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為了達到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中油擬在觀塘工業區設置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卻有可能破壞大潭藻礁的生態。立委黃偉哲5日問及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與藻礁保育問題,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會以復育區方式使藻礁得以存續,並同時進行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選在桃園觀塘工業區興建,因衝擊當地藻礁生態受到全國關注,加上環境影響評估法修法草案出爐,恐影響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差案。
暫代中油董座的經濟部次長楊偉甫日前表示,中油正重新檢視興建天然氣接收站的其他選項,其中包括台北港。
黃偉哲在立法院質詢時,向經濟部長沈榮津提問,在藻礁環保問題與影響能源政策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之間,「到底是藻礁、天然氣,還是台北港?」
沈榮津回應,未來會將藻礁移植至復育區,確保藻礁存續,而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興建工作也要「同時進行」。
經濟部在3年前拍板由中油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中油根據幾個地點進行評估,其中台北港為商港,必須新建卸貯碼頭,在桃園觀塘興建工程則較單純,因此拍板選定觀塘興建。但後續因學者研究,當地擁有豐富藻礁生態,獲國際學界重視,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時程也因此受影響。
「藻礁、天然氣、還是台北港?」
《環境資訊中心》報導,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時程,攸關政府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提升至50%的目標。9月傳出可能選擇台北港後,環團表贊成,不過遭當地居民與新北市議員反對。
對於立委王惠美再次詢問「很確定台北港不考慮?」,沈榮津再次確定,他說,台北港「沒空間」,「還是要在觀塘」。
王惠美也提醒,第三接收站興建時程延後將影響桃園大潭擴建機組供電,815停電是屬於偶發事件,這將會是長期供電問題。沈榮津說,第三接收站時程將影響台電大潭七、八、九三部機組、將近300萬瓩。
「移地復育」有可能成功嗎?
《聯合報》報導,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潘忠政表示,大潭藻礁發現濱危的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如果挖出「移地復育不可能存活」,且從未有成功案例,經濟部長講這種話為開發單位護航,「既不專業、也不尊重專業」。
潘忠政表示,大潭藻礁有珍貴的柴山多杯孔珊瑚,質地鬆脆,從未有移植復育成功的案例,挖掉移植復育不可能存活,以中油2007年埋設第二天然氣接收站海底管線工程來看,當時挖掉約1公頃的藻礁,後來證明全部死掉,經濟部長用錯誤的移地復育做為興建第三接收站的雙贏策略「有問題」。
《TVBS新聞》報導,潘忠政進一步指出,大潭藻礁海岸為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的重要棲地,北起竹圍漁港,南至永安漁港,長約27公里,是全球僅有最大的藻礁,國際都在關注,但受開發影響,現在剩中間偏南7公里生態較健全。
潘忠政強調,大潭藻礁是具有世界級自然遺產的天然資源,呼籲公告劃定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並應立即公告停止開發觀塘工業區與將在大潭藻礁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計畫。
《上下游》報導,費時20年研究,2012年正式命名發表柴山多孔珊瑚在國際期刊上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批評經濟部一詞「移地復育」的說法「不切實際也不可能成功」,因為多杯孔珊瑚是特殊珊瑚,出現在潮間帶靠近下潮代的位置,通常是海浪最大的地方,一旦把珊瑚從藻礁上移除,用水泥或消波塊替代也沒辦法存活,且目前科學上沒有任何一篇文章可以證明多杯孔珊瑚可以移地復育成功。
陳也表示,要做移地復育最少要花兩到三年研究,而中油天然氣接收站又與2025年能源轉型政策中的再生能源佔比有高度相關,如此長時間的研究,可能會讓國家政策有所延宕;再說,一旦確定珊瑚活不了,行為者就會觸犯刑法,因此在大潭地區現地劃設動保區是勢在必行。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也說,藻礁的生長就像千層派,且約每10年才增長1公分,7000多年才形成這片大潭藻礁,不應該因為人類的開發受破壞,更何況《環境基本法》第2條述明,「永續發展係指做到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之發展。」呼籲莫因短暫利益,犧牲數千年累積的自然資源。
《聯合報》報導,環保署長魏國彥也接受採訪表示,藻礁是一種先驅性的生物,其生態系統要花很長的時間建構,不適換個地方就很容易的,他認為,所謂保育,是保育整個生態系,不是僅保育幾個、幾株珊瑚,若把環境都破壞了,整個會受到影響,甚至影響到沿岸與漁業,他認為,保育的論述,不是柴山多杯孔珊瑚活了就好,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態度。
學者在大潭藻礁發現「保育類珊瑚」
(中央社)由於外界對於大潭藻礁的生態有所爭議,桃園在地聯盟跟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教授陳昭倫、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博士劉靜榆6月初針對大潭藻礁進行生態調查,意外發現當地有第1級保育類珊瑚「柴山多杯孔珊瑚」。
陳昭倫說,當地志工發現在水深只有不到10公分的小潮池中有類似像紅色藻類的跡象,他依照外部形態初判就認為是「柴山多杯孔珊瑚」,帶回實驗室以型態、電子顯微鏡與DNA生命條碼等技術,也證明他的判斷沒有錯誤。
陳昭倫指出,原本以為只存在高雄柴山短短不到500公尺海岸的「孑遺種」,沒想到會在相隔超過300公里的桃園大潭藻礁找到它的蹤跡,顯示大潭藻礁對於該種珊瑚的重要性是無可取代。
陳昭倫強調,因此除了加強柴山多杯孔珊瑚保育必要性的科學證據之外,也開啟了這種可能是「孑遺種」珊瑚更多在演化、生態、遺傳等等研究課題。
劉靜榆也說,除了柴山多杯孔珊瑚之外,大潭藻礁還孕育了更多物種等待被命名或是被發現。
除了珊瑚外,陳昭倫說,當地也還有疑似等待被定名的台灣新種章魚TW10等,顯示在黝黑珊瑚藻礁之下還隱藏更多不可知或是無法知的生物多樣性等待被發現,他的實驗室正在利用最先進的高通量定序技術將這些多樣性完全呈現,會在最快的時間之內將這些資訊公開,並證明大潭藻礁並非外界認為是不好的生態系。
今年七、八月間,一位蟹類專家多次前往大潭及新屋藻礁進行蟹類觀察研究,並表示,「潮間帶蟹類豐富度遠遠超過恆春半島的珊瑚礁海岸潮間帶。筆者過去15年間走遍世界各國進行陸蟹研究,訪視過的海岸長度絕對超過5000公里以上,深知藻礁生態體系在世界上各種類型海岸中的珍稀性,絕對是國寶級的海岸,具有列入世界遺產的價值。」
新聞來源:
-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 經濟部:同時復育藻礁(中央社)
- 台北港「沒空間」 沈榮津: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還是要在觀塘(環資中心)
- 大潭藻礁蓋接收站與復育並行 環團批經長不專業(聯合)
- 環團遞請願書 籲劃保護區救大潭藻礁(TVBS)
- 大潭藻礁 學者發現保育類珊瑚(中央社)
- 珊瑚「換個地方」保育?環團批經濟部「沒腦袋」(聯合)
- 大潭藻礁多杯孔珊瑚珍貴,環團請願劃設動保區│經濟部推「移地復育」環團批無腦(上下遊)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