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商業周刊】謝宇程:一個畢業生的提醒:讓孩子讀音樂班前,你知道99%音樂系 學生,生涯高峰在畢業當天嗎? (13239)

$
0
0
圖片來源:Nayu Kim@CC BY 2.0

「原有的職涯路愈來愈窄,投入大量成本與心力,卻很難有機會發揮長才 -- 這是走入音樂科班後將面對的實況,妳和孩子們了解實況嗎?」珊珊直直地看著胡媽媽,吐字緩慢,聲音平淡。胡媽媽笑得有點僵。

胡媽媽從小培養一對兒女學習音樂,兩個孩子都算是學得來,也喜歡音樂。大女兒要上高中,面臨是否讀音樂班的決定;兒子將升國二,也不斷掙扎:每天要花多少時間練樂器,多少時間讀書和運動?這天,我幫胡媽媽約了一位音樂系、音樂研究所畢業,在台灣以教學及演奏為業的朋友,也就是珊珊,請她給胡媽媽一些「巷仔內」的意見。

「孩子的興趣是最重要的,對吧!只要孩子有興趣,我想,全力支持他們學下去總沒錯。」胡媽媽搓著手,自問又自答。

「不,」珊珊拿著湯匙攪咖啡,「在台灣走音樂之路,沒那麼單純。」

台灣古典音樂人才的養成,難以計算的代價

珊珊接受了國內最標準音樂教育,她對於其中的代價太清楚了 -- 無論對於家庭或個人而言,培育一個音樂人才,簡直可以說是「殘忍地昂貴」。

首先,極少有任何專業學習,會像古典音樂必須這麼早起步、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花這麼多時間。學習古典音樂的人,一般從3~5歲開始學習主修樂器,從小三開始學習副修樂器;之後再加上視唱、聽寫、樂理這幾科,每天練習至少三到五小時,日復一日。

從小請音樂老師,每小時一千元算是便宜的。如此砸錢砸時間一直練到13歲左右,只是拿到可以「看看有沒有天份」的資格。如果之後真的要繼續走專修音樂的道路,國中、高中就要繼續讀音樂班,大學讀音樂系。這一路讀到大學畢業,粗略保守估計,家庭付出台幣200萬學費是起碼的成本。

付出代價的只是家長了,還有學生個人,大部分人都沒有查覺。珊珊說:「音樂系學生在課堂花大量時間練習,不只犧牲玩耍、休閒、運動的時間,常常無暇探索人生其他的可能性,從當學生開始就和非音樂專業的人很少往來,成為專業演奏者和教師後更是如此。

我高中時讀的音樂班,只有5人參加社團,一般班級幾乎人人參加社團。大學時,音樂系即使邀系友回來分享,成功典範也只有得到安穩職位的前輩,或在古典音樂圈闖出名堂的才女才子。音樂界的人,不分老少,手機中電話八成是同行。這種種原因影響下,培養出來的年輕人常常保守封閉,與外界疏遠、隔閡。」

學生與家庭,付出了這麼大量的經費在古典音樂人才培育上,取得了什麼成效呢?

老師沒告訴學生:華麗的演奏人生,只適用1%畢業生

珊珊也曾經有音樂夢,曾經嚮往自己能每天環遊世界,站在舞台與燈光的中央,漆黑的演奏聽中數千人聚精會神聆聽,當最後一個樂音落下,群眾歡呼喝采。

直到這幾年,她才知道古典音樂的大環境這麼糟,而且還會繼續變糟。

確實,當享譽世界的古典音樂巨星來台,門票價格貴到爆表,幾乎滿座,而且還有企業投贊助。這些音樂家和大型藝術經紀公司,確實都還在賺錢。但是台灣出身的音樂人,遠遠得不到這樣的待遇。

國內音樂家,即使是曾經花大錢出國留學、在圈內名聲顯赫,開售票演奏會也能只撐起大約6成滿的聽眾數。許多藝術家,為了提振名聲,或是累積學術點的升等資格,需要自辦演奏會,不但沒有賺,常常還要自貼很多錢。為何?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