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台北世大運,台灣選手表現出色,至今奪下25金、34銀、30銅的好成績,大會排名第3,排名在俄羅斯之後,而第一、二名的寶座則被日本、韓國分別佔據。中華隊在世大運屢屢奪牌,臉書也被這樣的好消息瘋狂洗版, 不過開心之餘也讓人疑惑,中華隊怎麼變得這麼威?
有人說是因為中國沒來(其實有些項目還是有中國選手),也有人說是因為「別國都派大學生,台灣都派年紀大有經驗的選手」,但根據世大運基礎資料庫系統,參賽選手的條件為具備本國籍、滿17歲但不得大於28歲(籃球則是不得大於25歲)、為大專院校在校生或者世大運舉辦前一年的畢業生,派稍有經驗的選手也無不可,只要能符合三項規定就沒問題。
於是,有網友認為,是因為少了過去台灣各項體育協會的「支援」,所以選手們不再用擔心紅眼班機、調時差的問題,也不必擔心自己少了裝備或是裝備不合身等。確實,台灣的體育協會很大的進步空間,不過所謂的「主場優勢」其實另有「金」主 。
我們一起回頭檢視,中華隊在2015年光州世大運,得到6金12銀19銅(排名第10)的成績。2013年的喀山世大運,則是拿到4金4銀7銅(排名16)。這次的台北世大運,至今拿下25面金牌,比上一屆多了將近4倍。
中華隊這次能有這麼好的表現,除了每位選手各自的努力以外,其實更關鍵的是,這次的世大運都比了哪些項目?身為主辦國的台灣發揮多少「主場優勢」,又是在那些項目大爆發呢?
「選辦項目」成為奪牌秘密武器
原來根據FISU規定,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The Summer Universiade)的競賽項目,除了14項必辦的項目(compulsory sports)以外,另外也交由主辦國家自行決定選辦項目(optional sports) 。
大專體總副秘書長李鴻棋7月接受ETNEWS直播訪問時,也提到所謂的「選辦項目」,就是有實力、有信心可以拿牌才會選。他舉例說,中華隊有「像是滑輪、武術,還有包括像戴資穎等有世界級實力的羽球隊,在學生運動來說已經是頂尖選手。」
而2017台北世大運,競賽項目總共有22項,含必辦項目14項、選辦項目7項及示範項目1項。這些「加持作用」的選辦項目,與它們佔所有項目的比例如下:
不過,不只是這屆世大運,其他國家其實也有靠選辦項目拚金牌的例子。
2015年光州世大運,主辦國南韓在當屆拿到最多的金牌,總共得到了47金32銀29銅,一共108面獎牌。南韓當年精挑細選了8大選辦項目,分別如下:
這些選辦項目總共替南韓獲得了56面獎牌,其中包括了30面金牌。尤其是在射箭、撞球、棒球、滑輪溜冰等項目,南韓隊都是該項目的大會冠軍。這些獎牌,將近佔了南韓該年拿下獎牌的一半(56/108),金牌更高達其中的六成(30/47) 。
如果再往前一屆看,2013年的喀山世大運,地主國俄羅斯又更厲害,狂掃156面金牌,加上74面銀牌和62面銅牌,金牌數和獎牌總數排名都是該屆的大會第1。
俄羅斯原本在世大運表現就不俗,不過在選辦項目裡,也私心加入了一些自己比較「吃香」的競賽項目。俄羅斯是摔跤強國,就在選辦項目裡加入了曾經是蘇聯國技的「桑搏」( 俄羅斯擒拿術),在蘇聯政府的積極推展之下,是全民運動與自衛防身術。「帶式角力比賽」(Belt wrestling),也是第一次在夏季運動會亮相的項目。
俄羅斯增加的選辦項目,多達14項:
俄羅斯並從這14個項目中,得到了138面獎牌、81面金牌,佔了全部的獎牌也是近五成(138/292),俄羅斯當屆有一半的金牌,也是從些選辦項目中抱回(81/156)。其中摔跤、帶式角力、桑搏更是各掃12面金牌,讓俄羅斯不負摔跤大國的名望。
不過,這些比賽項目也不只是「自肥」,也為鄰近擁有類似運動文化與體格優勢的國家,加分不少。像是七人制橄欖球,最後被俄羅斯、法國、義大利、加拿大與英國瓜分。而俄羅斯也充分發揮歐洲國家的優勢,在起源國為歐洲的「輕艇靜水競速」項目上,和歐洲國家如白俄羅斯、立陶宛、葡萄牙、波蘭等國家佔據了大會的前5名,其他奪牌上榜的國家,也多為東歐、南歐與中亞國家。
回過頭來看,本次台北世大運,中華隊若扣除「選辦的比賽項目」,(尤其是少了「奪牌機」滑輪溜冰,金牌就少了10面),成績也變成8金12銀15銅,其實和前兩次世大運(光州:6金12銀19銅、喀山:4金4銀7銅)相距不遠。
選辦項目反映出一個國家的體育傳統和強項,台灣的滑輪溜冰,也藉著這次世大運奪牌的新聞,得到不少的關注。不過如果要重振台灣的體育實力,在增加選辦項目之餘,各運動協會內部的改革、代表隊的遴選與平日的培訓,更需要大家的關注和監督,才能讓台灣的選手們,未來能放心地在體育場上,繼續為台灣贏得更多的比賽。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羊正鈺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