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網球選手中,盧彥勳是對外處事非常成熟的一位。不管比賽結果是輸還是贏都會禮貌地出來受訪,對任何提出的問題通常侃侃而談而且比較不情緒化。所以當他語出感嘆的時候,我覺得事出有因,不是單純地發洩。
那天他受邀到大都會開球,他因為很喜歡看棒球,所以提早到場上看大聯盟球員練習。我走到旁邊和他聊天,我提到台灣不是政府或是企業在支持網球選手,其中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資源就是那麼多(或許該說那麼少),一個小餅大家還要分食,加上台灣企業對於捐助個人一向不熱衷,所以以網球運動必須需要龐大經費支持來說,旅外球員真的很辛苦。
然後他就嘆一口氣說:「是呀。我現在要獲得經費不太容易。 因為他們覺得我老了,不太願意給我的理由是要支持年輕人。我當然很願意分享資源,所以中油的企業捐助我讓出來給五個年輕選手去分。但是呢,我現在還是世界排名百名之內(盧彥勳現在是世界三十四),對待我的方式,把我和年輕人放在同樣的天秤上比這樣對嗎?」
每次和網球員私下聊天,發現他們真正很願意提拔後進,不管外界怎麼看謝淑薇,她也是一樣。因為他們都非常了解網球要是缺乏政府或企業支持,一切完全靠自己的話,以台灣市場規模而言,這條路非常難走。
我在紐約這麼多年,每次採訪美網都可以實際感受到職業網球選手的辛酸。
紐約生活是著名的貴,這些球員在成名前來打美網,如果住不起飯店都要自己找住的地方,而網球員也特別獨立,從小就要學習自己張羅一切,所以也習慣了。只是他們一旦打出好成績,媒體大幅報導之後,政府就會"突然"出現。
我非常清楚地記得,當詹詠然和莊佳容在2007年打進雙打冠亞軍之戰,當時的駐紐約辦事處的新聞組急著找我們,詢問如果贏球要給獎牌該怎麼給,該找誰?說真的,有點令人啼笑皆非,旅外運動員最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
但是一旦要為國爭光的時候,像打亞運,這些球員好像都必須盡該有的義務,不管亞運的賽事到底對他們個人的職業規劃上有沒有實質的幫助,大帽子一扣,不配合的話,輿論接踵而來。
網球男子單打方面,盧彥勳還是一哥,但這位一哥已經感覺到自己的國家對他的看法是年紀已大,不是最重點栽培的對象,但是還是希望他領軍打出好成績,是不是有點說不過去呢?
而一姊謝淑薇因為配不到詹詠然,要她搭配她覺得不夠強的搭檔,然後期望她會合作。但一姊不是個乖巧聽話的選手,她已經拿到中國公開賽的外卡,不願意更改已做的決定。
台灣不管政府或企業在培養運動人材上一向短視近利,相較於國外優秀球員背後有強大政府或企業的支持,台灣每年還是有這麼多優秀球員在國外奮戰,真的是件了不起的事。
不變的是,每年都會聽到許許多多不同的感嘆。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