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Yahoo】洪雪珍:減薪為了共體時艱,以後老闆會還薪水嗎? (4591)

$
0
0

企業經營有困難時,呼籲員工「共體時艱」而進行減薪;當企業經營進入順境時,卻常常忘了邀請員工「共享繁榮」,還回來原來減掉的薪水、或回復到既有的薪資水準。企業以為員工不吭聲就是不在意,卻因此埋下離心離德的惡因。

最近景氣看壞,企業營收不佳,頻傳減薪消息,比如聯發科總字輩主管減薪一成,王品集團的時薪從132元降至125元……都讓上班族神經繃緊,擔心這一波減薪浪潮會打到自己,讓原本低薪的窘困雪上加霜。


企業做出減薪公告,呼龥員工配合政策實施時,都會用上這四個字:「共體時艱」,要大家體諒公司身處的困境,顧全大局,幫助企業一起走過這個難關。當然,有的員工會選擇留下來共體時艱,有的員工會離開另尋高就。

留下來的員工,覺得自己是好傻!
那麼,留下來共體時艱的「好人員工」,得到了什麼?

他們總共獲得兩個回報,其一是薪水從此矮了一個個頭,倒退回到幾年前的低點,再從這個低點一年一年往上爬;其二是當年被減的薪水自此沒有回到自己的口袋裡,而企業不吭不聲,毫無動靜,推測起來似乎沒這個打算……

可是這兩個痛,員工會忘掉嗎?當然沒有!而且再轉頭看看那些離去另尋高就的「壞人員工」,拿到較高的薪水、較好的頭銜、較好的前途,而他們除了承受減薪之外,還要被貼標籤是「劣幣驅逐良幣」的那個劣幣。經濟與自尊遭受雙重打擊,真是情何以堪。

一般來說,員工配合公司政策,都會期待一個結果,那就是好人有好報,壞人有壞報,如果結果和員工的期待相反,對公司士氣便會帶來重挫。再加上後來老闆沒有做任何補償動作,未讓好人獲得安慰,使得他們覺得自己做了一個笨決定,而這家公司不值得效忠,就會種下好人員工出走的隱憂。

共體時艱,用第二次就失效
劇情再繼續往下發展:當員工一路陪著企業走出深不見底的黑暗隧道,看到旭日升起,企業反敗為勝再創奇蹟,此時這個減薪的共同記憶將將悄悄回到員工的心頭,微弱吶喊哽在他們的喉頭:「薪水會調回去嗎?」「減的薪水會還回來嗎?」可是因為重情重義、或難於啟口,他們並沒有說出這些心聲,想要看老闆會怎麼做;而老闆看員工不吭聲,以為他們不在意或忘掉了。其實忘掉這件事情的只有一人,那就是企業老闆!

2008年金融海嘯,有一家賺錢企業,老闆擔心景氣會持續壞下去,祭出「共體時艱」四個字,取消員工每年最期待的出國旅遊。員工二話不說配合政策,而且更加用力打拚,和公司一起衝破困局。老闆覺得員工很聽話、很配合,也不吭聲,隔年公司還是賺錢,卻另外用「添加設備」提升競爭力,取消這個福利。

員工第一次配合是因為情義相挺,到了第二次就覺得老闆欺騙他們,公司明明獲利,為什麼要犧牲掉員工福利?所以「共體時艱」這帖藥用一次有效,連續服用就會失效,當年這家公司的流動率高達50%!

張榮發還薪水給員工,其他企業會做到嗎?
就在減薪的新聞頻傳的時候,本月20號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以90高齡逝世,報紙刊登他一個舊聞,緬懷這位台灣版航海王對員工的溫暖用心。

在2002年SARS爆發,航空業嚴重虧損,隔年長榮航空實施主管減薪共度難關,熬了一段時間後,長榮航空營運由負轉正,張榮發惦記著過去對員工的欠薪,特別指示發還這筆款項,一發就是好幾億元,讓主管群感恩不已,更深刻感念張榮發對待員工就像家人般照顧。

老一輩企業主是和員工玩真心,你跟我真心,我也跟你真心。賠錢時,少給薪水;賺錢時,把少給的薪水還回來,或是把薪水調回原來水準。這份默契,是來自於承諾與誠信,也是彼此之間的那份情與義。

相反的,年輕的企業主或專業經理人輕易出口「共體時艱」,說完就忘記,對於員工缺乏疼惜的心,也未去體察員工沒說出口的心聲:「如果不打算共享繁榮,就沒有資格要求共體時艱。」

就像大人常常失信於孩子,原來答應要帶小孩去遊樂園,結果不能去了,要小孩體諒。等到狀況解除,大人已經忘得一乾二淨,小孩卻會跑來拉著大人的袖子纏著說:「不是說好要帶我去遊樂園嗎?」

可是員工不是小孩,有一定的矜持與骨氣,不會主動揭開這個傷口,卻不代表他們不在意,而是冷眼看著老闆會怎麼做!如果老闆沒做任何補償,員工還是沈默以對,但是會用腳表達他們的心聲,二話不說離職!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