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yimg.com/bt/api/res/1.2/uNUDZoFiyYxDM5CydN0fAw--/YXBwaWQ9eW5ld3M7aD04MDt3PTYzMA--/http://media.zenfs.com/155/2011/05/04/society_102508.jpg)
這一天,剛結束廣播節目,腦中還塞滿富比士雜誌年度富豪排名、國會新會期國民黨力推加薪四法、藍綠兩黨各自積極佈局迎戰大選等新聞,機緣巧合,我遇見一位投身媒體的年輕生化博士。
出於職業習慣與好奇,我和他攀談起來,聊到為何選擇媒體工作。我心想沒說的是,這一行,雖稱不上日落產業也絕非旭日東昇,社會與專業形象下滑速度和高工時低工資的職場實情,實在不該是頂著炙手可熱生化博士頭銜年輕人的首選。而他給的答案,超乎我預期的坦率,且讓人沉重。
「因為我需要這份工作」,他低著頭幽幽悶悶地說。
小謝,三十出頭。六七年的青春歲月投資在號稱台灣下一個明星產業的生化碩博士深造學涯。畢業後的第一志向,他想繼續專注學術研究、申請教職,但被拒於大學門外的學生少之又少,要進到大學從事教職卻難上加難。又一個六七年過去,想卡進少數蘿蔔坑的長長人龍根本輪不到他,就連等待期間希望進到產業的第二志願,也不如預期順利。於是當得知某媒體需要醫療生化背景的研究編輯時,雖然薪資水平以博士學歷來看只算過得去,至少某種程度還是學以致用,他便硬著頭皮應徵了。
雖然打從2002年兩兆雙星計畫開始,綠藍執政分別從資金、人才、研究不同面向看似積極推動扶植生技產業,但小謝說,研究教學領域的現況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資深教授們各個教學不倦、只好換成年輕後浪死在沙灘上。至於投身產業的挫敗,小謝更坦白地說,各界喊得震天價響的產學接軌根本沒落實到校園內的碩博士學程,教授指導進行的學術論文研究跟產業界的務實需求,「完全是兩種不一樣的東西」,許多教授一輩子在校園和產業脫節,「想接軌也做不來,有心無力」。
聽著小謝的故事,我的心愈來愈沉。我不知道還有多少像小謝這樣的年輕人,正無奈地流轉躑躅於職場,做著非首選的工作、拿著低於預期的薪資、過著距離夢想愈來愈遙遠的人生。這是國家人才政策、產業競爭力和年輕人的三輸局面,何況還發生在當紅明星級的生技領域!那其他年輕人呢?
目前,全球年輕人都有高不成、低就的就業趨勢,職場上都有平庸不再、精熟當道的選才走向。但台灣有更多屬於自己多年來遲遲未能掙脫的困境,包括產業轉型過於緩慢、政府政策流於口號民粹、企業吝於投資研發與人才…。
諷刺的是,我聯想到遇見小謝之前,正塞在腦中的紛雜新聞資訊。國民黨將所謂加薪四法列為新會期優先推動法案,以減稅優惠為誘因,不問國家財務狀況,也不分產業類別、績效考核,齊頭式的要求企業加薪。出發點或許是好的,但重點是,台灣產業結構遲未轉型,貢獻國家GDP最多、最有能力為員工加薪的,依舊是海外設廠聘工最多的傳統製造代工產業,也就是同樣當天新聞報導中富比士雜誌調查台灣屬一屬二的富豪們;請問,加薪四法對這些工廠外移的大企業、對台灣勞工有任何效益嗎?反過來說,紮根台灣亟待轉型茁壯的服務產業、文創產業與新創企業,數量多卻規模小,面對加薪四法,他們有多少能力為員工加多少薪?在尚未站穩腳跟之前,他們是否會選擇減報利潤遊走灰色地帶來規避加薪呢?
同樣諷刺的是,民進黨立院黨團批評國民黨加薪四法是政策買票、討好選民,但上一個八年執政民進黨為產業轉型做了什麼?2002年喊出兩兆雙星的面板、生技產業計畫失敗告終,如今摩拳擦掌等待再次執政的此刻,又提出什麼樣「不為選票」而能具體提高薪資的方案?在日日充斥愈來愈多為了明年大選敲鑼打鼓的新聞裡,吹開煙霧,我們看到的只是藍綠都在隔靴搔癢、虛應故事、呼嚨選民的廉價戲碼。
至於不願揹上「財團」這個被污名化字眼的大企業,也該走出長期以政府為擋箭牌、防火牆的思維迷障了。貢獻亮眼的GDP數字不必然就該得到政府永久的優惠減稅屏障;政府照顧企業、企業照顧勞工、勞工支持政府是這三角關係的恆常鐵律,而當企業獲利卻未能直接且有感的妥善關照回饋勞工時,勞工自然會以另一個角色--選民,挑戰企業也教訓不分良莠企業一路挺到底的政府。
我不知道小謝會不會被加薪。但我知道,這天上午在媒體呈現諸多關於政治人物和企業的新聞中,要再加上小謝的故事,才是4D的真實台灣。
原文連結