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滅婦產科,指日可待!](http://image.peoplenews.tw/news/b2ad2011-0406-4ccc-a433-503fe3cef55c.jpg)
短短幾天裡,便有好幾件與婦產科相關的醫療糾紛躍上媒體版面。由於生產過程中潛藏許多難以預測、無法預防的可怕風險,使婦產科醫師經常成為家屬、患者怪罪的對象。
稍加分析便會發現這類事件通常具備了幾項特點,有悲痛的丈夫、心碎的母親、死亡的胎兒,充滿情緒與淚水,如此煽情的題材自然成為媒體的最愛。無論是胎死腹中、子宮破裂、羊水栓塞、產後大出血、流產,都能配上母愛、親情加油添醋,大作文章。婦產科醫師往往成為祭品,指名道姓接受公審再附上幾張大頭照,至於炒作完收視率之後,誰在乎你有罪還是無辜。
然而,大夥兒看熱鬧之餘,務必了解另一個殘酷的事實。台灣並非官員吹噓的醫療烏托邦,台灣醫療體系岌岌可危,而婦產科醫師則是即將被殲滅的一群。
1998年台灣有2,147位婦產科醫師,2015年有2,262位婦產科醫師,17年來僅增加115位。
這段期間,台灣醫師增加了18,600餘位1。當整體醫師數量成長69%時,婦產科醫師數量僅成長5%。可見台灣的婦產科醫師不但老化而且稀少。
很多人會蠻不在乎地說,「台灣少子化,本來就不需要那麼多婦產科醫師。」
真是如此嗎?
台灣出生登記數在1998年約27.1萬,在2015年約21.3萬。生產數減少約5.8萬,但是婦產科醫師的工作又不是只有接生。
從1998年到2015年,台灣女性人口增加了109萬。顯然,婦產科醫師的需求量並沒有想像中少。
我們不該一昧指責年輕醫師不願投入婦產科或不願意接生,誰希望在勞心勞力之後,任意被當成炒作收視率的祭品呢?
幾年前筆者曾經做過統計,當時台灣16個縣市中有11個縣市的婦產科醫師數量比議員還要少,到了2015年,已有13個縣市的婦產科醫師數量比議員還要少。醫療崩壞的狀況愈來愈嚴重。
圖:醫師比議員少(劉育志提供)
當事人若對醫療結果有意見請交由衛生局醫事審議委員會或請法院審理,訴諸媒體是醫鬧慣用伎倆,可惜這種作法只會淪為炒作的題材,兩敗俱傷。
至於身為局外人的我們都不該漠視,放任不明就裡的未審先判殲滅不可或缺的婦產科。
1台灣醫師數量在1998年為26,991位,2015年為45,597位。
【相關連結】
網誌:《外科失樂園》http://www.ChihChih.net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www.facebook.com/chihchihworld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