當「盤子」被敲的心理準備,甚至也會設定一個可接受溢價幅度,但台灣觀光景點的產品與服務溢價根本是「大噴發」,已非接受不接受的問題,而是根本沒有信任度的問題。許多台灣人在比較沖繩或墾丁時,其討論內容已非單純的價格高低,而是根本認定墾丁業者就是要騙錢,那這樣還需要比嗎?
同樣的,太魯閣商家怪韓客不消費,但為何韓客在九份、平溪還是會消費?不去思考這個問題,反怪韓團行程安排不佳,應該讓韓客在那住一晚。住一晚就能提升太魯閣觀光的品質嗎?
台灣的本土觀光要能耐得起自由市場的考驗,才是健康的產業。老是堅持賣鳥東西給客人,鬧到快倒掉,卻只會抱怨政府不提供足夠的「盤子」,為政者若是滿足你的需求,那他要怎麼面對其他的產業?不都全部跑來找政府要「盤子」?哪來那麼多「盤子」?
不管是躺著玩還是趴著玩,要有客人來玩,當然就是要客人覺得好玩。現在台灣觀光一堆老闆在玩客人,那誰會想陪你玩?鬧到最後,當然就是自己玩自己,怪不了別人了。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