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3.thenewslens.com/2016/12/ms6757ha23m7pkxoj2yu7fj1vpke3v.jpg?fit=crop&h=600&q=100&w=1000)
川普(Donald Trump)上台後的對台政策,最近成為了台灣很多人關注的焦點。先是透過熱線直接與蔡英文通話,稱呼蔡英文為台灣總統。但在接受福斯新聞專訪時,川普提到:「除非我們和中國就包括貿易在內的事情達成協議,不然我不知道我們為何必須被一個中國政策束縛」。
川普的言論讓許多人懷疑,川普將台灣視為美中談判的籌碼。甚至有人開始悲觀的揣測,如果美中談定對美國有利的條件,台灣是否會被美國放棄?
很久以前我就曾經寫文〈「台灣獨立」其實是在「救中國」:美國不會為了「保衛台灣」向中國宣戰,但絕不允許西太平洋被單一強權控制〉分析過台灣在美中戰略間的地位。其實台灣在美中間的地位,乍看會因為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而大幅擺盪。但我們若是從美中之間的戰略結構來進行分析,台灣在美中之間的地位其實早已被確定;能夠被中國,甚至是美國自己操作的空間其實相當有限。
如果要知道,為什麼我們能夠這麼確定台灣的地位?這個地位究竟又是如何?我們就要先來看美國基本的戰略國策。
美軍的總體戰略規劃
在解讀美國的外交政策時,要有一個基本的戰略概念。對美國而言,西太平洋島鏈的戰略重要性,遠高於中東的石油產區,甚至高於歐陸。
很多人應該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如果我們從美國的建軍規劃來看,就知道這是必然的結果。杭亭頓(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在《軍人與國家》一書中提到,美國從建國時期開始,就奉行「小陸軍、大海軍」的國策。這既有理念上的原因,也有現實上的考量。
理念上的原因,是因為美國害怕龐大的職業陸軍,會讓野心家有機會拿來破壞國內民主與各州政府的獨立性。而現實上的考量,則是將陸軍縮編到最小限度,可以全力將軍費拿來打造強大的海軍。透過強大的海軍,可以武裝控制全球的跨國交易。跟控制全球跨國交易,所能帶來的利潤與信貸實力相比,石油等單一原物料所帶來的利益,充其量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這樣的觀念,從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在1890年所出版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中,就清楚的反映出來。從20世紀初期開始,這本書便逐漸成為指導美國海軍發展,甚至是總體戰略國策的重要經典。但是從這本書中的內容,我們就可以明白美國這項基本國策要能夠實現,有一個必然的要點:必須確保美國本土絕不會受到他國陸軍的襲擊。
因為美國只保留小規模的陸軍守衛本土,因此一旦讓敵國部隊有機會對美國本土實施襲擊,可能會對美國造成致命性的打擊。所以保持強大的海軍,除了控制全球貿易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讓外國軍力絕無能力對美國本土發動直接襲擊。而在這個最高戰略原則的指導下,美國陸軍的主要目標,就是機動性的消滅任何可能會威脅美國本土的有生軍力。
現在我們知道指導美國戰略的主要原則有兩個:
- 藉控制海運線控制全球的跨國交易
- 確保美國本土絕不會受到他國陸軍的襲擊
根據上述的原則,我們就可以分析出讓美國出兵的條件。一戰美國會出兵的原因,就是因為德國在一戰中的無限制潛艇戰以及煽動墨西哥進攻美國,同時觸犯了上述兩項原則。日本在二戰時,入侵中南半島,開始對西太平洋國際海運線的威脅,踩到了美國基本國策的底線,促使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對日發動ABCD包圍網,使日本發動珍珠港事變還擊,美國因而參戰。
2000年以來,許多人喜歡以石油利益,來解釋美國出兵伊拉克的理由;但這套理論無法解釋美國為何出兵沒有石油的阿富汗,又對擁有豐富油田的烏克蘭毫無興趣。但我們從上述的戰略原則,就能知道美國出兵伊拉克跟阿富汗,還是源自於賓拉登(Osama bin Laden)直擊美國本土,觸碰了美國最大的忌諱。
韓戰跟越戰,反映的是美國在二戰基於上述兩個最大原則,延伸出的另一項子原則。道格拉斯・麥克格雷(Douglas Macgregor)在《擊碎方陣》中提到,亞伯特・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在1941年9月21日向羅斯福總統提出一項名為《勝利計畫》(Victory Program)的備忘錄,這個備忘錄中的原則,成為了後來美國應用陸軍的準則:
除非美國可以在「世界島」奪取到立足點,二十世紀的科技-鐵路、汽車、航空科技-將使孤立的美國處於不利的地位,這個立足點越靠近「核心地帶」-歐俄-越佳。他說服羅斯福總統,雖然海、空武力可以做出重大貢獻,美國仍然需要適當有效的地面部隊「接近敵人的堡壘,從其內部摧毀之」。
根據道格拉斯・麥克格雷的敘述,魏德邁也提到,這樣做在經濟上也是比較划算的:
魏德邁中校雖然身為舉世最富有國家的國民,他對經濟性的要求也十分敏銳。他指出,使用盟國基地與橋頭堡大舉入侵歐洲,將比沿著世界島周邊建立大規模兩棲部隊,較為經濟節約。
《勝利計畫》反映了美國陸軍的主要任務,是透過陸地攻擊,來瓦解潛在可能威脅美國控制世界海權,或是攻擊美國本土的歐亞國家。但要遂行這項戰略目的,必須要在歐亞大陸沿海各地奪取「立足點」。因此美國之所以介入韓戰跟越戰,主要的軍事考量便是如此。
然而韓戰跟越戰的經驗,也反應了這項子原則,跟主要兩個母原則之間可能造成牴觸。韓戰與越戰的失敗,就在於一但陸軍過分介入歐亞大陸上的戰場,反而會造成陸軍陷入曠日費時的作戰,造成戰略目標的本末倒置。因此從冷戰時期直至今日,美軍致力的建軍目標就是建立「小規模、高機動」的陸軍,透過速度與科技帶來的精準火力進行快速的戰略打擊。並盡量租用盟國設於歐亞大陸及其邊緣的軍事基地,避免投入曠日費時的長期作戰以及進行佔領政策。
其實我們以今日美軍的軍種規模,便可以看到美國仍是「大海軍、小陸軍」。美國陸軍的規模雖然會隨著國際局勢變動,但大致維持在50萬左右。而海軍光是不包括海軍陸戰隊,就高達30萬人,若是加入近20萬人的海軍陸戰隊,幾乎與陸軍的總人數相當。
我們若是對照中國,更可看出建軍思維的差異。中國作為一個陸權國家,陸軍高達150萬人。而海軍只有23萬人。中國的150萬陸軍中,有70萬用於地方守備。但美國的地方守備,主要只依靠三萬多的海岸警備隊,跟民兵性質的國民軍;這就源自於美國獨特的海權戰略。
西太平洋島鏈在美國總體戰略中的地位
複習一下我們前面提到的美軍戰略最重要的是兩大原則:
- 藉控制海運線控制全球的跨國交易
- 確保美國本土絕不會受到他國陸軍的襲擊
從這兩大原則又可以延伸出一個次要的小原則:
- 為了讓陸軍能精準打擊歐亞大陸上的敵人,要確保在歐亞大陸邊緣的戰略立足點
而西太平洋的島鏈,在戰略地位上之所以高於中東、南亞,甚至高於歐陸,就在於他同時滿足了美軍在這三項原則上的需要。
對美國來說,進軍中東,只是為了要殺除在911事件中膽敢直接進攻美國國土的激進伊斯蘭份子。但長期佔領中東,對美國控制全球貿易跟避免美國本土遭受攻擊毫無助益。因此美國根本懶得捲入「伊斯蘭國」、敘利亞跟庫德族的交戰,只是敷衍性的進行空中攻擊。烏克蘭的情況也是如此,因此就算東烏克蘭控制了黑海油田的利益,甚至控制當地能進一步盯住俄國的高加索、裏海油田,美國也毫無興趣。
甚至西歐若是遭到入侵,美國也可以援引二戰舊例,以北非與不列顛來擔任立足點,向歐陸發起鉗形反攻。所以只要能確保不列顛跟北非的立足點,大西洋一側其實沒有什麼重要到可以讓美軍出兵的軍事目標。
然而西太平洋島鏈的狀況,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既控制了世界重要海運線的經過(例如:南海每年通過的油輪數是蘇伊士運河的三倍、巴拿馬運河的五倍,所運送的液化天然氣是全球總貿易量的三分之二 ),又負擔了美國在太平洋側的戰略緩衝,讓美國不會遭到來自西面的突襲。
另外一點,第一島鏈更可以作為美軍在進攻歐亞大陸東側的「立足點」。可以說,整個西太平洋第一島鏈讓美國同時在戰略上「三個願望,一次滿足」。如果純粹以軍事價值來說,第一島鏈對美軍的重要性,甚至在柏林、巴黎、羅馬等歐洲重要城市之上。
這時我們要問的是,第一島鏈既然如此重要,為何美軍沒有大量部署嚴密的防守?
台灣的戰略意義
前面談到第一島鏈的戰略重要性,而台灣作為第一島鏈的前衛部分,更是距離歐亞大陸東側最近的跳板。如果真的那麼重要,美軍為何沒有大量駐紮台灣,嚴密地對台灣進行防禦?
這個問題的答案,源自於台灣的地理特性。台灣南北狹長,東西寬度只有140公里。光以二戰時的交通水準,一波攻勢都能以百公里為單位推進;在欠缺縱深下,只要一次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就足以佔領台灣全境,因此不適合正面防禦。因此一但美中發生衝突,美軍在台灣部防,只是增加軍隊在中國第一波攻擊中的傷亡,無法有效阻止中國佔領台灣。
防禦陣地一般來說分為三類,分邊擔任哨衛陣地、主要陣地與反攻的預備陣地。若是以第一島鍊作為一個防禦整體,以台灣在西太平洋島鏈的第一線位置,台灣適合作為攻擊跳板,以及防守時的斥候與哨衛陣地。但主要的防禦作戰陣地,更適合位處第二線與擁有廣闊縱深的日本及菲律賓擔任(冷戰時期,美軍在第一島鍊的主要軍事基地便在這兩處)。
因此若是只看對中國第一波攻勢的「正面防禦」,美國確實會棄守台灣,這在軍事上來說是無庸置疑的。那麼,台灣對美軍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呢?事實上,台灣對美軍真正的戰略價值,在於美軍於中國解放軍登陸台灣後所進行的「反攻」。
台灣缺乏縱深難以防禦的劣勢,對登陸後必須守衛台灣的解放軍來說,也是一樣的難題。對解放軍來說更雪上加霜的,是登台佔領軍的補給線,都將全面暴露在美軍優勢的海空攻勢範圍中。
二戰時期英軍的名將蒙哥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曾有一句名言:
我不知道你的領袖是否知道戰爭法則第二條:不要用你的陸軍在中國戰鬥。
( I do not know whether your Lordships will know Rule 2 of war. It is: "Do not go fighting with your land armies in China". )
這句話的意義是中國本土具有廣闊的戰略縱深,任何試圖以陸軍登陸中國的國家,都要在面對強大陸軍的同時,花費大量的戰力來維持佔領地行政,以及面對游擊隊利用複雜地形對補給線的攻擊。
對本來就以海空軍為主力,只配備小規模陸軍的美國來說,根本無力負擔登陸中國本土與幾百萬中國陸軍作戰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那如果美國需要遂行他的戰略需要,徹底打垮中國的陸軍主力,他應該怎麼做?
有什麼能比把中國陸軍誘出適於他作戰的廣大陸地,騙到一個缺乏縱深,無法讓部隊完整展開的海島上;讓他的補給線完全暴露在美軍擅長的海空作戰環境中,再來個大屠殺還要再更吸引人的?在1949年,根本博還有胡璉,在古寧頭就是用這樣的模式屠殺解放軍。而在今天,美軍可以用台灣進行一場規模更大的,古寧頭式的殲滅戰。
台灣的常備軍在經歷裁軍後,還有20萬人;若是防禦中國入侵加入後備徵招,大概可以膨脹到百萬。雖說百萬大軍中,真正能與解放軍精銳對抗的部隊不多;但解放軍若要成功打垮台灣軍隊並對佔領地進行鎮壓,數量上至少得投入比台灣更多的軍隊。而中共的常備軍也就是150萬,難道要全部丟進來?
一但這150萬真的拿下台灣,才是中國厄運的開始。美軍只要調動海空戰力,肅清中國的補給能力,這150萬軍隊只能在台灣島上等著被繳械全滅。而中國的海空軍在登陸軍隊補給線被威脅的情況下,只能脫離陸基飛彈、防砲陣地的援護,被迫在美軍所設定的外海進行交戰。在這樣的作戰條件下,中國本來就遠遜於美軍的海空軍力就會更顯劣勢。
等中國的海空主力在外海被打垮,中國陸軍的常備部隊就只能全死在台灣,這時中國難道要靠臨時徵招的後備民兵守衛整個國境?到了這個地步,中國不止整個東面精華區,全在美國海軍陸戰隊可及的作戰範圍下;俄羅斯如果在這時忽然武裝支持東土耳其斯坦、內蒙、圖博紛紛獨立,請問中國人有什麼方法可以挽救國家滅亡?
我過去在〈「台灣獨立救中國」系列一:誰跟你是同盟!從歷史上的滿清,談起俄羅斯對中戰略〉一文中,就曾經提到,俄國數百年來的對中政策,就是拱中國東向然後從背後捅一刀。比較過去前蘇聯時期,俄羅斯對中國的欺瞞,今日普亭對川普的唱和可說是相當老實。中國人難道還不醒悟,自己就身處在亡國與否的歷史當口?
美軍目前在西太平洋的第七艦隊,只有一艘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但在東太平洋,根本沒有戰略威脅需要面對的第三艦隊卻部署了四艘核動力航母與四個航空母艦打擊群。一但中國真的開始對台灣,或是西太平洋島鏈的任何一處下手,美軍將可以視情況,立刻調動五隻航母艦隊發動反攻。
中國的空軍戰機數量雖然近千,但三代戰機以上的主力,數量大概只有600架左右。而美軍光只要合併太平洋上的五隻航母艦隊,配合遠東各空軍基地與日、韓、台戰機,三代戰機以上的作戰主力,數量就足以完全壓過中國全國的空軍軍力。而中國海軍船艦數雖多,但真正能做為戰爭主力的先進驅逐艦、巡洋艦,數量甚至還稍遜日本海上自衛隊,更不要談跟美軍抗衡。
還不要說美國可以在第一時間封鎖麻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完全凍結世界各地從海上運往中國的原物料。這時俄羅斯握住了中國僅存的物資生命線,只要重演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勒索中國的舊事,要中國割地賠款來換,請問中國要如何拒絕?
所以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價值很明顯,除了平時監視中國軍力的哨衛以外;一但中國派解放軍登陸台灣,這裡就是完美的死亡陷阱,是埋葬中國陸軍,並連中國海空軍一同陪葬的墳墓。
結論
這樣的軍事結構,基本上構成了台灣在美中之間的基本地位。為了維護美國的海權格局,讓中國為了吞掉台灣自動送死,美國不可能放棄支持台灣。但基於台灣先天的地理條件,美國也無法讓台灣擁有太過堅強的防衛。
中國作為一個陸地邊界綿長,又與陸軍大國俄羅斯、印度接壤的國家。本來就是馬漢在《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一書中,已經提過不適合發展海權的陸權國家。中國基於國防需要,不可能學習美國縮編陸軍,將經費用在全面打造一個強大的海軍。只要不下太平洋,中國陸軍就無人能夠擊敗。但中國身為一個陸權國家,卻想要東向與全世界最強大的海權國家在太平洋上爭雄,本來就是一件愚不可及,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意圖。
在這樣的格局下,台灣處在美中之間,就算被當作籌碼,可操作的範圍也非常有限。頂多就是在美國外交上的禮遇或是經貿談判上的地位有點變化,或是在「一個中國」的承認上玩一點花樣。軍事上台灣既不可能被放棄,也不可能會被過度武裝。美國自然不希望這個哨衛在承平時期自己惹事,但真的到了中國軍隊攻台的當口,美國恐怕也很難放棄中國自投羅網的戰略機遇。
今天若是美國真的有意放棄台灣,必然是像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當年推動的「桌球外交」那樣繞過台灣,在檯面下運作。今天川普既然放到檯面上來喊話,很明顯的就只是跟中國互相隔空喊話而已。
中國政府利用大中華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鼓吹兩岸統一,動員群眾的向心力來挽救國內矛盾是很有效。但如果真的將這個戰略付諸實行,那可真會成為讓中華民族萬劫不復的歷史罪人。在中國無法放棄陸權,全面轉型成海權國家的結構下;台灣對中國不只不會是戰略資產,反而會變成拖垮中國的戰略負債。
相反的,若是中國支持一個立場友中的台灣政權獨立,反而能讓美國無法繼續利用台灣作為對中國的哨衛與進攻跳板;又能免除必須負擔台灣防衛的義務,這才是對中國最有利的戰略規劃。可惜以目前中國政府的政策立場,根本無法做到這樣的規劃。所以台灣只能繼續夾在美中之間上上下下,讓現狀無限期的推遲下去。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