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客不來,寧靜來了」?](http://image.cache.storm.mg/styles/smg-800x533-fp/s3/media/image/2016/10/14/20161014-015955_U1004_M207107_2abe.jpg?itok=hmW-GKPJ)
「中國客不來,寧靜來了」?
支持綠營的社群7月時製作「沒中國客的台灣」系列廣告,在綠營支持者間瘋傳。蔡英文總統創辦的「想想論壇」也發表了「數字台灣:沒有中國觀光客的空氣真好」一文。但另一方面政院高層卻在臉書表示「陸客是我們最需要交的朋友」,只是隔天行政院發言人出面打臉說「不代表政院正式政策」。而支持民進黨的媒體對陸客觀光也持續發出下面這些新聞:
「5月中客根本沒『暴減』 日、韓、美客還變多了」
「六月中客減1成 外國旅客總計仍成長」
「沒中客不行?端午連假飯店訂位仍爆滿」
「中客團不來沒事兒 日韓領軍今年7月多1.5萬旅客」
「走了中客來了韓客 網友直呼:這樣很好啊」
但既然「很好」,為何民進黨政府不但祭出「300億救觀光」,還要組團登陸「赴中找客源」?
沒有陸客好不好,你看得懂嗎?
9月12日觀光業大遊行,媒體詢問台北市長柯文哲的看法,柯表示中央政府所公布的觀光客總人數是增加,但陸客是減少,「到底事實真相是甚麼,還是要看數字回答」。所以筆者嘗試以政府官方的統計數字,去比對幾個關於陸客觀光常見的輿論意見,希望有助於釐清事實。
![圖示 圖示](http://image.cache.storm.mg/styles/smg-800xauto-er/s3/media/image/2016/10/14/20161014-015955_U1004_M207108_2d6a.jpg?itok=9BS6JLXE)
一、『台灣的陸客太多,比例太高」』
台灣有一種聲音,認為是大陸觀光客佔境外旅客比例太高,超過4成,遊客來源不夠多元化,才導致觀光產業目前的困境。但如果考量中國人口佔全世界五分之一,世界各國境外旅客有20%左右來自中國,也是很合理的。若再考量地理位置與風土人情文化,東北亞及東南亞等鄰近中國的國家,若有三成甚至四成境外旅客來自中國,也只是剛好而已。
會覺得陸客比例太高的人,可能就是把中國當作世界上200多個國家之一,而不是五分之一人口;可能還殘留過往對中國的印象,以為他們只有少數人能出國,來台灣的比例不正長的高。殊不知中國在經濟上的變化遠比我們一般人以為的大,台灣和中國GDP的比值,已經從2000年的29.7%,變成2008年的9.1%;以去年來說,中國就有超過1.2億出境人次。筆者整理幾個鄰近國家2015年陸客人數以及佔境外旅客比例的資料,台灣的總人數及比例,比起日韓泰越等國,並沒有特別突出。若是說台灣面積狹小,對比韓國近600萬人次,新加坡210多萬人次,國土面積與陸客數量比例,似乎也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圖一 圖一](http://image.cache.storm.mg/styles/smg-800xauto-er/s3/media/image/2016/10/14/20161014-035100_U1004_M207224_b1cf.jpg?itok=XGKs9sP6)
日韓泰越新等鄰近國家都一樣有很多大陸觀光客,而且都還在積極爭取更多陸客。今年1-7月日本陸客人數有380多萬,泰國超過576萬,還比去年同期大幅成長,直追去年全年度數字。
二、陸客來台觀光,獲利的只有『一條龍』?
所謂的一條龍是指陸資透過港資、外資投資台灣的旅遊市場,造成陸客跟當地旅行社報名之後,從搭乘的飛機,到餐飲、交通及購物站的行程安排,都由具港陸資金背景的業者壟斷,台灣業者幾乎只能接業務,卻賺不到錢,導致有人潮沒錢潮的現象。
的確從資本家的層次來看,台灣的陸客旅遊市場有「一條龍」現象,影響了台灣本地企業主做生意的機會。而衍生的亂象,也的確需要政府的力量下去整頓。但這並不是陸客觀光的全貌。從勞動階級的層次來看,這幾年因為境外遊客的大幅增加,光旅行社、旅宿業、及遊樂區等三個交通部觀光局直接主管的行業,從業人口就從2010年的10萬人(2011交通部觀光局觀光拔尖領航方案簡報)成長到2014年的18萬人(2015交通部觀光局觀光大國行動方案簡報)。
我們單看旅宿業,2016年6月僱用員工數近10萬人,比2009年的5萬人,幾乎加倍。這些來自旅遊業的工作機會,不只降低了台灣失業率,更養活了數以萬計的台灣勞工家庭。
![圖二 圖二](http://image.cache.storm.mg/styles/smg-800xauto-er/s3/media/image/2016/10/14/20161014-035100_U1004_M207223_38ff.jpg?itok=tMn2MlbQ)
三、「新南向」政策可以填補陸客缺口?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的資料,雖然陸客只佔境外遊客的4成,但以2015年全國旅宿業的住宿量來分析,陸客的住宿量是全體境外旅客的55%左右,這是因為大陸觀光客的居留天數比較久,平均住宿超過7夜,日韓港澳都在4-5夜。而目前政府主推的新南向國家,全體總和住宿量約是境外旅客總住宿量的8%,這表示成長空間很大,但要短期內去填補大陸觀光客的缺口,難度也很高。
四、新開拓的客源會到中南部及花東?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104年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資料,境外遊客主要遊覽景點集中在大台北地區,以台北市為首選。前四名縣市依序是:台北市86%,新北市60%,南投縣36%,高雄市35%。
一般來說,日韓港澳觀光客因為來台旅遊天數短,行程以雙北為主的比例更高。星馬遊客平均天數較長,不少會去中部,最近港澳旅客到中部的比例也逐漸增加。但跟主推環島行程的陸客團相比,到雙北以外地區的比例還是有很大落差。
很多人建議開拓更多客源到台灣各地,這是對的方向,但無法立竿見影。陸客以外的境外觀光客,大部分只在大台北地區活動,要在幾個月內改變境外遊客的習慣,恐怕不大容易。
陸客減少真正重災區:雙重弱勢的中南部東部旅遊業基層勞動者
交通部觀光局在9月8日說,陸客減少,估計今年全年外匯收入少360億元。行政院主計長朱澤民9月22日在立法院說,中客若每減少10%,經濟成長率可能會減少0.1%。這些中央長官口中的數字,在外人眼中沒有多大感覺,對上街遊行的觀光業者可能就是賺不到了,會「痛」而已。但對於中南部及東部旅遊業基層勞動者而言,雙重弱勢的他們,無法把損失轉嫁到他人,也沒多少本錢跟機會轉行喊不玩。
今年就快過去了,明年才是真正嚴峻考驗的開始。觀光業或許不是大資本或高科技的行業,但它在台灣吸納的就業人口,卻遠遠高於GOOGLE、FACEBOOK、APPLE等亮麗的高科技企業,是台灣社會安全網的重要基石。在陸客劇減衝擊台灣就業市場之際,如何維持基層勞工的生計,避免大量失業之後的骨牌效應,考驗著個台灣社會。
*作者新北市觀光局長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