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民報】藍弋丰:【藍圖】拋棄自欺欺人教育,改革從回歸本質開始 (2180)

$
0
0
【藍圖】拋棄自欺欺人教育,改革從回歸本質開始
「不方便說的秘密」是,家長得在上班前先把小孩送到學校去,所以只得比公司上班時間更早上學,以至於就算小孩睡不飽不僅會造成學習效果差,還可能造成發展上諸多問題,也不管了。(圖取材自網路)

8月時有親子雜誌刊登英國牛津大學的大規模睡眠研究,再度證實青少年生理時鐘較晚,讓他們晚起、延後上學,可顯著提升學習效果,於是再度興起(先前已推動過多次)一波推動延後上學的行動,也再度失敗,而整個教育體系與社會抗拒延後上學的原因之一,表面上是早就被無數科學研究否決的早睡早起勤奮有益論,然而家長與教育體系真的這麼「精神勝利」、「反科學」、「反智」有如義和團嗎?

不,其實「不方便說的秘密」是,家長得在上班前先把小孩送到學校去,所以學生只得比公司上班時間更早上學,延後上學會造成接送困難,所以就算小孩睡不飽不僅會造成學習效果差,還可能造成發展上諸多問題,也不管了。這件事突顯了家長把學校當托兒所的工具性質,也顯示社會其實並不重視教育的實際成效。

這個指控會不會太激烈?許多家長都極為關心教育啊,在教改過程中不是因此造成許多嚴重爭議,不是嗎?

請家長捫心自問:面對孩子,關心的是排名?還是學習效果?

讓我們面對現實吧,教改爭議跟反對延後上學一樣,表面上爭的是一回事,實際上是把學校教育當成工具,一個排名比序的工具,不是嗎?許多家長逼小孩念書只為「成績」,可不關心真正的學習效果,督促小孩是總是說「聯考(或現在的指考)考完就可以忘掉」,讓我們打開天窗說亮話吧!過去許多家長真正關心的是排名比序中誰能佔到便宜,誰能插隊到前面,誰又會被往後擠而吃虧,所以每當教改,總是爭翻天,實際爭的都不是表面上的什麼教育理論或教學效果問題,而是想修改制度成對自己小孩有利,好方便把別人擠下排名去,把自己的小孩往上送個幾名,然後社會又按照這個排名比序來分配資源,譬如排名較前的國立大學畢業能找到比較好的工作。

這整個過程都是自欺欺人,從企業端說起,企業總是抱怨缺乏人才,原因很簡單,因為就算是排名前幾的大學,也沒有教導學生真正出社會需要用到的知識與技能,台灣有九成的畢業生不能學以致用,或許該說還好是這樣,因為多的是外語文系畢業生卻無法以語文溝通、有資工系畢業生靠同學支援報告混到畢業而一條程式都不會寫、有園藝系畢業生只認識榕樹、而也有的財經科系畢業生連最基本經濟問題都回答不出來,但也不能怪他們,畢竟「考完就輕鬆了」,所以「大學由你玩四年」的社會觀念又不是他們建立的,他們只是受害者。

拿技職跟大學比大小 大學終於摧毀技職 然後,自己也死了

更根本的問題是,即使是認真的大學生,學到的知識也常常學用脫節,如外語文系研究外語的語學、文學,對企業根本無用,這是因為大學原本是純學術研究機構,理論上進大學原本就不該是想在社會上找工作,而是想在學術界進行純學術研究,而是技職體系才負責為企業培養人才,教學生出社會工做必備的技能。

但是整個社會卻把高等教育當成排名比序的工具,且把大學排在技職體系前面,結果造成絕大多數大學生進大學的目的是為了找工作,而整個國家竟把技職體系摧毀,大量改制為大學,以為改貼標籤就會在排名比序中往前擠。

企業明知學用無關,排名只是個虛名,學生什麼也不會,用人的時候卻也還是自欺欺人的照樣迷信學歷,因為也不知該用什麼其他標準,企業自欺欺人助長高等教育的自欺欺人:學生進了根本不為訓練企業人才的學術研究機構:大學,真正目的卻都是為了就業。

上樑不正下樑歪,中學教育也沒好到哪去,先來看看教學效果吧,指考104學年度英文科均標46分,均標就是所有考生中排名最中間的那位考生的成績,代表大多數中庸學生的學習效果,結果中學六年英文念下來才46分,而且這只是在考試內容範圍內得46分,過去許多第一志願學生,聯考英文逼近滿分,一進大學翻開原文課本,發現竟還有大半看不懂,而其實教科書為了確保學生不會看錯內容,又已經是以最淺顯、最簡單的英文文法撰寫,也就是說,滿分學生的實際英文程度都還鴉鴉烏,更別說46分了。

而僅有的效果還通常保不住,不妨回想看看,中學數學、理化,還記得多少?忘光了吧,國文、歷史、地理?可能只記得一兩句了吧。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明有化學課,社會上卻大多數人不知道粉塵會塵爆;明明有健康教育課,青少女墮胎率還是激增;甚至別說中學教育,連小學也效果可疑,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是小學教的,而台灣有許多人不知「先乘除,後加減」。

這個結果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因為整個社會,從企業,到學校,到家庭,都在某個程度上並不在意真正的教育成果,所謂教育應該是讓學生得到有用的知識技能而在市場上價值上升,但現在的自欺欺人系統是把別人擠下去而得到排名上升,不管是在學校,或課後又投注大量心力在補習班,最後只為了「金榜題名」得到那張廢紙,把同學比下去,之後就可以忘光光了,「大學由你玩四年」也是因為如此,因為排名比序已經完成,只要不要不小心退學就好。這種全面性自欺欺人的結果,就是學生浪費畢生黃金時光卻沒有實際學到任何東西,因此在市場上無價值,而面臨低薪、高失業,台灣的長期失業者中,青年就高達四成,而企業也找不到人才無法升級轉型,於是經濟發展遇上極大困境。

當美國人十幾歲時就已經開始寫程式,因此二三十歲就成為創業家或是成為其團隊成員時,台灣學生卻在補習班渡過蕭瑟的夜晚,也別說美國的科技菁英,就是一般認為社經地位較低的美國公立中學,裡頭的機械社團學生都能自行設計組裝出配備履帶的全地形電動輪椅,台灣學生在創新研發上如何及得上?

當然,美國的教育體系不是就沒有問題,許多學者一樣批評美國大學教育是「孔雀的尾羽」,意指文憑沒有代表能力,只有裝飾作用,事實上,現有各國的學校教育或多或少都有問題,因為這是遠從十九世紀以前逐漸建立的制度,現在都二十一世紀了,當然會越來越與時代脫節,全球各國都需要面對更新教育體系的問題,而台灣所面臨的社會與經濟困境可說數一數二嚴重,教育體系與觀念上的徹底翻轉,刻不容緩。

教育政策怎會只挑前5%學生給資源,卻放棄95%的學生?這國家還有救嗎?

我們要檢討的不是只有課綱內容如何,而是要徹底思考,如何給予學生真正有用的教育,讓排名最後的學生受了教育以後都能價值提升,而能對社會有貢獻,而不是用來排名比序挑出5%學生給予資源,其他人自生自滅,一國若先排除95%的學生,那豈有發展性可言?

我們必須引進最新的神經生理學的知識,從科學上提高教育的效果,譬如,最開頭提到的延後上學時間等等,依照神經生理學大腦如何學習的相關知識,重新設計整個學校教育的一切基礎,而不是一再迷信「勤奮」,過去這種不科學的迷信造成許多悲劇,例如,長期記憶的形成與睡眠有關,勤奮論卻逼得許多學生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睡眠嚴重不足所以再怎麼讀也記不得,學生卻不知是「勤讓你變拙」,自認為都這麼努力了還輸人,一定是能力不足、比別人笨,自信心嚴重受損,日後因此缺乏企圖心,只敢自限於平庸。

也必須重新檢討教學的目標,不是只為了「可以考試」,過去很多教育改革想法一提出,馬上就遭質疑「這怎麼考試?怎麼客觀給分?」再再說明了台灣社會只把教育拿來當排名工具的「不能說的祕密」,教育應該回歸其本質,也就是真正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技能,而能在市場上發揮,自能創造其價值,而非大樂透,憑著一張廢紙上的數字定生死。

那麼又該追求哪些目標?或許我們可以參考芬蘭研究新課綱時所做的最新思考,其總體目標是培養孩子的七種能力:
1、思考與學習的能力
2、文化識讀、互動與表述能力
3、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
4、多語言、多方言能力
5、數位能力
6、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
7、參與、影響,並為永續未來負責

我們不妨自問,如今的教育,這七種能力中,有培養多少呢?拼經濟為何老是失敗,缺乏這七種能力的經濟體,會遇上發展瓶頸,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