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3.thenewslens.com/2016/10/h9naf03k5b64nhywo5fidm9gjktny2.png?fit=crop&h=600&q=100&w=1000)
(中央社)
你是被朋友公認的「句點王」、而且還擔心被別人笑?國立清華大學深入研究大腦發現,這樣的人較無法產生愉悅感受,也就是俗稱「想太多」或「解嗨(high)」。
清大學習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詹雨臻深入研究大腦,發現「怕被笑」的人,其大腦掌管與「認知控制」有關的背側腦區比一般人活化,掌管「情緒」的腹側腦區則較不活化,因此他們閱讀笑話時,大腦傾向認知控制、壓抑情緒,無法產生愉悅的感受。
詹雨臻坦言,她自己從小也是缺乏幽默感、聽不懂笑話、很嚴肅的人,5年前開始投入此一領域研究,想了解「笑點」在大腦內到底如何運作,也進一步了解自己。
詹雨臻表示,正常人聽到笑話會有開心的情緒反應,但怕被笑者無法融入情緒,他們無法欣賞幽默,在大家都很「嗨」的時候,卻容易自己潑自己冷水,瞬間瓦解歡樂氣氛。
詹雨臻說,實驗結果顯示,當他們閱讀嘲諷性質的笑話時,大腦的背側皮質紋狀體系統比一般人更活化,代表大腦進行較多的認知控制,忙著分析別人是否在嘲笑自己;另外,他們的腹側中腦皮質邊緣系統較一般人不活化,表示他們較無法透過閱讀笑話引發愉悅好笑的情緒反應。
詹雨臻說,所幸大部分這類被認為缺乏幽默的人,都有機會透過後天的訓練來補救,把笑話從「認知」到產生愉悅「情緒」的這段連結補起來,重拾歡笑。
她說,若學校教育能針對「怕被笑」特質的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學習用比較彈性、正面的方式解讀及感受幽默,並鼓勵多數人都學習不帶嘲諷的幽默,就有機會讓他們重新擁抱講笑話的快樂。
清大表示,這項研究是全球首篇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技術來分析「怕被笑者」的大腦機制,以認知神經科學的觀點,研究其心智與大腦歷程,研究成果10月初登上國際科學周刊《Nature》(自然)的子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中
刊登於「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Neural Correlates of Deficits in Humor Appreciation in Gelotophobics
「怕被笑」特質的成因,可能來自嬰兒期未能發展出人際互動的橋樑,形成羞愧感,或是兒童與青少年期一再被嘲笑的創傷經驗,至成年期被極度嘲笑的霸凌經驗等,最後形成社交退縮、低自尊、無幽默感的人格特質。具有這樣特質的人,不僅本身常有被霸凌經驗,在學校裡頭往往也會發展成霸凌他人者,故在教育方面也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
詹雨臻的研究,是透過功能性磁振大腦造影(fMRI)儀器,分析特別害怕被嘲笑者與一般人在閱讀嘲諷笑話(hostile jokes)及非嘲諷笑話(non-hostile jokes)時的腦神經機制。
研究結果顯示「怕被笑者」在閱讀內容為互相嘲諷的笑話時,大腦的背側皮質紋狀體系統(dorsal corticostriatal system)比一般人更活化,代表他們閱讀笑話的同時,大腦進行較多的認知控制;另一方面,他們的腹側中腦皮質邊緣系統(ventral mesocorticolimbic system, MCL),在閱讀笑話時(無論是不是嘲諷類型的笑話)卻比一般人較不活化,表示他們較無法透過閱讀笑話引發愉悅好笑(amusement)的情緒反應。
也就是說當「怕被笑者」遇到嘲諷時,無論是不是嘲諷自己,大腦都會比一般人「想更多」壓抑了情緒,而相對來說他們遇到笑話時,卻又比一般人更無法欣賞幽默,產生愉悅的感受。
民報報導,「怕被笑者多半對聽笑話沒興趣,且在聽到嘲諷型、攻擊型的笑話時會更加敏感。」詹雨臻說道。國外研究顯示,有這樣特質的人,約占總人口的2% ~ 15%,且英國和亞洲的比率較其他地區高。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