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中國時報】羅智強:悼一個善意年代的消逝 (1554)

$
0
0

「台北用運動證明自己,台北用運動認識朋友,台北用運動走向世界。」這是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成功為台北爭取到世界大學運動會主辦權後,當時台北市政府世大運宣傳片中的訴求。

2017年世大運,是台灣歷年來獲得主辦層級最高的國際體育大賽。是台北證明自己、認識朋友、走向世界的一個絕佳舞台,然而在開賽前,卻發生了大陸決定不參加團體賽的憾事。

雖然台北市長柯文哲與北市府表示,大陸這次不參加團體賽,是因為世大運和大陸的全國運動會與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撞期而決定棄權,但這大陸「史上第一遭」的缺席,卻仍然透露著值得進一步推敲的訊息。

大陸的全運會與全大運因素,就算是大陸在世大運團體賽缺席的理由之一,卻未必是唯一理由,甚至未必是最重要理由。畢竟,全運會與全大運因素不是這次世大運才有,以前不構成大陸缺席的理由,為何在台北主辦時卻成為缺席主因?

另一種可能性,是純政治面的,就是陸方不想在世大運上,在台下聆聽蔡英文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致詞的尷尬,或藉由缺席向蔡英文政府釋出訊息。但這個因素也未必正確或重要,因為大陸缺席的是團體賽,個人賽仍參加,換言之,陸方並沒有完全抵制世大運。此外,如果是要迴避蔡英文的致詞,仍可採取2009年高雄世運模式,技術性迴避。

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柯文哲婉轉說的「熱情」。

這一點不妨從不久前發生的事件來對照。今年3月,在台北舉辦的U18冰球錦標賽第三級賽事爆發衝突,贏球的大陸隊在賽後毆打台灣選手,看過影片的人,應該都會認為錯在大陸隊選手,而國際總會指派的本屆賽會主席及國際冰球紀律委員會也裁定處分大陸隊選手。

這件事當然引起台灣球迷的強烈不滿,卻也點中了兩岸關係的情緒敏感帶。兩岸間,不只是綠紅政府之間沒有互信,過去「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善意連繫也漸漸斷落。台灣民眾固然有情緒,大陸民眾遇到台灣也容易變得有情緒。而運動賽事,尤其是團體賽事,大家沉浸在勝負的激情中,又特別容易擦槍走火。

這情緒若擦槍走火,引發爭議,又會再度擴大兩岸裂痕。這一點恐怕才是陸方最不願意見到的場景,因而採取個人賽不缺席,卻缺席團體賽的決定。

2011年,當郝龍斌在幫台北爭取世大運時,大陸非但沒有抵制,一般更認為大陸、香港、澳門的3票,還投給台北,幫台北取得主辦權。這「善意年代」竟在6年後成了雲煙,走到今天大陸為了防止「熱情」而缺席盛大賽事的局面。這情景,不值得兩岸當局及兩岸人民深深思考嗎?

(作者為前總統府副祕書長)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