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bw.bwnet.com.tw/image/pool/2015/06/e4859b0ad89c7263c281c6acd905475c.jpg)
走遍世界,老實說,我發現飛機上永遠是華人的孩童最吵,無論男孩女孩都一樣。除此之外,南亞印度、巴基斯坦裔和中東阿拉伯世界的小男孩也很「番」,然而這幾個地方的小女孩,卻都出奇地成熟、安靜。
「為什麼大部份西方的孩子,年紀很小跟著大人旅行、搭飛機,卻沒有這種華人或阿拉伯人家庭常見的問題?難道西方的父母,對子女的愛比較少嗎?」
「是家庭教育啊!」每次面臨這種困境時,我都忍不住這麼想。
但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會造成這種區別?是否這幾個文化有伺候兒女、尤其是寵愛獨生子的傳統,讓孩子不懂得如何在團體生活當中尊重自己、尊重別人,造就了很多自我中心感很強的孩子?
這樣比喻或許有些過分,但是我確實認為有些人家的狗會對陌生人吠叫,甚至主動攻擊,跟狗的品種關係不大,跟主人對狗的訓練方式有比較直接的關係。
想了好一陣子之後,我突然明白了—很多家長本身,缺乏基本邏輯思考的能力。
以法國來說(事先聲明,我並沒有特別喜歡法國),當地的孩童普遍都很安靜,從會爬行開始,就同時要學會尊重群體,但是同樣生活在法國的新移民,他們年幼的孩子無論來自阿爾吉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或是中國(再次聲明,我對這四個國家並沒有任何惡感),卻往往特別吵鬧,引人側目。
我們常常在餐廳看到想吃飯卻還不會使用餐具的法國幼兒,母親不會像華人的父母一樣,對子女的愛,習慣用犧牲的方式來表現,因此自己還沒吃就趕緊伺候孩子先吃,自己最後吃涼了的難吃食物。重視美食的法國父母,會趁熱享用面前的美食,讓孩子安靜的在一旁等待,孩子也非常清楚要等大人吃完了以後(甚至還喝了咖啡、抽了根香菸),才會輪到他們,但是他們也知道,這樣的父母,是非常非常愛他們的。不信的話,隨便問一個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法國人,他們是否覺得華人的父母比法國人更懂得愛孩子。
「反正那麼小的孩子,又不吃熱食,為什麼要先吃,讓我自己吃冷掉、變得難吃的食物?」
我很羨慕法國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有像《團體生活,是什麼呢?(Vivre ensemble, c'est quoi ?)》這樣專門寫給兒童的哲學繪本,還有像奧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這樣的作者,不但出版工具書,還在世界各地成立哲學工作室,透過對話與討論,讓孩子更有創造力與探索精神,比如說他和法國南特爾市小學共同合作的思考紀錄,就收錄在《哲學,思考,遊戲》這一套書中,讓親子能透過閱讀,一起體驗「思考」的樂趣。
以飛機上孩子吵鬧不休的家庭來說,他就會用哲學問題的提問,協助孩子往多方向思考,謹慎的面對問題,做好分析比較,引導孩子自己想幾個問題:
· 你想獨自生活嗎?獨自生活有什麼優點與缺點?
· 你應該尊重別人嗎?尊重別人在團體生活中是必須的嗎?
· 你一定要同意別人的看法嗎?可以凡事都堅持己見嗎?
·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嗎?每個人都應享有相同的權利與義務?
· 我們一定要工作嗎?努力工作就可以改善生活使世界進步嗎?
· 團體生活需要領導者和法律嗎?人人需要遵守法律的規定嗎?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