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蘋果日報】【司改交鋒】司改第一步 公開判決書 (4537)

$
0
0

黃榮文/彰化師大退休教授律師張靜在媒體撰文,批評有5至10%的司法人員接受賄賂,捅了司法界一刀,引來司法院及法務部一搭一唱大力抨擊,駁斥張靜為了推動陪審制而詆毀法官清廉,並要張靜拿出證據,否則提告。張靜隨即和法律評論家黃越宏召開記者會,公開若干涉及司法關說的檢察官、法官和政治人物,並「對所言絕對負責」。記者會之後,被指名涉案的一干「嫌犯」卻皆三緘其口,形同默認。司法院及法務部這下被重重的打了臉,掉入萬劫不復境界;有超過80%的台灣人不相信司法,其來有自。司法改革聲浪中,如何重振人民對司法的信任?筆者建議不妨先將各級法院已審理的判決書全部整理歸納,並加以電子化,建置公布於司法院網站,一則讓所有人民均可公開查閱(當然,相關隱私必須顧及),也讓現有恐龍法官無所遁形,更可警惕所有法官:未來的司法判決務必更加公平公正,因為身為主人的全民正在審視著你。這固然是一項龐雜且艱鉅的任務,但只要司改籌備委員會能將之定案,國是會議加以議決之後,即可責成各級法院書記官等整理歷史判決分門別類製成電子檔。同時廣徵30歲以上擁有博士學位、40歲以上擁有碩士學位、50歲以上擁有大專(含大學、專科)學位、60歲以上擁有高中學位以上的有志之士,以志工身分或是專職(專案人員)進行整理審閱。這些人不必然完全熟諳法律,但藉由他們因年齡層所處的台灣環境而各自擁有的學歷、經歷以及閱歷,在充分的分組(《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等等案件性質各自不同)討論與溝通後,可將這些判例整理建構成資料庫並上網公開,供民眾審閱並作為法官未來審判參考使用:若為明顯不合理(過重或過輕)者挑出歸類為「不良判例」,警惕法官避免判決時重蹈覆轍;其餘判例則可作為判決量刑時的參考依據。未來陪審制如能決議通過並實施,藉由審閱整理與討論判例的經驗,正可培育這些參與審閱的人士成為第一批陪審團的儲備人員,否則陪審人員從無到有、從毫無相關經驗到初具法律常識及判決經驗,將成為陪審制實施時的最大難題。更有甚者,司改會應同時決議,法院已經判決的案件,其各級檢察官的起訴書亦應比照辦理公開上網。如此一來,改革才能成功,台灣司法公開透明並具有公信力,也將不再只是天方夜譚。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