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基金會(World Monument Fund, WMF)日前進行「現代特色建築」的網路票選活動(Modern Century),26日票選結束,而台灣唯一入圍的台東「公東教堂」,票選結果為全世界第一名。
自由報導,位在台東公東高工校園內,有57年歷史的公東教堂,在世界遺產基金會網頁的票選網頁中,以1萬502票的得票數,從全世界91棟現代特色建築中脫穎而出,贏得第一名,甚至遠遠超越過第二名蒙特內哥羅Spomen Dom兩千多票。但目前票選活動才剛結束,必須等待世界遺產基金會的正式公告。
世界遺產基金會每年都會在世界各地尋找當地的現代建築,除了具有設計、美學與歷史意義外,更希望喚起世人參與現代建築的討論與保護工作。因此,2017年,世界遺產基金會在全世界各地選出近100棟現代建築,並發布到網上讓全世界網友進行票選,而台灣唯一入選的建築物就是位在台東,隱身在公東高工校園裡的公東教堂。
公東的聖堂網頁介紹,這棟被稱為「公東的聖堂」的公東教堂之所以能完成,拜瑞士籍神父錫質平之賜,而建築設計則出自瑞士建築師達興登。
1953年,時年36歲瑞士籍神父錫質平,應天主教花蓮教區主教的請求來到台東評估狀況,但錫質平一到台東,就立刻愛上了這塊土地,於是留下來實踐他的傳教理念。瑞士的天主教白冷外方傳教會也因此與台灣台東建立起深厚的情誼。
1957年,錫質平神父為了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創立技藝訓練中心(後來的公東高工),好讓居民習得一技之長。錫質平多方奔走、籌劃募款,也透過瑞士及德國公益團體的捐助,邀請瑞士建築師達興登(Justus Dahinden)設計公東高工內的各項建築,並由瑞士技師工會的會員遠渡重洋來建造建築。
當時,達興登為了節省建築經費,獨具巧思地大膽採用台灣相當少見的「板結構」做為大樓主體設計,因此一至三層樓的樓層空間顯得相當理性;而位於最頂層的教堂空間,則反映出達興登強烈的宗教信仰美學,以浪漫的象徵主義手法來呈現建築主體結構的美感。
而瑞士技師工會,也派遣了無數技工師、工匠來到台東奉獻,這些異鄉人為這塊陌生的土地整整付出了三年的青春歲月。最後,公東高工所有建築物在1960年完工。
而入圍的這棟公東教堂,一樓是實習工廠、二樓當教室、三樓是學生宿舍,而神聖的教堂則坐落在頂樓。
ETtoday報導,公東高工校長室秘書劉政表示,公東教堂已有近60年歷史,當時瑞士建築師達興登利用清水模概念建成「諾亞方舟」的造型,是世界較早的清水模建築之一。這棟四層樓的建築當時不僅是培育花東青年一技之長的地方,也是當時台東第一高樓。
921大地震後,公東教堂也受到影響,部分建築毀壞而一度被列為危樓,直到後來校友捐款,開始進行修復工作,才讓這座教堂又重回昔日美麗風貌。
這棟建築最美之處就在頂樓的教堂內,當門從兩側緩緩推開,教堂內部粗面水泥的牆面映入眼簾,營造出莊嚴的空間感。但右側牆面一整排運用彩色玻璃設計出的「耶穌苦路14站」圖,傳達耶穌的故事同時,也為這座莊嚴教堂增添色彩。而斜面屋頂的空隙,讓陽光從天井間灑入,為這座教堂引進自然光線,營造出光影美感。
劉政推薦,如果想要欣賞教堂最美時候,可挑在早上10點或下午16點左右時前往,當陽光穿透彩色玻璃,在地面倒映出彩色琉璃光影,為教堂添加魔幻美感,從天井空隙射入的自然光,更會沿著座椅由內而外排成一直線,都是讓人難忘的美景。
新聞來源: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