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隨著中國教育普及,教師人才的需求也大增。中國福建省看中台灣教育領域的先進理念與經驗,福建省教育廳宣布,將從現在起到2020年,引進1,000名台灣優秀教師到當地大專院校擔任全職教師。
《廈門日報》昨(20)日引述福建省教育廳公布的〈關於進一步深化閩台教育交流與合作的若干意見〉指出,福建省教育廳將借鑒台灣教育領域的先進理念,推動福建省教育事業發展,希望提升台灣與福建教育交流和合作。
根據這份報告,福建省教育廳將推動閩台教育在部分領域、部分專業進行合作,向聯合開設高水準大學、應用技術類大學、二級學院方向發展。
未來也將重點推動「高水準建設大學」和「省級重點建設大學」,引進台灣大專院校聯辦兩所產業特徵鮮明、相對獨立的二級學院,以及三個以上閩台合作辦學項目。
福建省計畫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引進1,000名滿足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和產業發展亟需人才培養需要的台灣優秀教師。此外,福建省也將試辦將當地職業院校或部分院系「委託」給台灣大專院校管理,也將支持閩台大學在職教育領域交流合作。
高等教育出走潮:兼職教師多、年金改革砍福利
福建省的這項計畫,引起台灣高等教育教師「出走潮」的討論。
《聯合報》報導,大兼任教師徐文路表示,一直以來,中國都有挖角台灣年輕教授的各種政策,但台灣因此西進者「沒想像中的多」。
他分析,中國想挖的台灣人才,一是高知名度者,一是教學剛起步的優秀年輕老師,而後者對台灣影響最大。「台灣高教最大問題,是以少子化為藉口,壓縮年輕教師的薪資和教學環境。」他指出,許多高教人才卡在「兼職」。政府應該慎重思考如何培養青壯輩人才,「只要培養人才的管道流暢,便不怕大陸搶人才」。
《自由時報》報導,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表示,台灣過去退休有好保障,再加上健保等良好醫療制度,雖然台灣薪資不如人,但長遠打算,仍有學者願意返台。但最近幾年不只中國,各國都在搶,從薪資來看,年輕世代教授出走的機會越來越高。
《客家電視台》報導,6月19日,公立學校教職人員的年金改革三讀通過,國立大學教授不但必須延長到65歲才能支領退休金,平均每個月退休金也被大砍,恐怕引發出走潮,因此行政院長林全指示成立專案小組,重新檢討大學教師薪資制度或彈性化薪給制度。
教育部玉山計畫,被批無法解決教授間的「貧富不均」
《關鍵評論網》報導,8月4日,為了避免台灣學術人才外流,教育部推出「玉山計畫」。「玉山計畫」內容包括三大方案:「玉山學者」、「高教深耕計畫彈性薪資」、「提高研究加給」。
被遴選上的「玉山學者」除了本來的年薪(正教授年薪約150萬元),最多每年可再多領500萬元。而「高教深耕計畫」撥出撥了20億元預算,給各學校當作彈性薪資,能用來增聘年輕教學及研究人員。另外「提高研究加給」則是調增「教授級」學術研究的加給10%。
《關鍵評論網》轉載《巷仔口社會學》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的投書指出,目前高教問題最嚴重的是「流浪博士、師生比不合理」,但獨厚「教授級」人才的玉山學者計畫,無法解決高教教師貧富不均的問題。
真正外流的人才其實是大量找不到正職工作的博士、流浪教師。中國好的公立學校教師薪資都低於台灣薪資水準,但仍有許多台灣年輕博士絡繹不絕地前往中國任教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在台灣的學校找不到正職工作,學界留給年輕學者的職缺都是用後即丟的專案教師,再不然就是每月兼十堂課,平均月薪只比最低工資高2,000元的兼任教師。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也表示,台灣高等教育的生師比在OECD國家中敬陪末座,造成的學生受教品質劣化。此外,真正十萬火急,必須設法挽救的人才外流危機,是那些所學具有創新典範潛力,卻找不到專任教職的年輕博士。
新聞來源:
- 搶師資 福建計畫招聘千名台灣教師(中央社)
- 閩將引近千名台灣全職教師(廈門網電子報)
- 高教人才西進 教部次長:是好事,擋不了(聯合報)
- 年改無未來人才頻出走 交大校長:又簽2教授辭呈(自由時報)
- 薪資低.退休制度差 恐難留住高教人才(客家電視台)
- 創會理事周平老師呼籲:賴院長!請立即撤回玉山計畫(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