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2.wp.com/image.thenewslens.com/wp-content/uploads/2015/08/Map-C-01.jpg?w=1024)
相信很多人都試過在銅鑼灣地鐵站找不到銅鑼灣街市,發現它其實在天后站;在長沙灣站才發現長沙灣廣場、長沙灣巴士總站等在荔枝角站。然後又會發現,香港大部分地圖都沒有太子、柯士甸這些地方。到底是甚麼原因使這些地鐵站的名字,和地面的建築物,甚至地圖出現落差?這些站名,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
車站的命名,鐵路公司一直是最終決定者。雖然近年也曾經出現一些車站命名爭議,例如香港大學站便有人提議過屈地/石塘咀等名字,但最終都未被接納。早年的車站命名,相信市民更難參與。關於早年車站命名的原則,實難有文獻可考,唯有從僅有的文件推斷。
車站真的是根據地名而命名嗎?
![](http://i2.wp.com/image.thenewslens.com/wp-content/uploads/2015/08/Map-A-1024x662.jpg?zoom=1.5&resize=800%2C662)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讓我們看看這本1978年香港地圖。圖中的地下鐵路,就是當時尚未通車的修正早期系統。這個最早期的地下鐵路,只有來往觀塘及中環的一條路線。左下方,位於遮打道地底的遮打(Chater)就是今天的中環站;海軍部(Admiralty)是金鐘;窩打老(Waterloo)是油麻地;亞皆老(Argyle)是旺角。後來地鐵通車,中文名一律改為今日的中環、金鐘、油麻地、旺角,但英文仍用該站地面附近街道的Chater及Waterloo等命名。一直到1985年,有說居港法國人不滿Waterloo諷刺滑鐵盧戰役,地鐵於是把Waterloo改為油麻地譯音Yau Ma Tei, 同時也改Chater成Central,Argyle為Mong Kok。從這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早期車站的命名,其實很多是路名,不是地名。
路名命名車站的例子,可從很多歷史悠久的地鐵系統,例如倫敦、紐約地鐵中找到。紐約地鐵因有5個車站在二十三街,出現了5個完全不相同兼不接近的二十三街站(見下圖中黑色圓圈)。有些香港地鐵路名車站其實一直沿用至今,例如佐敦(佐敦道)和太子(太子道)。可是香港人一般都習非成是,把站名反變成地名。所以,地圖上不會找到佐敦和太子;一些正式地址,也把佐敦一帶稱為油麻地,太子一帶稱旺角或旺角北。
![](http://i2.wp.com/image.thenewslens.com/wp-content/uploads/2015/08/mapb-01-1024x779.jpg?zoom=1.5&resize=800%2C779)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長沙灣、荔枝角、美孚的錯置
早期車站的設置是根據該區需求而建造,有些車站設置在地區和地區之間,難以用任何地名定義的地方。長沙灣站和荔枝角站為一顯例。長沙灣站位於長沙灣南部,也屬於深水埗北部。地鐵初曾計劃命名為蘇屋站,但與蘇屋邨卻有一定距離。地鐵唯有把車站,根據旁邊的長沙灣邨命名。至於今天的荔枝角站,可謂與荔枝角風馬牛不相及,荔枝角大約是今天美孚的位置,荔枝角站實際上位於長沙灣。因此長沙灣巴士總站,長沙灣廣場都位於荔枝角站上面。荔枝角站本來也命名為長沙灣站,但因名字已被使用而改名。荔枝角站或可理解成附近的荔枝角道。
至於原本的荔枝角站,通車時則名為荔灣站,1985年改名為美孚站。這3個站從此便給一般市民有錯配的感覺:荔枝角公園在美孚站;長沙灣廣場在荔枝角站;還有深水埗運動場在長沙灣站;長沙灣政府合署在深水埗站……
時至今日,大部分香港人都習非成是把車站名當成地名使用。當然,地名從來都是含糊不清,會變,會生會滅。但可見的是,車站命名影響力之大,足以改變整個社區。原本因為歷史、地形而產生的地名就因為一個車站而改變,甚至得到確立和被定義,不再含糊。原本用來描述仔細地點的小地標,例如戲院名,士多名,酒樓名,都變成了某某車站ABCDE出口了。
下一篇會講銅鑼灣站。
責任編輯︰鄭家榆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