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天下】米果:你考慮過安樂死嗎? (3986)

$
0
0

以NHK晨間小說劇「阿信」和長壽劇「冷暖人間」(渡る世間は鬼ばかり為日本人所熟悉的知名編劇家「橋田壽賀子」,在2016年12月號的月刊《文藝春秋》發表一篇文章,名為「我想以安樂死的方式死去」,引起廣大迴響,對於正在面臨人口老化問題的日本,投下深刻的震撼彈。

今年已經91歲的橋田壽賀子,1966年和電視台製作人結婚,1989年丈夫過世,夫妻生活維持23年,而喪夫之後獨居在溫泉勝地熱海的日子,已經有27年了。膝下無子,也沒跟親戚往來。她在文章裡面寫到,對於安樂死的告別方式十分憧憬,研究了瑞士安樂死組織和制度,據說外國人也可以申請,但她呼籲日本政府也要加緊安樂死的立法。

▋我想自己選擇死亡的方法

橋田女士大約在一年前,亦即90歲開始,就慢慢進行所謂的「終活」(臨終活動),先從整理身邊的日常物品開始,藏書捐給熱海市圖書館,過去因為劇本創作需要蒐集的資料與剪報,全部都丟掉。她承認自己是個捨不得丟東西的人,光是眼鏡就堆積如山,聽說「發展中國家」的眼鏡是非常貴重的奢侈品,於是打聽了相關組織,把眼鏡也捐出去。至於那些收藏的皮包,透過家事照護員的幫忙,送到二手商店販售,販售所得甚至超過40萬日幣。

橋田女士的臨終活動不只是身邊物品的處分,還包括葬禮的想法。「沒有葬禮也無所謂,死後的戒名也不需要。」雖然她跟丈夫的墓園位於靜岡縣,不過夫家的親戚說過,不希望她死後與丈夫合葬,那她就決定跟最愛的父母一起葬在故鄉愛媛縣今治市。

由於自己的財產早就委任給「橋田文化財團」的顧問律師,對於照護的支出費用跟財產的管理處分,早就做了安排。她表示,之所以積極進行臨終活動,源自於她「天涯孤獨」的個性,而且也沒有繼承人的問題,只希望死後不要造成其他人的麻煩和困擾就好。在她丈夫過世之後,她就已經想清楚,一個人生活最重要的「就是錢」,所以拚命工作,而今,自己家裡有輪流來幫忙的6個家事照護員,比起麻煩親人,相對安心舒適,「現在我過的日子,很接近理想的生活方式。」

然而,她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漸漸失智或因為突發病狀而失能,有可能忘記親友,甚至需要被綁在床上,失去求生意志,鬱鬱寡歡。與其那樣,她希望可以在自己腦筋還算清楚的時候,選擇死亡的方法。

▋當人口老化成為現實陰影

同樣在2016年12月發行的雜誌《女性セブン》,也以「請讓我安樂死吧」的封面標題,分析了安樂死的現狀與條件,所謂安樂死希望者的特徵在於可以控制或決定自己的人生,因此橋田壽賀子提出的問題有其深刻性,畢竟日本65歲以上的人口高達3,461萬人,不管有沒有結婚或有沒有小孩,因為喪偶或沒有跟家人同住,最終過著單身獨居生活的就有550萬人,已經是這類統計以來的最高數字了。

所謂的「徘徊老人」,也就是高齡失蹤者,根據2015年度日本警察廳的調查,因為失智症而走失的案件高達2,208人,其中多數被尋獲,但仍有150人下落不明,而尋獲的時候已經死亡的案例則有479人。

台灣也正在面臨人口老化的逼近,古老年代因為醫療問題與經濟狀況,活過40歲就算老人,過了60歲就是好命,也因為兒孫滿堂,老人照護的工作可以均分,但是醫療進步之後,如果還以長壽作為好命與否,或以照料臥床的失智失能長輩作為評斷兒孫孝順與否的標準,以少子化和中壯年薪資普遍低下的現狀看來,如果沒有足夠的金錢奧援,就算再多孝心,恐怕也會拖垮不少兒女的人生,而被迫以照護殺人的同歸於盡方式互相了結。

之前看過一則討論老人長照現狀的報導,一位照顧失智失能母親長達35年的兒子,粗估每個月花費高達5萬元,35年累計起來也已經投入2千多萬,他的人生大半都在照顧已經不認識他的母親,如果不是舅舅資助,他也不是沒想過要跟母親一起死。

這是很嚴苛的問題,過去的觀念多數靠養兒育女來保障年老之後有人照顧,就算單身或已婚無子,也會領養小孩,或由親族之間過繼,無非是希望老了有人張羅日常三餐,可以陪伴就醫,或安排後事。譬如我的祖父母那一輩就很介意告別式的家屬答禮人數是否壯觀,或在意有沒有男孫幫他們捧斗。

▋你願意安樂死嗎?

如果可以選擇,在「任何時間離開都沒有遺憾」的狀況之下,出於自我決定,不只早期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還可以在一些條件允許之下,也立下「安樂死意向書」嗎?

在已經出現醫學評估過的失智徵兆或失能前兆,或在某些癌症進入末期,就算治療也無法延續餘命的狀況下,是不是就開啟「臨終活動」的程序,趁著腦筋清楚,把身邊財物陸續處分掉,若還有房產或金錢,就立下法律見證的分配決定。想完成的心願就盡量去實現,身後的儀式簡單就好,省下來的錢,捐給需要的弱勢,至少留下被人感謝的美名。

當安樂死或稱之為尊嚴死的條件與程序都合法之後,自己按下高劑量的麻醉藥開關,乾淨地告別,安詳地離開,好過厭世自殺,在無人知曉的地方,孤獨腐爛,還把凶宅或命案現場,留給無辜的陌生人去煩惱。

有想過安樂死嗎?當人生來到一定年齡,意識到身體機能衰退是必然的過程,最嚴苛的問題或說最期待的圓滿,應該是如何「好死」。在不麻煩別人的狀況之下老去,不必忍受老病拖磨的狀況之下死去,就算短暫,但一生盡興,閃閃發亮,就無須苛求長壽。畢竟什麼地方都沒辦法去,什麼事情都想不起來,這樣孤獨活著,造成別人負擔,比什麼都痛苦。正如日本文學作家「太宰治」的名言,生為人,真的很抱歉,任何人都沒辦法在不麻煩他人的狀況之下活著,要麻煩到別人的事情實在不少,如果可以自主簽署安樂死的決定,你願意嗎?

     

延伸閱讀:

臨終時,誰是我的代表人?

為什麼瑞士人希望國家允許「老年自由死」?

需要多少準備才足夠變老

為這篇獨立評論按讚→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