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2.thenewslens.com/2017/1/pe58bq89ggt62npd1qihujhoniyvsi.jpg?fit=crop&h=600&q=100&w=1000)
文:Dexter
1月22日,今年南方的豔陽,不如過往來的熾熱。相較過去動輒有人中暑的高溫,這一次澳網取而代之的是相對舒服、像是避暑山莊般的好天氣。墨爾本市區的弗林德斯車站和子彈工廠,閃爍著維多利亞時代的最後榮光;室內,鋪著草皮的人工商場裡,幾個澳洲當地人正曬著太陽,古典的建築卻有著現代的風情。
就像是今年的澳網。
在強力網球、數據網球的時代遮天蔽地的到來時,還好有兩個老頭總能讓我們想起十年之前的最後榮光。
拉斐爾・納達爾(Rafael Nadal)這個網球史上,甚至運動史上最為特有的冠軍,在12年後逐漸開始償還他年輕時身體過度使用所付出的代價。他的膝蓋再也無法像獵豹般地奔跑,彷彿蒸汽火車般冒煙的身體,也漸漸停頓了下來。
接著,傷病開始荼毒了他的鬥志,我們發現納達爾越來越常被一些排名百開外的黑馬狙擊掉,他甚至丟掉了過去殺進決賽就是冠軍的法網。
然後球迷們開始討論起來,那個鋼鐵般的蠻牛,原來也有力竭的時刻,他離開球場的時候到了嗎?
這句話的答案,他在今年初首個大滿貫的成績來回答,他活過了第二週,且目前離重返澳網八強只有一步之隔,下一輪他要對上的是瀟灑的法國人Gael Monfils。
當然,今年的籤表也有利於他,相比起來另一位傳奇就沒這麼好運了。
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去年發生了職業生涯首次因傷病而動刀的紀錄,原因是幫女兒放洗澡水。
然後在盛暑時,於自家花園溫網作戰,他先盛後衰、以3:6、7:6(7:3)、6:4、5:7、3:6,輸給了拉奧尼奇(Milos Raonic)。寫下了個人在溫布頓首次晉四強,卻進不了決賽的紀錄。
賽後記者會,費德勒一進來就說:「別提醒我任何事。」
是的,他比誰都更清楚。他知道自己這場發揮的糟透了、他知道他的反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攻擊,自己卻毫無辦法、他知道他漸漸看不清拉奧尼奇的發球、他知道自己連兩次雙誤幾乎讓出了比賽。
他都知道,可是毫無辦法。是的,毫無辦法。
然後在里約前夕-距離那次失利不到一個月-他在Facebook宣布退出因膝傷退出這次奧運比賽。
費德勒想奪下奧運金牌,拿下金滿貫,圓滿自己的生涯最後的缺口,這已是路人盡知。
他已經35歲了,幾乎可以肯定他是等不到下一次了。因此這一次的退賽,我們就能明白嚴重性。翻成白話就是:可能危及運動生涯的傷勢。
老費的傷,是膝蓋半月板破裂,加上一直以來的腰傷(我一直懷疑很可能是沙發躺太久造成的),他勢必得休息一段很長的時間。
最後他整個2016年的下半季都沒有打,近乎半年的時間休養,直到今年年初。
然後因為排名下滑,他今年澳網僅列位第17,這代表他的籤表會很硬。
但我們沒想到的是,困難度居然是這種級別的。第三輪要對上的是四強等級的球員「鳥人」托馬士・貝爾迪奇(Tomas Berdych)、第四輪要對上的是日本網球王子錦織圭,然後就要對上球王穆雷(Andy Murray)。
看起來費德勒可能馬上要經歷一場惡戰,從天神上帝的化身回歸凡人、讓眾人發出壯士暮年的感嘆。
但結果如何呢?對四大天王都有不錯戰績的貝爾迪奇,在第三輪被打得像個非種子球員一樣,6:2、6:4、6:4,幾乎沒碰到什麼掙扎就結束了。
過往桀傲不遜的貝爾迪奇賽後一點脾氣都沒有,留下來的只有溢美之詞。
發生這樣的狀況,或許會讓我們猜想可能貝爾迪奇得狀況不好,賴以為生的正手拍沒有發揮。
可照數據一看,卻又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貝爾迪奇今天只有14個UE(非受迫失誤),甚至比費德勒還要少。Ace也發出了13顆,算是維持了水準,最快發球速度也來了208公里,怎麼看都不像是狀態差。
然而我們看看費德勒的數據就知道怎麼回事了,他轟出40個致勝球,一發贏球率高達95%。
是的,捷克人註定心碎。
兩天後對手換成了亞洲一哥錦織圭,這位被譽為進攻加強版的David Ferrer,和張德培合作之後,成績一直都相當穩定,加上硬地一直都是他的幸運地,可以想見費德勒這一關不好過。
確實不好過,但還是過了,在首盤先被搶下的狀況下,費德勒又是靠著無解的發球拿了兩盤,雖然金龜子靠著頑強的鬥志將比賽拖到決勝盤,但身體的老毛病又犯了,在背傷的影響下,沒有太多抵抗就讓出了這場比賽。
這一場費德勒整體發揮如何呢?83個致勝球、24計Ace,非受迫多了些47個。
但真正可怕的還是,他在這兩場比賽中展現出來的氣勢,仿佛又回到了2003-2007年的統治期,那時的他還很輕盈,數據誠實的告訴我們,還真不是鳥、龜打不好,相反的,你從比賽中來看,他們的狀態都很出色。貝爾迪奇的正拍依然又準又快,錦織圭的雙腿仍不知疲倦,接發也仍然很具破壞。
但是他們此刻遇到的已經是回到巔峰期八成左右的費德勒,以至於外界看來他們就好像東歐四處奔波的難民一樣,只有疲憊,而沒有盡頭。
這兩場,費德勒總是早對方一步到點、球總是打那麼長但就是出不去,會讓對手有一種「這傢伙哪一點都比我好」的感覺。像一根針一樣,總是在對手以為毫無破綻時,在對方想像不到的角度進攻,很不可思議。
從六個月前大傷,到現在夢回巔峰,大家不禁納悶,他到底做了什麼?
他的回答依然欠揍,他只是偷吃巧克力和冰淇淋而已。
有修養的Jim Courier也不禁大動肝火,「看到你這樣,我感覺很不好。」
好吧,正經來說,費德勒到底做了什麼讓他能在復出後,隨即打出爭冠水平的比賽呢?
首先,他的反拍打得非常好,和過去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不穩定的單反不一樣,這一次回歸他帶回來的是那一份瀟灑與自信。
這幾年,瑞士人的反拍慢慢變成一種消極、僅僅是把球擋回的一種防禦性武器,這就導致了對手完全可以盡全力的打擊他的側翼,然後反手失誤就會不斷的增加。
但若我們看看他和貝爾迪奇的那場比賽,可以發現費德勒反拍的致勝球搞不好佔了三分之一。
比起另外兩個單反高手Richard Gasquet 和Stan Wawrinka不同,費德勒的反拍強是強在他的變化,因為他的靈活的腳步,讓你很難猜測到他攻擊的點。
是的,就是腳步,費德勒此次回歸仿佛動如脫兔般靈敏,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個詞:輕盈。
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在這樣的年紀經歷大傷歸來後,居然找回了過去的腳步?
移動變得更加迅速,那麼更多球就能提前到點,不必在被強迫在移動中回球,那就有助於增加球質的穩定性。
這只是其一,另一點則是發球。
當然費德勒發球一直都處在頂尖水平,但是這次狀況更是好的不太像是真的,一發贏球率高得太誇張,35歲的他除非是吃了仙丹,否則好得有些夢幻。
或許是受惠於澳網場地提速,更加有利於發球上網型打法,像是下一輪的對手Mischa Zverev就靠著這一招勝了球王穆雷。也因此費德勒優異的預判和上網技巧,在此時增強了他的發球威脅,就跟在溫布頓時一樣。
其實,在2008年換成藍色塗料以前,澳網的場地表面塗層是綠色,那時候的球速要比2008年之後快。 2008年澳網更換場地塗料之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德約科維奇、納達爾、穆雷等底線型球員,其中喬帥在之後的9年中6奪澳網,成為公開賽年代以來奪得澳網冠軍最多的男球員。
在此之前的四年呢?費德勒、沙芬(Marat Safin)、費德勒、費德勒。
雖然我們不能斷定提速一定是造成今年寫下澳網前二種子盡不了八強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認這的確一定程度加強了費德勒的優勢,因為現階段底線纏鬥一直不是他所擅長的。
而提速後能讓他在短時間內結束戰鬥,保留住體能、發揮自己最好的狀態,在這一點上,墨爾本今年相對舒適的天氣應該也是原因之一。
今年殺進16強的球員中,大約有一半的球員不是以前所熟悉的底線球員,這在過去幾年是相當少見的,不過若是僅歸因於場地的話,又無法解釋偏愛快速硬地的穆雷和錦織圭在頭幾場的掙扎是怎麼回事。
另外,剛復出的納達爾、狀況一直不穩的瓦林卡、小將提姆(Dominic Thiem)這些純底線選手,也都殺到了最終八強,所以費德勒的目前為止如夢似幻的好成績,不能單純用場地來解釋。
或許一直以來精於計算,幫我們看透比賽真相的IBM能幫我們解釋答案。
▼這是前年IBM統計關於美網前三輪平均球員跑動距離的統計。
![aspect-a55gGXnp9V-600xauto](http://tnl-static.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2017/1/ex4dbdcu2ssnh4jn15qyxql4wdg4aa.jpg)
排在這個榜單的第一名,當然是納達爾,第二名也不讓人意外,穩定的費雷爾一直就是網壇勞模的代表人物之一,緊追在後的是穆雷。
差他們三人一檔的是瓦林卡,這倒比較出乎意料之外。
然後比較少拍的是Cilic、喬帥跟費神。Cilic作為巨人代表可以理解,較令人吃驚的是喬帥作為底線型選手,在美網幾乎沒什麼跑,這也就難怪他該年能打出如此具有統治級的表現了。
最後一個是費德勒平均2.34哩(mi)。
我們再看看,接下來這兩張。
▼2015年美網四強的場均跑動距離
![2015年美網四強的場均跑動距離](http://tnl-static.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2017/1/t7wo8lkuogw9lmdy7iczodedy1yvxn.jpg)
▼2015年美網決賽跑動距離
![2015年美網決賽跑動距離](http://tnl-static.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2017/1/b46y74hsg4de9j6omigsul6omkw8dd.jpg)
第一,榜單中跑動距離較少的四位,全都淘汰對手殺進最後四強。當然或許是因為跑動一定程度代表了挨打的狀態,所以這並不能全部代表打法上的優勢。
第二,普通網球男單比賽兩盤的平均跑動距離為三英里,費德勒在前三輪的表現絕對是歷史級別的,即使進入到半決賽他的優勢也非常明顯,穩定的比對手少跑了兩英哩多。
隨著進入到最後決賽,費德勒平均跑動距離,比在八強時整整多了一倍有餘,最終也反映在他的成績上。以6:7(1:7)、6:4、7:5、6:3敗給喬科維奇。
不過即使是處於劣勢,費德勒的決賽跑動距離(5.02哩),仍遠少於最後冠軍喬帥(7.81哩)。
跑得少,體力就浪費得少,當然會減低體能的流逝和身體耗損,自然能維持健康和狀態更久。
再來看看其他數據:
▼2015年最佳發球選手排名
![2015年最佳發球選手排名](http://tnl-static.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2017/1/mx0p0oykujewhv7mwtyu17iqhva0al.jpg)
前三名都是為人所知的巨人,發球勝率進入到九成的僅有費德勒和喬帥,而費德勒以6呎1的身高保有93%的勝率,反映了他一如既往強悍的發球能力,並沒有因為年紀和傷病而受到影響,這是很了不起的。
▼2015年最佳接發球選手排名
![2015年最佳接發球選手排名](http://tnl-static.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2017/1/khtyzd60sw3mrdr6882i9wppfpohix.jpg)
這個數據上費德勒就稍弱一些,沒能擠進前五,但仔細一點能發現唯一能兩個榜單都上榜的僅有喬科維奇,而他也是那一年無可爭議的霸主。
費德勒在該年回發球的弱點,主要還是因為對手針對其反拍作攻擊的結果。
但是今年反拍狀態一回來,結果就不同了。在對上貝爾迪奇的比賽他有36%的回發球局分勝率,而對上錦織圭時,這個數據更是漲到41%。
從上面數據呈現的事實,我們不難得出費德勒就是當今網壇最具有效率的擊球手,他謹慎的像是巴爾札克筆下的那個高老頭般吝嗇,不肯多花一點點體力在毫無作用的地方。
他的預判一直以來是網壇的奇蹟之一,總是早對手想到該回合之後的兩、三步,等到球到他人也到了。
但是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他近乎全面的打法。
全面是一個很危險的詞,大部分時候被這麼形容的球員,都是屬於「全不能」的那種。我們放眼籃球場,找討論那些被稱之為全能的巨星們,也會發現牠們也僅僅只是某技術特強,其他方面不錯而已,遠沒有達到優異的水平。
舉例就是賈奈特(Kevin Garnett)和韋伯(Chris Webber),賈奈特說是通常沒人反對吧?但是事實上他對球隊最大的貢獻來自於防守。當然他組織到能力也有達到頂尖的水平,但在比賽中所呈現的攻堅能力,個人覺得並沒有達到巨星該有的水準。而韋伯也是如此,號稱進攻萬花筒的他,底線和面框都很強,球商更是讓聯盟所有的長人看起來都像是矮胖、笨重的食人巨魔一樣傻,但是他也有缺點,就是防守,這也是為什麼他老有華而不實的評價。
巨星都如此,更別提那些號稱全能的角色球員了。
但費德勒是真正的全能,他的發球、正拍、反拍、放短、步伐、截擊、腳步、體能都堪稱最好的,而且他還不斷的發明出一些新的打法,這讓他足以去應對很多對手對他的針對,進而找出最具效率的回擊方式。
當然,在面對最頂尖的高手像是喬科、穆雷、三年前的納達爾時,費德勒經常還是會敗於拍下。但是其實他這樣的打法,注定了他生涯的長壽。
喬丹(Michael Jordan)年輕時能做出各種滑翔動作,但到了生涯末期他最常做的進攻動作只剩下無所不能的跳投,以及在低位單打欺負人。
因為這樣做才最有效率,這樣才最不容易受傷。不是不能做,而是因為這樣最好,所以只這樣做,這才是真正全能球手的打法。
費德勒現在基本上,也是處於這樣隨心所欲的狀態。他大部分時候爭取在頭兩拍打出優勢,盡快結束戰鬥。但到了真正關鍵分時,他完全又能在底線用切球和你磨上半天。
今年場地變快了,費德勒很開心;但是就算維持之前稍慢的藍硬地,費德勒也還是年年四強,這就是你不得不真心佩服的地方。
所以,時光冉冉,納達爾曾經統治了2010年前後,喬科維奇2013年過棒子,並在2015年迎來個人巔峰,穆雷穩定前四,去年尾擊敗宿敵終於登上第一人寶座。他們都是當代最棒的球手,也曾經是網壇公認的最強。
但是潮起潮落,人員來來去去,你看向大舞台,費德勒依然在那,仍然是最強的代名詞之一,始終沒有變過,這就是本事,這就是武林盟主該有的水準。
最後引用一位知友所說的一句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但是要做到真的太難,好在費德勒做得好,我們才能有幸多看他表演幾年。」
是的,今年或許就是那最有機會的一次,穆雷和喬科維奇都已經被掃平,或許老朋友納達爾會在決賽等著,讓人有種時光回溯之感。但是我現在只擔心一個問題,他會不會學山普拉斯那樣拿了冠軍就消失在球員通道了呢?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