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天下】米果:先別管BRUTUS封面了,你知道傳統菜市場正在消失嗎? (1245)

$
0
0

最近這幾天,關於日本雜誌BRUTUS以台南國華街作為台灣特輯封面,在網路出現激烈的正反意見辯論,套一句日文習慣用語,頗有「網路炎上」的煙硝味。自從台灣對日本311地震的熱心捐款之後,日本人對於台灣的好感度也暴增,以台灣旅遊為封面主題的雜誌,一本接一本,這股熱潮目前還看不到盡頭。前陣子與日本作家「川本三郎」老師餐敘時,跟一起出席的《東京人》雜誌與「新潮社」編輯討論到這個現象,他們都認為,日本雜誌這幾年的台灣熱,的確很厲害。

今年春天,在關西一帶旅行時,特別到書店雜誌區觀察,知名女演員「吉田羊」為封面的《ミセス》雜誌台灣特輯,上架氣勢頗驚人。新生代男演員「福士蒼汰」則是發行了台灣主題的2017月曆,再乘勝追加了月曆未收錄的16枚以台灣為背景的明信片書(Post Card Book),封面是非常普遍的台灣小街巷風景,甚至有穿著小碎花上衣的阿姨騎腳踏車「亂入」,可是披著草綠色風衣回眸一笑的福士蒼汰嵌入我們習以為常的風景之中,瞬間有了隨性迷人的文青風,那或許就是日本人來到台灣旅行最想探訪的風景吧!


福士蒼汰的明信片封面。

我的日本朋友們,愛上台灣的原因不一,有人喜歡到台灣球場看棒球,有人對於選舉造勢晚會充滿研究的精神,有人搭乘不太便利的客運公車,走遍許多我這台灣人都不曾造訪的偏鄉角落,還製作成短片放上youtube。不少日本人羨慕台灣人自由自在的隨性,這跟日本社會凡事講究合群秩序的窒息感十分不同,當然,還有許多日本旅人來台灣尋找懷念的「昭和味」,我們覺得不起眼的街角巷弄,在他們看來,是可以度假可以放鬆可以探索的休憩場所。

這幾天「網路炎上」的雜誌封面話題中,不少人抱怨台灣傳統市場與周邊小吃攤的交通亂象與衛生問題,這當中還包括無障礙空間的討論。原本菜市場的生猛市井力量,就跟台北101或信義區百貨公司群的空間操作與集客方法大不相同,菜市場或夜市小吃攤等市集的形成,靠的是自然的人氣匯集,可能是地緣關係跟交通便利性,從最初的幾個攤子,到後來成為聚落一樣的規模。

舉凡人為規劃操作的市集,失敗比例較高,如果人氣是透過自以為精準的企劃型操作而快速聚集,很容易在鋒頭之後就快速潰散,這跟一些自然而緩慢醞積而成的傳統市集不同。但是傳統菜市場也正在消失中,消失的速度可能不著痕跡地日日後退幾公分,把時間軸拉長之後,會發現消失的人潮、消費年齡層的老化、以及攤商空位的閒置,已經到了讓人擔心的程度了。

人潮自然形成的傳統市場,是否正在慢慢凋零?天下資料。

過去的專職主婦時代已經不在,可以在平日中午之前到「早市」買菜的基本盤,早就因為雙薪家庭的結構而急速消失。多數人都是外食,或下班之後拎著便當回家,少數會在放假日一次購足一週食材,但是超市與大賣場搶走相當比例的消費者,何況傳統菜市場的結構組合中,不管是賣方的攤商,還是買方的顧客,都有高齡化的傾向。

我是個在菜市場旁邊出生的小孩,生命裡的每次遷居,都會先熟悉住家附近的菜市場所在,然後那幾年的記憶,就會跟菜市場產生連結。譬如出生所在的台南崇誨空軍市場,居住在青年路東雲紡織廠內宿舍期間所倚賴的東菜市,短暫且已經消失的東門城底下的小市集,當年很熱鬧現在卻蕭條寂寞的東安菜市場,北上唸書就業之後經歷過的淡水市場、東門菜市場、撫遠街菜市場,湖光市場,還有偶爾會搭車專程去買菜的艋舺三水市場、天母士東市場,只要順路就會去帶幾樣熟菜回來的南門市場,等等。

這些市場多數還維持假日節日人潮擁擠的熱鬧景況,有些則是攤商經歷兩代經營,孩子不願意接手就只能收攤,或是像菜市場裡面的雜貨店,漸漸敵不過街角方便的超商而歇業,也有賣鍋碗瓢盆小五金的小店拚不過百元商店的競爭,陸續打折出清關店。

有個從小吃慣的那種每天清晨備料一盆一盆蜜過糖的紅豆綠豆芋頭花生仙草粉圓粉粿,買回家自己加糖水做成夏日甜品的菜市場小攤,過去幹練的店家阿嬸,而今老了,腰不好,也收攤了。一些費時費工的熟菜,像以前常見到的去骨醉雞蔥油雞,或是假日才出現的一大臉盆供挑選的蔥燒鯽魚,畢竟成本不便宜,也少見了。

台南崇誨市場原本有一位賣菜阿婆,可能快90歲了,動作還很俐落,算錢的腦袋靈敏得很,長得像宮崎駿動畫「神隱少女」裡的湯婆婆,幾年前也不賣了。會騎腳踏車來賣老欉芭樂的阿婆也不常看到,以前號稱菜市場俊男美女的賣魚夫妻檔,現在也有了中年風霜了。


菜市場仍有當天現宰的新鮮豬肉。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傳統市場依然有堅持買當日現宰溫體豬的消費群,也有堅持不要冷凍魚冷凍蝦的固執老顧客,逼得店家把魚貨退冰之後當成現撈活跳跳。菜市場有相當比例是拿著柺杖或被外籍看護推著輪椅也想來市場晃一晃的老人家。我常去光顧的湖光市場一家菜攤,第三代接班人已經開始接受客人透過手機LINE下單,再送貨到府的服務,否則光靠現場店頭交易,據說業績衰退得很厲害。

傳統菜市場除了要克服天熱因素,一些硬體設備老舊,個別獨立的攤商要形成翻修整建的共識,似乎不太容易。同時還有市場週邊各種佔據騎樓人行道或每天躲警察開單的臨時攤販,買菜的人也有不少堅持把腳踏車摩托車開進擁擠通道,或是把家人「放」下車買菜之後,任意違規紅線暫停等待的例子,這是熱鬧的假日午前才有的擁擠,一般平日就相對冷清,可以每天或隔天去一趟菜市場買菜的常客,已經越來越少了。

市場硬體設備的更新改善,購物環境的升級,同時要保有傳統市場的熱鬧與物美價廉,想要兼顧,還必須看消費者能否持續捧場。畢竟家庭飲食習慣改變,雙薪家庭居多,可以去傳統早市買生鮮食材回家烹調料理的時間和技術與習慣都在改變,當一個區域的人口逐漸老化,沒有年輕住民遷入,或者年輕住民沒有在傳統市場買菜的動機,因為轉戰大賣場超市採購或習慣外食,結果就有可能在數年之內終結一個個在地傳統菜市場。

去年曾經返回過去居住過一年的東京江古田,發現自大正11年(西元1922年)就開始營業的傳統菜市場已經夷平為空地時,一個人站在空地前方,真的有記憶被硬生生抽離的失落感。不只日本,台灣也一樣,外帶熟食便當會逐漸取代自炊料理的習慣,硬體設施更為舒適的超市賣場也會漸漸淘汰傳統菜市場,堅持每日提著菜籃去市場採購的老人類,終有一天沒力氣出門也沒力氣提重物甚至沒辦法煎一條魚炒一盤菜,傳統菜市場會不會因此慢慢從地圖上撤退呢?光是想像,都覺得寂寞啊!

為這篇獨立評論按讚→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