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蘋果日報】馬偕院長的感慨:因果關係、因果循環、因果報應? (2338)

$
0
0

施壽全/馬偕醫院院長有果必有因,有因才會有果,這是一般人都能懂的簡單道理。不過,因果關係的判定,有些很容易,有些則相當困難,甚至窮盡一切之力,始終找不出某些結果的確切原因,也相當常見。許多因果關係的探究與責任的釐清有關。特別需要一提的是,有些結果是很悲慘的,而相關人士若全憑主觀感情用事,無法客觀冷靜進行剖析,就會產生,即使最後「天理昭彰」,也無法彌補過程中所受煎熬而產生難以痊癒之傷害的憾事。舉例來說。有位50歲中年男子因腹痛到某診所就醫。醫師初判是胃炎或膽石症,想到心臟病,卻沒講出來。因為疼痛難忍,病人要求打針,醫師同意了。不料幾分鐘後,病人突然暈倒,心跳停止,急救無效而死亡!這是「一針斃命」嗎?止痛針引發「無防禦性休克」雖有可能,但無人可預知;此案例實際是急性左心室下壁心肌梗塞,與止痛針無關,但真相大白前,醫師已因家屬非理性的抗爭而灰心喪志。又如,60歲男性因胸痛到醫院急診就醫,心電圖呈現明顯心肌缺氧,醫師覺得狀況嚴峻,要病人即刻住院,但病人自覺疼痛好轉,沒有同意而自動離院返家,隔天卻在家中猝死。家屬到醫院理論,醫師表示已要求病人住院,是病人拒絕,家屬抗辯:你醫師並沒有告訴我們,沒住院會怎樣?如此也吵鬧了好一陣子才平息。猝死「原因」,是醫師不夠堅持?還是病人太堅持?再如,一7歲女童發燒、全身痠痛至診所就醫,兩天後未改善,再看另一家,仍未改善,送到大醫院急診,當天上午入院,下午病況便急轉直下過世,死因判斷是急性心肌炎。然後從兩家診所到大醫院,誰延誤送醫?何處未按標準流程作業?人員態度如何不好等等,其實都非真正「因果關係」,但鋪天蓋地的質疑與指責,已將相關人員逼入崩潰邊緣。生病或受傷就醫,處理結果不如預期而引起爭議,審判的人沒有計數處理前病人端所種的「因」,卻把所有「果」歸責給處理的醫師或其團隊,是臨床實務上不算少見的情況。雖然病人端的「因」,該佔多少比率,或許不易精算,但絕對有;「因果關係」的探究上少了這層考量,許多醫療人員基於前車之鑑或殷鑑不遠,就會出現「防禦性醫療」,從而也影響醫療體系的發展。長久以來,台灣人生病,有不論輕重都往大醫院跑的風氣,導致醫學中心人滿為患,究竟原因何在?當然,表面上是醫學中心資源豐富,處理較讓人放心,實際上則是,沒有誰能百分之百把「疾病輕重」區分得很清楚!輕重不分,不是知識能力不足,而是因為變數太多(某醫學中心五大任務資料,檢傷分類,介居輕重之間的第三級人次高達近8成,可以為證)。只要有幾起原本認為輕病最後卻發展成重症的案例發生,「因果關係」鑑定過程讓人飽受折磨與驚嚇,就會讓原本應屬輕病,卻無十足把握確認的病人,主動或被動的「另請高明」。此種氛圍瀰漫開來,逐漸就造成了醫療體系「頭重腳輕」的不正常現象。所以,簡單的說,因為醫病之間「因果關係」處理不好,惡性「因果循環」,才會導致醫療體系畸形化。主管當局如今推動分級醫療,試圖將體系導回正軌,值得肯定,但前端醫病「因果關係」種的「惡因」能否去除,是關鍵性因素。若因果關係始終沒有善的循環,寶貴健保未被好好珍惜,醫療資源耗蝕速度沒有減緩,全民會否終將承受醫療品質日益低落的「因果報應」?實在無法不讓人憂疑。因果三部曲,也值得紛擾不休的社會各界與各行各業,好好反思與虛心檢討。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