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5月1日,澳洲伯斯舉行「金伯利流程認證系統」(Kimberley Process)開幕儀式時,中國代表團在台下鼓譟和咆哮,要求將台灣代表團趕出會場,耽擱會議程序,澳洲與會官員形容場面「令人作噁且異常」。
金伯利流程認證系統是各國政府和鑽石業之間的國際盟約,旨在杜絕以不人道方式獲得的「血鑽石」(又稱「衝突鑽石」)。
今年活動在澳洲舉行。與會者表示,當該會議主席、外交暨貿易部資深官員歐文瓊斯(Robert Owen-Jones)準備介紹澳洲外交部長畢紹普(Julie Bishop)出場和原住民歡迎儀式時,中國代表團用桌上麥克風,搶著向歐文瓊斯發言。
中國代表團提出程序問題,要求了解在場每個人是否都獲得「正式邀請」。最後,會議主辦方不得不將台灣代表請出會場。
這起事件獲澳洲《雪梨晨驅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和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關注並報導。
澳洲外交暨貿易部(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證實已要求中國大使重視此事。
金伯利流程認證系統中期會議與會者形容場面「異常」,當時中國代表團不斷大聲咆哮,並打斷官方歡迎儀式,讓活動耽擱。一名要求匿名的澳洲官員表示:「這令人作噁。相當異常,太不必要、不恰當且不尊重人。」
昨(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辯稱,台灣既不是正式成員也不是觀察員,中國代表此舉「符合規則,合情合理」。
耿爽宣稱,2003年「金伯利流程認證系統」啟動時,與中國達成妥協,讓台灣以「中國台北毛鑽貿易實體」名義暫時執行進程證書制度。他聲稱,台灣不是正式成員,也不是觀察員,也不得參加認證下屬的工作組或委員會議。
耿爽又說,這項會議開始前,主辦單位片面決定邀請台灣代表團以「主席客人」名義與會,這違反規則。中國代表團會前反覆交涉,但未得到回覆。他宣稱,令人費解和遺憾的是主辦單位「毫無觸動,堅持已見」。而中國大陸代表團會中表達關切,符合進程議事規則,合情合理。
耿爽重彈舊調說,在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上,中國大陸的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那就是必須按照「一個中國」原則處理。
對此,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昨(3)晚表示,代表團受邀參與年會,符合有關規定,過去也有前例,對岸說法並非事實。
陸委會表示,中國的不當行為已造成國際社會錯愕,不友善舉動更傷害台灣人民情感,不利兩岸關係正向發展;對此,陸委會向中國大陸公開表達不滿與抗議。
維基百科說明,血鑽石也稱衝突鑽石、戰爭鑽石,指在戰爭地區域開採並銷往市場的鑽石。銷售血鑽石得到的高額利潤和資金會被投入反政府的流血武裝衝突中,故而得名。
宏記鑽石介紹,在南非,如獅子山、安哥拉、剛果民主共和國等,是全球最美麗鑽石的來源之一。但在1990年代,南非對立政權為了爭取控制權,爆發武裝衝突,為了負擔高額的軍事設備,武裝份子奴役當地人民開採鑽石、再走私到他國,以鑽石的高利潤換取武器,做為支援內亂戰事之用,以致征戰連年,這些衝突導致慘烈的傷亡及無辜百姓死亡,包括婦女及小孩。
全球鑽石業為了共同遏止這種情形,業界代表與聯合國政府及其他非政府組織合作,2000年於南非的金伯利市(Kimberley)邀集各國討論後,制定「金伯利流程Kimberley Process」,監督並證明原石以正確的方式進入市場。
以下是金伯利流程的運作模式:
- 由礦區所採得的原石直接由政府鑽石機關檢查其來源,並確認不是血鑽石。
- 檢查後的鑽石被密封放入無法竄改的容器內,政府核發一份金伯利流程證書,並給予一個獨一無二的序號,確保封條未被竄改,然後才容許鑽石進入市場。
- 當鑽石被其他國家合法進口後,即可進行交易、切磨並鑲嵌於珠寶上,鑽石每次轉手,其收據上必須聲明鑽石源自非血腥衝突區域。
- 在零售業層面,零售商須負責確保鑽石是購自於非血腥衝突地區。雖然沒有要求每顆鑽石均須附上擔保聲明,但若顧客要求時,零售業者必須提供資訊。
- 只有遵循金伯利流程的政府才被准許合法的進出口鑽石。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