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bw.bwnet.com.tw/image/pool/2015/10/ecd55cdd719b593b4b37decb80f90a93_620.jpg?20151228)
別教出徒具知識的「笨蛋」
我所相信的教育目的─教會小孩「別當混蛋」、「別當壞蛋」及「別當笨蛋」。
我們必須教會小孩一種能力、一套本事,讓他將來能夠在社會上生存,不必依賴別人,懂得自我負責,這是「別當混蛋」。我們必須教會小孩行為規範,知道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最重要的,當然是不能傷害別人,不能破壞集體秩序,這是「別當壞蛋」。
這兩種教育目的,在台灣夠清楚、夠明白,很少有人不了解,而且我們的教育資源、教育時間,也大部分投注在這上面。更重要的,這兩方面的教育失敗,對老師與家長都構成很大的壓力,很害怕小孩不能自立,更怕小孩作姦犯科。
然而,在這兩方面的重視,卻相應造成了對第三種教育目的的忽視。什麼叫「別當笨蛋」?真正的「笨蛋」是不懂得追求生命豐富性,也不懂得享受當下生命經驗美好的人。
我們的教育,非但沒有教會小孩如何領略、創造快樂的經驗,甚至還敵視快樂、反對快樂,看到小孩快樂,我們的家長、老師似乎就直覺地認為小孩沒有在學習,沒有在進步。
我們的教育當然更沒有教小孩如何尋找、創造多元的快樂經驗。為什麼小孩看那麼多電視?為什麼那麼多小孩一頭埋進電動玩具裡就出不來?因為他們從來不懂得其他的樂趣,從來沒有人介紹他們安心享受其他快樂。
藝術可以,也必須在讓小孩認識生命的豐富性,享受當下經驗美好上,發揮更大的功能。別人以為完全不必要的藝術,竟然可以帶給社會、帶給小孩那麼豐富的經驗,那麼深刻的愉悅。藝術站在一個該被好好珍惜、開發的位置上,告訴孩子,不要用那麼功利、無聊的角度看待生命、看待教育;大可以興高采烈地指著:「看啊,那裡有多麼美好,可以享受的生活,為什麼不去追求呢?」
有藝術的教育,讓孩子能得到一種自信追求生命多元樂趣的態度與習慣,他就不會在懵懂無知中當一輩子的「笨蛋」了。
教育第一課:了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女兒念幼稚園時,老師送班上同學每個人一本書,書名叫《你很特別》。因為書上沒有注音,女兒就要求我陪她看。
書的故事說有一個國度,裡面每個人,都是同一位木匠做出來的。他們一起生活,養成了特別的習慣。如果有人有特殊的才能,或做了令人喜歡的事,村民就會在他身上貼星星貼紙;反過來,如果有人讓他們討厭,他們就在他身上貼灰色圓點。
有一個木偶,很笨拙,什麼事都做不好,結果他身上就老是貼滿了灰點點。他很難過,卻意外發現村裡有一個木偶,身上什麼貼紙都沒有,更神奇的,不管是星星,還是灰點,都沒辦法在他身上貼得住。笨拙的木偶就去問沒貼紙的木偶,沒貼紙的木偶教他去村子外的大房子裡找木匠。笨拙的木偶去了,木匠告訴他:「你們都是我做的,我當然知道你們都是好的,你只要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你、怎麼說你,身上的貼紙自然就會掉下來了!」
讀完這書,我的直覺反應是:「木匠就是上帝嘛!這應該跟基督教會有關係吧!」翻開一看,果然,這本書是「道聲」出版社出的。
我了解女兒班上老師的用心,她要鼓勵每個小孩相信自己是特別的,得以培養出自信來。不過,這書的訊息,跟我們平常生活的社會現實,有一個最大的差異。我們的木匠在哪裡?木偶是靠相信木匠,才能不在乎別的木偶怎麼看他、怎麼說他的,不是嗎?
西方社會能夠出現那麼強悍的個人主義價值,和上帝信仰分不開關係。所有人都是上帝造的,上帝造這樣的人、那樣的人,一定有其神意道理的,那麼其他人,那些不是上帝的人,憑什麼東講西講?個人能有自信,能夠不被周遭的意見淹沒,能夠獨立思考,因為有上帝。是上帝,而不是人,才是最後最有力的判斷者。
那麼,沒有了上帝的時代,或從來沒有上帝的社會,要怎樣得到個人的自信?要怎樣相信不管別人如何評價,我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特殊與特色之處,不需自卑,更不需一直去追求別人要我追求的?
要靠兩種條件,一是找到某種超越世俗以外的,不能被世俗簡化評量的標準;第二則是清楚認識到這世界每個人都不一樣,懂得如何看到別人的獨特性與唯一性,這樣才能同時看到自己的獨特性與唯一性。
從一個角度看,藝術是宗教的替代,因為藝術提供了一種非世俗性的超越標準,讓在世俗條件下不利的人,得以選擇自己的獨特發展可能。另一方面,探索自己的身體,知道從出發點上,就沒有兩個身體是一樣的,應該也是讓小孩走向「獨特性」的重要起點吧!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