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5 19:20更新)
(中央社)沙烏地阿拉伯、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今天稍早宣布與卡達斷交。他們指控富裕的波灣阿拉伯國家卡達支持恐怖主義。
葉門官方薩巴新聞社(Saba)報導,獲得國際承認的葉門政府今天與卡達斷交,指控卡達和與伊朗結盟的青年運動(Houthi)敵人勾結。此外,利比亞位於東部的政府也與卡達斷交。
半島電視台報導,印度洋島國馬爾地夫,宣布以「堅決反對鼓勵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行為,因此跟進宣布與卡達斷交。截至目前共有七國與卡達結束外交關係。
另外根據「維基解密」(WikiLeaks)的解密文件,美國早在2014年就知道卡達、沙烏地阿拉伯有資助伊斯蘭遜尼派等激進組織的事證,在中東地區為他們秘密提供財力和後勤支援。
雖然「維基解密」所揭露的訊息仍有待證實,卻也顯示今日以「支持恐怖主義」為由和卡達斷交的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其實也有和伊斯蘭激進份子過從甚密的嫌疑。
(2017/6/5 16:40更新)
除了稍早,巴林、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相繼與卡達斷交,卡達友邦葉門台灣時間下午也宣布與卡達斷交。
中廣報導,葉門國營薩巴新聞社(Saba)報導,由國際社會承認、目前退守南部亞丁(Aden)的葉門政府今日宣布與卡達斷交。葉門政府在聲明中表示:「卡達與葉門境內發動政變的青年運動(Houthi)好戰份子有實質往來,而且卡達支持極端組織的事證明確。」
因此聲明接著指出,葉門支持沙烏地阿拉伯的決定,也跟進與卡達斷交。
由沙烏地阿拉伯領導的聯軍支持葉門總統哈迪(Abedrabbo Mansour Hadi)政府,為驅逐占領葉門首都沙那(Sanaa)的青年運動,已進行兩年多的軍事行動。至於沙國的宿敵伊朗,則是背後支持青年運動在葉門的武裝行動。
中央社報導,沙烏地阿拉伯今天表示,由於卡達長期資助極端組織,將與其斷交。巴林王國、埃及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相繼宣布和卡達斷交。卡達外交部幾小時後發出聲明,指稱斷交「並無正當理由」,並向自國國民表示不會受到該「侵害主權」行為所影響。
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通訊社引述官方消息來源報導,沙烏地阿拉伯「為了行使國際法保障的國家主權,並捍衛國家安全免受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威脅,」決定切斷和波斯灣鄰國卡達的外交和領事關係。沙烏地阿拉伯將切斷和卡達所有的陸海空接觸,「也呼籲所有的友邦和企業跟進。」
埃及國家通訊社報導,在沙烏地阿拉伯宣布斷交後,埃及今天也宣布和卡達斷交,並指控卡達支持「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等極端組織。
法新社引述巴林通訊社報導,巴林也宣布和卡達斷交,因卡達堅持「干預巴林內政,影響巴林的安全和穩定。」
《美聯社》報導,四個宣布與卡達斷交的國家都說計畫切斷海陸交通,沙烏地阿拉伯並說將會關閉兩國之間的邊境,此舉等於堵住卡達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通路。
此外,卡達也有上萬名美國軍人駐紮當地,是美國在阿拉伯半島上的重要軍事重鎮,四國斷交後續影響為何尚不得而知。
此次斷交起源於五月下旬卡達國營新聞通訊社遭到駭客入侵,並且刊出卡達當局指稱為假的評論。由於該評論以卡達元首塔米姆(Sheikh Tamim bin Hamad al-Thani)為名,批評波斯灣國家的部分領導人,並且呼籲各國緩和與伊朗的關係,引發鄰國憤怒情緒,甚至屏蔽卡達方面包含半島電視台的媒體。而美國FBI也已經著手協助調查。
中時報導,除了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和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宣佈與卡達斷交,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聲明中要求卡達外交人員在48小時內離境,並指責它們支持、資助,並欣然接受恐怖分子,極端分子與分離教派組織。
香港01報導,分析認為,埃及局勢動蕩將加深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成員國內部分歧。其中,沙特、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巴林反對穆斯林兄弟會,卡達則持相反立場,另一成員國阿曼取中立立場。
另有分析表示,卡達非常依賴沙烏地阿拉伯的糧食供應,這次斷交將會對卡達帶來相當嚴重影響。卡達本身亦是全世界最大的天然氣輸出國之一,卡達航空公司在全球國家十分活躍。
《鉅亨網》報導,斷交消息傳出後,國際布蘭特原油價格一度飆到每桶50.71美元,美國西德州中級原油(WTI)價格也衝上48.38美元;稍後則是回跌約1%。
長期以來,西方媒體對卡達支持伊斯蘭國指證歷歷,但是目前仍無法直接證明卡達「官方」資助伊斯蘭國,從2013年6月與2014年9月,或許是為了改善外交困境和減輕輿論壓力,卡達國王塔敏也兩度宣布「卡達與其他國家一樣將對抗伊斯蘭國視為其職責。」
然而,卡達和中東其他國家關係不佳,可以追溯到2010年阿拉伯之春。
根據《關鍵評論網》製作的伊斯蘭專題所分析,阿拉伯之春以前,卡達的對外關係可以用「八面玲瓏」來形容。伊朗雖被美國和海灣國家視作威脅,但卡達卻與伊朗維持「友好且密切」(cordial and close)的關係。此外,卡達也願意和被美國列為恐怖組織的「哈瑪斯」(Hamas)和「神學士政權」(Taliban)建立關係。這種兩面交好的手法,讓卡達成為對立各方間的溝通橋樑,在國際事務上因此擁有獨特價值。
但阿拉伯之春爆發後,或許是嗅到擴張權力的機會,卡達國王哈瑪德改變以往的中立作風,一面倒地支持散布各國的伊斯蘭團體。
在埃及,卡達支持來自穆斯林兄弟會的總統穆西(Mohamed Morsi), 此舉與一向支持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軍政府、視穆斯林兄弟會為威脅的沙烏地利益相牴觸。
在利比亞的格達費(Muammar Gaddafi)被推翻後,卡達所資助的伊斯蘭武裝份子佔據首都的黎波里,並與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所支持的政府分庭抗禮。
在葉門,卡達積極結交穆斯林兄弟會和重要部族,試圖瓜分沙烏地阿拉伯在當地的影響力。
在敘利亞,卡達雖與沙烏地阿拉伯一樣支持反對派勢力,但是兩國支持的是不同的叛軍,而支持叛軍對抗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的舉動,也與阿薩德盟友伊朗不同調。
2014年3月,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巴林將使館由卡達撤離,象徵他們與卡達關係破裂,然而當時並未宣布斷交。雖然他們當時提出的理由是卡達干涉他們的內政,但一般相信卡達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後四處與他們作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