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bw.bwnet.com.tw/image/pool/2015/05/2b6144fe6dda90e5e8f9748b2f230221.jpg)
「最近好多年,我女兒幾乎不送我母親節禮物了。」「為什麼?」脫口而出後,我才發現這可能太窺探隱私。還好蔡姊似乎沒有介意。
「大概…我過去收到禮物的時候,不應該那樣回答吧。」
人生有許多意外,但意外也可以收穫豐富。例如前幾天,本來規劃了兩個小時,訪問蔡姊她在公司中面試新人的觀察,結果15分鐘就談得差不多。但因為我無意間問了句:「孩子在母親節會送你什麼禮物嗎?」結果,卻是一場結不了尾的談話。
蔡姊有一個獨生女Joyce,小時候非常乖巧可愛,但是15、6歲之後,有十幾年的時間,母女之間的關係,只是不斷爭執、冷戰、互相傷害。
在取得蔡姊同意之後,我記錄下她的這一段故事,以及我的心得。
天使般的孩子,長大後和母親竟勢同水火
蔡姊記得,在Joyce小時候,要她安靜的時候,她就會拿本書起來翻,一點聲音都不出。偶爾逛百貨公司的時候,她不會鬧著要買東西,如果蔡姊要看自己想買的衣服,小Joyce從不嚷嚷無聊。從小,父母想要Joyce做什麼,她都明白,而且全力去做到。
這個女兒是所有父母想要的那種,天使般的孩子––聽話、乖巧、功課好––別人都說是投胎來報恩的。
到高中之後,Joyce本身的志趣,開始和父母的期待出現落差,而且彼此之間歧異愈來愈大。她是聰明的孩子,蔡姊一直懷抱著期待,她日後可以當個醫生;但是在高一,她選擇進入一類組。
高二高三,蔡姊退而求其次:如果日後成為律師、法官、進金融業,應該也不錯。但是高中尾聲,Joyce選擇進入藝術大學的設計科系。在畢業後,Joyce也沒有進入知名大公司––這也是媽媽覺得「勉強可接受」的選項;她進入了一個新創團隊做網站設計。
從高中、大學,到工作,蔡姊和女兒的爭執日益頻繁,雖然沒有「全面引爆」––不致於尖叫、哭號、砸東西,但是雙方的互動確實陷入冰凍––蔡姊覺得,女兒讓自己失望了,女兒心裡也知道。
女兒變成刺蝟,收到禮物後的一句話看出原因
兩年多前的某一天,蔡姊翻看家人過去的相片,一年一年看,看到女兒小時候,抱在懷裡,在公園中跑步,騎腳踏車,總是滿臉燦爛的笑容。但往後翻,笑容一年比一年少,尤其20來歲的時候,全家人合照時嘴形雖然念著「七」,但是卻明顯感覺到緊張、壓抑、冰冷。尤其是Joyce––這個亮麗甜美的女孩,只要在蔡姊身旁,就像備戰的刺蝟。
這些相片讓蔡姊深深震撼,而且讓她不斷地想:為什麼發生這樣的變化?當蔡姊想著這個問題,過往一些她不見得在意的情景,重新回到她心頭。
在Joyce國小五、六年級到國中的年紀,開始有點零用錢,在蔡姊生日或是母親節,她會買自己喜愛的東西,例如音樂 CD、日用小物送給蔡姊。蔡姊回想,拿到Joyce的禮物時,她常常這樣回答––當然不是每一次:
「謝謝。媽媽不需要你的禮物哦,你只要考前三名,媽媽就最高興了。」
等到女兒長大,高中畢業升大學,甚至開始工作之後,可用的錢多了,收到母親節禮物的頻率卻減少。
「我記得還是送過幾次禮物,我也還是笑著回答:『謝謝。媽媽不需要你的禮物哦。』當然,我不再期待她「考前三名」,這個詞,我替換成希望她進入的科系、學校,或是我希望她未來從事的工作方向。
我總覺得好媽媽應該要這樣講,因為我都沒有計較女兒有沒有送我禮物,我總是為她的將來著想,我也沒有逼她或是打罵,我只是鼓勵她。」
Joyce這幾年來有時會和年齡相近的表姊一同出去逛街、聊心事。於是蔡姊也和表姊約見面深談 Joyce心中的媽媽是什麼模樣。蔡姊才知道:Joyce好幾次發現送媽媽的卡片,過幾天出現在紙類回收的廣告傳單堆裡,送媽媽的禮物,也常常和股東會的贈品一樣塞進儲藏櫃裡吃灰塵。Joyce看到之後,都默默地把卡片和禮物自己處理掉。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