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官方估計,非法的滬深股市之融資公司(俗稱場外配資公司),規模已達人民幣1.1兆元,主管機關決心整頓。但執行過程似輕忽非法融資早已蔚成風潮,蘊藏了強大的市場力量,卻強力執行,又缺乏配套措施,遂釀成崩盤式斷頭賣壓。
慘烈的教訓有兩點值得台灣引為殷鑑:一、場外配資公司非法濫用互聯網金融創新、小微金融創新與網路下單,二、要避免過度曝險於大陸股市,尤其在MSCI、富時等國際指數權威公司對陸股仍存保留態度之際,以保護台灣股市投資人尤其是小散戶的權益。
一般合法融資融券的證金公司或證券公司只提供兩倍槓桿,其資本額、資本適足率與經營管理都受金融與證券主管機關嚴格監管。非法場外配資公司卻提供投資人5至10倍槓桿買股票,將股票市場當作期貨市場操作。
配資公司很多是依據互聯網金融創新、小微金融創新的國家扶持政策與相關管理法規設立,如P2P網融、小型信託公司,其能以非法融資管道穿梭股市如入無人之境,完全拜互聯網金融開戶便利及網路下單監管漏洞之賜。
任何投資人只要身上有幾萬元,帶著手機及身分證明,找一個推薦人,不需財力或投資經驗門檻,場外資配公司一個多小時就可完成非法融資開戶,開戶的同時,場外資配公司就掌握了新融資戶買賣股票與資金帳戶的手機、筆電等行動裝置密碼,非法取得與合法融資融券公司相同的強制平倉權力。
因此,場外配資公司敢大張旗鼓招攬散戶投資人、敢提供高槓桿給沒經驗的投資人。這種敢給小散戶高財務槓桿的天下第一敢作風,對上世紀叱吒台灣股市之丙種金主來說,都是無法想像的,高管輕忽潛在的巨大金融系統風險,也是有識之士所無法理解的,只能說錢能使鬼推磨,場外資配公司金主與高管鬼迷心竅。
國際資本市場對大陸很多改革,如投資人保護、資訊透明度、上市制度與公司治理仍有很多疑慮。台灣主管機關、交易所一定要睜大眼睛,開放A股ETFs等掛在證券交易所之商品,其規模需要控管,以善盡保護台灣投資人,尤其是小散戶,開放幅度應密切注意MSCI與富時指數公司之動向。(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時報)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