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我一個人帶三歲的女兒與六個月大的兒子回去荷蘭一趟,假期結束,在荷蘭機場等候登機的時候,我後面排隊排了一個台灣旅行團,導遊就跟我聊天。
導遊:「你中文怎麼講那麼好,住台灣很久了吧!?」
我:「還好啦,中文學了一陣子。」
導遊:「你一個人帶兩個小孩搭飛機嗎?要是帶我家的小孩,我一個人肯定沒有辦法!」
導遊說完,就轉過頭跟旅行團的人說:「這個爸爸一個人帶兩個小朋友,可以選模範爸爸了!」
導遊的說法,其實跟許多台灣父母很類似,爸爸或媽媽帶一個小孩出門還好,因為是「一打一」大人還handle的了,但是如果家長要帶兩個小孩出門,那就不得了了,覺得「一打二」大人一定會控制不了情況。
導遊對我「一打二」搭飛機的評論,跟我許多荷蘭朋友的反應很不一樣。
在我回台灣的前幾天,我跟我中學好朋友見面聊天,聊到我帶著兩個小孩搭13個小時的飛機,從阿姆斯特丹飛到桃園,其中一個準備要生小孩的朋友就說:「沒關係啦,13個小時雖然聽起來很長,但是只要坐在飛機椅子上,也就這樣過了。」
也就是說,荷蘭父母對台灣家長最恐懼的一打二,並不認為有那麼恐怖,甚至覺得一個家長帶多數的小孩子並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情。
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差別呢?
在我看來,差別是在於爸爸媽媽怎麼看待一個人帶兩個小朋友這件事。台灣父母用「一打二」的說法,好像帶孩子是一場戰爭一樣,小孩是不受控的人類,需要一直注意有沒有走掉、或者做什麼調皮搗蛋、發生可能危險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把孩子看成對手,才覺得像場硬仗,需要對付(打)小孩。
不過對荷蘭家長而言,帶小孩子出門一起完成的一件事,家長與孩子不是對手,而是隊友,爸媽幫忙孩子,孩子也幫忙爸媽,荷蘭不會用「一打二」的說法,而比較傾向「一配二」的看法。
像這次搭飛機的時候,我們也請老大幫忙照顧小的,就是搭飛機父母應該最擔心的是自己的孩子一直狂哭,造成所有乘客無法休息。
所以,這次媽媽在搭飛機的前一個禮拜開始跟老大複習:
「下禮拜要搭飛機到荷蘭,要搭很久喔!只有爸爸一個人帶妳跟弟弟,因為弟弟還很小,爸爸需要照顧他,可能沒時間照顧妳。」
媽媽就繼續說:「那麼,搭飛機時,如果爸爸照顧弟弟沒時間理妳,不要哭鬧喔,要跟爸爸說有問題,需要被照顧,但是不要哭哭講!」
「好,我知道了」老大回應媽媽了。
媽媽每天都跟女兒練習以上的步驟,我沒想到女兒透過一個禮拜的洗腦,真的會聽話耶!
搭飛機時,弟弟大便在褲子裡面,我需要幫他換尿片,但是飛機上的廁所又太小了,無法帶兩個小孩一起去,飛機又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空間,留老大在位子上,她怎麼跑都跑不掉,我就決定帶弟弟一個人去廁所換尿片,我跟姊姊說:「爸爸要帶弟弟換尿片,妳坐在位子上,有問題的話,不要哭,爸爸很快就會來幫妳!」
女兒點點頭,我就起身幫弟弟換尿片,回來女兒卻沒有坐在位子上,她坐在地上忍耐不哭說:「我剛喝水打翻了,褲子襪子都濕了!」
這種事,對我女兒來說是一個大悲劇,只要衣服濕了,她一定會尖叫大哭。但因為聽媽媽一個禮拜的洗腦,知道在飛機上不能哭,她就真的不哭了,學會等爸爸回來幫她處理了!
太太的做法讓我學會,小孩真的可以溝通,只要跟她說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以及家長對小孩的預期與要求是什麼,孩子真的會按照家長的意思做了。
如果帶孩子出門,不要再當孩子的對手,就要把你的希望與預期跟孩子溝通清楚,孩子一定可以當你的隊友了!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