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關鍵評論】路怡珍:台灣年輕人,生活在一塊最適合退休的地方 (13450)

$
0
0

寫這篇文章時,台北氣溫低而濕氣重,我剛播完新聞下來,一邊整理稿子,一邊從臉書訊息上,看到跟我一起從小長大的朋友們,有人剛在維也納發表完大提琴獨奏會、有人從蒙古做完固沙志工正準備回到台灣、有人在北京,幫時尚雜誌封面修李冰冰的第218張照片、還有人為了圓導演夢,泡下今天的第二碗泡麵,好節省一些開銷來拍電影:那是一碗統一肉燥麵,有我們熟悉的藍色包裝,還有我們習慣的廚房的味道……

這些,都是我當年一起長大、一起戴帽子排路隊回家、一起第一次看五月天演場會的朋友。坐在教室的那幾年,其實好像不是太久以前,髮型和衣服明明全部都一個樣,還分不出來誰是誰,究竟從哪個時間點開始,生活有這麼大的分岔?

生活際遇不同,連講的語言都不再一樣,唯一一個把我們牽繫起來的共同點,就是我們都是出生於台灣、生長在台灣、永遠把台灣當成家的30世代年輕人。我們是那種在張懸拿起巨幅國旗時,內心砰砰跳地震耳欲聾;而在被甘比亞斷交時,會再默默把台灣邦交國複習一遍的年輕人。

跟上一代年輕人相比,我們足跡走得更遠:19歲第一次在曼徹斯特看到足球賽、22歲生日剛好到了曼谷最潮的夜店、email裡來自波蘭或香港的朋友互相傳的同一個好笑的YouTube連結;在《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中文版尚未問市之前,我們便迫不及待用Kindle電子閱讀器看英文版的《Eat, Pray, Love》;在風行網上搜尋《The Voice》《紙牌屋》和《中國好聲音》;如果有幾分閒錢,腦中浮現的享樂方法,從峇厘島按摩、韓國東大門血拚到紐西蘭高空彈跳……等,都在願望清單。

我們說台語、英語和剛剛學來的北京腔,書寫時繁體和簡體有時候混著用,真的寫不出字的時候會用注音想辦法拼出來;我們瘋的周杰倫在R&B裡融合著中國古典樂,第一次聽演唱會的主角五月天,在英國BBC作了專訪,被譽為「華人披頭四」—快要30歲,我們的世代,靈活而不斷游移,快速多變,追求自我的自由。

Photo Credit:  Kate Ter Haar  CC BY 2.0

Photo Credit: Kate Ter Haar CC BY 2.0

20幾歲的十年,我們能動力強,不斷在職場上尋找定義自己的機會:轉換生活的城市,改換人際相處的姿態,改變專業跑道,改變情人……在還是20幾歲的時候,這些變動發生得都很自然,因為成本不高,報酬卻很豐厚。只是,忽然在某個不可考的一瞬間,盤據心思的念頭,一下從種種不同的抱負、野心、熱望,轉變成一個又一個,能具體表述出來的憂愁:

「感覺前途沒有方向感,不知道努力會不會有成果,很灰心。」
「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在三至五年之後會變成什麼模樣。」
「產業衰退狀況嚴重,職位上做著做著很無力。」
「煩惱事業和感情,這個世代要兼顧兩者越來越難。」
「頭上是一群和時代脫鉤的政客,輪到我們當家還要幫他們接爛攤子。」
「財務狀況穩定不下來,無法結婚。」
「不知道要如何擁有一個有意義的生活。」

問這些當年一起戴帽子、排路隊回家的朋友,繞了一圈,說來說去,在快要逼近30歲的此時此刻,我們的煩惱有個通同性:對於未來的一大團茫然。全世界的年輕人都這麼茫然嗎?我們深夜酒吧相聚的時候,有這個想問又不敢問的問題。

我又想到了,剛剛播到的新聞,2015的6月台灣的失業率為3.71%,15年來同月最高,而薪資水準,在扣除物價漲幅之後,回到了民國87年的水準:剛好,那一年,我們國小快畢業,每個人看起來都跟每個人長得一模一樣。當時的我們,知道接下來我們面對的生活挑戰,會這麼嚴峻嗎?

這跟在新加坡、在北京、甚至曼谷的年輕人好像不太一樣。在北京,你如果抓到一個剛從北大畢業的年輕人,問他未來十年他的人生會發生什麼事,至少在回答的那一刻,那個北大學生,百分百相信自己會開出一間中國的阿里巴巴來影響全世界。這個夢想,他會直接霸氣地說出來,絲毫不覺得有任何好笑或詭異的地方。事實上全世界也都在看,每年中國高校一口氣會有700萬名畢業生,這當中,還能再產出多少個騰訊、百度、Amazon 或是 Google?

在新加坡同年紀的朋友,享受相對國際化的生活環境外,政府對於房產的規畫,也讓年輕人買第一套房的壓力不會那麼大。最新「保障房」的規畫,讓家庭月入在1000 新元(約 24,000 新台幣)左右的上班族,也盡可能可以置業安居。我們聽不太到「因為賺一輩子的錢也買不起房子,所以乾脆留在家」的案例。新加坡年輕人的潮流是,把西裝熨得筆直的上班去,認真工作,也認真玩樂。

台灣呢?

Photo Credit: zilupe CC BY 2.0

而的確,台灣30世代,我們接觸越來越多來自於國外的刺激。所以我們留學、交換、外派,想方設法有更多與國際接軌的經驗。在機場登機門旁邊等待的時間,可能已經跟在家裡客廳的時間差不多了。殊不知,生活在台灣時,目光放在地球儀的另外一端,但好不容易到了異地,又會難為情地頻頻想起家鄉。這一瞬間,我們記得了外面的好,另一瞬間,我們又記起了外面的不好:生活永遠在他方。台灣轉變成一座圍城:裡頭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兩邊的人,都不快樂。

矛盾互相傾軋,學校沒有教這是什麼「感覺」、每個聯考機器並沒有被訓練如何應對這種情況,30歲的我們,太多問號,變得敏感纖細而不敢言說。於是在迷惑和沒有方向感的生活下,轉而追求小確幸。常常忘我地討論一集《康熙來了》,或是咖啡的溫度,或是檸檬與糖的比例,畢竟龐大的茫然與焦慮並不好征服,小確幸容易掌握多了。最年輕的人,生活在一塊最適合退休的地方。

不敢言說,這個代價是:30歲的我們,聲音雜亂但沒有信仰和論述,沒有前後文,也沒有對照組;代價是,屬於台灣年輕世代的個性,那些我們引以為傲的開放的能動力,逐漸顯得輕薄、散漫而失重。而年輕族群一旦遭到攻擊,心理焦躁感越大,八卦漫罵和批評的聲音就越大,惡性循環,雪球越滾越髒。

當想及,現在30世代的年輕人,心中有著這麼多無法解釋、可能一時之間也無法解釋的矛盾情緒,那接下來台灣的面貌,究竟會變成什麼模樣?如果再去比較,在新加坡、曼谷、北京的這一世代的年輕人,跟我們一樣年紀,卻帶著他們的篤定、樂觀、和信心繼續成長,那他們帶領起來的國家與城市,又會和台灣形成多大差距呢……我們心慌著面對向前來的劇烈挑戰,我們憂心哀愁。

但同一時間,問題其實是一個立體的球面,不是「台灣 vs. 世界」的兩極,而是「把世界帶來台灣,並從台灣看到世界」。無論是政府或是民間,都做了許多努力—有20歲的年輕男子在柴可夫斯基小提琴音樂大賽中奪牌,得主感謝一直低調贊助他的企業;觀光局邀請男神木村拓哉來台拍攝觀光影片,當世界頂級設計雜誌《Monocle》推出的時候,政府就曾經安排他們和台灣接軌,專文介紹台灣的人文、景色、美食。

說到紊亂的媒體現象,天下雜誌財經記者創辦的《換日線 Crossing》,集結海外有著豐沛故事的才子佳人,聊生活、聊價值、聊國外工作選擇除了MBA和外商總經理,還有什麼別的。有人從哲學系畢業一路做到了國際銀行副總、哈佛高材生不當醫生而到了紐約麥肯錫打拚公共政策,只因為他心中想著台灣、想回台灣找防疫和健保補救。我們都是媒體人,我們都在一個被抨擊弱智的生態圈下日復日工作,理當對這個環境更喪志、更悲觀,但悲觀很容易,「做些什麼」是一個更難的選擇。

這樣的例子,我還可以再講出10個、20個……台灣就是這樣,可能所有的藝人都去中國大陸做實境節目了(也把髮妝師帶去了),但空閒的時候,一定還是在聊台灣的好,一定還在想念著台灣。想起台灣的美麗,同時想起台灣的哀愁。大家同時都沒有放棄,都正在找美麗與哀愁的解答。

包括我,我的朋友、同儕,都快要30歲了,馬上台灣就是我們要負責的。我看著你、你們、身邊的每一個人:結婚、升遷、照顧家人、發展事業,重心千千百百種,唯一一種不變的,就是我們愛這片讓我們長大的土地,心裡知道她的好沒有人能替代。這片土地把我們養大,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做些比自己還更重要的事。

「你跟你的事業一樣偉大;跟你的夢想一樣年輕」,我們一起做些什麼。

本文原發表於2013年11月27日,2015年9月10日增訂)

書籍介紹

世界太精采,請你趕快站出來:30世代的勇氣與挑戰》,先覺出版

作者:路怡珍

這世界,從來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最受矚目的新生代財經科技美女主播,
分享紐約、北京、香港、台北的城市工作冒險,
以及屬於30世代的美麗與哀愁。

你與夢想,只差了一個腳步的勇氣

她看見自己的世代,有太多出不去、回不來的苦悶,她懂你的徬徨,懂你偽裝在小確幸裡的大野心,因此,她想帶你看看紐約新創團隊大膽的創意、看看香港連談感情都求快的效率、看看北京年輕人想稱霸世界的底氣。

然後,希望你能大膽跨出不一樣的一步,在最美麗的年紀,發現最棒的自己。

路怡珍 世界太精采,請你趕快站出來:30世代的勇氣與挑戰 書封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