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天下】冼義哲:不解決人犯罪的動機,死刑存或廢都沒有意義 (3977)

$
0
0

28日中午時,發生了內湖4歲女童的命案,可愛的「小燈泡」慘遭殺害,我們的心都碎了。讓人難過的是,社群網站上充滿大量抨擊的言論,卻沒能更進一步避免、解決、撫平那些真實的創傷。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聞報導,媒體開始拼湊了犯罪者的形象,他「無業啃老,有吸毒前科,有精神方面疾病就醫紀錄」;我們能夠從這些片段、破碎的新聞資料中,反省到什麼?

悲劇是如何形成的?

這件悲劇中,加害者與被害者都是「高風險群」,而他們在怎樣的情境中相遇?該被醫療救治的加害人,顯然沒有被妥善安置,而他的「失業」也是當前越來越惡化的問題,在那一身媒體貼上的「標籤」之後,我們看見的正是「政府的失能」;而該受到保護的被害人,在沒有任何可以防範、警戒的照顧範圍之外,毫無能力抵抗,也沒有得到任何庇護。從她幼小而讓人悲憫的生命,我們要正視的是「社會安全網絡的破洞」。

於是出現了這件讓我們心碎的悲劇,而這類悲劇層出不窮,總是相近的符號與元素、相仿的案件發展軌跡,一次又一次的上演,但我們的社會與輿論毫無能力也毫無助益地,只停在憤怒與惋惜的階段。多數人在鍵盤後大放厥詞,卻不曾為犯罪防範、被害者照顧、填補社會安全網路的漏洞這些繁重的工作出力,但我們如果連盡力阻止悲劇發生都不曾努力過,到底有什麼資格來談公平?

正如閣揆張善政受訪時談到的,醫療和社會救助體系要找出該加強的地方,「不要每次都事情發生了,再來去想後面該怎麼辦」。本案的兇嫌正代表著社會安全網絡的漏洞,社會不能只停滯在憤怒中,而不去補上漏洞,我們更應該積極從源頭避免犯罪的產生。

「小燈泡」的母親說,「沒想到我們的社會如此不安全,請政府單位能夠做些事情,讓媽媽放心帶小孩。我認為隨機殺人事件,兇嫌當下是無理智的,不是靠立什麼法解決這個問題,希望從家庭、教育做起,讓這樣的人消失在社會上面。希望我們以後的子子孫孫都不要出現這樣的人!」

請收斂起「不是加害者的敵意」和「不是受害者的仇恨」!

對比「小燈泡」母親堅強而理性的發言,網路上許多的留言讓人感到不寒而慄,一股嗜殺的民粹意識被渲染著,不少鄉民只想看嫌犯被義憤群眾毆打的畫面,卻不想從源頭解決問題,那種「不是加害者的敵意」和「不是受害者的仇恨」被強力的煽動著。

但唾棄所謂的「邪惡」,並不代表自己就離「正義」靠近一點;社會不能只會放任悲劇的發生,然後一次次大費脣舌來論斤秤兩,最後再用刑罰來當事後諸葛。難道我們沒有能力事先預防這樣的悲劇發生嗎?恐怕殘酷的真相是,多數人只享受「跟著罵」的快感,至於「身為社會一份子,能做些什麼讓社會更好?」這個麻煩的問題就跳過不作答。

若社會充滿仇恨跟報復主義,我們其實都在危險邊緣;有句話說得好「恐懼是威權的溫床,關愛則是冬天的暖陽」。

社會的恐懼蔓延,是助長極權法西斯的溫床!

我們都有身為凡人的情緒,無法超然;但我們應該在此時積極面對社會的問題,去避免悲劇再度上演,而不是持續製造仇恨的言論。至於說要對加害者家人「連坐處罰」這種荒謬的言論,更嚴重地不負責任,只不過是想持續撕裂這個社會罷了,或許乾脆坐時光機回去古代會快活些。

暴力是會渲染的。暴力會透過媒體,影響我們的意識,「戰爭只會帶來更多戰爭、殺戮只會造成更多殺戮」,所以我們必須集體約束媒體處理此類新聞的態度,不要再傳播殘忍的畫面製造仇恨、刺激病態,也不要任意地、不負責任地往加害者身上貼歧視標籤,更不要透過把犯罪過程與手法完整報導出來導致間接的「犯罪教學」,把整個社會持續往深淵裡推去。

真心呼籲媒體朋友、廣大鄉民網友,不要再用斷頸割喉這種字眼,更請不要將他們一家人任何一位的照片曝光,尤其是案發現場照。正如「小燈泡」母親所說,「請留給我們她最可愛的模樣」,我們應該積極檢舉那些惡意散布的遇害照;唯有透過媒體與你我的自我克制不渲染,才是對被害者與家屬的尊重,才能有效避免模仿效應,悲劇才會離我們遠一點。

不少政客「見獵心喜」的嘴臉令人作嘔,只想利用民粹來攻擊政敵,甚至讓政府偷渡擴權,他們讓社會的恐懼蔓延,這正是法西斯的溫床。我們必須指出來,並批判他們,不要讓花蕊被強摘後,還失去了我們的春天。

能夠防止無辜人民被殺的從來不是嚴刑峻罰!

社會如何意識到我們是一個整體,然後開始互助,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功課。多數人都期盼一個美好的社會,人們不會殘害彼此,政府能夠體貼所有人,公平與正義能存於世,不再有下一個悲劇的友善社會,我們珍惜一切,我們的環境與彼此。這並非浪漫的天真主張,我們要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心中都得追求這些美好的價值。

隨機殺人這種社會風險很難單一歸因、完全避免,但我們都希望不曾發生、以後不要再有。你我或許感到無力,甚至為了明哲保身而緊張兮兮、為了發洩怨氣而找代罪羔羊。「小燈泡」的媽媽勇敢、理智、成熟,但我們不能期待,每個人的心理素質都這樣強健,國家應該給被害人及家屬更多支持和保護,推動並實現修復式正義。

而政府有義務推動積極落實被害人及家屬保護,並把政府的預算更多的移來打基礎、把關注的焦點更轉到源頭預防。多聘一個認真的老師,沒有一個孩子被放棄;多一分社會福祉支出,減少一個高風險家庭。免除警察不必要的額外勤務,更專注於防治犯罪;改革監所,真的去「矯治」誤入歧途的人,降低再犯率。

隔離、害怕、圍堵「精神病患」不能解決問題,他們正是代替我們表現了社會的病態;只有改善社會、教育、家庭及精神醫療環境,才有辦法減少悲劇。而你我都應該以祝福和愛代替激烈的情緒跟言語,讓家屬、讓這個社會有喘息、療傷的空間;我們每一個人多做一點,這個社會就會更好一點。

如果只有咒罵與仇恨,卻沒有關懷,社會就是一直在殺人。

為這篇獨立評論按讚→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