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關鍵評論】艾思:當一個社會對人文學科有需求、卻又給予這個領域的工作者非常低的待遇 (1535)

$
0
0

前陣子由政大會計系學生引起的一波論戰中,我很訝異台灣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仍對歷史等人文科系抱持輕蔑的態度。

這可以說是文理之戰的子題,是台灣每年必吵的十大經典論題之一。也許台灣對人文學門的看法始終沒有太多的改變,以前國民黨殖民政府有心抑制,如今台灣社會秉持舊有傳統、以就業市場的弱勢持續低看人文專業。

在我看來,人文學科在台灣早已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整個社會不重視人文,不願發展、也不願挖掘人文更多的使用可能,於是就業機會始終那麼少、那麼狹隘。文史哲藝的學生畢業後常常從事專業連結薄弱、可替代性高的辦公室作業,不然就徹底改行。就業狀況的頹勢又反過來逼退優秀的學生投入,或者逼退本科生持續在人文領域耕耘的意願,人文領域的發展於是活力不足、難有突破。大眾見狀,再一次強化人文科系沒出路的印象,如此反覆,積重難返。

可是當我們打開博客來排行榜,前20名會有什麼書?《我們都會好好的》、《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情緒勒索》、《心理學如何幫助了我》、《哲學的40堂公開課》、《被討厭的勇氣》、《花甲男孩》。文史哲藝加上社科心理就佔據了大半版面,這些書會上榜就代表人們有這方面的需求。人活著真的沒辦法只是工作賺錢、吃飯睡覺,精神和心理層面的需求永遠都在。可是當一個社會對某個領域有需求、同時又給予這個領域的工作者非常低的待遇,這是社會的問題還是人文的問題?

很多人在為人文辯護的時候會舉出特別優秀的例子,述說這些人取得如何上層的社會地位以及優渥的待遇、以此捍衛人文領域的尊嚴。但我特別想說,就算不使用那套社經標準來衡量、人文學科也有它重要、不可忽視的價值。

年輕時有很多問題困擾過我,我也發現它們困擾過很多年輕人。比如說我不知道用什麼標準來選擇工作、我不知道一天要工作多久算是恰當、其實我不喜歡生活周遭的某些人但不知道怎麼處理、我不知道怎麼面對別人的批評、我不知道為什麼要結婚生子、我不知道怎麼評價自己和要求自己、我不知道為什麼要當一個好人以及如何當一個好人。

這些問題都和我能不能在這個世界活下去無關,卻和我樂不樂意活下去有關。經過很多年,我發現這些問題的答案最後都歸結到價值體系的建立。所謂一個人的價值體系,不是指他使用金錢的習慣,也不是指他應該開什麼樣的車子、住多大的房子;一個人的價值體系是他看待世界的慣有角度與立場,是他對重要人事物的優先排序,是他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格、決定自己生命走向的依據。

一個人沒有核心價值依然可以活下去,但生活的大小難題會不時令他困擾與煩躁,不得安寧。一個人的價值體系最後會成為他的信念,在一些艱難的時候、在一些對立和衝突之中,這些信念會支撐他走到最後。生活的難關儘管會給我們帶來疤痕,信念卻可以保護我們免於殘缺。然而價值體系的建立必須在長期、廣泛的人文涉獵中一點一滴揀拾和建立,不是一蹴可幾。這不是因為人文優於理工,而是只有人文學科會討論這類問題。

至於讀歷史的用處,坦白說有人時至今日仍抱持歷史無用的想法令我感到詫異。

現今台灣20歲到40歲這一階段的人應該是最能感受到國家認同的混亂、以及這種混亂所帶來的損失。台灣長期陷入這種混亂就是因為我們沒有一個好的歷史教育,沒有人告訴我們真正需要知道東西,我們不知道祖先如何出現在台灣的、祖先在台灣經歷過什麼故事、台灣怎麼走到今天的局面,沒有人好好交代。

我們不知道歷史,就無法決定要做什麼事、要當什麼人、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不知道歷史,很多事就不能好好選擇;統獨、國號、元首、服貿,我們對這些議題的選擇都會極大程度受到國家認同的影響。

長達十幾二十年的藍綠惡鬥如今才因為國民黨式微而有所趨緩,這是最讓台灣人厭煩的政治現象,也是拖累國家的一大主因。大家都曉得兩派人馬在各方面之所以嚴重分歧,主要根源就是統獨問題。如果台灣人的國家認同沒有混亂,如果台灣人對統獨路線能有共識,我們可以從藍綠內鬥省下太多的時間、人力、金錢。把這些資源投入建設和發展,台灣不會只有現在這樣而已。

如果我們有一個好的歷史教育,也許台灣的外交處境會依舊艱難,但我們必然會擁有更多。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