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天下】何萬順:大學淪為開學店,學生甘做ATM!大學英語畢業門檻的真相(四):金錢面 (2212)

$
0
0

大學生抗議學費調漲又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2016/05/30反教育商品化聯盟與其他聲援團體共約30多位學生代表在教育部前齊聲抗議,要求全面凍漲並且退回多所大學的調漲申請。近年來大學生對於學費調漲的抗爭幾乎每年都發生;以下是網路上信手拈來的幾個新聞標題:

「反大專學費調漲 學生癱瘓公聽會」2012/10/30
「反學費調漲 嗆部長不撤案就下台 大學生和家長 教部前怒吼」2012/11/8
「私校擬調漲學費 學生和民團:不合理」2013/12/04
「政大擬漲學費 學生反對 校長室外貼血手印抗議」2014/05/29
「抗議學費調漲學生赴教育部撒冥紙掛輓聯」2015/07/29

大家或許還記得幾年前陳為廷的成名作。他正是因為到教育部抗議「常態性學雜費調整方案」,並於2012/12/03在立法院當面猛批教育部長蔣偉寧,隔天《聯合報》以頭版報導,也嚴詞批評陳為廷的舉止與態度,陳為廷因而聲名大噪。

學生代表們雖然行動激烈,但是訴求十分合理:學費調漲前必須先跟學生說明,學生所繳交的錢,大學確實有好好的規劃和運用,學生的確能從付出的錢當中獲得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在少子化的趨勢下,以及財富集中在中老年人的現實下,台灣的高等教育應該要走向歐式的公共化,而不是美式的商品化。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伯尼.桑德斯倡議大學免學費的政策,深獲年輕族群的認同,聲勢直逼主流的希拉蕊,更遠遠超越民粹的川普,顯示美式的教育商品化在美國也走到死胡同了。

在最近這一波的抗議大學學費調漲的行動中,學生們一如往常舉出了許多的抗議標語,其中一個最受媒體青睞,爭相報導:

「大學不是開學店,學生不當ATM!」

這句話也深得我心,大學如果淪為學店,這個國家就完了。可是這些因為學費問題而向教育部抗議、向大學怒吼的學生菁英們,為什麼對於大學英語畢業門檻從來都視而不見、不發一語?他們不可能不知道,英語畢業門檻強迫大學生在學費之外,另外再繳交一筆錢給校外的業者;他們不可能不知道,這是假門檻、真後門,學生從付出的錢當中無法獲得任何的教育內涵。大學生為什麼從不抗議、從不怒吼?一個個心甘情願的被當成提款機。為什麼?

▋英語教育的商品化

全世界有哪一個國家像台灣這樣,英語徹底成為一樣商品,英語補習班滿坑滿谷,哪一家幼兒園不是號稱雙語或美語,學生從小就不相信學校的英語教育,一路補習上去,到了大學繼續補,補多益,補全民英檢,因為大學有英語畢業門檻,強迫你考多益、考全民英檢。

2016/04/05聯合報〈名人堂〉的專欄談的是教育,裡面出現了這樣一段話:

……就像別的父母一樣,怕兒女成績不好,我們讓兩個小孩大量補習,英、數、物理、化學都免不了。其中先後教他們的數學補習老師最被小孩稱道,他們兩個都認為這個老師很「神」。……

作者是位地位崇高的國立大學校長,他所表達的正是大多數台灣菁英的心態。他們讓小孩「大量補習」的動機是什麼?是「怕」,是負面的情感,不是正面的;「怕」什麼呢?怕「成績不好」。那成績好不好怎麼判斷呢?當然是考試了。而補習班老師最「神」的地方就是可以讓你考試考高分。

「大量補習」當然需要「大量金錢」,產出的是很會考試的學生。所以有錢的小孩考進前段班的國立大學,窮人小孩考進後段班的私立大學。連就學貸款都背不起的小孩不進大學。結果是教育世襲、階級世襲、貧窮世襲。

翻轉教室的創始人柏格曼(Jonathan Bergmann)今年四月來台訪問前宣稱:「唯有翻轉教室,才能消滅補習班。」我不盡同意,翻轉教室是不夠的;必須翻轉心態、翻轉價值觀,才能消滅補習班。

台灣的菁英為什麼迷信考試?因為台灣的菁英都是考試考出來的。所以教育部和大學都迷信考試,英語畢業門檻就是強迫學生去考試,即便是玩假的也好,就一點也不令人驚訝了。

▋4年至少10億,相信嗎?

台灣的大學生在英語畢業門檻的政策下,雙手奉上給業者的錢有多少,你知道嗎?是的,4年至少10億,8年至少20億。我知道你不相信,算給你看。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至少有92%的大學實施英語畢業門檻,2015年全國大學生約為133萬。133萬×92%≒122萬。假設這122萬個學生每人只考一次,粗估平均考一次1,000元的話,1,000元×122萬≒12億。

以上的數據是假設學生在4年內只考一次,真正是考幾次呢?台科大、台北大學、成大、慈濟、中原等要求學生至少要交出2張魯蛇證明書才能走後門。我在政大知道有一個同學拒絕走後門,考了8次!他一定恨死了多益,但是多益一定愛死他了。有多少學生像他這樣?沒有人知道,因為沒有人在乎。

大學生每年要繳幾億的錢給業者,如此沈重的負擔壓在學生身上,有誰考量過呢?沒有人考量過,唯一的例外是教育部;是的,請相信你的眼睛,是教育部。教育部在2004年「未來四年施政主軸行動方案」中排名第一的就是「推動師生英檢」方案;在此方案說明的最後,有一項「問題與建議」,就清清楚楚的指出了錢的「問題」:

……多數學生認為檢測費用過高(檢定費用定約新台幣二至四仟元),學生負擔檢定費用沈重……

真是菩薩心腸,苦民所苦;那教育部自己「建議」如何解決這個學生負擔檢定費用沈重的問題呢?

……本部與學校亦無相關經費……

我每次演講講到這裡,觀眾都會哄堂大笑。各位不要笑,教育部並不無恥也不荒謬;因為如果教育部的回應是「本部與各大學應負擔檢定費用」,那才是無恥與荒謬!把大學應盡的考核責任外包給業者,然後直接撥個幾億進業者的帳戶,你能想像嗎?教育部受立委的監督,當然不敢這麼做。大學就不一樣了,好幾所大學就是這麼幹的,有的還是國立的呢。

錢繳了,考試考了,就可以畢業了嗎?剝皮只剝一次嗎?錯了,補救課程雖然絕不當人,大多數學校的後門可不是免費的。「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想要『走後門』,留下買路財。」大學搶錢,不手軟的。

▋多多益善、全民考英檢

台灣人口2300萬,猜猜看,每年多少人考多益和全民英檢?猜一下,兩家加起來來,每年多少人次?答案是:光這兩家就超過85萬。在人口比例上相當可能是世界第一。教育部應該馬上查一下;是的話,這個光榮的政績,保證可以登上CNN。不是的話,趕快加緊腳步,鼓勵全民考英檢、多多益善。

托福等其他市佔率較低的檢測,我們就暫且忽略,先看全民英檢。一年就有50萬人次,平均每人次以600元計算,就是3億元!以下是我們根據歷年的全民英檢成績統計報告所製作的圖表。(全民英檢從2014年開始就不再公布總報考人數的資料,也未說明原因。)

多益當然不遑多讓,報考人數從2005年區區68,000人,一路狂飆到去年2015年超過370,000人,約有5億元的進帳!。以下是多益所製作的傲人圖表。

看起來全民英檢整體報考人次比較多,是贏了面子,但是輸了裡子,因為整體營業額落後,而且近幾年報考人數高峰不再,呈現盤整;多益則是每年都創新高。這兩家英檢業者一土一洋,土洋大戰搶食台灣這頭笨水牛。請問,在台灣的歷史上,土洋大戰,管你是西洋還是東洋,「土」有贏過嗎?

▋校園考,大學有沒有抽頭?

「英語畢業門檻」美其名是為了要確保學生的英語能力,實際上就是大學把學生口袋裡的錢給挖出來,貢獻給多益(忠欣股份有限公司)和全民英檢(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試中心)等等業者。2015年考多益的370,000人次中有46%是大學生,共170,000人次。一次以1,200元計算就好,就至少兩億;全民英檢50萬人次,大學生算1/3,就是一億。兩家加起來3億。

大學光明正大的動用公部門的行政資源協助業者宣傳並且辦理所謂的「校園考」,甚至作為業者的「代辦中心」。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問過,除了場地的租借費用外,大學有沒有從你們所繳交的費用中「抽頭」?有沒有像導遊一樣向業者拿「退佣」?沒有的話,大學是笨蛋,有的話,大學是壞蛋。

陳為廷、林飛帆、佔領立法院和教育部的學生戰將們、反課綱的學生們、反教育商品化聯盟、政大野火陣線,面對政府的無能或黑箱、中國的鴨霸、大學的商業化、教官的越權,你們多麼的凶悍、多麼的理直氣壯。你們曾經穿著這件黑色T恤「自己的國家自己救Fxxk the government」,在電視上晃了一個月。真神。

同學們,為什麼碰到了英語畢業門檻,你們就都變成沈默待宰的羔羊了呢?一個個乖乖掏錢。為什麼?最可悲的是你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

告訴你吧,因為是英語!自卑、崇洋、自我殖民的台灣人,誰敢說不?

借用你們的話,送你們一副對聯:

上聯:大學淪為開學店
下聯:學生甘做ATM
橫批:英語畢業門檻

     

延伸參考:

何萬順、廖元豪、蔣侃學(2014)。〈論現行大學英語畢業門檻的適法性:以政大法規為實例的論證〉,《政大法學評論》139期,頁1-64。

何萬順、周祝瑛、蘇紹雯、蔣侃學、陳郁萱(2013)。〈我國大學英語畢業門檻政策之檢討〉,《教育政策論壇》16卷3期,頁1-30。

為這篇獨立評論按讚→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