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關鍵評論】李修慧:死人不再與活人爭地,2015年台灣環保安葬將近1萬件 (6457)

$
0
0

(中央社)

政府推行環境保護自然葬,內政部最新統計,樹葬、花葬、海葬等環保葬的數量逐年增加,從民國2006年的246件,2014年3,910件,到2015年年大增為9,136件。

台灣土地空間有限,但因「入土為安」傳統觀念,過去常出現「死人與活人爭地」現象,經多年推廣,民眾觀念改變,不僅火化率逐漸提高,火化後選擇將親友骨灰海葬、花葬或樹葬者,也逐漸增加。

內政部最新統計,近10年各縣市遺體火化數量由2006年11萬7,044具,增加到2015年15萬6,699具,增加34%,占死亡人數比率由86%增到96%,顯示民眾葬俗觀念持續轉變。

而其中,有9,000多人,不選擇納骨塔,改將親友的骨灰、骨骸以最自然的樹葬、花葬或海葬等方式處理。

樹葬是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土中,再植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的安葬方式。而花葬則是將骨灰灑於花園。不論樹葬或花葬,一、兩年後骨灰完全回歸大地,不會污染,土地可循環再使用,環保葬法逐漸受民眾認同,實際執行者逐年增加。

內政部統計,環保自然葬近10年的比率呈上升趨勢,2006年只有246件,2015年增為9,136件,包含非公墓內的936件(公園、綠地等723件、海洋213件)及公墓內(樹葬)8,200件。

而台北市民政局也表示,從2003年推行環保葬開始,14年來全台北市已經有1萬2,617人採用,資料顯示,2015年選擇環保葬民眾佔北市死亡人數的12%,2016年選擇環保葬的民眾為15.9%。

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副處長施淑梨表示,2015採行環保葬的比例首度突破一成。她說,目前民眾身後事,整體而言仍多以火化、進納骨塔為大宗,幾乎達9成以上,近兩年來,「大家比較會去面對生死議題,觀念上也慢慢改變,對環保葬的接受度也慢慢提升。」

目前北市環保葬分為樹葬、花葬、海葬三種,樹葬區是富德詠愛園、花葬區為陽明山臻善園,海葬則每個月會選日子出海,將亡者骨灰灑向大海。

民政局表示,每年清明節都會舉辦追思活動,今明兩天分別會在詠愛園、臻善園舉辦追思音樂會,配有飲料及有獎徵答等活動,以較輕鬆休閒方式來追思先人。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