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目前是一位國中教師,回憶20多年前就讀中小學時代,成績不好就算了,是師長眼中調皮搗蛋的一群,因為成績不好、行為問題被老師處罰是稀鬆平常的一件事。筆者經常在課堂上常對學生自嘲:「同學,你們知道老師為什麼那麼胖嗎?因為老師以前當學生的時候,三天兩頭就被老師用棍子打,打到人都腫了,到現在一直消不下去。」一方面也是藉機告訴學生:現在當學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老師收起棍子,除了顧慮到學生的心情感受,也相信學生不用老師逼、也能自主學習。
20多年過去了,我們的教育從「零體罰」的推動,一直到近年正夯的「翻轉教育」,期盼能從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翻轉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維。這些改革推動以及翻轉運動,讓筆者在學生時期親身感受過的違反人性的教育行為禁絕了。但是,依然有一些不合時宜的教育行為在這波改革運動中倖存,它們以改頭換面、借屍還魂的方式倖存於中小學校園,透過這樣的方式保有其虛假的正當性,繼續荼毒我們的學子。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小學的罰寫教育。
▋罰寫是一種教育?還是純粹為懲罰而懲罰?
筆者在中小學時代,曾經因為考試考不好被老師要求罰寫課文,好幾次因為罰寫太多,寫到半夜體力不支睡倒在書桌,隔天還因為沒寫完而被老師修理的慘痛經驗。回憶當時,被罰寫的心情是焦慮的,一方面是因為份量實在太多,當下只想趕快寫完,但是卻怎麼都寫不完。另一方面,人的身心也陷入一種不具自主性的無意識行為,手雖然在動,但腦袋卻是一片空白,這對於人性是重大折磨,更別說有任何教育意義。即使寫了千百遍課文,課文的內容依然難以吸收,反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抗拒,最後成績考不好,又換來更多的罰寫,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在教育現場的老師,我們必須檢討與反思,這樣的教育真的對於學生有幫助嗎?是否可能阻礙了學生的學習意願?如果我們認為罰寫是一種教育行為,必須認真思考它的教育意義以及存在價值,如果沒有教育的正當理由,它無非是純粹為懲罰而懲罰,這樣的教育適宜嗎?
▋罰寫正當性的存在方式:罰寫更名為「訂正」?
由於近年零體罰的推動,也讓老師要求學生罰寫的教育模式受到批判質疑,罰寫如同一種變相的體罰。也因此,罰寫必須徹底改頭換面才有存在的正當性,所以,中小學教師為了規避外界的批判,罰寫以改叫「訂正錯誤」的名義重現,但是,罰寫真的等同於訂正錯誤嗎?
筆者認為所謂的「罰寫」並不等於「訂正」,反而把訂正的教育意義污衊了。學生英文單字或國文字詞的錯誤,訂正重寫幾遍,這是有意義的學習,因為從不斷的書寫當中確實能幫助字形的記憶。但是如果是學生考試考不好,而要他們在不求甚解的情況下,直接「訂正」抄寫近千字的課文數遍,或是要求學生連同考卷的題目及答案「訂正」抄寫數遍;更誇張的是,連需要理解原理的數學科、理化科都如此操作,甚至運用於品德行為的改變,要求學生用「訂正」的方式抄寫正確行為數遍。這樣的「訂正」除了對學生的學習效益極低,更別說有品德提昇的可能,這種不用腦的教育方式還可能讓我們的學生變笨!
所謂的訂正是讓學生從錯誤當中習得正確的學習經驗,與罰寫無須動腦的無意識行為有很大的區辨。訂正就是訂正,罰寫就是罰寫,兩者不該混為一談,老師必須教導學生純正的價值觀念,而非自欺欺人,操弄文字遊戲。
學生自行創作的歷史筆記。
▋翻轉教育是一種師生彼此翻轉、互相學習的教育
翻轉教育的動力來源,老師自我檢討就是翻轉的開始。身為老師,我們該問自己:為什麼我們的教學總是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為什麼我們的教學無法讓學生聽得懂?學生對於學科知識的認知圖像到底是什麼?這是老師必須深入思考的,而非學生考不好就一味怪罪學生,最差勁的莫過於直接要求學生罰寫,試圖規避身為教師傳道、授業及解惑的責任。
為了回答以上的問題,筆者曾經嘗試,每一次的教學活動,不要求學生抄寫老師黑板上的制式筆記,將更多的自主學習權大膽下放給學生,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習慣用語、用自己的習慣符號、用自己的習慣顏色,學生用自認為最清楚易懂的方式設計出自己的上課筆記,不鼓勵學生用抄寫課文方式呈現,否則這跟罰寫沒有兩樣。
這個過程中,帶給筆者很多的感動,只要我們給學生很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學生真的很願意努力,而且會有意想不到的表現,同時,也帶來很多的啟迪。學生設計筆記的構思充滿了創意,甚至老師可以拿來引用,做為精進教學能力之用。這種能力的提昇取之於學生、進而用之於學生,將更有助於學生的適應學習。最重要的是,也能從中理解學生的觀念錯誤之處,以做為下次教學的缺失改正,這些能量都能提供給老師做為下次翻轉學生學習的機會。
最好的教學是師生彼此互相翻轉,每一次的翻轉都存有深度的教育意義,這必須是師生之間彼此的心靈深層交流才有實現的可能。我們的中小學生其實創意無限,長期實施的罰寫教育模式嚴重阻礙學生創造力的開發,這是頗令人遺憾的一件事,值得教育界的我們去檢討與省思。
(作者為台南市立海佃國中歷史科教師、東海大學社會系博士生)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