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yimg.com/bt/api/res/1.2/p2xiDZHu5SV3sAYRAzUcjA--/YXBwaWQ9eW5ld3M7aD04MDt3PTYzMA--/http://media.zenfs.com/155/2011/05/04/fashion_090126.jpg)
前不久,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如何快速與陌生人相愛」的專欄文章,作者曼蒂蓮卡頓敘述她的自身經歷──她使用了20年前一名心理學家亞瑟艾倫所設計的36個讓陌生人相愛的問券,與一名印象不錯的舊識一起回答問券。20年前,亞瑟艾倫用這36個問題,成功讓一對陌生男女戀愛;20年後,曼蒂用這36個問題,讓自己與一名男子戀愛。
曼蒂的文章經過網路傳播之後,有了驚人的影響:平常只有幾百個點閱率的專欄,這次居然高達800萬。有人甚至把這些問題做成app,讓民眾方便取得,與自己選定的人一起做實驗。這些實驗對象,有的是自己心儀已久的女孩,有的是印象不錯、但不太熟識的半陌生人、有的甚至是交往多年的伴侶,許多人分享出他們使用這份問卷的經歷,當然,有的人成功,有的人當下沒有確切答案,卻開啟了一點希望,有的確定完全沒機會──簡而言之,就跟所有戀愛的可能結果一樣。
不論結果如何,至少這份問券──或是說這篇專欄文章──讓許多想戀愛的人有了一個工具,或是一個搭訕的藉口,讓自己至少可以去試一試,而不只能孤坐一角,怨天尤人。
仔細看這份問券,這36個問題並不是能夠輕易回答的問題(你最寶貴的記憶是什麼?你最糟糕的記憶是什麼?你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如何?你上次在別人面前哭是什麼時候?……以上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如果要給一個對方能夠滿意的答案,一定要經過思考、甚至猶豫要不要說出來,因為這些問題探索的是一個人內心的情感與記憶,一些我們平常不會說出來的事情。如果我們選擇誠實回答,肯定是卸下了自己的心防,誠誠實實將自己赤裸裸地交出去,並且在當下給予對方全然的信任。而這份問券最後必須結束在與對方兩分鐘到四分鐘的互相凝視── 一項直擣靈魂深處的行為。因為這個凝視,我們對於這36個問題必須誠實以答,否則除非你是優秀的演員,不然你要是前面說了謊,肯定會在最後的凝視之中破功,甚至無法承受這麼久的凝視。
經過這樣解釋,就不難理解為何這36個問題可以讓兩個素昧平生的人戀愛的理由。愛情不也是這樣嗎?我們也許因為一個人的外表、談吐、甚至是成就而被吸引,然而要經歷交談、瞭解的過程,才能真正確定戀愛。相愛其實試一個互相信任與理解的過程,而這份問卷只是把這個過程濃縮在36個問題當中,讓人有意識、並且自願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放下心防,如果經由這36個問題的回答,雙方都發現彼此有很多共同點,甚至不需要回答完所有問題,投緣的兩人就能夠聊得天長地久。
記得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嗎?在火車上相識的那對男女,女孩跟著男孩下車之後,他們在短短一天的相處之中,所做的事情就是聊天、瞭解彼此,然後愛上對方。
其實相愛的原因,是他們願意瞭解對方,並且讓對方瞭解,願意在對方面前脫下自己的保護罩,願意愛上保護罩底下那個真正的對方,願意跟那個真正的他一起走下去。
那個凝視,是一個最後檢視,也是一個最後確認:用一個眼神來告訴你,其實我願意愛你(或是我真的沒辦法愛你)。
愛情很荒謬。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深愛一個人,甚至還跟他談了一段時間的戀愛,最後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真正瞭解那個人,我們愛的是一個自己創造出來的假象,而對方也為了留住這份關係而遷就維繫著這個假象,等到撐得累了,才顯示出真正的自己,讓另一半訝異;或是乾脆轉身離去,因為對方根本不算愛過自己,又何苦繼續下去?
最明顯的案例是那些女神。形象完美的名模在媒體前泣訴自己年屆四十依然單身,內心所感受到的孤獨。她懇求想愛她的人除了看到鎂光燈下完美的自己,也能接受有缺陷的、真實的自己,因為女神終究也只是女人,在幕前扮演完美女神是她的工作,但離開工作之後,她也只能當個女人,跟所有女人一樣有喜怒哀樂,會長青春痘有蛀牙會放屁,起床會有起床氣,也有很硬的個性跟不想順從的心情。很多人愛她──應該說「很多人『說』愛她」,但鮮少有人想接受真正的她,大家希望她一直是他們幻想裡那個虛幻的女神。但她,現實生活裡,頂多只能作個女人。
這麼好的女人,為何沒有人追?因為心儀她的男人,寧可讓自己困在對她的「既定印象」,也不願真正去瞭解她。而愛情,是必須瞭解。沒有瞭解,就不算相識,也不會有愛情。
說到底,並不是心理學家在20年前所做出的那36個問題的問卷有什麼魔法,重點只是在「瞭解」而已。有沒有那個問卷,當我們明白「瞭解對方」的重要性,朝著這個方向去做,我們都了給愛情一個機會。
說穿了,愛情就是選擇、意願跟瞭解而已。簡簡單單幾個字,卻是複雜深遠的歷程。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