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關鍵評論】讀者投書:台灣媒體如何推動國民的「弱智化」:關心強震有必要塞滿重複和無急迫性的報導嗎? (18731)

$
0
0

文:貝理詩(表演藝術工作者,台北)

自由放任之後,真的往真相靠近了嗎?

在地震襲台的這天,一醒來就看到手機一條條的未讀訊息,好友家人們紛紛傳訊來確認我的生命跡象,尤其是外國友人,口氣之嚴肅令人發笑。原本還以為是老外對於台灣司空見慣的地震現象大驚小怪,打開電視一看,唉呦不得了,想起十七年前921時,親眼見到奪走近九十條人命,倒塌在離家不遠處的松山東星大樓,那樣規模的震驚驟然憶起,才發現我餘悸猶存至今。

然而,一個小時過去後,從49台一路轉到55台,無一例外的,所有新聞台默契一致,像吃了秤砣鐵了心般堅決地讓有限的新聞畫面無盡重播,團結一心像是在執行著某個縝密的陰謀。從這樣的視角,世界突然變得悲哀但單純,那甚至讓我產生了錯覺,似乎這世界上所有的紛擾或發展、國內政治與民生的監督、國際間的利益交換與拉扯都不再存在、不再需要被關心或了解了。一切圓滿,世界大同。除了台南地震以外。

當我們擁有如此大量的自由開放後,真的可以讓我們更接近真相嗎?

事實上,就在台南的大樓被震趴的不久之前,尼泊爾也發生了5.5級的地震,日本更是誇張地在前一天火山爆發,這些都已經算是與地震相關的國際新聞,卻也是連一個字都沒提到。

一個電視新聞畫面中可以被置入訊息的介面很多,可以開雙視窗、可以開跑馬燈、可以上字幕,事實上,眼前的新聞畫面很明顯的是全都用上了,但是,台灣的新聞從業者,卻選擇了將全部的介面都拿去報導同樣的事件,並且不斷重播。連串的新聞,僅僅是在同一個主題上打轉、延伸,對於情況的發展並沒有更深入的揭露,反而很多的重複都是沒有急迫性也於事無補的。整個被塞滿的電視畫面,唯一與地震無關的訊息,僅有「現在時間」與「各地氣溫」而已。

我在臉書上發文表達了對於這些擔負著重要社會責任的新聞媒體,卻呈現如此一窩蜂的偏頗現象的質疑時,卻引來了「冷血」、「不關心自己的土地與同胞」、「胳臂肘向外彎」的評價,成為了意外的「餘震受災戶」。

「我的車停駛了都沒座位了,這時候歸心似箭的我只想知道怎麼搭車返鄉過年......」

「當自己國家是受災地區時,也無力去關心別的國家的事吧......」

我同意車停駛了,需要知道後續的資訊很重要,的確應該被持續地更新。但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是七家新聞台連成一氣重複訪問受害民眾,然後將同樣的畫面不斷的重播,同時將電視畫面上所有的傳播介面都全用在同一個事件上;甚至還有報導某某舞蹈教室的鏡子破了之類的新聞(這算哪門子新聞?)。

我想,有空報導鏡子破掉,我更想知道在就在我們受苦的時候,世界上還有哪裡正發生了什麼事情?現在兩岸情勢有沒有新的發展?新舊政府的交接會不會有弊端?春節前的民生需求有沒有被顧好?食安交通與內政,連續幾天的媒體監督都可以放假了嗎?我也想知道就在此時還有哪裡也火山爆發了、也地震了,那樣會更讓我們更能感覺到我們是地球人,我們是一體的。

台灣是一個孤島,不參與國際就是被孤立,然後被霸凌。沒有意識到這種迫切感,就等著被晾在一旁,錯失競爭的先機。

我同意在如此的特殊情況下,的確應該調用額外的力量處理這樣嚴重的災難,但不是這樣百分之百的「撩落去」。當我們同意這樣全力以赴的同時,其實也就同意了其他也需要被關注的議題被排擠。可是在這同時,國際的局勢與競逐,以及社會的脈動與生活並不會停下來等我們,國內政治的黑心人也不會放過這個洗版的時刻來加速五鬼搬運。當我們的視聽被媒體強制向右看的時候,我們正在遠離其他方位的真相。

我相信大家都很關心台灣同胞,我何嘗不是?只是現在的我不用考慮車票的事(也確認完了身邊的人大多平安),所以選擇使用了稍微宏觀的角度去提出怎樣對台灣人民好,並希望有其他跟我一樣幸運未被這災難捲入、甚至可以出門玩耍,或在家裡啃電視機的同胞們,只要你還有餘力,都能夠一樣保持冷靜宏觀的態度,觀看這個國家、這個島嶼所面對的堅苦困境。地震,是很糟糕的災難,但這個國家面臨的災難,不只這一樁。

為什麼會特別提國際呢?其實台灣人不在意國際新聞局勢,是冰凍三尺而非一日之寒,這樣潛性鎖島的趨勢造成我們的「島民化」越來越嚴重,無法站在一個更大的輪廓尺度上,看見自己在國際局勢中的定位與籌碼,而往往顯得無知且蒼白。是的,在這次強震襲擊之下,再度凸顯了島民們只關注島內事務,卻罔顧國際局勢角力的艱困;而媒體正是助長國民弱智化的最大推手。

這個世界不是只有台灣,要讓自己被世界看見,首先要先參與世界,這不是出國玩耍、壯遊就夠的,而是平時對國際的關注就應是習慣,就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我們是一個資源缺乏,一定需要參與世界協作的島國,我們閉鎖自理的空間非常有限。

如果新聞台可以正常報新聞,只是開一個視窗繼續報地震消息,一旦有重大進展,再拉回主播台重點報導,跑馬燈可以報交通訊息,包括大家關心的春節輸運,然後在背景上字幕公佈捐款方式與受災民眾獲救名單,我覺得這才是一個理想中的專業「新聞台」可以作的事。而不是所有新聞從業者都一窩蜂地搶著製作「新聞產品」,只為了那個符合商業利益的收視率。

請停止長久以來的僅提供大量新聞垃圾餵養我們的人民,像是「舞蹈教室的鏡子被震破了」這種消息佔了新聞版面,根本是不環保的鳥事。

至於「參與國際」這件事,我想,只要一開始可以先感受到對新聞媒體報導的廣度不足,甚至可以覺得對國際局勢的資訊需求無法被滿足,意識到對現狀不滿,那就很好了。能夠先有「意識」,然後意識到「匱乏」,才會湧現「需求」;有了需求,才會有「動作」,那就是一條道路的開始,而不要僅安於現狀擁抱島內的小確幸。

打開我們的「視聽」,先有了跨國界的關懷理解,接下來再去嚮往被國際理解與接受,也將有更大的機會實現。就像我們進入一個新環境、新公司,如果一味要求別人理解自己,但自己卻不主動理解環境中的成員,去學習彼此的關係、習俗,甚至角力,那自然永遠無法被對方當作自己人接受,更別說融入。

「國際是國際,國內是國內」,這樣把兩者一刀切,好似彼此沒有牽連的關係存在,正是閉鎖的島民心態。主動地理解和參與,應能更提高自己被理解與邀請的機會,是吧?

在「自由放任」的模糊掩護之下,我們極有可能會偏頗地遠離真相,那將會讓我們決斷失準,情勢錯估,承擔後果。唯有不斷警覺,大聲疾呼我們需要更多元、更宏觀的視角,振聾發聵,才有出路。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