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pinion.cw.com.tw/sites/default/files/blog_articles/main_image/images/152706478.jpg)
一年前,台東博愛路的新生路交叉處的台東舊稅捐處洞洞館,因為縣政府把土地BOT給財團建旅館,這棟在台東很有歷史與保存價值的大批建物,一夕之間就被摧毀,當時就一直在謠傳一件事,就是在被拆毀的舊稅捐處隔壁的台東舊戶政事務所,也就是幾年前承租給台東誠品的這塊土地和建物,其實也是縣政府答應給旅館的區域,也可能被拆毀,台東誠品多年來在這裡經營的文化圈,有可能就這樣毀於一旦,雖然都還只是謠傳,但也讓許多人擔心可能會成真。如果真的如此,我只能說台東的文化與天空也將全面進入妖魔化的階段了。
近來和台東友人聊天,聊到這件事可能真的就要發生了,而洞洞館的旅館BOT也已經開始動工了。
多年前開始,台東因為誠品的進駐,好不容易形成的文化的養成,以及周遭文化的活絡與活動,在呼著觀光口號的縣政府與怪手面前,似乎只是不值錢的東西,當文化擋在財團與利益之前,可能就只有碾碎一途。
據聞,這位旅館BOT要蓋十層樓以上的高度,我不知是真是假,如果屬實,那他的高度就幾乎要和一旁的鯉魚山一樣高了。
鯉魚山在台東市中心,自古就是台東市的制高點,登高望遠,可以看到都蘭山,太平洋,綠島等地,視野極好,山不高,但位置與山型重要且秀麗,看到鯉魚山,我想起了京都的船岡山,當時桓武天皇還未遷京都前,登上船岡山後,看著底下的土地,還有周遭的山川溪流,看見四神相應環繞,於是決定遷都至京都,也才有後來的千年古都。
不久前,我看到秋惠文庫的一張照片,是日治時期的台東神社,他就建立於鯉魚山,台東神社在明治的最後一年1911年鎮座,大正13年(1924)年列為縣社,我看見台東神社坐落在鯉魚山上,照片還可以看到太平洋的模樣,忍不住為這畫面感到一絲感動,那是神與自然的領域,不論人們在從前或是現代登上鯉魚山,就算沒有神社了,你仍可以感受到這片土地與城市融合在一起的模樣,那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
台東神社早已毀壞,目前只留下了一些遺跡,整理的其實的頗難看,一大早一旁還有放著大聲卡拉OK唱歌跳舞的阿公阿嬤,不過如果你在中午以後前來,走在這裡的靜謐,風的聲音,登高望遠的視野,你會以為你就站在從前的台東神社。
然而當有一個建築物就像龐然大物一般,遮蔽在鯉魚山前,遮蔽在鯉魚山和都蘭山之間,這個城市的視野與風景將因此被破壞殆盡,也象徵這個小巧迷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的都市的獨特性漸漸走向毀滅。
當縣政府總是打著觀光的旗幟與口號,告訴人們,這樣才有收入,這樣才有就業機會,不斷的複製西部城市的風景與資本化,把土地給財團,讓他們恣意的開發,這一切真的像政府說有那樣的榮景嗎?當我們大量的依靠陸客的到訪,以為這就是觀光的榮景,蓋更多的度假村和飯店,只為迎合這些假象?受益的真的是台東的人民嗎?
當政府只要打著觀光的旗幟,可以把擋在前方的任何事物剷除,好像怪獸來了,誰也無法抵擋他一樣。
那些好不容易滋養起來的文化幼苗,怎有辦法和這些怪獸對抗,當台東誠品真的要因為一間旅館被迫離開,那麼多年來,誠品在這裡經營起來的文化氛圍將被埋葬,如果我是誠品,即使縣政府要給我其他台東的地方經營,我可能也不願意了,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會過河拆橋,一個把文化只是當做有則來無則去的政府,一個打著觀光口號把其他一切踩在腳下的政府,我們還能有什麼期待?
當有一天,我們踏上了鯉魚山,一棟棟的大樓與旅館就擋在我們與太平洋,與都蘭山之間,這個城市真正的文化天際線與地景將永遠被埋葬,我們眼前的風景到底是什麼?那是我們的島嗎?還是一座妖魔之島。
(作者為作家,著有《緩慢。台東。旅》、《寂靜。京都。台東》、《追尋電車男孩的光》等書。)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