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想寄東西,必須倚靠郵局,如果想讓東西快點被送達,頂多靠火車運送。隨著人們生活腳步越來越快,各大行業都拼了命地推出各種送貨到府服務,目的就是讓宅配員在最短時間內把東西送到我們手上。
隨著虛擬購物的蓬勃發展,宅配扮演了「最後一哩路」的重要角色,但或許,這些每天經過身邊的宅配員,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一、從「宅配的歷史」談起
「宅配」(Home-delivery service)是外來語,源於1976年日本大和運輸的「宅急便」,指送貨到家的快遞服務。宅配在日本已實行多年,如今已經發展出五花八門的配送服務,連母乳、跑步機、高爾夫球具都有專業的配送方案。
租金不斷飛漲,開實體店面的成本一直飆高,取得店面實屬不易。若真的成功開了店面,傳統行銷通路中隱藏著各種大小環節,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運輸和倉儲成本。
透過網路購物、便利商店等服務,麥格理資本證券於2014年底預估,台灣電子商務產業營收年複合成長率將由2009-2013年的8%,加速成長到2014至2018年的17%,衍生出龐大的物流宅配商機。根據交通部統計處及消保會統計,民國104年(2015)快遞業一年營收約為3百億,若將整體配送體制加入,每年約有1千億的商機!
宅配和網路成為互相刺激的關鍵,宅配除了扮演最後一哩路的配送角色,更是與消費者緊密接觸的服務角色,因此「客情維護經營」更是宅配業者重視的一環。
二、愛嘗鮮,卻越來越「不愛等」的消費者
網購族群以年輕人為主,事事追求速度和效率。24小時到貨服務(如PChome Online等),還有「台北6小時到貨」;使用黑貓宅急便,若在早上11:00前寄送,又在北北基、桃園和新竹範圍,就能當日宅配到家,甚至最快在4小時內就可到貨。就連中華郵政也有「半日配快捷服務」,想在10大都市間互相寄送,只要在早上10:00前交寄,最快當天14:00前就可以送達。
除了時間,宅配業者更要開發多元的消費需求,了解消費者的生活步調,掌握服務機會。例如配合各種年節,提供禮物和名產直送,或是機場宅配服務,讓出境的旅客輕便出門、劃位登機,不用再扛著笨重的行李出門。
每當在觀光景點購買地方名產,總要一包一包的放進紙袋裡、扛上車運回家,不但佔空間,食物還有可能變得不新鮮。如今,地方特產也成為宅配業者大力促銷的關鍵之一,從新鮮的水果、美味糕點,到各種料理菜,都可以在短時間內送達,生產商家的業績也因此提升。
三、什麼是SD(Sales Driver)?
在全台約375家物流公司中,就業人口約為28萬3千817人,扣除主管、技術人員等內勤工作,外勤快遞員共約11,210人。有趣的是,過去被認定為「送貨的」這份工作,已有不少新鮮人選擇加入,因為可得到不低的第一份薪水,工作也穩定。在這份平均有台幣4-5萬元的工作背後,擁有的是不為人知的專業。
簽收包裹時,我們常稱呼貨運人員「司機」,對他們的印象也是「那個送貨的」,但下次可以稍稍留意一下,他們的職稱已經不是傳統的送貨員,而是「SD」,直譯是「營業駕駛員」(將簡稱「宅配員」)。
一般貨運司機做的工作是開車和運送,但除了這兩項,「營業」更是重要工作項目之一,負責業務開發、經營與客戶之間的情感。除了開車和搬貨之外,他們更是不折不扣的服務業者,若配達率高、服務禮儀好,可以擴展客戶量,增加公司和自己的營收。
*
《關鍵評論網》分別採訪了前任營業駕駛員阿方,和現任營業駕駛員大華,均採化名。透過他們的小故事,讓大家更了解宅配員的工作和生活。
一、分秒必爭的12小時
24小時不停止運轉的物流公司,光倉庫內就有4-5千種貨物,每天出貨量至少20萬件。辛苦的駕駛員們,每天都是早上七點到晚上七點,或是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的12小時工作時間,而且必須「把貨送完」。根據採訪,我們將宅配員工作的12小時分為6個時段,而這6個時段,宅配員的心情和體力也有明顯的變化:
(1)早上8點打卡、開15分鐘的簡短會議,並在8:15準時出車。
(2) 早上8點-中午12點為早配時間:
許多物流公司提供顧客「指定收件時間」的服務,根據統計,指定早上收件的顧客最多,因此宅配員每天「早配」的運送量也非常多。
(3)中午12點-下午2點為午休時間:
即使勞基法規定這段時間不支薪,很多宅配員為了爭取時間,仍會利用中午送貨,在春節、母親節、中秋節、百貨週年慶等「繁盛期」,常常連中餐都沒有吃。
大華說:「好幾年跨年,我們都上演項中華職棒的『跨日戰』,送到深夜才打卡下班。」前送貨員阿方也說,有一年中秋,連續兩週都和一棵大榕樹,共度排骨便當享用時間,都還沒吃完就要趕緊上路。
(4)下午2點-下午5點為午配時間:
除了午配包裹,契約客戶及出(收)貨量大的固定客戶則被安排在午配時段處理。若指定早配的客人早上「不在家」或不方便簽收,也必須利用這段時間回頭送完。
(5) 下午5點-晚間8點為晚配時間:
除了晚配包裹,宅配員必須到簽約商店(如便利超商)巡店,並處理早上、下午沒送(收)完的貨,換句話說,就是「送完為止」。
*宅配員不只送貨,還有集(收)貨工作,各大節日(繁盛期)時送貨量大,集(收)貨量也大,若車上塞滿貨物沒送掉,就沒有空間繼續收集。因此繁盛期必須倚靠龐大團隊合作,送貨同時還必須讓車上有空間可以放置貨物(俗成「恢復集貨能力」)。
(6)晚間8點後:回所內下貨,並分類收到的貨物(如:分成北中南),方便後續分配貨物人員作業。雖說表定8pm下班,但真正的下班時間,總是遙遙無期⋯⋯。
二、宅配員的薪資狀況
根據交通部「104年運輸及倉儲業之生產及受僱員工概況」,近5年「快遞服務業者」(包含內外勤)平均薪資大約在5萬上下。宅配員除了本俸和津貼,還有所謂「送貨、集貨(收貨)」的獎金制度,依照配送的件數和「營收」來計算獎金多寡。 薪水也會根據跑線不同,一般為4-5萬元,但若分配到有大宗契約客戶的區域,寄件量很大,偶爾會有逼近6萬的薪資。
三、少不了窘境 - 受傷、憋尿、停紅線
【搬不完的重物】
「我送過一整套跑步機,上樓後還必須換貨(收客人的另一台跑步機),然後正要下樓時,電梯前已經貼著『故障』貼牌」。阿方說,「根本沒時間等電梯修好!我只能使力把跑步機搬下樓。隔天,我的肌腱炎就發作了。」他表示,送貨的過程容易造成肩頸、手肘手腕和背部、腰部的肌肉骨骼傷害,大概5成以上的同事都有背腰部不適的老毛病。
2014年8月,新北市政府舉辦「『勿留職災』論壇」,討論物流業者聚焦肌肉骨骼的職業病。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朱柏青表示,在門診常遇見從事道路運輸業者的病例,多為急性傷害。
為了保護員工,宅配業者在職業訓練時,也設計了各種預防職災的課程,幫學員分析各種搬運技巧。新竹貨運也維持美好傳統,在出車前帶員工進行「毛巾操」訓練。藉由特殊設計的健身操伸展暖身,避免扭傷和拉傷。
【尿急卻沒時間找廁所】
阿方說,夏天跑線時,上下車總會滿頭大汗、要喝大量的水,偏偏配送時尿急「真的很窘」,好在許多店家都能體諒他們的辛苦、熱心借廁所。「所以知道『營業』的重要了吧?和婆婆媽媽、店家建立好關係,也可以拯救我們的膀胱!」
【遲到造成客人損失】
好的配送品質多半要仰賴順暢的交通,因此多數車上都有裝備行車紀錄器,每當延遲配送、讓客戶拒收造成損失,宅配業者會依照行車影像判斷賠償比例分配,讓認真上班的宅配員多一層保障。
雖然每人有自己的配送範圍,但對新進人員來說,要摸清各路段的交通狀況,需要靠經驗累積。因此在黑貓宅急便,車上都會附上俗稱「安全地圖」的資料夾,針對各種商圈特性、無法停車的路段等詳細記載,是一種配送經驗的傳承,幫助其他同事增加工作效率。
【找不到停車位】
大華說,找不到停車空間時,偶爾必須暫停路邊,甚至會停到劃紅線的地方。「在市區配送的同事有時會接到違規停車的紅單,但這是工作上不可抗拒的事情,所以公司比較能體諒。」
至於半路車子有狀況,當下自己檢修又解決不了,那就要請公司派車來支援了。阿方說,「所以我們都說車子就像我們的小老婆一樣,平常就要好好的愛護她,要不他發起脾氣來,可不是加班就可以把工作結束的!」
四、沒有一樣是自己的東西,卻必須格外「惜物」
除了良民證(警察刑事紀錄證明)和綠牌職業駕照,從防禦駕駛到疊貨,從禮儀訓練到搬貨暖身照顧,物流公司必須設計完整的訓練內容,讓宅配員有對維護「人」「物」的專業。
2015年4月23日,桃園國際路上,一位宅配員想趁等紅燈時繞到車後取貨,未料車門一打開,貨物立刻像洩洪一般湧出,宅配員每撿一件就多掉出兩件。此畫面被後方駕駛的行車記錄器錄下,立刻被網友瘋傳。雖然有些人覺得宅配員不知所措的舉止很有趣,但也有不少網友批評後方駕駛沒有同理心,並未注意宅配員緊急應變的能力。
其實宅配員上貨時,必須運用不簡單的堆疊技巧,「重的東西疊下面」不再是不二法門,必須配合路線及下貨方式的不同堆疊。能確保貨物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安然無恙,是每位駕駛員的重要任務。
宅配工作不免常碰到日曬雨淋,阿方說,有時雨衣不是穿在身上,而是「包在貨物」上:
我們在路上看到的大卡車,又稱作「集配車」以大社區及大馬路,還有冷凍冷藏商品為主,而機車則是服務巷弄、單獨店家和急件。在同一個地區裡,集配車+機車是一個組合,每個人有自己的路線以及範圍。
我剛進公司時被分配到機車配送,我們都習慣在機車裡面塞雨衣,因為下雨天照樣要配送。我記得有一次出車時是大太陽,沒想到沒想到一出車後沒多久就天色大變,大雨開始下不停。眼看貨物沒有防水,我趕快拿出雨衣保護它們。即使如此,還是很多客人抱怨東西「濕濕爛爛的」。那天,我說對不起的次數也比謝謝還多。
大華解釋,小心疊物的目的,是希望能幫客人「惜物」。
我送過一箱日本青森的蘋果禮盒,是需要冷藏的東西,一定要馬上交到客人手上。那份貨是簽『早配』,但這位小姐卻遲遲不接電話。因為那天配送量太大,我無法再等她,就先離開了。後來我在中午、下午各打了兩通電話,心裡一直掛念著盒子裡的蘋果。
到了晚上八點多,我終於打卡下班,也把蘋果禮盒放進公司的冷藏設備中。走出公司後,我馬上接到這位小姐的電話,她劈頭就問:「你人在哪裡?」「你知道蘋果沒有冰會很難吃嗎?那是我花了很多錢買的!」
我對她說:「別擔心,蘋果沒有壞!就放在我們公司專業的冷藏設備裡,絕對不會壞,我明天幫您安排時間送過去。」她丟下一個時間,並說會交代樓下管理員簽收,隨即掛了電話。
隔天,管理員給我一張小紙條,上頭寫著:「在你的保護下,想必蘋果不但不會壞,還會更好吃,辛苦了。」我想,或許追究她為何遲遲不接電話,已經不重要了。
五、他們配送的不只是貨物,是情感和幸福
大華說,他很常送到老人住宅,大多都是孩子從外地送來的東西,而這些阿公阿嬤也把宅配員當親身孩子一樣,因為去看他們的次數,遠比自己的孩子還多。阿方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記得有位很特別的獨居阿公,自己一個人住在簡陋的透天厝,每兩週就會收到一次東西。其實我也不知道這些東西是什麼,但他都會不停碎碎念,問我為什麼年輕人這麼愛花錢?我都笑笑的離開。」
「直到有一次我忍不住問他,『阿伯歹勢啦,請問您都收到些什麼啊?』他搭了我的肩膀,說:『是保健食品啦,我膝蓋很不好女兒很擔心。啊就不用這樣啊!這些東西吃完了,人還是會老啊!』。我把那盒東西放在走廊的鞋櫃上,轉頭看見阿公終於笑了,眼眶也紅了。」
他補充,「雖然我離職了,但回想起來,配送對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事。或許有一天我老了,孩子不在我身邊了,也會有個三不五時出現的年輕人,滿頭大汗的對我說,『阿伯!我又來了』」。
宅配員的工作不只是在「送貨」,他們連結了相隔兩地的心意、傳送了幸福,可能來自你我的家人,或是情人。
我們打開網頁,訂下自己喜愛的物品,到隔天打開眼睛時就可以收到貨,過程看似簡單又快速,但這份便利或許是建立在宅配人員的身上。或許我們無法幫忙承擔他們的任何一份辛苦,但無論如何,下次簽收貨物時,給他們一個微笑和鼓勵吧!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